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夜间喂奶应避免的危险 妈妈似乎在睡梦中惊醒,突然下意识地摸一摸孩子,孩子一动不动,打开灯,孩子青紫,抱起来向医院冲去,一切都晚了,孩子呼吸道被奶堵得满满的,窒息死亡。 忙碌一天的妈妈,到了夜间,特别是后半夜,当宝宝要吃奶时,妈妈睡得正香,朦朦胧胧中给孩子喂奶,很容易发生危险,尤其是躺着给孩子喂奶,就更容易发生意外。 夜间喂奶和白天喂奶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点有以下: 1、光线暗,视物不清,不易发现孩子皮肤颜色,不易发现孩子是否溢奶。 2、妈妈困倦,容易忽视乳房是否堵住孩子的鼻孔,使孩子发生呼吸道堵塞。 3、可能会躺着给孩子喂奶,妈妈处于朦胧状态,孩子含着乳头睡着了,这时有 能发生乳头堵住孩子的鼻孔而造成窒息,也有可能溢乳而发生窒息。 4、妈妈怕半夜影响其他人的睡眠,孩子一哭就立即用乳头哄,结果半夜孩子吃奶的次数越来越多,养成不好的夜间吃奶习惯。 从以上几点来看,妈妈应该象白天一样坐起来喂奶,喂奶时光线不要太暗,要能够清晰地看到孩子的皮肤颜色。喂奶后仍要竖立抱并轻轻拍背,待打嗝后再放下。观察一会儿,如安稳入睡,关掉亮灯,但是,一定要保留暗一些的光线,以便当孩子出现溢乳时及时发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不幸的事例:刚刚出满月的孩子由于溢乳导致窒息死亡。只是一点的疏忽,给宝宝过满月,妈妈很累,晚上宝宝要奶,妈妈朦胧状态躺着把乳头送到孩子嘴里,不知过了多久,妈妈听到孩子叫了一声,没有开灯,室内很黑,妈妈懒了一下没动。但不知为什么,妈妈似乎在睡梦中惊醒,突然下意识地摸一摸孩子,孩子一动不动,打开灯,孩子青紫,抱起来向医院冲去,一切都晚了,孩子呼吸道被奶堵得满满的,窒息死亡。 这样的事例还不止这一个。这是写给新手妈妈看的,新手妈妈能受这样的刺激吗?最后我还是决定写它,意外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妈妈们知道有这种意外的可能,就会加倍的小心,就会避免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可能,因为,这万分之一的可能如果发生就是百分之百了。 2警惕童装杀手 医疗专家研究表明,孩子穿了游离甲醛超标的服装后,轻者会发生皮肤过敏,出现红肿、发痒等症状,重者连续咳嗽,继而引发气管炎等病症。专家提醒,选择童装时必须注意,做到一买、二闻、三洗、四观。 一买:甲醛主要来自廉价的染料和助剂,因此不要给孩子购买进行过抗皱处理的服装,尽量选择小图案的童装,而且图案上的印花不要很硬,也尽量不要购买漂白过的童装。 二闻:闻闻童装上是否有股刺激性特别浓重的气味,由于经营场所一般面积较大,有时气味难以闻得出,那么拿到家里就容易判别得出了。 三洗:甲醛往往比较容易溶解于水中,为预防万一,童装买回家后,最好先用清水充分漂洗,不要迫不及待给孩子穿上新衣服,以免误事。 四观:给孩子穿上新衣服后,如出现皮肤过敏、情绪不安、饮食不佳、连续咳嗽等症状,应考虑可能是甲醛惹的祸,要尽快到医院诊治。(诸达鹤) 3宝宝似病非病六征象 孩子出生后,由于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而体格发育很快,婴幼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流口水、生长痛以及呼吸暂停等现象,年轻的爸爸妈妈应注意识别,以便更好地做好家庭护理,使宝宝健康地成长。 一、流口水 口水实际上是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唾液不仅具有湿润口腔、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而且可消化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还具有杀菌作用,防止口腔内细菌生长和繁殖。3-4个月的婴儿唾液腺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量增加,但此时孩子吞咽口水的功能尚未健全,口腔较浅,闭唇与吞咽动作尚不协调,表现为常流口水。孩子长到6-7个月以后,由于正在萌出的牙齿对口腔内神经的刺激,造成唾液大量分泌,这时口水就流得更多。因此,以上两种情况属于正常的生理,不是病态,等到孩子渐渐长大,吞咽功能发育完整后,这种生理性流口水的现象就会自然消失。 二、腿弯 在夏秋季节,几个月的婴儿衣着少,父母有时会惊奇地发现,小宝宝的两个小腿有点向内弯曲,以为是得了佝偻病。其实,这种小腿向内弯曲并非是佝偻病,而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孩子在母亲子宫内身体呈一种屈曲状态,以致于出生后一段时间内看上去小腿有些弯曲。此外,从小宝宝身体的比例上看,头大,上身比腿长,看起来两小腿又短又弯。对于这种两小腿弯曲的现象,随着孩子的长大会逐渐自行矫正的。 三、拥抱反射 3-4个月以下的婴儿,当母亲或家人突然走到孩子身旁或发出响声,会发现孩子出现两臂外展伸直,继而屈曲内收到胸前,呈拥抱状,我们会以为孩子发生抽筋。其实这并非是抽筋,而是一种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拥抱反射。若缺乏这种拥抱反射则说明孩子一是大脑神经系统没有发育成熟,二可能是神经系统有损伤或病变,颅内出血或其它颅内疾病。 四、呼吸暂停 仔细的母亲有时会发现,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呼吸不但不规律,有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并为此惊慌和不安。其实,呼吸不规则和呼吸暂停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的现象,这与他们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有关。呼吸暂停时间一般不超过10秒钟,且无其他任何不适症状,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忧心忡忡。 五、生长痛 有些幼儿白天玩的时候好好的,到了晚上会诉说腿痛,父母仔细检查未见红、肿等现象,医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为生长痛。其原因是幼儿生长发育快、腿部的负担过重,下肢骨端充血,从而引起腿痛,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这种生长痛的特点是小腿轻度胀痛,以午后和傍晚较重,但随着孩子的长大会逐渐消失的。 六、白色尿 在冬天,有些婴幼儿排到便盆里的小便呈淘米水样,不少父母以为是乳糜尿而紧张起来。其实,这种淘米水样小便是由于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尤其是进食含有草酸盐和碳酸盐类较多的食物,如菠菜、苋菜等绿叶蔬菜或香蕉、桔子或柿子等水果时,尿液中草酸盐和碳酸盐就增多。当这些物质随小便排出体外后,遇冷就会有尿酸盐或磷酸盐等盐类结晶析出而变混,似淘米水样。此类情况主要发生在气候寒冷的季节,多见于婴幼儿,通常情况下这种尿液对孩子的健康无害,只要平时多给孩子喂些开水或口服一些维生素c,几天后淘米水样小便就会消失。 4婴幼儿每日对营养素的需求 婴幼儿每日营养素的需要量与成人不同,婴儿愈小需要量相对愈高。同时婴儿体内营养素的储备量相对小,适应能力也差。一旦某些营养素摄入量不足或消化功能紊乱,短时间内就可明显影响发育的进程。 (1)热量:以单位体重表示,正常新生儿每天所需要的能量是成人的3~4倍,正常婴儿初生时需要的热卡约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00~120千卡(418~502千焦),而成人为每公斤体重30~40千卡(126~167千焦)。这种高的热量需要在初生时为最高点,以后随月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在1岁左右时为80~100千卡(335~418千焦)。 (2)蛋白质:用于维持婴幼儿新陈代谢,身体的生长及各种组织器官的成熟。所以这一时期处于正氮平衡状态。对蛋白质不仅要求有相当高的量,而且对质的要求也很高。母乳可以为新生儿提供高生物价的蛋白质,而人工喂养者由于蛋白质的质量低于母乳,所以,蛋白质的需要量高于母乳喂养者。母乳喂养时蛋白质需要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2克;牛奶喂养时为3.5克;主要以大豆及谷类蛋白供给时则为4克。另外,婴幼儿的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远高于成人,同时由于婴儿体内的酶功能尚不完善,其必需氨基酸的种类也多于成人,即对于成人来说是非必需氨基酸,而对于婴儿来说是必需氨基酸,如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婴儿自身不能合成这些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供给。动物性蛋白中必需氨基酸的质和量都强于植物性蛋白,母乳中的蛋白质都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也包括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内。 过量的蛋白质对婴儿无益甚至有害,可能出现腹泻、酸中毒、高渗性脱水、发热、血清尿素和氨升高等。 (3)脂肪:婴幼儿需要各种脂肪酸和脂类,初生时脂肪占总热的45%,随月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到占总热的30~40%。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需要必需脂肪酸的参与,所以必需脂肪酸提供的热量不应低于总热量的1~3%。 脂肪摄入过多可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及肥胖。 (4)碳水化合物:婴儿需要碳水化合物,母乳喂养时,其热量供给一半来自碳水化合物,婴幼儿膳食中如果没有碳水化合物,很难避免酮症的出现。新生婴儿除淀粉外,对其它糖类(乳糖、葡萄糖、蔗糖)都能消化。由于乳糖酶的活性比成人高,所以对奶中所含的乳糖能很好的消化吸收。4个月左右婴儿,能较好地消化淀粉食品。婴幼儿期碳水化合物以占总热量的50~55%为宜。 (5)矿物质:4个月以前的婴儿应限制钠的摄入以免增加肾负荷并诱发成年高血压。婴儿出生时体内的铁储存量大致与出生体重成比例。足月儿平均身体的铁储存可满足大约4~6个月的需要。铁缺乏是婴儿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尽管母乳的含铁量低于大多数配方食品,但是,母乳喂养婴儿的铁缺乏却较少见。为了预防铁缺乏,应给用配方食品喂养的婴儿常规地补充铁剂。 (6)维生素:对母乳喂养的婴儿,除维生素d供给量低外,正常母乳含有婴儿所需的各种维生素。我国规定1岁以内婴儿维生素a的供给量为每天200微克。维生素b1、b2和烟酸的量是随热能供给量而变化的,每摄取1000千卡热能,供给维生素b1和b20.5毫克,烟酸的供给量为其10倍,即5毫克/1000千卡。关于维生素d我国建议1岁以内婴儿每天摄入10微克,但它的摄入量随日照的多少而有所不同。 (7)水:正常婴儿对水的每日绝对需要量大约为每公斤体重75~100毫升。可是,由于婴儿从肾、肺和皮肤丢失水较多,以及代谢率较高,与较大的儿童和成人相比,婴儿易发生脱水,失水的后果也较成人严重。因此,建议每日每公斤体重供给水150毫升。 5幼儿“学舌”好处多多 一些上幼儿园的孩子,回到家里以后,往往愿意向父母讲讲自己在幼儿园里的事情,也就愿意“学舌”。 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看,儿童语言的发展,经过理解语言的阶段以后,就进入了语言活动阶段。孩子“学舌”就反映了他们说话的需要。他们把在幼儿园里的所做所想对父母讲,也时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父母认真听了,孩子更愿意亲近,热爱父母,两代人的感情会随之增进。 孩子“学舌”,可能讲自己感到高兴的事,使他处于愉快之中,保持着愉悦的心境,这对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孩子不高兴的事,也抒发了内心苦闷,家长可从中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配合幼儿园教育孩子,孩子“学舌”的时候,也是心里最活跃的时候,他回忆一天的活动,会选用尽可能完整、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达思想,这对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很重要。 6营养专家指导婴儿辅食细节 在刚添加辅食时,量应该特别少,在孩子吃完母乳后,可能只能喝下十几毫升比较浓的液体(菜汤、果汁等);固体的食物只能吃下几十克,少时可能只有十克。 味觉半岁时最敏感 一般认为4-6个月以后,再添加辅食比较好,如果较早添加辅食,可能会影响母乳喂养。孩子的味觉在半岁时发育比较敏感,在这个时候,如果他能够接触到很多食品,长大以后一般不会偏食、挑食。添加某种辅食时,在母乳喂养之前,让他尝一尝这种辅食的味道,并不给他吃,如果母乳喂养后孩子没有吃饱,然后再给他吃辅食。在母乳喂养之前,孩子处于饥饿的状态,那时让他尝辅食的味道,比较容易接受它的味道。 添加辅食征兆:当孩子吃完母乳,仍然觉得饥饿,仍然哭闹;只喂母乳,孩子的身高体重增长不太好,不能达到正常的速率。 蛋、谷类、肉、水果的意义 应该先给孩子添加蛋黄、谷类等(比如米粉、蛋黄,从这两样东西开始。)一般来说,每隔一到两周给他添加一种新的品种,在这期间,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添加之后,观察孩子是不是对这种辅食适应,比如观察孩子的精神状况,有没有发烧、拉肚子、或者孩子不舒服等;大小便是否正常;如果这些都没有问题,那么隔一到两周后再添加新的品种。在蛋黄、谷类添加完之后,依次添加肉类、鱼类、虾、水果、果泥、菜等,大人能吃的,小孩也要逐渐添加上去。不能在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就让孩子吃鱼、肉,孩子不容易消化,胃肠道的酶也是一个逐渐发育和完善的过程。 有的妈妈在小孩2个多月时就让他吃水果汁,这也是可以的。因为水果主要是补充一些维生素。但是,水果不具备三大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中的任何一种,从严格的角度说,孩子不能靠吃水果过日子。在4个月以后给孩子添加水果,一般也不把它作为辅食添加,因为它不是非常必须的。在后期,才可以把水果作为每天添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开始量是很小的 辅食添加应从一种到多种,从少量到多量。开始喂养辅食时,量是非常少的。比如在吃完母乳后,喂一到两勺米粉,喂1/4个蛋黄,或更少一些,随着孩子身体发育需要以及对某一种辅食适应了,可能吃的会多一些。 年轻的妈妈一定要注意:不是第一次就要求孩子吃很多。辅食添加的时间可以在母乳喂养之后,也可以在母乳喂养的间歇添加。 一般小孩的胃容量只有几十毫升,在孩子吃完母乳后,可能只能喝下十几毫升比较浓的液体(菜汤、果汁等);固体的食物只能吃下几十克,少时可能只有十克。很多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感觉来衡量孩子,只吃一勺、两勺,太少了,大人也只够塞牙缝。可是这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够了。添加辅食后,可以根据体重的增长来衡量孩子吃的量够不够。比如添加辅食后,孩子的体重增加很好,身高也增长很好,表明孩子的营养已经够了。如果辅食的量不够,孩子会有相应的表现,比如不爱活动,身高、体重的增长不太好等。 多次、少量、现做 小孩刚开始添加辅食时,量比较小,所以在制作辅食的时候,会有一些麻烦。有时做一点,孩子吃不完,父母觉得每次做,挺费事的(一天要添加两、三次),不如一次多做些,存到冰箱里,下次拿出来稍加热就给他吃。其实,冰箱里并不是安全的,细菌的感染在冰箱里仍然可以进行。我们主张孩子的辅食尽量现做现吃,可以把生食(比如猪肝等)切成小块分别用保鲜袋装起来,冻在冰箱里,在吃时,只取出一小块给孩子做,而不是冻一大块,然后都做了,放在冰箱里分顿给孩子吃。现在商场里有很多方便食品,比如肉泥,蔬菜泥,肝泥等,标签上注明:一次吃不完,下次可以接着吃。如果这种食品不被污染的话,是可以的。不过,有的父母在打开之后,先给孩子吃,忘记把剩下的存放起来了,半小时、或一小时之后,再盖上,把它放在冰箱里。在这个时间,难保不被污染。 常见错误理念 显富、溺爱、主观。 孩子进食,不管是辅食添加还是母乳喂养,目的是满足孩子的身体需要,能够健康的成长。调查发现,有些父母喂养孩子的动机是家里贫福的象征。爱孩子、关心孩子表现出对孩子过多的喂养,把孩子喂养的比较胖,这说明家里比较富裕、经济状况比较好,这些复杂、不太健康的动机,容易喂养过度,导致肥胖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不太正确的喂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偏食、挑食。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喜好添加给孩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喜欢的就买给孩子吃,不喜欢的也就不做给孩子吃,这是很错误的。 生理需要变成感情索取 在喂养的模式方面,家里一般就一个小孩,吃饭时让孩子感觉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几个人追着喂孩子,小孩可以把吃饭的行为延伸为对其它东西的索取,比如,不让看电视就不吃;而不是让孩子明白吃饭是生理需要,肚子饿了,就应该吃。比较好的家庭,主张孩子在进食方面尽早独立,他们把孩子的吃饭看做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国外有很多家庭是食物由父母来提供,孩子坐到餐桌上,他想吃什么,吃多少,由他自己来决定,这样对于孩子正常的生理调节起到更好的作用。因为父母觉得孩子饿了,就给他吃,事实上孩子并不一定饿,因为他需要的不多。 7如何让宝宝安度夏秋之交 宝宝白天在幼儿园是最让妈妈惦记的,生怕由于各种原因而生病。我们请启明双语幼儿园的董园长以自己多年的经验,提醒年轻父母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宝宝提高在幼儿园的健康水平—— 宝宝的衣 给宝宝穿纯棉、真丝或麻质衣服,吸汗而不刺激肌肤;不要穿化纤质料的衣物; 宝宝的衣物应每天换洗,保持爽洁; 衣服、裤子应较为宽大,利于通风。 宝宝的食 帮助宝宝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多饮凉白开、绿豆水,最好不喝甜饮料; 饮食不宜过于油腻、辛辣,多吃清淡食品; 生吃的蔬菜瓜果需在淡盐水里浸泡45分钟以上(以除去表层残留的农药成分),然后洗净食用; 养成饭前用肥皂洗手的习惯,切断细菌的传播途径; 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喝冰水; 吃冰淇淋要适量,一次不要吃太多; 多吃水果,但从冰箱里拿出的水果应稍放后再给孩子吃,以免刺激肠胃。 宝宝的住 适当延长幼儿的午睡时间; 不要长时间在空调房间滞留,空调室温应在27℃~28℃左右,可开一扇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 每天洗头、洗澡,洗时可在水中加几滴花露水(防蚊驱虫)。 宝宝的行 户外活动注意防晒,不在阳光下长时间玩耍; 为幼儿提供玩水环境; 身体大量出汗后,不要在空调或电扇前近距离直吹; 身上有汗时不可用冷水擦身或冲凉降温; 如果出现外伤,应及时清洗、消毒伤口。 如果孩子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和心理变化,如有的孩子出现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或易怒、爱发脾气等,应注意观察、耐心询问,用轻柔的语言、亲切的动作了解他们的难处,帮助解决,使他们逐渐稳定下来。 8预防孩子感冒的十项措施 孩子患感冒时哭闹不安,又容易诱发其他疾病,是使父母头痛的一个问题。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做好预防工作,使孩子不感冒或减少感冒的次数。 1、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调查结果表明,常坚持户外活动的儿童患感冒的机会显著少于户外活动少的孩子。 2、衣着要适当:衣服切勿骤增或骤减。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冻着,给孩子穿戴过厚过多,结果常适得其反,更容易感冒。 3、要吃好早餐:吃好早餐,体内产生足够的热量可增加御寒能力。 4、饭前、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孩子吃食物之前,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大人给孩子食物吃,也不要赤手拿,严防经食物传播感冒。 5、尽量保持室温相对恒定:室内温度变化大,可增加儿童患感冒的机会。 6、着凉之后,采取措施:孩子着凉受寒之后,应该马上到暖室或炕上暖和一会儿,同时喝些热茶或热汤或牛奶,如能喝些姜汤则更好。 7、家里有人感冒,立即隔离:家里有人感冒,应不准病人与孩子直接接触,特别是不能面对面坐着,也不可同床睡觉。 8、托儿所有人感冒时,也应隔离:发现有孩子感冒,不能继续入托、入园。如发生较多的儿童感冒,应对孩子活动场所,进行必要的空气消毒,开窗换气、晒被褥。 9、感冒多发或流行时少外出: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也不要到别人家串门,以防止传染。 10、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慢性疾病:据研究,患有扁桃体炎、支气管炎、鼻炎等慢性上呼吸道炎症的儿童,比一般儿童更容易患感冒。因此,这些孩子平时应该抓紧治疗慢性病。 9养育孩子的正误观 婴儿满月时理发,将来长出的头发又黑又浓 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说法。此时婴儿的头皮相当娇嫩,抵抗力差,剃“满月头”难免会刮伤皮肤,容易引起化脓性感染。 新生儿裹“蜡烛包”既能防感冒又能避免“罗圈腿”的发生。 其实“罗圈腿”是佝偻病“的一种表现,是维生素d缺乏症所致。裹“蜡烛包”限制了新生儿的四肢活动,使皮肤、关节的感受器得不到应有的刺激,会影响脑的发育;其次,新生儿呼吸肌较弱,呼吸表浅,尤其在哭闹时,胸廓的扩张受“蜡烛包”的限制,强行捆直双腿还不利于髋关节的稳定,容易诱发髋关节脱位,反而使孩子长大后出现步态异常。 婴儿口中的白色小珠球,俗称“马牙”,必须挑破擦掉,否则会引起发烧。 口腔中的白色小点并不是牙组织,而是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唾液里的矿物质混合在一起堆积而成的,不久就会自然脱落。如果强行挑擦去除,会损伤口腔黏膜引起炎症,甚至感染。 10 0--1岁宝宝的大便及其问题 孩子出生后24小时,将会排出粘稠、黑色的物质,称作胎粪。胎粪为胎儿在子宫中的肠内容物,必须在开始正常的消化之前排除体外。以后孩子排便渐渐形成了规律,粪便也变得硬了一些。只要婴儿健康、幸福、增重,就没有必要注意孩子的大便,不必为孩子的大便过份担心。不同的孩子,每日大便次数也不相同,但随着孩子的发育,大便的次数会越来越少。开始时,孩子每天的大便次数为3—4次,过几周后,大便的次数可能会减少到每两天一次,这都是正常现象。另外,以下现象也属正常情况:稀薄、不均匀的粪便;绿色的粪便;吃过就有大便;有时每天大便次数达6次。 吃母乳的婴儿的大便 孩子出生后,会排出颜色为绿-黑色、光滑、粘稠的胎粪。以后婴儿将会排出淡黄色的粪便,为正常哺母乳时的粪便。孩子每人的排便次数并不重要,次数有多有少,多的每天几次,少的每几天一次。婴儿的粪便一般为糊状或是比冰淇淋粘稠一些,没有气味。吃母乳的孩子很少便秘,孩子几乎能吸收所有的东西,废物很少,这也说明为什么孩子有时三天才排出一次粪便。请记住你所吃食物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婴儿,辛辣的食品会引起孩子消化不良。 吃牛奶婴儿的粪便 在孩子消化功能稳定下来以后,吃配方牛奶的孩子排便的次数比较多,粪便质地较吃母乳孩子的粪便硬、发黄、有异味。 有时你会发现孩子的粪便柔软,像软皮鸡蛋—样,但是正常孩子的粪便应该是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多给孩子饮水:即在平常的配方牛奶中多加一些水。在孩子喂奶中间,也可以给孩子多喝一些凉开水。在孩子达到几个月后,可以在饮水中加一些干梅汁或滤过的水果汁,预防粪便 干燥。 孩子吃的牛奶中不一定非要加糖,如果加糖,或者牛奶中含有较高的糖分,孩子的粪便一定会疏松、变绿或呈凝乳状。这时你应该停止在奶中加糖,如果长期不见好转,请与医生联系。 大便的变化 只要孩子正常,就不必关心孩子的粪便有无变化。颜色的深浅变化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质地略干略稀也并不说明孩子有什么毛病。如果不放心,请向医生、社区护士或者医生咨询,他们一定非常愿意为你服务。粪便偶尔变稀,不能说明孩子有什么异常或是有什么感染,但是如果粪便水样,伴有突然的颜色变化、气味的变化和排便次数增加,一定要与医生联系,特别是在怀疑孩子有病的情况下。总的说来,排便次数和颜色的变化不能表示出什么问题,但是气味和粪便中的含水量则可能会说明很多的问题。 随着孩子的生长,孩子吃了不同的食物,例如某种水果或者蔬菜都会引起粪便的变化。如果孩子吃到某种食物后,大便变稀,就要在几天之内不给孩子吃这种食物,过一段时间后再给孩子加少量的这种食物。 请注意,甜菜根会使粪便的颜色发生变化,而且粪便接触空气后会变成褐色或绿色。 粪便中出现血丝是不正常的现象,原因可能不严重,例如肛门周围的血管破裂,但还应该去看医生。粪便中出现大量的血液、脓液、粘液,说明可能有肠道感染,需要及时与医生联系。 11如何给孩子吃药 时值隆冬,肺炎、感冒、流感等各种疾病接踵而来,尤其是孩子,冬季更易感染疾病。治疗中,正确给孩子喂药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给孩子喂药,药量如何掌握?喂药需注意哪些问题?下面将告诉你如何做。 喂药需要的物品很简单,一个中等大小的不锈钢小勺、一个小酒盅和一块小毛巾即可。喂药前必须按标签查对所服药物,包括药名,即是否这次应服的药;药品质量,如果片剂发霉、变色不能用,水剂混浊、变色、有霉坏味不能用,放置时间过久的药和已过期失效的药也不能服用;还应核对应用剂量。服药前半小时至1小时将所需服用并能够同服的药片、药水按规定剂量同时置入小酒盅中,并放少量温开水浸泡。等到服药时药片已完全溶化,喂服非常方便。有人临服药时将药片用勺、擀面棍或瓶子碾碎,或者用小锤子砸碎。这样做不但不易将药片粉碎,影响服用,同时必然造成一些损失,使药物剂量失之准确,也容易使药物受到污染。 喂药前先准备好温度适宜的糖水。将已溶化好的药物用小勺子混匀。孩子可以躺在床上,亦可抱在家长怀里,颌下围好小毛巾,使孩子头略侧向一边。家长将药倒入勺中,一只手轻轻捏住孩子双颊,另一只手将小勺放在孩子口内,紧压住下齿使药液顺口角慢慢流入口中。无论孩子怎样哭闹、挣扎,小勺始终压住下齿,不离孩子的嘴,直到药物全部咽下。然后将勺取出,倒入少许糖水,与勺内残药混匀,再次喂入。如果动作熟练,整个过程用不了两分钟,同时能保证药物毫无损失地喂下去。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应鼓励它们主动吃药,尤其要锻炼整片吞药。某些糖衣片或胶囊制剂整服既方便,又可避免药物的苦味;有的肠衣片整服还能减少胃部刺激症状和保证疗效。对于已经具备吞服药片的孩子,拒绝服药,家长态度一定要坚决,让孩子明白药是非吃不可的。同时讲明道理,使孩子主动配合。 中药药量较多,但有些新生儿和小婴儿喂服并无困难,放入奶瓶中就像喝糖水那样喂,不妨一试。当然,小儿服用中药应煎浓一些,尽量减少药量,每次可以浓煎至1/3至半茶杯。当然不能煎糊,煎糊的中药是不能服用的。同时,婴幼儿服中药可增加服用次数,即每剂药可分两次甚至更多次数。 12 1--2岁宝宝的饮食问题 孩子在1-2岁之间开始表现出对不同食物的喜好。孩子常会表现对某种物偏好,只喜欢吃某些食物,而不喜欢吃另外一些食物。例如孩子可能对肉一眼不看,去吃酸奶和水果。一周后孩子可能又不再想吃酸奶,只想吃奶酪和水果。成熟的父母这时不会表现出大惊小怪,没有什么食物具有魔力,孩子不吃的原因是因为孩子找到了另种食物,它里面同样含有所需的营养。不要花时间给孩子做那些不喜欢吃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吃还总有些不高兴,你只需要做一些孩子特别爱吃的东西就可以。研究表明,只要能保证孩子的食物有均衡的营养。孩子根本没有必要非得吃你为他选择的食物,孩子的口味不等于你的口味。如果你特别关心自己孩子的幸福和健康,你便能很快地意识到最重要的事情是孩子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而不吃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在孩子吃什么这件事上,要做到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喜欢吃饭 我不赞成把孩子不喜欢的食物伪装起来给孩子吃,把孩子不喜欢吃的食物拌在孩子喜欢吃的食物里,或者诱导孩子吃一勺不喜欢吃的食物后再给吃一勺喜欢吃的东西。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一种食物,你可以选择另一种孩子喜欢,而且含有类似营养的食物。如果孩子明确表现出不喜欢某种食物,欺骗或利诱的办法只能导致孩子不吃所有的食物。引入新食物可选择在孩子比较饿的时候,这时孩子比较容易接受新的食物。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不吃某一类食物,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的营养失去平衡。除此之外,挑食没有什么坏处,一定要记住你对这件事越上心,孩子表现得就越强烈,孩子渐渐地学会用这种方法摆布大人,所以一定要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体重问题 如果孩子能够吃到合适的食物,孩子不会过重也不会过轻。他会自己调解食物,在特定的时间里摄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所以孩子过重或过轻的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没能把合适的食物给孩子。 超重 超重的原因是孩子摄取了大量含有脂肪的肉、过多的含糖饮料和精制的碳水化合物(糕点、饼干、果酱和糖果食品),也可能你常把孩子放在婴儿车里或者是玩栏里,没能让孩子用爬行或走路等活动把多余的能量消耗掉。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耍,鼓励孩子多活动,玩得越开心越好。 体重不足 除了专门限定饮食,否则孩子不会自己有体重下降的可能。与其他同龄和同性别的孩子比起来,孩子的体重可能略低,但从孩子自己的生理和体型的特点角度讲,孩子不一定属于体重偏低。很多的家长都担心自己孩子的体重过小或过瘦,但是孩子天生很健康、很小也很瘦,这一点与成人中也有身材小和体型瘦的情况一样。如果营养均衡、发育正常。那么你无需为孩子担心。 13怎样带孩子看病 孩子身体发育尚不完全,抵抗力弱,稍不注意,便容易生病,及时带孩子看病,是父母亲的责任。那么,如何科学地带孩子看病呢? 首先,不必追求到大医院。虽然大医院的医生多,分科细,医疗设备先进,诊治疑难病准确率高。但是,大医院病人多,病种杂,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就更大,这是不足之处。对孩子来说,大多患的只是感冒、发热、腹泻等常见病,一般的医院都具有诊治能力,而且相对污染少。这样,孩子被传染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同时,近处就医也可免奔波之苦,有利于孩子健康。 其次,父母切勿指名要药,因为疾病千变万化,非常复杂,不要认为用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若“药不对症,参鹿亦毒”,潜在危险,应十分小心!带孩子就诊时,要将孩子的用药情况如实向医生反映,使医生能更好地“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以达“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特别是孩子的药物过敏史(如对青霉素等是否过敏),更应及时提醒医生,以利安全、有效地用药。 再次,尽量减少在医院逗留的时间。医院虽是治病的场所,但也是疾病交叉感染的地方,孩子体弱,抗病力差,如果在医院逗留时间过久,必然增加被传染的机会。离开医院后要注意洗手、洗脸,防止传染。 14哪些婴儿不宜吃母乳 绝大多数的婴儿都能用母乳喂养,只有极少数的患某种先天性疾病的婴儿不宜用母乳喂养。 如患苯丙酮尿症的婴儿由于体内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不能使苯丙氨酸转为酪氨酸,而使苯丙氨在体内堆积,严重干扰组织代谢,造成功能障碍,以致这类患儿智能落后,毛发和皮肤色素减退,头发发黄,尿及汗液有霉臭或鼠尿味。当确定小儿患这种病时应摄取低苯丙氨酸的饮食,虽然母乳中苯丙氨酸的含量较牛乳明显为低,但这些婴儿最好不吃母乳或仅吃少量母乳,而应摄入无苯丙氨酸的特制奶粉或低苯丙氨酸的水解蛋白质,再辅以奶糕及米粉,蔬菜等,并应经常检测血中苯丙氨酸的浓度。 还有一种疾病叫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体内乳糖酶缺乏使乳糖不能消化吸收,表现为婴儿吃了母乳或牛乳后出现腹泻,长期腹泻则会影响到婴儿的生长发育,并导致免疫力低下及反复感染,这时小儿也应暂停母乳或其他奶制品的喂养,代之以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或大豆配方奶。 如果母亲患有某些疾病如肺结核,精神病,恶性肿瘤等,她们的婴儿也不宜吃母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