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131|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哈佛小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6 15:5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天打开电视网络都看到这个哈佛小子林书豪的消息
大家似乎都想跟他沾上边
我对这种明星一向很冷感
但有一篇报导还不错分享一下
大家是否对于孩子的教育
有同样的焦虑呢
是否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想要操控未来
我们的观点是否左右孩子的视野呢
共同勉励一下



这几天的体育版新闻无不围绕着华人之光林书豪,他在世界篮球殿堂NBA的杰出表现。身为台湾人,能够看到子弟在海外有这样的成就当然会让我们觉得与有荣焉。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背后的意义并不是那样简单的。
在进入纽约尼克队之前,林书豪曾被所有的NBA球队都拒绝签约,连坐板凳球员都在去年连续被两支球队踢走。更别提当初因为没有一个NCAA的学校愿意提供他奖学金就读,以至于他不得不选择进入那个并非以运动著名的长春藤名校,哈佛大学。在得到当前的荣耀之前,他所曾经过的这些弯曲挫折,却正是我们一般台湾学生或父母所避之惟恐不及的。这样的林书豪,似乎才是我们在「与有荣焉」时所应深思的一面。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林书豪的父母,当时难道不会觉得让这样会念书的孩子去打球太可惜了吗?那不是只有「不会读书的孩子」才作的事吗?不能进入篮球传统名校不就表示一种挫败吗?后来能在哈佛大学经济系毕业,不就表示他应该走进华尔街才对吗?若早知道要去NBA打球,那些高额的学费岂不就白白浪费了?
又为何非要去挑战那几乎没有亚洲人可以生存的地方,经历这么多失败、冷落、与屈辱?如果走一般人的路,作爸妈可能还可以用关系拉你一把呢!
这些话听起来都很熟悉?只是并非发生在林书豪身上,而是台湾土生土长的孩子身上,反应出许多台湾中产阶级父母对子女生涯规划的一种「强迫性焦虑」。嘴巴上说是为了子女好,但更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所以我们很少在乎孩子的兴趣,只想培养他们才艺;我们不鼓励他们寻求人生的梦想,只想让他们走在一条我们放心的道路:与别人一样拼明星学校、选热门科系与作别人羡慕的职业。这样的想法虽是出自于父母亲的「善意」,但却根深蒂固于我们社会,成为台湾教育改革始终无法成功的根本原因。事实上,这也是正是林书豪的家庭教育(而非学校教育)与我们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去年十月份,林书豪与其母亲吴信信接受台湾好消息电视台的专访,让我们有机会更了解是甚么样的家庭教育帮助了林书豪经历这一段寻求梦想、忍受挫折、然后逐梦踏实的过程。因为信仰的关系,林书豪的父母在孩子打篮球的这件事上学会放手,让他追寻上帝在自己身上的特殊计划。他们明智地注重品格培养而非最后的成果,使得林书豪不会在输赢的压力下患得患失,反而更能谦逊感恩地享受篮球的乐趣,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并未有这样的信仰思维,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林书豪与其家庭的例子,学习到如何帮助孩子及早寻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引导合适的道路,接纳他们的跌倒与失败,并继续鼓励他们完成自己的梦想。这可能会是一条与他人不一样的路,无法马上有清楚的结果可以期待,但我们却可以与孩子一起经历生命中真实的欢笑与泪水。


[ 本帖最后由 apeiapei 于 2012-2-16 15:5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0威望 +68 金币 +67 收起 理由
新叶 + 10 + 10 精品文章!
我爱飞飞 + 3 + 3 我很赞同。
榴琏 + 10 + 10 培养品格
javanaise + 3 + 3 学习一下。
mtryshy + 10 + 10 精品文章!
婧珂妈 + 2 + 2 精品文章!
hlp525 + 10 + 10 精品文章!
木瓜 + 10 + 9 精品文章!
瑜珈 + 5 + 5 感谢分享。
子川妈 + 5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2-16 16:2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apeiapei 的帖子

林书豪现在内地也是铺天盖地的新闻噢。

他真的是挺神奇的,哈佛的经济学高才生居然没有在华尔街出人头地,却在NBA灿烂绽放。

感谢阿沛贴这个过来,很受启发。

家长最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在孩子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扶他一把,特别是其遭受挫折的时候,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规划孩子的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2-16 20:21:12 | 只看该作者
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反省了。谢谢楼主的这个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2-16 20:35:55 | 只看该作者
老实说,我自己的梦想都没力气去想,不知道怎么让孩子有自己的梦想,并且有能力去实现呢。
在看的一本书《曾经想要幸福的人》,谈的也是这个话题,先要勇于梦想,然后再要去实现梦想。
可是我们从小的教育就是走父母指定的路,如今我希望能让孩子自己选择,可是却时常觉得不知如何做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2-16 21:41:50 | 只看该作者
个案,并不可复制,姚明如此,林书毫也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2-17 10:38:47 | 只看该作者
不少名校毕业的高材生都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活得很精彩。

憨豆:牛津电子工程
HUGH GRANT: 牛津 英国文学
STEPHEN FRY: 剑桥英国文学
HUGH LAURIE: 剑桥考古和人类学,还代表英格兰国家队参加世界青年皮划艇比赛

[ 本帖最后由 javanaise 于 2012-2-17 10: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2-17 11:45:30 | 只看该作者
呃,我现在的一个老师,牛津大学学德语的,在BBC当记者,几乎走遍了全世界。。。现在老了,不工作了,跑到中国来教英语。当然啰,他的课和别人的肯定也截然不同。

我记得剑桥:一个完美的读书地方里有一段(其实很多段我都很喜欢):
当你在克莱尔学院或国王学院的后花园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看着这个精英辈出的地方,你可能会想起阿诺德的那句名言,这句话可能是精英主义的真谛——让每个人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读书求知,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也许并不依赖于外部环境,不在于你在哪里读大学,而在于这种智识生活的愿望是否能长久存在于你的内心


林语堂在一本书里说:学校好不好都没所谓,一定要有足够大的图书馆。——对他来说,学校提供的最有力的支持就是他读书自学的天地。但他在大学里也炼就了好几块胸肌

只知道要进好大学,不知道进去做什么,进去之后也不想找到要什么,名牌大学的光环可能就成为一个手铐脚镣让人画地为牢,做个白领或许绰绰有余,做个更好的自己,好像有点难。
人到中年,当年大学里的同学,慢慢也定型了。当年野心勃勃一直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或者不断追问自己在要什么的人,显然比学习成绩好、当班干部,但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追求的人,位置显得更重要——家庭生活如何,不予置评。

我总觉得,在孩子找到他真正的自我之前,多给些机会让他尝试更多新的东西,对某段时间有兴趣的东西多接触点,都是好事。
但以灌输成大百科全书式的孩子为目标,好像就有点过了。
所以现在在孩子读书的问题上,我也会尽可能的放空脑中的焦虑(难免会有),在他不喜欢写作、不喜欢做题的今天,只要求他完成学校的,尽可能不刻意“安排”,给他机会寻找他的自我。
猴子掰包谷,掰一根丟一根,对于收集来说的确不是太好。
但如果他是在比较,想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根,那么放下前面不够满意的那根,努力朝着可能更好的下一根去走,其实也不是坏事呢。真找到了,那么就带着这一根,轻装上阵,身后那一地,留下的都是成长中的回忆——恐龙、积木、钢琴、画画、围棋。。。只要这些回忆带给他的不是痛苦,就好。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16 金币 +16 收起 理由
xiejiali + 1 + 1 精品文章!
apeiapei + 3 + 3 猴子掰包谷 很好 啟發我了
menghuan + 10 + 10 我发现你越来越有思想了。:)
zhouqing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15:17:15 | 只看该作者
貼這篇出來不是跟风跟潮流
因為我家最近就面臨這個問題 而且很急迫
我建議女兒讀附近的高中 因為車程十分鐘 校風淳樸
有一些不錯的社團 吉他社 熱舞社 英語小說社
而她想去念第一志願 因為她的PR值98  不去念很浪費

我認為再這種扭曲人格的升學主義下 根本是浪費青春
人生苦短不如開心一點

問題是爸爸跟她的看法是一樣的

[ 本帖最后由 apeiapei 于 2012-2-17 15:1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小人儿妈 + 2 + 2 貌似我家也有类似情况。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2-17 15:24:01 | 只看该作者
俺喜欢篮球,自然也关注linsanity。似乎有两点有嗲意思,就是lin在大陆和在台湾的反响有些差别,二是lin的信仰背景,正如楼主一楼提到的。lin现象值得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2-17 16:04:1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学期一开学,我家小人儿在老师的刺激下,天天拿着课本猛攻。
我内心很纠结,心里希望孩子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是为自己的梦想。不是为了老师的期望,不是为了所谓的名校。
可是老公的看法是,只要孩子愿意学习就行,何必管其他呢。

转念再想,孩子如果知道自己的努力会有收获,也许有那么一天ta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至少知道要努力,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4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30 , Processed in 0.07817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