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678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苑] 信仰是这样践行的——关于 朱晓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3 10:3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篇文章,似乎应该放在琴版。贴在这里,是为了与孩子共读经典的家长分享,选择一种信仰要经过多么坚定而艰苦的道路。百死不悔。)


转载自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4229/201112/28294.html

很长时间以来,国内听众甚至音乐界专业人士都很少听说过这个名字 —— 朱晓玫。

她32年来蛰居海外,默默弹琴,近50岁时才出版自己的第一张唱片,立刻引发了欧洲音乐界的惊奇。她演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被视为音乐史上罕有的经典,与已故加拿大钢琴鬼才古尔德一起,被视为全世界演奏巴赫音乐的两道高峰 。

但是,她却一直不为国内人所知,从未在国内出版唱片或开过音乐会。直到进入2011年,通过音乐界内部的口碑相传,这位已60多岁的女钢琴家才终于石开玉现,受到资深乐迷的追捧和崇敬,被认为是“真正的钢琴大师”。今年以来,她的名字在音乐界内部和微博上广为传颂,然而,这位钢琴家却至今都遮着神秘的面纱。

她十指短小,曾被认为“不适合弹钢琴”,且平生坎坷,迄今未婚,这位有着如此传奇经历的钢琴家,记者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为读者揭示这位“钢琴隐者”不为人知的一面。朱晓玫究竟是谁?大器晚成的她为何在音乐界广受推崇?





在文学界,有位才华独步天下却行踪诡异神秘的作家—塞林格 ( 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2010,著有《麦田里的守望者 》 — 丽雅注)。居住在法国巴黎的女钢琴家朱晓玫,如今虽然声名鹊起,却在国内公开场合始终难见真容,她就是音乐界的“塞林格”。她行事低调,从不宣传,不用手机、很少打电话,更从不上网,却凭借直达人心的演奏征服了欧洲。她在巴黎的音乐会场场爆满,提前半年票已售罄,然而在中国国内却几乎无人知晓,更遑论出唱片、开音乐会了。

从有限的资讯和音乐界人士的口口相传中,大致可以勾勒出朱晓玫如此传奇的艺术轨迹:1949 年前后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艺术家庭。幼学钢琴,8 岁已在北京电台演奏。之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由于朱晓玫天生手小,尤其是小指短于常人,这对学习钢琴来说是大忌。然而她却不听劝阻,坚持走上了音乐道路。

文革期间,朱晓玫的学习被迫中断,被送到河北张家口附近的农村插队。然而,朱晓玫的爱乐之心不死,她竟然不知从哪里弄了一台钢琴,悄悄藏在农民家中,缺几根弦,竟然自制了几根钢丝代替。

作曲家黄安伦曾是朱晓玫当年的同学。据他回忆,当时朱晓玫便已表现出对巴赫的狂热兴趣。她在那台破钢琴上偷偷练习的,就是自己手抄回来的巴赫《平均律曲集》,尤其是其中的赋格曲。因为她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曾经告诉她,这样可以保持手指的灵活。

恢复高考后,朱晓玫因超龄无法参考。但她坚持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研修班,师从中国钢琴教育的泰斗周广仁。1979年,美国小提琴大师斯特恩(Issac Stern)来华,对朱晓玫的演奏特别赏识。然而,他也指出朱晓玫弹的舒曼技术一流,但音乐感觉不对。这让朱晓玫认识到了自己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在斯特恩与周广仁的促成下,朱晓玫远赴美国,进入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她在海外默默耕耘的30年。


海外默默耕耘30  

钢琴家陈达在30年前曾与朱晓玫在北京舞蹈学院共事。他对记者回忆说,那时的朱晓玫已经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在跟她聊天时,几乎不谈音乐,反而是谈哲学等“奇奇怪怪”的话题,思想很深刻,在学校的女老师中卓尔不群。

朱晓玫在美国学习期间,由于经济窘迫,没有地方练琴。她向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首席女长笛手提出请求,以为她家打扫卫生为条件,来在她家里的钢琴上 练琴。这位房东不认为一位东方人能把钢琴弹好,因此要求她只有自己不在家时才能弹琴,车库门一响就要停止弹。朱晓玫答应了。结果有一次房东提前回来,听到朱晓玫琴艺如此惊人,大吃一惊,当即表示愿意支持她的学习。


然而,朱晓玫更向往古典音乐的故乡欧洲。1984 年,她只身前往巴黎。在巴黎的生活十分艰辛。她的演奏感动了巴黎高等音乐学院一位教授,不仅为她介绍了学院的教职,而且为她找了一处便宜的居所和7个可以免费练琴的地方,朱晓玫每天轮换

在巴黎,朱晓玫梦想自己有一天能住到塞纳河边。然而那里的租金非常贵。一天,她在一个家庭音乐会上弹奏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听众中一位老太太深深着迷,把自己在塞纳河边的一间公寓以极低的租金租给她。

陈达透露,朱晓玫总是与世隔绝地练琴,结果她的老师周广仁三次去巴黎都“寻隐者不遇”。直到最后一次,周广仁辗转找到朱晓玫位于塞纳河边的房子,里面除了一架施坦威钢琴和一张床,几乎什么都没有。朱晓玫每天的饮食就是用面包抹上点黄油充饥,由于营养不良,身体也不太好。她就是用这种苦行僧般的生活,践行着自己对音乐的信仰。


上帝借了她的手

1999 年,朱晓玫在一位热心人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张唱片。结果很快引起了法国听众的注意。她渐渐被邀请到欧洲各地去巡演。朱晓玫从来不穿华丽的演出服,留着中国妇女最常梳的发型,她只是以最简朴的着装、毫不夸张的演奏,为人们倾诉着自己心底的那些音乐。然而,“识货”的欧洲人却给了她最崇高的礼遇,巡演所到之处,无不掀起欣赏的热潮。

在乐评人刘雪枫评出的心目中“中国十大钢琴家”中,最不具知名度的朱晓玫排在第三位。他对记者表示,朱晓玫演奏的巴赫仿佛是上帝借了她的手一般,简单而纯净。并曾邀请她回国演奏。

近年,张克新、赵越胜等乐评人先后在《爱乐》、《读书》等杂志撰文,向公众隆重推介朱晓玫和她的音乐,加上微博上的口口相传,让这位女钢琴家在 国内声誉日隆。然而,她本人依然神秘而低调。作曲家叶小钢屡屡邀约她回国演奏,朱晓玫都婉言谢绝了。至于原因,叶小钢说:“她对国内音乐界浮躁的氛围非常胆怯。”

在今天,拒绝喧嚣、潜心音乐的朱晓玫不仅受到音乐界的尊敬,被惊为天人,更引起了人们对当前国内古典音乐现状的批判和思考。我们有些钢琴家急功近利,忙于致富;还有一部分人愿意于把音乐会安排得满满的,更让我们深思的是有多少中国人能把演奏这条路走到长久。古典音乐是一辈子的追求和热爱,用心感受,能花上一辈子时间传播音乐,传递上帝的声音,才是钢琴家的使命。以出人头地为目的,以挣钱为目标,手下的音乐怎么保持纯洁和心诚。即使上升到这个高度,朱晓玫也是中国钢琴家的榜样和旗帜,

朱晓玫,一个令人心疼又令人尊敬的名字,她有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一个超凡脱俗的灵魂...



朱晓玫的自传《河流与她的秘密》于2007年10月在巴黎出版 (Edition Robert Laffont),希望国内的出版社尽快引进翻译并出版。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

朱晓玫弹奏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 。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http://www.tudou.com/l/JrG8raMfnto/&iid=87419720&resourceId=29949182_04_05_99/v.swf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34 金币 +34 收起 理由
luning20001 + 2 + 2 我好喜欢。。。
snazkf + 5 + 5 我好喜欢。。。
榴琏 + 10 + 10 精品文章!
国学入门 + 2 + 2 我好喜欢。。。
子墨宝贝儿 + 5 + 5 谢谢你了
新叶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3-3 16:16:24 | 只看该作者
真是有心有灵犀的感觉!
上午翻看了一遍 台湾 蒋理容 著的《古典乐 欣赏 乐器篇》
再看介绍钢琴的时候,发现所列出的 著名的钢琴家 23位名单中找不到一个中国人。
很是郁闷,不说新生代的李云迪和朗朗找不到也就算了,但在国内影响颇广的傅聪的名字也没找到。

上来看到这个帖子,真是终于见到一丝光明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3-3 16:23:46 | 只看该作者
在所列的名单中有位日本女钢琴家,内田光子
还特意搜索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30IS9qzs4Xo/
也是备受推崇

对比两个视频,更喜欢朱晓玫。
让人感动!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谢谢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21:5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新叶 的帖子

李云迪和朗朗都是古典音乐界近来努力商业化之后推出的偶像,包括还有更年轻的王羽佳等人。唱片公司包装他们的手法和其他流行音乐公司包装流行歌手的方式没什么区别。确实是很无奈的事,每年全世界都有大量的爱乐乐团倒闭,古典音乐不扩大受众群体就无法生存。欧美正襟危坐去听古典音乐会的,几乎都是中老年,这样下去古典音乐界从业人员都要饿死,势必要用青春活力的偶像来吸引年轻听众。

所以更显得朱晓玫可贵,为了音乐信仰将生存置之度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新叶 + 10 + 10 无奈的现实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22:23:32 | 只看该作者
不知大家看了我上面的视频没有,是否注意到朱晓玫女士在音乐会上的穿着就像一位去买菜的再普通不过的中年妇女。这可不是小型或非正式的音乐会,从观众的数量来看,是大型的正式的音乐会。

如此睥睨俗情,如此特立独行,皆因强大的信仰。世俗如浮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3-3 22:3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paisley 的帖子

她是不同的,她不在乎其他,除了钢琴。

琴声已是她弹琴最大的回报,所以她不需要去取悦听众、娱乐众生。
她在音乐中已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3-4 17:07:02 | 只看该作者
昨天下午看到这个帖子,之前因为看那本书,真是感想很多。
昨天levy读书总要我录视频,看他的状态感觉有点阶段性胜利。
结果我这脑袋只能处理单线程的,多线程的就乱了,把听课给忘记了。

从最近这几个事例可以看出,人只有有信仰的支撑才能走得很远。
任何事情一旦和功利(钱,名,地位)等挂钩,最终难以走远啊。
也许有些绝对了。

p说的当前古典音乐的现状,确实是现实,我们给孩子学音乐往往都是想着智力提升,等等方面。
琴童是古典音乐市场的主力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我汗,我说你怎么没来。你可以设一个每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3-5 18:13: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paisley推荐,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外国人说中国人弹不了巴赫,因为不能体会巴赫音乐的宗教神性,大陆人弹巴赫,就是一股子卡农味,还别说,不入流级别的巴赫,真是卡农味

凑个热闹,补上一个乐评链接:http://blog.renren.com/share/343684430/7777193390

古尔德的不转了,很好找,贴一个图老太太的片段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比着欣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psnmXyex0/?fr=rec1

朱晓玫女士,我真的好喜欢,敬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3-5 19:02:29 | 只看该作者
朗朗我就不说了,可以对比下他和殷承忠的《保卫黄河》,这个俺们老百姓熟悉,容易鉴赏出来:

朗朗版: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Jpe7VN4x14/

殷承忠版: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xTR7zO6cyY/isRenh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23:07:32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哈,其实俺就是个钢琴盲。卡农是谁?

图老太太那段,居然说只有境内才能观看。真是的,难道上传这个视频的人拥有版权?

朗朗和殷承忠版本的区别我听出一些了,朗朗的比较油滑(尤其是钢琴独奏那一小段)——虽然很悦耳,娱乐性很强,我甚至觉得有点像小孩子那样欢乐愉快。他本人对于深沉的民族情感没有太多体会,这也从他的演奏中可以体现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5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34 , Processed in 0.100065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