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73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分享:我把儿子送到美国竟然这样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9 23:2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把儿子送到美国竟然这样教育


  
【导读】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数据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数据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记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 本帖最后由 ealain 于 2012-1-9 23:2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32 金币 +32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5 + 5 新年好
mary_xing + 10 + 10 昙花姐姐,欢迎回来:)
ajiu + 2 + 2 学习一下。
你带来的幸福 + 10 + 10 前辈,要经常回来聊天,回来玩啊:)
帕兰朵 + 2 + 2 学习一下。
77498139 + 3 + 3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23:51:18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太多的家长,其实这里也包括我自己,唯课本是从,唯“知识”是从,唯分数是从,唯老师的指挥棒是从。

不是没有内心的挣扎,如鲸鱼一样,最终不得不向应试教育低头。

这篇文章,也许可以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真谛在哪里。

私下里会时不时的和听雨聊聊,聊聊我儿子,聊聊她女儿。相识这么多年,岁月流逝,我们的孩子走在两条迥异的的路上。如今的心雨,让我欣喜而新奇,却无力改变已固化的路。也从身边出国的孩子身上,看到着那个国度教育的不同。然而我也无力改变现状。

那就抽个小空,给孩子的发呆的机会吧;那就抽个小空,让他们任性地玩闹吧;那就抽个小空,转个帖,给自己一个感叹,并与旧知新友共勉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子云 + 10 + 10 又见昙花,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1-10 00:0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ealain 的帖子

嗯,以前看过这个帖子,再读仍然喜欢。

我的一个老师跟我说:现在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寻找进步的线索。

怎么设定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组织资源(知识),可能更重要。

当然,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一生从事的都是普通的工作,那么,记住一些重要的知识也不能说不重要。
只是这个重要的事,是不是可以晚一些让孩子去做,早期让他们多点自由活泼的机会呢?

昙花姐姐,英语版有异趣的活动,让你儿子也参加吧。。。让我们来秀秀创意~~~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ealain + 5 + 5 儿子已到了不理你“让”的阶段。凡事都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1-10 11:31:45 | 只看该作者
”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

认同这种观点
我想到另外一个事情:这种学校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相应的对老师的素质要求应该会更高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ealain + 5 + 5 这样的老师的确可遇而不可求。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10 11:45:23 | 只看该作者
我儿子学校里有一门课没有教材。

认同的家长觉得这样很好,因为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
不认同的家长觉得很坏,因为这样学习没有“系统性”,他们无法掌握进度,也很难辅导。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ealain + 5 + 5 听雨家心雨是个好例子,两边都没落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10 21:0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ealain 的帖子

怎么说呢,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造就什么样的家长与孩子,大环境是大家都上辅导班,学校老师都唯分至上,真的很难让孩子轻松
可是我还是想让我的孩子至少小学和初中要在国内受教育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ealain + 5 + 5 谢谢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13 13:46:15 | 只看该作者
网上看到新东方校长 俞敏洪的一篇博文   俞敏洪:成功是“逼”出来的

他的观点和昙花JJ 转帖的文章我都有些认可。  


每个月为《新东方英语》杂志写一篇卷首语,原则上应该不难,因为一个月只要一篇,怎么也不算繁重的任务。但每次编辑部向我索稿时,我都惊慌失措,因为我无比繁忙(主要是因为自己无事生非),从来都没能把稿件预先准备好。别看一篇小小的卷首语,如果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几个小时,是写不出来的。而且,即使静下心来,也还得有灵感才能写出来。像我这样每天被世俗事务所纠缠的人,灵感日趋枯竭,有的时候坐上两个小时,脑袋里依然是一片空白。


    所以,每次写卷首语之前,我都会在书桌边暗暗“仇恨”编辑部的人,恨他们总是在最后几天这样“逼”我交稿,让我本来可以轻松的几天变得心情沉重、食不甘味。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被“逼”之下,一篇篇卷首语被“逼”了出来,几年后居然结集出版了几本书。尽管出书多少有些自娱自乐的意味,也没指望多少人读,还常常免费送给学生,但每次见到装帧漂亮的书摆在自己眼前,我还是免不了产生一点成就感。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再丑的孩子父母都会爱,面对自己的作品,心里也总会感到欣喜。


    我想起自己读书的年代。由于天资并不聪颖,我每次背课文都是被老师“逼”着背出来,每次数学题做不出来都被老师留下来“逼”着做完。凡是那些“逼”过我的老师,我到今天都记忆犹新,由小时候对他们的恨,转变为如今对他们的感激。而那些没有“逼”过我的老师,尤其是那些对我很纵容的老师,我现在一概记忆模糊,而且觉得这样的老师不值得尊敬。在大学里,老师一般不会“逼”学生学习,因为学生已经成年,理应学会自己约束自己。但人都是有惰性的,在青春飞扬、爱情萌动的大学时代,有多少人会“逼”着自己真正沉下心来学习呢?

    对于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来说,学习仅仅意味着为了成绩及格而在考试前被“逼”用功两个星期,考试一结束,教科书一扔,就万事大吉了。就我而言,对大学时代的很多老师,我已经印象有些模糊了,因为这些老师基本属于“宽大型”老师,不管学生听不听,到期末出张考卷,给个分数就完了。这样的老师通常仁慈,常常每个人都能及格。不过,有两个老师我到今天还记忆犹新,并心存感激。一位是我们的系主任李赋宁老师,一位是我们的英诗教授王世仁老师。李赋宁老师教我们《新概念英语》第四册,要求我们学一课背一课,常把我们“逼”得狼狈不堪,但却成就了我们扎实的英语功底。王世仁老师要求我们把他教过的英诗全都背出来,被“逼”无奈的我们只好立在西风中背诵雪莱的《西风颂》,但对于英语语言的美感也在背诵中领悟得越来越深刻。现在想来,如果所有老师都对我们要求这么严格,我们在大学里也许还会更有长进。
着世界上最幸福的生活,眼中除了中国没有世界。结果,鸦片战争惨败,国人这才发现自己成了挨打的对象。人家把圆明园烧了,东西抢了,被抢走的东西到今天都没有还回来。一百多年,在羞辱和悲愤中,国人开始发奋图强。到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一点曙光,赢得了一点民族的尊严和别国的尊敬。也许,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曾经欺负过我们的国家和强盗,是他们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如果我们觉得在被“逼”着做某些事情时,不必为此感到无奈或懊恼,因为这些事情从长远来看也许不是坏事,比如被老师“逼”着背课文,被同学“逼”着参加活动,被老板“逼”着不断工作,被竞争“逼”着天天学习……也许,适当的逼迫能够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平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也把我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逼”出来。 (文章选自《新东方英语》杂志)

    我最近在读《我在美国做妈妈》(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这是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讲述自己育儿经验的一本书。她对两个女儿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她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最终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了杰出的钢琴家和小提琴家,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至于这两个女儿未来是否会更加成功我们不妄加评论,但至少可以说正是蔡美儿用爱的心情“逼”两个女儿走向了成功。我自己小时候也被母亲“逼”过。我家祖辈种地,我母亲从小就念叨着要我长大当个“先生”(老师),所以尽管她自己都不识几个字,却每天要求我做作业、读书。我没有取得上高中的资格,她就满世界去求人;我高考失败,她就鼓励我再考。最终,我被母亲“逼”着连考三年,最后考上了北大。所以,如果没有严厉的母亲,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我。


    中国正在日益变得强大,这强大也是被“逼”出来的。想一想清朝前期,清帝国自以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过着世界上最幸福的生活,眼中除了中国没有世界。结果,鸦片战争惨败,国人这才发现自己成了挨打的对象。人家把圆明园烧了,东西抢了,被抢走的东西到今天都没有还回来。一百多年,在羞辱和悲愤中,国人开始发奋图强。到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一点曙光,赢得了一点民族的尊严和别国的尊敬。也许,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曾经欺负过我们的国家和强盗,是他们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如果我们觉得在被“逼”着做某些事情时,不必为此感到无奈或懊恼,因为这些事情从长远来看也许不是坏事,比如被老师“逼”着背课文,被同学“逼”着参加活动,被老板“逼”着不断工作,被竞争“逼”着天天学习……也许,适当的逼迫能够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平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也把我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逼”出来。


    (文章选自《新东方英语》杂志)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b54e0102dw4h.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ealain + 5 + 5 我有点反其道而行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21:23: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家参与。

俞敏洪所说的“逼”,可能用引导和适当的压力更能达到效果。纯粹的逼只能带来孩子的逆反。

我儿子比现下泡在这坛坛的大多数父母可能应该都大些。青春期的孩子,凡事都得与他商量,帮他做任何决定,结果可能是吃力不讨好。

给他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决定,也让他承担这决定带来的后果。当孩子得到这种空间,同时得到的是信任和责任。

今早,我们上班,他也七点多起床,开始写作业,看书,很自觉。这是我放手的结果。

我为自己不再象几年前天天守着累着管着烦着而深感安慰,为自己能够放下而轻松和愉快着。

但放下不是完全不理,引导还是要的,纠偏可能也是要的。

关键还在于尺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你带来的幸福 + 5 + 5 有道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1-13 21:31:57 | 只看该作者
EALAINE的转身真好,看看虎妈也有新变化呢

据美国媒体报道,《虎妈战歌》一书的作者蔡美儿近日接受该报采访,回顾成为“虎妈”一年来的生活转变。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奉行“棍棒底下出才子”的母亲竟然来个180度大转弯,宣称自己现在是“和善、懂得放手的家长”。  

  去年1月,美媒体刊登了《虎妈战歌》的内容摘要,介绍了蔡美儿如何管教两个女儿。这位耶鲁大学的法学女教授从不允许她的两个女儿出去玩或看电视,还要求学习成绩绝不能低于A;两个女儿要在严密监督下练习乐器,一次练琴的时间就长达几个小时,如果不从,蔡美儿便会对其严加管教。“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美国教育界,她也因此饱受外界批评。

  接受采访时,蔡美儿不断指责引发争议的书摘断章取义,她说自己真正想表达的观点是“东方式的家庭教育如能配合母爱、相互理解和家长参与,肯定能帮助孩子长大后过上幸福生活”。

  对于那些仍然选择《虎妈战歌》作为育儿指南的父母,蔡美儿建议“虎妈式家教”应当适用于非常早期的育儿阶段,在孩子大概5到12岁时最为有效。她还解释“虎妈式家教”与“直升机式家教”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运用得当,前者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自立,而后者则是家长(特别是母亲)在孩子头顶盘旋,为他们提供过度保护,导致孩子无法独立。

  蔡美儿称,在长女索菲娅升读哈佛大学之后,她教育子女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许多人曾这样问我:索菲娅上大学了,你是不是还以‘虎妈’的方式对待她?事实恰恰相反,我和丈夫或许是最懂得放手的大学生家长。我们从不问索菲娅打算修什么专业,晚上做些什么,收到她几条对期末考试感到紧张的短信时,我们还告诉她要学会放松。”

  至于小女儿露露,也从“虎妈”的转变里获益良多。露露不再被强迫每天练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球。

  “虎妈”还预测,随着岁数的增长,她会变得越来越和善、越来越容易相处。“今后我甚至还会成为世界上最慈祥的外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ealain + 5 + 5 是有阶段性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14 03:45: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alain 于 2012-1-9 23:51 发表
看到太多的家长,其实这里也包括我自己,唯课本是从,唯“知识”是从,唯分数是从,唯老师的指挥棒是从。

不是没有内心的挣扎,如鲸鱼一样,最终不得不向应试教育低头。

这篇文章,也许可以引起我们更多的 ...


我看这篇文章的感受是,如何在应该教育的大背景下,引导孩子去思考,尤其是人家那种如何超越有限的记忆去寻求知识的理念。
怎么样教会孩子思考也许比教会英语、钢琴更难。

曾经看过一篇新闻,说的是两个北师大附中的高中生搞科研发明的事情,最后还形成了非常专业的论文,说明在应试教育下也可做到

感觉抽个小空让孩子发呆和玩相对来说不用考虑也能做到,臆测一下,只是为了增加文采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6-14 02:04 , Processed in 0.100751 second(s), 3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