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273|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5 23:0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几天,论坛讨论热烈,我总觉得好些问题的核心还没说透。革新的未必都是好的,失去的怎样去找回!


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
朱大可

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后果,就是引发了现代性崇拜和革命狂想。它一方面确认文化在国民改造中的重大地位,一方面又以为只要通过“革命”式的清洁手段,就能一举扫除文化弊端,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针对传统文化的“革命思维”更加甚嚣尘上,从1950年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开始,到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正式公布,在短短七年时间里,便完成了从秦帝国以来近2000年的文字变革,为1957年的经济大跃进,以及1966年的“文化革命”,开辟了意义深远的道路。

我们已经被告知,这场汉字革命,仅仅是更激烈的文字革命的某种序曲而已。1950年,毛泽东主席在一封给同学的信件中宣称,“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这是最高领袖的战略设计。毛以最简洁的语言,公布了其文字革命的第一策划案。

就在胡风先生宣称“时间开始了”之际,“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的乌托邦梦想,燃烧在整个中国,而汉字是这场“文化高烧”的首席目标。在不懂“科学”的“科学院长”郭沫若先生主持下,汉字成了文化献祭的第一头羔羊。它被送上行刑台,接受严厉的审判和肢解。新月派诗人暨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因反对文字改革而犯下重罪,沦为“右派分子”,在文革中含愤自尽,成为汉字革命中最著名的祭品。而简化运动的战车,碾碎的并非只是陈梦家一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右派”群体,以及所有敢于对文化大跃进说“不”的知识分子。

事实上,只有少数过繁的文字(如“鑼”、“纜”、“驤”、“鑽”、“鑾”等)需要进行适度手术,大部分汉字笔画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以内,但这场拼音化运动的序曲,并非只是一种文字自身的变革,而是隐含着更为复杂的政治诉求,它一石数鸟地实现了下列战略目标:第一,向民众显示了文化大一统的威权,成为与嬴政“书同文”媲美的历史伟绩;第二,向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阵营表达了“字母共产主义化”的决心;第三,彻底划清了跟港台资产阶级反动政权的文化界线。

在1956年完成汉字革命的第二年,也就是1957年,汉字拼音化被进一步提上议事日程,吴玉章领导的文改会拟定《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上报国务院,周恩来似乎意识到不宜操之过急,便删除“文字”两字,从而使“拼音方案”未能剧变为“拼音文字”。但为了实现拼音化目标,直到1960年,当局还在顽强地推动拼音文字的地方实验,在山西万荣等地组织培训班,甚至创办全部由拼音文字组成的报纸,指望这场简化字运动能导向拼音文字在中国的全面胜利。

毫无疑问,汉字简化运动无非就是拼音化运动的阶段性成品,不看到这点,就无法对这场运动的本质做出准确的判定。简化字只是一种过渡手段,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消灭汉字,以及消灭一切由这种文字所承载的历史传统,实现向“文化共产主义”的伟大飞跃。

但这场拼音文字革命最终无疾而终。与拼音化运动同时宣告失败的,还有所谓“亩产万斤”的农业革命,以及全民大炼钢铁所代表的工业革命。这三场革命彼此呼应,俨然是神圣的三位一体,企图从不同角度完成乌托邦蓝图的刻画,却都因违背“天意”而以失败告终,并给民众留下巨大的创伤记忆。但作为拼音化革命的半成品,简化字却被保留了下来,与反右斗争的伟大成果一起,成为引致文化衰退的种籽。这种“简体字原罪”,就是它今天遭到普遍质疑的原因。

1950年代下半叶入学的小学新生,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接受简体字的规训,并且以简体字为文化认知的根基,这就是所谓“简体字世系”。该世系成员对“繁体字”文本的敬畏已经退化,历史情感日益淡漠。这种文脉承继链索的断裂,为文革的大规模爆发奠定了文化基础。在简体字推行了整整十年之后,也即1966年革命风暴降临时,已经长大的“简体字世系”便挺身而出,轻易地与历史决裂,宣判繁体字文本“有毒”,成为焚烧“封建主义”旧书的文化杀手。在文革“扫四旧”运动和“简体字世系”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逻辑关系。

更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出现过两种文字并存于教科书的双胞现象,而文革的第一批红卫兵,大多是“繁简混血系”的成员,跟繁体字文明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但他们对繁体字所表现出的强烈敌意,却超出人们的想象。为了显示其政治纯洁性,他们做出了比年轻的“简体字世系”更为激越的革命姿态。

竖排繁体字图书的大焚毁运动,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繁体字图书几乎荡然无存,只有极少数文本,被无畏的民众偷藏,侥幸残留下来。1972年以后,它们开始在渴望读书的人群中闪现,仿佛是一种地外文明的馈赠。地下阅读者往往把繁体版和简体版的区别,当作判定图书价值的标准。而繁体字文献的稀缺性,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代码,就是它重获珍视的原因。旧版《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和《安娜卡列尼娜》等等,被包上各种“革命”封皮后秘密传递,犹如从灰烬中复活的文明火焰,照亮了阅读者饥渴的灵魂。而那些“文化吸毒者”(其中许多人正是当年参与焚烧图书的红卫兵),日后成为新三届大学生的主体。在极端纯洁的革命年代,繁体字文献就是文化复苏的秘密摇篮,它的文化贡献,至今未能得到必要的阐释。

文革期间出版的革命读物,无疑都是以简体字排版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种《水浒》简体字本。它们是古典文献简体化的范本,向广大“无产阶级”昭示了文化现代化的图式。以横排简体的方式印刷古典文献,就是一次政治鉴定,它要从文字学的立场,判处《水浒》乃至《红楼梦》无罪。而更多的繁体文献,则将继续以有罪身份遭到封存。在文革的极端语境中,繁体文本自身就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文明的记忆、流逝的岁月以及柔软温存的部分,而简体字则是革命、现代性和坚硬冷酷的象征。字形是一把时间之刀,制造了文明的分裂。

这种经过简化改造的文字,恰恰成了意识形态的重大隐喻和谶言。如同一些研究者所揭示的那样,从“愛”到“爱”的转型,正是“心”和“灵魂”大步沦丧的象征;而“聖”向“圣”的转型,则意味着精神高度(耳代表谛听,口代表言说,是尊者的精神性的哲学表征)向更为低级的土木建筑高度退化(又土,就是土的简单叠加,预言了当代城市所展开的高楼竞赛)。而由“陸”成“陆”,则预示着阶级斗争(“击”)和内讧型生活在中国大陆的盛行。此外,那些莫名其妙的符号“x”和“又”渗透到文字内部,腐蚀着它的灵魂,把它们变成一堆可笑的杂碎。神鸟“鳳”改成“凤”就是一个范例,它以类似否决(“又”类似“X”)的方式,消解文字中的神话、神性、想象力和隐喻关系,并切断阅读/书写者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血脉。但这种粗暴的断裂模式,却完全符合革命式进化的原则。

这断裂直到1977年起才开始逐步弥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大批中外文学名著,简体字退出激进的“文化革命”程序,跟旧文明达成古怪的和解,并开始承载它的精神成果,而简体字原罪自此得到了掩蔽。这一文化妥协重塑了简体字的面容,使它看起来显得十分无辜,犹如一个道德纯洁的杀手。简体字是一个成功的僭替者,以新汉字的面目在世,在现代性的名义下,篡改着汉字的隐喻天性,阻止着传统文化复苏的进程。

在21世纪的中国大陆,那些喝简体字奶汁长大的一代,缺乏对繁体字的文化亲情,更遑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他们无视简体字的原罪,也拒不承认它作为汉字灭绝工具的历史。新简体字世系甚至公开指控说,“恢复繁体字是对80后的摧残”。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罪名。繁体字一旦无法获得年轻一代的支持,便注定要在冷漠或声讨中消亡。不仅如此,它还要腹背受敌,被迫面对国家语委的行政威权——繁体字属于“不规范”汉字;学校教育中禁止书写繁体字;公共场合禁止使用繁体字,如此等等。这些律令就是文字修正和华夏文明复苏的坚硬屏障。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只剩下唯一的“救赎之路”——立即追认繁体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为早在50年前,它就已经死于那场大跃进的狂欢。

(附识:繁体字的正确叫法应当是“本体字”,而简体字则应当称为“毛体字”。但为了交流方便,本文仍然沿用这两个约定俗成的名词,但并不意味着笔者认同这种不当的称谓)

2009年4月1日写于上海莘庄
原载《南方周末》2009年4月15日

本文背景资料:

去年10月“国际汉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之后,韩国《朝鲜日报》刊载消息称,为预防东亚国家因使用不同形状的汉字产生沟通混乱,由韩国领头,中、日、韩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制作5000-6000个以繁体字为基础的常用标准汉字。这一消息随即被与会的中方代表否认,提出“简体字”是中国的法定文字,不会轻易改变。中韩汉字“繁简之争”方兴未艾,又有网民热炒韩国学者提出的汉字“申遗”说。
汉字“申遗”其实在韩国已经热了一年多,前年 10月10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篇发表在一个汉语研究的英文网站(www.chinalanguage.com)上的文章能代表不少持这个意见的韩国人的想法。这篇文章称“东夷人是韩国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被称为‘汉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丽人发明的”。


汉字简化过程中的十大错误(作者不详)

一、失去了表音功能
许多汉字原来是形声字,简化后失去了表音功能,而这正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如:
際(际)價(价)標(标)僅(仅)歡(欢)
隊(队)屬(属)劉(刘)燭(烛)敵(敌)

二、无理简化,莫名其妙
许多汉字的部首被毫无道理地用“又”字和叉代替,使优美的汉字变得不伦不类,莫名其妙。如:
鳳(凤)風(风)漢(汉)僅(仅)難(难)
權(权)歡(欢)聖(圣)對(对)樹(树)

三、割裂了整个汉字体系
许多汉字是自成体系的,常用字简化后割裂了与非常用字的联系,致使从小学简化字的人一辈子也记不住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如:会写 “扑(撲)” 不会写 “璞”和“蹼”,会写 “还(還)”和“环(環)”不会写 “寰”和“鬟”。其他还有:
仅(僅)谨瑾盘(盤)磐牺(犧)曦
彻(徹)澈撤蜡(蠟)猎(獵)鬣
歼(殲)纤(纖)谶伤(傷)殇(殤)觞(觴)
声(聲)馨磬罄梦(夢)懵甍

四、形体笔画比较丑陋
许多汉字原来是非常方正美观的,简化以后字形变得极为难看。如:
讠(言)钅(金)车(車)龙(龍)汉(漢)
刘(劉)华(華)长(長)拣(揀)东(東)

五、合并偏旁,字不达意
像“貓(猫”)和“豬(猪)”简化以后都成了狗类了,实在是太滑稽了。

六、同音字合并,字义混乱
汉字本来是有精确分工的,非要人为地让一个字去承担本不该它应该具有的含义。如:
后:前后皇后原本为前後皇后
发:发现头发原本为發現頭髮
面:面部面粉原本为面部麵粉
板:木板老板原本为木板老闆

七、毫无道理地将汉字进行切割,音形皆损
如:掛(挂)蠍(蝎) 槨(椁) 櫬(榇)

八、简化后出现表音错误
如:鄰(邻)賓(宾)
韵母本是in,但简化字是用韵母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让人读错。

九、有些字笔画本不多,完全没必要简化
如:減(减)涼(凉)於(于)時(时)國(国)

十、使汉字的可识别性大大降低
汉字简化以後,使原来差别很大的字变得非常相像,导致经常被人搞错。
如:鳳(凤)和風(风)厲(厉)和歷(历)
特别是“凤”和“风”,经常出现姓名中的“凤”和“风”还有“设”和“没”,简体的两个字一旦稍微写潦草,就容易让人分辨不清。

[ 本帖最后由 和睦家学园 于 2012-4-25 23:0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jiangying + 10 + 10 很好
shwyyan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4-25 23:13:16 | 只看该作者
白话文改革没有问题,看看现在的台湾就知道了。
问题出在这60年。这60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接近毁灭性的打击。简化字,甚至拼音字,只是罄竹难书的罪恶中的一项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4-26 01:42:13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繁体字的尽可以用,但没必要让大家都和你一样用繁体.

也不用把繁体字说得那么神神叨叨的,总觉得有的人以认识繁体字有一种优越感,和对国学的态度一样,好象自己掌握了"独门秘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ozma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4-26 01:49:25 | 只看该作者
在国学的领域内,总有人要当跳大神的,自神其术,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我也认识繁体字,觉得和简体字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虽然会了简体字再认识繁体字很容易,捎带着就认识了,但我还是主张孩子不去学,因为没什么意义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ccpeter + 2 + 2 我很赞同。我用繁体字读过不少书。
ozma + 2 + 2 我也认识繁体字,^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6 04:57:33 | 只看该作者
哎!有些人就是喜欢怨恨和攻击。
在这种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已经失去了倾听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发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下我国文字的发展历史有什么不好。并没有让孩子都去学繁体字呀。
孩子该不该去学是另外的一个话题,但有谁敢说反体字没有意义呢,谁敢说让孩子知道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没有意义呢?
文革中破四旧,多少有价值的书,只因为是繁体字,就被焚烧毁掉。几代人的经验集解成的医书,被尽数消毁。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如果此贴真有误人子弟,教唆误导之处,真诚的说声:“得罪了,对不起。”这就去面壁思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4-26 09:28:0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简体字,实际上是为了扫盲

而且从效果来看,是利在千秋的事情

有些字简化,确实有问题,可以商量,没必要回复到完全使用繁体字的时代。

另外,认识繁体字也是很容易的事情,没什么特别的难度。

我认识繁体字,孩子也认识繁体字。不需要特别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4-26 09:53:54 | 只看该作者
台湾现在还在使用正体字。当初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时候,民众的素质也未必就比大陆的高。但是现在传统文化在台湾保存的很好,文化也远胜于大陆。
   我想文化应该兼容并蓄,主动去学习外来优秀文化,但是不能打断我们自己的传承,这是我们的根啊。你说台湾和香港同胞那么多的人都在使用正体字,这个东西有什么神奇性可言。怎么能说楼主跳大神呢?那些同胞也是跳大神的?虽然和版不少观点我也挺反对的,可是这样说人不好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jiangying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4-26 11:03:47 | 只看该作者
读繁体对现在的小学高年级及以上的孩子应该不是特别费力的事。
我们在家里每周大约有40~60分钟的繁体共读(朗读),以现代文为先,古文后随之。从初始起步到基本掌握(认读),不过数千字的现代文朗读,而今通顺感已经与简体相差不多。
当然,书写是完全另一回事,暂时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以后练习书法再考虑。
孩子们能感觉出的好处:
自由阅读读台版、港版图书。
观古迹匾额、碑文感觉轻松。
=================
认繁体--可行且应该,不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4-26 11:39:19 | 只看该作者
不是说用繁体字是跳大神,是说神化繁体字是跳大神.
香港人用繁体字和我们用简体字没什么区别,但如果他要有优越感,把繁体字和"说文解字"了,文化了,子曰了,5000年信息了等等联系到一起,就是跳大神.
当然,一般的香港人不会这样做,这样做的都是那些具有读经思维的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和睦家学园 + 2 + 2 读经思维,这个词发明的也很好呀。可否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4-26 14:53: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4-26 09:53 发表
虽然和版不少观点我也挺反对的

反对是因为教育理想和既定目标都不相同。就像海外华人对子女的汉语教育,有的是为了把汉语当做一种工具语言来掌握,能阅读,会话,扫了盲就行了。有的是想深入到文化里面去。这两类人如果不真正的互相理解,恐怕也很难对话。
又由于人的知识结构,意思形态,思维层次都有诸多不同,很多时候真的不要谁反对谁。
倾听,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彼此吸收,滋养,成长,壮大,先就竖起一堵墙,唯我独尊,就没办法交流了,那就不如去写自己的博客,标上不允许任何人留言和参加讨论的那种。
shwyyan是民主进步人士,和shyyan对话总是很舒服,别把和版化成极端分子类就好。\(^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5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42 , Processed in 0.169608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