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11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从小老实大量读经长大从事理工科获得大成就的实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3 16:5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小老实大量读经长大从事理工科获得大成就的实例
正心修道

钱伟长,国学大师钱穆之侄,“伟长”这个名字就是钱穆给取的,他的父亲和七位叔父都是儒家文化的饱学之士。1 9 1 2 年1 0 月生,江苏无锡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与钱三强,钱学森一起被周恩来誉为中国科学界的“三钱”。亦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钱伟长的传奇经历之一: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跟随导师辛吉研究,用50天时间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他在论文中所提出的方程被学界称为“钱伟长方程”。1942年他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钱伟长的传奇经历之二:   194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实验,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他曾在美国领导600多人的科研队伍,年薪在当时高达八万美金(这可是1940年代的美元,比银元都值钱的),但他并未久留异乡,1946年便悄然回过了,在清华当了教授。一般的教授一周只有六节课,而钱伟长一周开了十七节课,他没有一点怨言,只是期望着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钱伟长的传奇经历之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同林家翘合作的一项研究成果将英国伦敦从灭顶之灾中拯救出来。二战时,伦敦遭到德国V-2火箭的威胁,英国丘吉尔向美国求援。钱伟长、林家翘等人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运行火箭受到干扰缩短旅程的对策,有效地阻遏了德国的飞弹。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不胜感慨,由衷地称赞:"美国青年真厉害!"他哪里知道,使他避免厄运的实际上是黑头发的中国青年。于是,"钱伟长智救伦敦"的传奇故事不胫而走,成为二十世纪科坛上的一段佳话。   钱伟长的传奇经历之四:   钱伟长的父亲和七位叔父都是儒家文化的饱学之士,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小学时期,钱伟长主要学习国文和历史,15岁考取“苏州中学”读高中。钱伟长文史成绩优异,自幼就将史记汉书烂熟于胸。1931年,报考大学时,被清华、交通、浙江、武汉、中央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他按照叔父钱穆提议,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根据钱伟长的回忆,当时清华入学的语文科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仅用了45分钟便写成了一篇450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但发现一个字也改不了,于是给了他100分。历史科题目是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等等。钱伟长因为从小背过二十四史,历史科他也得了满分。除了优异的文史成绩,钱伟长的数理化,英文四门课,加起来却一共只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因为从未学过,考了零分。钱伟长入学后的第二天,即发生“九一八事变”,这给他的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他最终下定决心,准备转学物理系。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最初并不同意让钱伟长转学物理,因为他的理科基础太差,钱穆当时也对他说:你这基础想学物理象是空中楼阁。但这并未让钱伟长退缩,经过一个星期的软磨硬泡,吴有训终于被钱伟长的诚意所感动。同意钱伟长到物理系试读,但有个限制:大学一年级的三门主课,普通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必须考到70分以上。转到物理系以后,钱伟长最初心里也是有些害怕的,担心自己基础比较差,能否适应得了紧张的学业。他学得很拼命,差点累得神经衰弱。在开始的七周里,他用学习文史的方法来学习物理,拼命的背书。用钱伟长的话来说“我是背书能手,二十四史我都背下来了,还怕这个。”,结果测验成绩一踏糊涂,不及格。后来,吴有训指点钱伟长,“不要背,要懂得为什么”。钱伟长渐渐找到了学习物理的门径,最终顺利完成了大一的学业,得到了吴有训的认可,最后毕业时变成了物理系最好的学生。当时随他一同转学物理系的五个人中,仅有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清华的整个物理系只有八个人顺利毕业。可见,民国时期国内一流大学在教育方面有多么严格了。 钱伟长的这段“弃文转理”的经历和他日后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足以说明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语文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看似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才是真正大巧若拙、成就大才的不二法门。一个人,不管他将来是要学文还是学理,也不管他小时候有多么聪明,天赋多么出众,如果没有在小的时候经历过这样大量记诵的训练,想在将来成就一个大的人才,对不起,那是不可能的。数理化是简单的,老实读经才是不简单的。从小老实大量读经的小孩儿如果以后想从事理工科,是很容易就可以转过去的。一个人在15岁之前,根本没必要对数理能力的早期开发予以过多的关注,只读经就可以了。数理能力本身就蕴涵在经典之中,并通过大量记诵得到最为自然最为充分的开发。您愿意相信吗?
正心修道

钱伟长,国学大师钱穆之侄,“伟长”这个名字就是钱穆给取的,他的父亲和七位叔父都是儒家文化的饱学之士。1 9 1 2 年1 0 月生,江苏无锡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与钱三强,钱学森一起被周恩来誉为中国科学界的“三钱”。亦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钱伟长的传奇经历之一: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跟随导师辛吉研究,用50天时间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他在论文中所提出的方程被学界称为“钱伟长方程”。1942年他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钱伟长的传奇经历之二:   194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实验,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他曾在美国领导600多人的科研队伍,年薪在当时高达八万美金(这可是1940年代的美元,比银元都值钱的),但他并未久留异乡,1946年便悄然回过了,在清华当了教授。一般的教授一周只有六节课,而钱伟长一周开了十七节课,他没有一点怨言,只是期望着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钱伟长的传奇经历之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同林家翘合作的一项研究成果将英国伦敦从灭顶之灾中拯救出来。二战时,伦敦遭到德国V-2火箭的威胁,英国丘吉尔向美国求援。钱伟长、林家翘等人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运行火箭受到干扰缩短旅程的对策,有效地阻遏了德国的飞弹。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不胜感慨,由衷地称赞:"美国青年真厉害!"他哪里知道,使他避免厄运的实际上是黑头发的中国青年。于是,"钱伟长智救伦敦"的传奇故事不胫而走,成为二十世纪科坛上的一段佳话。   钱伟长的传奇经历之四:   钱伟长的父亲和七位叔父都是儒家文化的饱学之士,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小学时期,钱伟长主要学习国文和历史,15岁考取“苏州中学”读高中。钱伟长文史成绩优异,自幼就将史记汉书烂熟于胸。1931年,报考大学时,被清华、交通、浙江、武汉、中央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他按照叔父钱穆提议,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根据钱伟长的回忆,当时清华入学的语文科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仅用了45分钟便写成了一篇450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但发现一个字也改不了,于是给了他100分。历史科题目是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等等。钱伟长因为从小背过二十四史,历史科他也得了满分。除了优异的文史成绩,钱伟长的数理化,英文四门课,加起来却一共只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因为从未学过,考了零分。钱伟长入学后的第二天,即发生“九一八事变”,这给他的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他最终下定决心,准备转学物理系。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最初并不同意让钱伟长转学物理,因为他的理科基础太差,钱穆当时也对他说:你这基础想学物理象是空中楼阁。但这并未让钱伟长退缩,经过一个星期的软磨硬泡,吴有训终于被钱伟长的诚意所感动。同意钱伟长到物理系试读,但有个限制:大学一年级的三门主课,普通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必须考到70分以上。转到物理系以后,钱伟长最初心里也是有些害怕的,担心自己基础比较差,能否适应得了紧张的学业。他学得很拼命,差点累得神经衰弱。在开始的七周里,他用学习文史的方法来学习物理,拼命的背书。用钱伟长的话来说“我是背书能手,二十四史我都背下来了,还怕这个。”,结果测验成绩一踏糊涂,不及格。后来,吴有训指点钱伟长,“不要背,要懂得为什么”。钱伟长渐渐找到了学习物理的门径,最终顺利完成了大一的学业,得到了吴有训的认可,最后毕业时变成了物理系最好的学生。当时随他一同转学物理系的五个人中,仅有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清华的整个物理系只有八个人顺利毕业。可见,民国时期国内一流大学在教育方面有多么严格了。 钱伟长的这段“弃文转理”的经历和他日后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足以说明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语文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看似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才是真正大巧若拙、成就大才的不二法门。一个人,不管他将来是要学文还是学理,也不管他小时候有多么聪明,天赋多么出众,如果没有在小的时候经历过这样大量记诵的训练,想在将来成就一个大的人才,对不起,那是不可能的。数理化是简单的,老实读经才是不简单的。从小老实大量读经的小孩儿如果以后想从事理工科,是很容易就可以转过去的。一个人在15岁之前,根本没必要对数理能力的早期开发予以过多的关注,只读经就可以了。数理能力本身就蕴涵在经典之中,并通过大量记诵得到最为自然最为充分的开发。您愿意相信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国学入门 + 1 + 1 两段重复了,转帖都不认真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1-13 17:06:0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只能证明钱家的基因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1-14 00:30:13 | 只看该作者
一看就知道是信口开河.
钱伟长从小背过二十四史?知道二十四史有多少吗,那可不是背论语.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人敢说背二十四史.
感到这个宣传员工作太不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1-14 10:2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lizehui_lzh 的帖子

1、钱伟长的父亲和七位叔父都是儒家文化的饱学之士,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这恐怕不只是”小朋友跟我读“这样简单吧,这样的环境熏陶现在的私塾能有吗?
   
2、总拿一个两个特例再证,有意思吗?稍微读过几本古时的书,应该都不会相信“读经万能”这样的论调吧?

    我真的怀疑,老是这样宣传,开始当然容易让人热血沸腾,可是热血封腾之后呢?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之后,再听到经典推广人士那些不负责任的搪塞,极度希望下产生的极度失望,是不是比本来不读更可怕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14 17:24:50 | 只看该作者
lizehui_lzh

在儿教网发了大量发布大量贴,唉,有意思吗,
而关于从小老实大量读经长大碌碌无为、教育失败甚至家庭破裂的实例,不用举,哪里都有,随便一个所谓的私塾,您,认真去看看吧,

不要井底之蛙了,读经,只是生活的部分,点滴就好,把握方向,正确引导,哪里什么大量老实之说...
支持儿教网的英明卓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8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8:05 , Processed in 0.103065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