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648|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 做好琴童家长也是一门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6 10:2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载                       做好琴童家长也是一门艺术——赵小刚

1、学琴目标决定学琴之路

家长老师学生,就是一个鼎,每个脚都一样重要~
不过所有孩子学琴必经的路都是这样:从趣盎然,到渐渐乏味,最后还是忧虑到底是学还是不学~
这些其实都是心理上的课题,解决的办法也都只有心理上的调整

首先最需要确定的就是:学琴目的!
小提琴是最难的乐器,也可说是初学最难的乐器,这个家长和孩子必须都有个最彻底的认识,小提琴初学难,见效慢,枯燥~
这个是必须很现实地看清的,
然后就定目标:如果准备搞专业,这就是绝对意味着没有童年,必须4到5岁开始,没有捷径可走,因为,在以后的道路不外乎就是比赛,考试~在全国比赛和国际比赛的中,技术的完美和把握性几乎就是一切,可能第一名和第8名的差距就在第一名没错音~所以这种近乎残酷的对比就学要绝对的童子功。

还有的目标就是兴趣,
其实这个目标就是绝大多数学琴孩子的目标,但很手有人真正认识这个目标要付出的是多少,
前面说了小提琴的难度,所以,如果光是希望能拉首好听的歌,能在联欢演出上显风采,就光是这样一个目标,其实付出都是很多的,小提琴想发出好听的音色是何等困难,右手的手感,左手的音准,节奏,这些都是要用年来计算的,
很多家长和孩子学到后来就感觉枯燥就是这样,觉得小提琴怎么单单想拉好听点都那么难,怎么会这样,怎么学了几年还有杀不完的鸡和鸭。
其实是这样,学五年,学十年,对小提琴来说什么都不算~很多人学十年,考音乐学院,照样难听~这是残酷的,小提琴的优美要付出的代价,是必须非常清楚的,不是孩子笨,不是家长不认真,而是小提琴就是这样一个难驯服的东西~

明白了目标,和付出,家长和孩子就应该好好沟通和考虑一下,这样的付出值不值,如果值,那就根本不要怀疑,再苦再累也要不停地练,就是几个月不见成效也不必着急,就是杀几年鸡也没什么大不了,
小提琴没个技术都是要重复重复,练习练习,
可以说,学过2年琴的孩子是根本没有兴趣可言的,即使偶尔有演出刺激一下,也是暂时的,
绝对不可能有那个孩子能从小到大都兴味盎然的,不可能的,
家长要做的只有逼,督促练习,
等孩在到高中或者大学,他才有把这个当作自己兴趣的可能性,之前是绝对不会的~

在逼的过程中要注意的当然是尺度,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练琴是生活的一部分,跟做作业一样,每天必须,这个尺度就够了,不要让孩子觉得这个是极大负担,不要让孩子觉得家长跟老师都是找他麻烦的,跟他过不去的~

还有就是千万不要说孩子拉得怎么那么难听,因为,他是不可能拉好听的,家长心目中CD一般完美的音色,节奏,发音,没个十多二十年苦功是绝对不可能的,再责怪他难听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而且会自卑,从而丧失了这门表演艺术应有的表演气质~

2 、学琴的情绪与兴趣

学琴真的是一个同时间搏斗的过程,只要是人,就存在情绪波动,有激动的时候,肯定就有失落的时候,有充满希望的时候,就可能有绝望的时候,学琴就是在这样的不断上下转换中度过的,如果都能看清,看淡,就不至于被浪打翻了,
我现在练琴也就是这样,可能有时会突然明白一些道理,高兴很多天,但我知道,马上就会有感到失落的找不到方向的时候,
当感到迷惑的时候,我也就下意识的告诉自己,马上答案就来了~~
这样的路走多了,也就习惯了~

所以作为家长,在孩子突然充满希望感觉良好的时候,要尽量延长他那种情绪,但自己心理一定要提前准备,可能不久这个兴趣又会淡下来,
反之也是这样~~
所以家长的情绪是绝对不能跟着孩子走的,要永远站得高,永远对这些波动规律了如指掌~

要想有兴趣,当然一直都有各种演出机会是最好的,但作为学琴,平静,有规律,习惯性的练习也是很必要的,所以这些看似矛盾,但讲究的就是这中间的分寸的~~演出是演出,平时该干麻还得干麻~~演出是奖励,是机会,是表演,是件很让大家高兴的事~

特别要给孩子养成保留曲目的习惯,也就是拉过的曲子要随时都在手上,随时都能演出,这个很难,但极其重要,这其实才是兴趣的最好保持发,因为一旦有机回,他就能随时演,这样会个他感觉学琴很“有用”~
这点建议不搞专业的学生一定坚决做到,不管什么场合,琴盒打开就能有完整的音乐~~~

3、 练琴的方法

练琴的大忌的是:从头拉到尾!
曲子越多越不要从头练~

练琴这个词其实就等同于“重复”
练琴的含义就是不断地重复,
所以练琴之前必须有个分析的过程,就是找出这个曲子的难点,快速的地方,音准难的地方,也就是困难片段,来不断重复它,其他容易的地方几天碰一次,都没有问题~
所以,练琴必须分在重点,必须重复重点~
还是那个老的比喻,一个灶台少几壶水,如果烧一下换一壶,一辈子也烧不开一壶,
必须一个一个解决问题~
演奏家更是这样,十几个协奏曲,几十个奏鸣曲,上百个小品,怎么练啊?
当然只有练重点~~
一天要是只有十分钟练琴时间了,要么就全来了音阶,要么就练曲子里的一个小难点,就很有用了!

4、 如何陪孩子练琴

怎么陪孩子学琴,确实是很多学问在里头的。
但绝对肯定的是,想要学得好,想有所作为,家长必须陪,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陪的方法也随之变化,这其实是有很多规律可循的。
在4岁到8岁阶段,孩子几乎是全托的,就是家长其实才是学生,很多老师,包括我父亲,在初学大班上,几乎都是先教育家长为主,主要是让家长对老师教琴的方法,道路和误区有个比较通透的了解,而并不是教家长练琴~~比如练琴时间的安排,练琴不要无目的重复,正确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等很多大方向上的问题,这时候的孩子是必须绝对服从,所谓的没有童年,就是指这个时候,当然是针对要走专业道路的孩子,但对兴趣爱好的孩子来说,这阶段也是很难过的,可能回有“家长老师一起欺负他”的感觉~

到9岁以上很多练琴喜欢和方法都差不多成习惯的时候,家长再严厉辅导,可能就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心理了,这时的家长最好不要放弃陪同,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大点了,有自制能力了。因为这其实是假想,这时要想不断进步,同样需要家长,只是家长的方法应该有所变化而已。
正如楼上家长所说,这时应该是激发孩子自学兴趣的好时候,让他觉得自己有经验了,然后引导他这种自信和对更高水平的好奇感,所以这时家长更多是督促孩子练琴,保证练琴时间,然后慢慢多问孩子问题,甚至明知故问,让孩子觉得学琴有成就感,连父母都问他了,这是很良性的心态。
等以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家长这时的角色应该差不多是精神支柱了,给还子的感觉是有个强大的后盾支持他继续努力,并且欣赏他的努力,这时如果再逼得紧的话,可能真得出状况了,我身边就有几个专业的同学,说他就是扫地去都不想练琴,这样“报废”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是家长太望子成龙了,逼过头了~
这个时候的学琴目的一般就是能坚持到大学,就是胜利,能有几个一直能用的,能演的曲子在手上,就非常好了~

5、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是的,尺度问题是所有人都回面临的问题,在我所见过的很多中途退学的学生中,其实大部分都是由于家长的因素,有的是实在没时间,有的是觉得太累,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对孩子的进展实在难以把握,在孩子退步的时候失去信心,咬牙退学了。
在孩子学习任何一个东西的过程中,绝对不是直线上升的,绝对有波折,这种波折是绝对不可能避免的,即使家长再努力,老师再优秀,这种低谷还是会时不时出现的,因为人不是机器,永远不可能平稳的持续一件事。
所以家长应该更豁达,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看待孩子的一切波动,只要不是因为很明显的过失,孩子进步慢了,还课吃力了,这些都是正常的反映,过一段时间绝对能缓过来的。
就我自己的例子来说,也是这样的,也气过老师,气过父母,但我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贪玩,没干什么坏事,反正拉琴吃力了,上课就有挨骂的预感,很少很少生气的老师,居然也发火了,自己更是很恼火,但也不得其法的~我想要是那个时候父亲对我严加批评,开始讨论是否放弃的话,不知对我打击有多大,但他没有那样做,他自己那时已经是为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了,拉琴对我们整个家庭都是件在正常不过的事了,我想的他都懂,绝对没有无端怪罪过我什么。
后来这段比较离谱的经历很快结束了,现在想想简直觉得太自然不过了,怪不得当时父亲就完全没当会事,就这样让我自己过去了~

所谓持之以恒,难,不是难在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难在这个过程中的很多不确定因素,总会给人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这样的持续的不确定中,人很容易把所有困难集中在一点上,就难以坚持了。
平和,从不怀疑的心态,有时比激进充满愿望的心态好得多~

6、家长陪练的站位

说到家长的站位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个作家长的如果没有亲自体会过,是很难想象孩子的感受的。
我也是从小学琴的,对这个非常有体会,在练琴时,眼睛前面是谱,和自己的手指,这两个东西非常让人头大,要看谱,要管手指。如果这个时候再在前面出现个人,甚至是老师或者家长,这下就大乱了,脑袋完全应付不过来。
家长可能以为,我站在面前又不说什么又不做什么,就看看,你拉你的琴。但这对孩子来说是很难作到的,他的注意力会几乎全部转移到前面的人身上,他会不停地想”这个人在想什么,家长在想什么,他满不满意,他是笑还是瞪着我,他想要说什么~~”
表面上还在拉琴的孩子其实这时心理完全没有谱,完全处于“思考”状态,这样久了不但非常容易累,而且练琴没有什么效果。
比如坐乐队演奏着,前面也是谱,还有个指挥,又看谱又看指挥,这是个非常难的技术,很多人没有经验就乱来,就是因为前面多了个指挥自己人,极度占用了自己的大脑,还要顾及演奏,这太难了。
所以我在上课也是从来都站在孩子身后,虽然孩子难免也要想我在干什么,但他至少心态回很平静,因为面前没有持续出现运动物体,久了也就可以注意拉琴了。
在练琴的心态上,我一直主张简单化,多重复,这个简单二字也是包含很多东西的,主要是思想简单,也就是练习的目的非常明确,利于重复。
节拍器的应用就很符合这个方法,孩子可以把全部精力托付给它,不用思考太多,就跟着一遍遍重复,不需要老变换乐句,这样练琴就不容易累,而且很容易练出效果来。
如果练琴没有目的,没有依托,各个地方都想碰一下,反而很费神,很上脑筋,孩子练一下就没兴趣了。
所以家长站在孩子身后,让孩子知道有人在听,再加上有节拍器,让孩子知道正确和不正确是很明显的。这样的环境和气氛是非常好的。

7、看家长知结果,以及学琴态度问题

孩子能培养成这样,已经非常非常不容易了!
说点题外话,其实虽然小提琴很难学,但其实跟学钢琴黑管或其他乐器都是99%相同的。因为他们都是学技术,学艺术~

其实只要是有一定经验的老师,在一个新班的第一节课,稍微留意一下班上学生,家长的举止,谈话,就基本可以看出这个学生以后大概可以学成什么样了,特别是业余学习,什么天赋,机能条件,这些几乎都不在考虑的范围内!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家长是否能管住孩子,孩子是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有好的学习习惯几乎就是最最重要的条件了,这可以说就决定了孩子以后的路,有好的学习习惯其实也就证明家长在教育上有好的方法,有了这两个条件,真是不用管学什么,都会有好成绩的。
所以家长是否有音乐知识,是否也拉过琴,这更是不重要的事情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父亲的班上几个最优秀的学生全是班上文化课考年级第一名,这中间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对学习乐器这个事情在国内从来都是被误解的,这是我觉得。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国人做事讲究因果,就是做明白的事,就要得到明白成绩,必须很清楚。而花了那么大精力物力去学琴,自然也是肯定要成果的,什么成果呢?考级证书~高考加分,或考音乐学院,这些就是在明显不过的成果了。
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琴不是为了这些,那为了什么呢?兴趣?陶冶情操?
作为艺术,学习艺术在这里就遇到了因果上的捆绕了。花出去的东西很清楚很刻骨,得来的东西却很飘渺很说不清楚,这样,很多人走到这里之后叹息了。
我突然想到初中有个课程叫几何,这个课当时我也很苦闷,我也很喜欢问因果,学这个东西,今后有什么用?!!!我一直都觉得答案就是:没用!因为生活中确实用不到那些边边角角的东西。
但现在肯定不再那么想了,几何有什么用呢?锻炼大脑!这个答案再正常不过了。
因此我联想到学小提琴,有什么用呢?!锻炼大脑,锻炼四肢,最最关键的是: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学会怎样学习艺术!
很多学生也问我,学了琴,就能陶冶情操嘛?我一直回答:看你怎么学!
道理也就是,如果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学什么都能被陶冶被升华。
如果一个人养成了每天认真练琴两小时的习惯,我想他以后要是不学琴了,他每天就认真学两小时英语,这应该也会很有成效吧~

废话说了这么多,我最想跟琴友们说的是,艺术是个看不见的东西,你付出的可能会看得见,但真正学到的是绝对看不见的,可能是礼貌,可能是好习惯,可能是修养,都有可能,如果是看得到的,那真的得感到惋惜了。

8、加强沟通摆正心态

真高兴我写些东西能跟家长产生共鸣。后来仔细想想,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其实有点点像当官和百姓的关系,百姓是要拥护政策的,这是很正常的,但为官的要是尺度稍有不合适,百姓其实很敏感很容易感受的。虽然他们不能用社会学家的专业角度来分析问题,但有些细节是深深烙在百姓心里的。
在面对孩子,我这点感受也是非常深,孩子在碰到觉得不对的事情的时候,他很难组织语言来描述,跟何况是跟长辈,所以他选择沉默,但他又不具备客观分析能力和大局观,所以一旦被小事情困扰,他们往往只有选择默默抵抗,碰到这中情况家长还没能及时沟通,这就容易出问题了。
其实孩子的这种特性要是把握好了,也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他们最大的优点就是,你对他坦诚,他绝对也对你坦诚!
家长在送孩子学琴难免有功利思想,这是成年人的最正常的思维,首先要肯定,有这种想法这是没有错的,我要孩子考级,这一点错都没有,错只是可能错在太急于求成,或太揠苗助长。
所以,让孩子接受考级这个事是很多家长都要面对的。因此,坦诚相谈,在这里就很重要了。如果一个孩子不太愿意考级,这时是绝对不能“下达命令”的,这样后果绝对是逆反心理的产生。
要坦诚,要沟通,就要告诉孩子:看,现在所有孩子都在读书,都读过小学,中学,大学,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父母送你来学琴,就是想让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虽然学琴的小朋友也很多,但在学校里总共占多少呢?要是十个孩子有一个在学,这个比例都非常大了,所以你已经是这里特殊的十分之一,如果在学琴的孩子中拿到了比较高的证书,甚至十级,你更是佼佼者了,到以后高考还能为自己带来不少有利的条件。
在交谈中,尽量从竞争的角度引导孩子,孩子天生就有攀比,向上,求异的心理,很多失败的例子就是孩子喜欢比吃穿比气派,但把这种心理巧妙的运用在考级上,让他知道怎样与众不同,怎样同别人竞争。我不同你们比那些,我有我的优势,我的优势是你想买都买不来的!这样即使孩子以后在其他的工作岗位上,回忆起这段充满动力的学琴时光,也是很好。
考级虽然表面上是为了那个证书,但如果引导适当,实质上是教会了孩子竞争和通过学习,吃苦,来与众不同,这种心态是很关键的!

9、学琴不等于学艺术

音乐教育的尴尬状态在中国已经显而易见了,再看大点,其实很多很多教育方面都是如此,考研,(高考就不用说了)托福,什么的,都是弊端,利端非常明显的。
更何况再谈到另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素质教育,真不是几时年工夫能搞好的事情。
由于没有整体的成熟的素质教育,就没有好的艺术教育,没有艺术教育,具体就小提琴教育而言,也就很独立很单一了,这也就是楼上朋友说的问题了。教小提琴,就是小提琴,不带其他花色的。这实在不能怪那些老师,大家都不从属与艺术教育范畴,何苦去教什么艺术~

前段时间刚好有个小孩转到我这里来上课,之前跟了一个不知道是谁的老师学了三年,姿势极其古怪不说,最另我震惊的是,他不会识谱,一个音都不认识!问他怎么按的音,他说老师唱,然后在指板上硬记的~~我实在半晌没说出话来。
如此基础和重要的乐理知识在很多老师看来都是次要的话,更不用想象什么艺术,鉴赏,和陶冶情操了~~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最近的,有几个大学生相继问我能不能学小提琴,想学琴,喜欢小提琴。我最后都给他们劝住了,原因是:学琴,是没有问题的,任何人都可以学,但要想在现有的时间和效率下通过小提琴学习音乐,感受音乐,我说,最好不要学了,就技术而言小提琴太复杂,太费时,学习音乐有非常多的途径,不一定非要在这个上面(也就是不断重复地练技能,练技术)上浪费太多的时间,把这些时间花在听CD,听音乐会,看杂志上,要好很多很多。
我的意思也就是,在现阶段的大环境和体制下,通过学习小提琴来陶冶情操,获得更多艺术修养,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拥有的仅仅是小提琴技术而已。
如果真想学习艺术方面的东西怎么办,这说来其实也不难,难只是难在很少有老师专门教而已,所以言下之意就是:自学!
对于欣赏和学习艺术,我真是想不断重复这句话:不要有任何神秘感!就是这个说不清的东西,把很多很多人拒之门外。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我们对每个事情总希望有个一二,有个标准,有个说法,对这些飘渺一点,有点说不清的东西就实在觉得难受,觉得悬乎,也就造成了神秘感。
而艺术真正的魅力也就是在于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飘渺,没有规律,所以有一个放开想象的头脑比一个死记硬背的头脑好很多。
还有就是,艺术作品的欣赏千万不能就事论事,断章取义。对于音乐作品我就给学生说:听!就是不断地听,有什么听什么,什么都不要去想,什么评论啊,解析啊,看不看都无所谓,把所有时间奉献给自己的耳朵,大量地接触,大量地观看,就可以了,作为爱好者,没必要懂那些技法,科学什么的(当然懂得多也更好),有时间就听,时间很珍贵,不要浪费在思考上,艺术没什么好思考好讨论的,你听到的就是你的,听习惯了,听多了,听出细节了,再回过头翻翻书,看看小故事什么的,那非常有意思的。
关于自学艺术的音乐爱好者,要走进大门,我就这个建议:尽量多的想象,体会,尽量少的评论,分析;尽量多的观看,聆听,尽量少的神秘,犹豫。
对于家长对孩子的艺术教育,更多的是引导。并不是说家长要多么懂得艺术才能教好孩子,不是这个道理。因为现在能提供学习的资料和场所太多太多,家长要做只是告诉孩子那些是好的,优秀的,就行了。
就学琴而言,家长一定树立这种观念:孩子学了琴,就等于在学习艺术,学习一种特殊 学习方法。一切跟之有关的东西,都是好的。说小点,钢琴曲,交响乐,如果孩子喜欢,就尽量去听去感受,说大点油画,国画,小说什么的,只要有兴趣,就应该让他知道,这些都是宝库,即使现在没有时间学习,以后都要学要看要听的。孩子时间少精力少,但至少要知道,这一切都是艺术,学了小提琴,就是为今后打开这些艺术之门做的一个铺垫,一个开始。
我一个学管乐的朋友就有过一段“惨痛”的例子,他小时侯,有一次在练管的时候把同学借的一张歌剧CD放着听,他爸爸过来就一顿臭骂,说他该听他吹的曲子,该听他的这个乐器。幸好这朋友幼小的艺术苗子还比较坚强,没太受到刺激。这简直可以说是个天大的笑话和悲剧,具体有多荒唐我就不分析了,大家都能感觉到。这也是很多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我们被应试教育压得太残疾了,所有的付出必须跟考试挂钩,必须见到明显的效果,这就是艺术学习的天敌。
如果一个孩子看到美丽的东西回惊叹,看到可爱的小狗会冲上去抱,听到感人的故事回落泪,这就是一个艺术种子在发芽,就是一种感悟力,善良和爱心的体现。能够发觉生存的乐趣,生活的美,也就是学习艺术的最终目标了。

评分

参与人数 7威望 +45 金币 +45 收起 理由
wyfly + 2 + 2 精品文章!再次感谢!
昕昕妈咪 + 2 + 2 精品文章!
子云 + 10 + 10 好文章!
君君爸爸 + 1 + 1 谢谢分享。
榴琏 + 10 + 10 谢谢你了
可77 + 10 + 10 非常感谢让我看到这篇文章
鼎鼎妈妈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1-12-16 19:09:09 | 只看该作者
正因为是一门艺术,每家的特点就不同了。

努力做好琴童家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12-16 23:07:29 | 只看该作者
仔仔细细地读了两遍。
真是篇好文章。
作为琴童的妈妈,对我起到了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非常感谢楼主的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12-17 00:43:18 | 只看该作者
在学琴过程中,家长态度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2-22 15:43:09 | 只看该作者
认真拜读了,
真是篇好文章,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
非常感谢楼主的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2-22 20:46:44 | 只看该作者
君君学了几个礼拜的小提琴了,今天第一次能拉小星星,拉给妈妈听,拉给奶奶听,很是骄傲,说实在的,让孩子学小提琴只是简单地让他仔细认真做一件事,考级什么的没怎么想过,孩子老师很好,希望君君能爱上他的小提琴,爱上他自己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5 12:27:2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的文章,等孩子考完期末考,让她自己看看这篇文章,再决定是否要继续学古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1-5 15:39: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这篇文章很有道理,但实际操作时很难把握!争取做一名好的陪练家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1-5 16:47:35 | 只看该作者
好贴!转眼豆学笛也一年了,也纠结是否继续。多读两遍此贴,理理自己的思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8 09:29:26 | 只看该作者
收藏起来好好看看。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21 , Processed in 0.095774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