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逍遥饼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不是学国学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12-23 08:32: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逍遥饼干 于 2011-12-22 21:20 发表
2、读的内容
曾经读李里先生的书(名字忘了,是讲解论语和三字经的),他说小孩子应该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读书;我那时候觉得说的也对,就先放下易经,论语,开始让儿子读三字经;后来发觉,让儿子读三字经,其实是满足自己感觉容易的心态,对他真的没什么不同;就又开始所谓难懂的经典;后来问儿子,读过的这些书他喜欢那个,他说是易经;(他后来自己总结了对着卦象如何编排;如横的就读9,断的读6,在下面读初。。在上面读上。。)


从三字经、千字文这类蒙学读物开始接触古文,这没什么不对呀,楼主怎么知道对孩子来讲,读经没有难易之分呢?这个论断楼主恐怕不是自己得出来的吧?我知道这么说肯定说服不了楼主,举个例子,既然对孩子来说学东西没有难易之分,那学数学直接上微积分吧,绕过简单的加减乘除,您说,最终孩子能学好数学么?读古代作品一样啊,有什么不同呢。孩子喜欢《易经》,恐怕并非是喜欢文字本身,而是喜欢它的“好玩儿”之处,这恰恰说明孩子是喜欢有趣的东西而讨厌深奥不懂的东西,这也说明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儿,怎么到楼主那里就变成了读经没有难易之分了呢,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那些还在争论古代经典含有糟粕,要去除糟粕,留其精华呀等等说法,现在看起来是那么可笑;那些天天喊着要让儿童快乐,别有压力等等说法,是将来,孩子要耗费大量金钱,时间,精力顶着压力去学东西,还效果不佳;而现在,只需要让他读经,将来的烦恼,统统不用了;不用花几万块钱吭哧英语,吭哧数学,吭哧作文。。。。。。
     随着新的科技的发展,新的事物不断增加,一个拥有超强自学能力大脑的孩子,才会真正自由,快乐;


看来楼主真是相信读经万能论了,我原来以为这样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脑子都清醒着呢,哪有这么糊涂的,读经不过是读读古代的经典作品,充其量能提高你的古文修养,好一点的对你的修身养性有点帮助,和学英文,学数学有啥关系呀,楼主怎么就会认为读经之后英文和数学很容易学呢?你给举个例子看看。千万别拿王氏理论来举证,那个没什么说服力。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孔子、梁启超这类楼主心中的偶像能穿越回现代,你让他学学英文学学数学试试,看是不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学会?

古代文化有很多精华值得传承,但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光知道传承,天天死读四书五经,就是背个滚瓜烂熟又能如何?不过是个穿着现代服饰的书呆子而已,而且是那种幻想型的不肯睁开眼睛看看当下的那种。

[ 本帖最后由 国学入门 于 2011-12-23 08: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1-12-23 08:39:23 | 只看该作者
言犹未尽,再啰嗦几句,我对楼主的题目“读经不是学国学”的结论不赞成,何谓读经,经指的是四书五经这类的古代经典作品,而非宗教里的经文吧。既然如此,读经那就是学习国学,学习古代作品,没什么不对呀。
古代经典作品也是人写的,我们后人拿来欣赏一下,研究一番,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要把它当成宗教信条之类的东西严格遵守,没有丝毫怀疑,那就很可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1-12-23 12:09:20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从孩子不到三年的读经经验,得出“读经不是学国学”的结论真是站不住脚。
清末肯定不仅仅那几个大文儒才读经,剩下的那些读经的呢?都干啥去了,留下什么墨宝没?

再去翻看楼主的读经楼,一直倡导的是以孩子为主体的读经,至少是顺应孩子的状态没有强求什么,以孩子的快乐与否为指导的,为何此贴有“那些天天喊着要让儿童快乐,别有压力等等说法,是将来,孩子要耗费大量金钱,时间,精力顶着压力去学东西,还效果不佳”这样的结论?

而且你让孩子学英语,也是得到孩子的同意,而不是孩子不同意就要他去学的啊,实在是让人糊涂得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7:17:26 | 只看该作者

说的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说我的一个试验吧,我跟读英文的十四行诗,开始的时候总想着诗歌说的是什么意思,结果弄得头疼,进展还不大;后来就只关注他的音律和韵律,结果很舒服;我想孩子对于经典的感觉应该是这样的,是用音律的方式印在他脑子里的,而开始并不是内容,将来理解力发展了,内容开始跟音律结合;
    我是认为经典不仅仅是内容上的问题,可大家总是围绕着这个说,从内容上说,是有难易的,可难易是相对的,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人之初,性本善”;就说来说,对孩子怎么有难易之分呢,只有对不会说话的人才有难易啊;至于“国学入门”所说的数学的微积分,本身类比就有问题,那是不同的思维啊,估计你根本就没读过王老师的理论才有这样的看法;一个从没有学过数学的成人,跟一个从没学过数学的1年纪的孩子,同样开始学10以内的加减法,是谁快和没有痛苦呢;同样的微积分,有人很块掌握,有人费死劲也没掌握,是大脑的问题,不是用不用功的问题;读经,不过是一种提升大脑的好方法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7:24:14 | 只看该作者

继续说层面的问题

再说两句;同样提升大脑的脑力的方法,通过动手(触觉为主)等途径,大家觉得是让孩子快乐的,通过闻味(嗅觉)的方法,大家说孩子没压力;通过看动画片(视觉),大家说孩子容易懂;那通过读经,古典音乐(听觉),怎么就非要跟内容较劲呢;孩子的压力是大人给的,你不让他读经,你逼着他动手,逼着他看动画片,逼着他做游戏,都有这个问题,跟读经没有关系;只不过,经典,更容易让大脑提升脑力,所以才选择经典来。
   我说的读经不是学国学,是从这个层面上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1-12-23 22:55: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逍遥饼干 于 2011-12-23 09:17 发表
说我的一个试验吧,我跟读英文的十四行诗,开始的时候总想着诗歌说的是什么意思,结果弄得头疼,进展还不大;后来就只关注他的音律和韵律,结果很舒服;我想孩子对于经典的感觉应该是这样的,是用音律的方式印在 ...


不好意思地纠正你,这样读十四行诗,十年读下来也不会有任何进展的,无论是音韵上,还是诗歌语句的含意上。你以为反复读反复读,终于有一天会豁然开朗,所有的含义忽然全部显明在你面前,这样想太一厢情愿了,这是读佛经么。连英语母语者都不会有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诗歌,以期达到充分掌握其内涵的目的。

至于音韵,那就更不可能了。不要说母语是中文的人,即便今天的西人也没有几个能够把英诗的音韵读对,除非是诗歌爱好者和戏剧演员。国人读英诗,我完全能想像是怎么读的,发音标不标准就不用说了,声调/停顿/断续/换气/缓急,一定是按照读唐诗宋词的那一套来读的。这种读法,读起英诗来,很可怕。

要举例很简单,举我自己的例子好了。莎士比亚和斯宾塞的十四行诗我都读过背过,前者几十首,后者十几首。有读得通的,有读不通的。读过背过很多,觉得艰难的,更多读几遍。到最后,现在还能背得出的,都是当时就明白其含义的,而不是诵读的次数最多的。——当时就明白含义,不是靠不求甚解读出来的,而是靠读了优秀的注解融会贯通理解而得来的。靠动动嘴皮子来理解诗歌之意,诗歌之美,那是缘木求鱼。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10 + 10 喜欢这样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结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19:41:0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建议

记得曾经有个朗诵的人,用一本菜谱(别的国家的);把众人朗诵的热泪盈眶;对于十四行诗,我估计必儿子懂得多不了哪去,所以可以试验;对了,按说应该找个法文或者德文的文章,更接近孩子的感觉;毕竟英语以前还是学过的;可惜目前没这个心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1-12-24 22:43:03 | 只看该作者
这帖有意思
正反双方都有我赞成的言论,咋办?

注册个马甲来对倒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1-12-25 10:32:19 | 只看该作者
对读经,我相信,方法、兴趣跟过程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1-12-25 10:33: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1-12-24 22:43 发表
这帖有意思
正反双方都有我赞成的言论,咋办?

注册个马甲来对倒一下?

也是既有我赞同,又又我反对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3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50 , Processed in 0.199310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