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胎教六项原则
我国古代胎教的理论基础和要求,我国古代对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感应现象十分重视,比如在《周易》一书中就有阴阳二气相互感应的描述。同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观察到母子之间有许多类似之处,所以除遗传因素之外,母亲的言行举止时刻着影响到腹中的胎儿,因此就构成了古代胎教的理论基础。于是,在这种朴素的理论基础支撑下,便产生了对胎教一系列要求。
我国古代对胎教的要求首先是从医学角度指出的。中医学认为,如果准妈妈受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倾入,就会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儿,因此提出了“慎寒温”的具体要求。同时还对不注意“慎寒温”而遭受“六淫”之侵带来的危害:“胎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郁热不解,往往小产堕胎,攸关性命。”因此,准妈妈怀孕后应根据生理上发生的特殊变化,而注重胎前保养,适应寒温变化。同时,还要谨慎起居,注意劳逸适度。因为中医认为,人禀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所以准妈妈怀孕后如果适当运动,就可使血气通流,百脉和畅,但不要举止无常,攀高负重;如果好逸恶劳,以贪吃贪睡的方法养血,不仅达不到预想目的,甚至会使气停血滞,而导致难产。
古代胎教还要求准妈妈要做到调适情志。中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气所逆,即致子疾。”所以在《在增补大生要旨》一书中指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意思是说,怀孕不仅是女性生理的一个特殊过程,而且在心理上也同样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反应,也就是所谓情志的变化。因为,准妈妈怀孕后应该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心境平和,不要喜怒无常,动不动大动肝火,甚至经常恼怒,以免影响准妈妈和胎儿的健康。
古代胎教也注重知识胎教的作用。我国中医儿科学的鼻祖钱乙在其《钱氏儿科学》一书中谈到“欲子女之清秀,居山明水秀之乡,欲子女之聪俊者,常资文学艺书”。
古代胎教更重视准妈妈的道德修养。比如清代贺兴思在《三字经注解备要》中提出“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经,目无邪视,口无邪言,心无邪念,无妄喜怒,无得思虑。”等准则,认为准妈妈如果能做到心怀坦荡、言语大度、行为端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胎儿都是非常有益的。
古代医圣孙思邈等提出的胎教六项原则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医药学家,对准妈妈在妊娠期间的情志调适,生活环境以及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都有要求和建议。比如被称为医圣的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经过对胎教的专门研究,归纳了以下六项原则:
谨慎起居:劳逸适度,起居有序,忌贪吃贪睡,忌负重物。
调节饮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忌辛辣生冷。
调理情志:静心节欲,心胸开阔,遇事乐观,忌闷闷不乐,心情败坏。
慎对寒温:注重胎前保养,忌风寒侵袭,以防感染疾病。
节制房事:房事有度,忌求一时之欢,导致伤胎。
戒酒避毒:酒能伤胎,宜戒烟;减少服药,慎灸穴位,避免流早。
……………………………………………………………
汉朝重视胎教,对孕妇要求严格
西汉有名的政治家贾谊在《新书》中写道:“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刘向所著的《烈女卷》亦云:“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书,道正色。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由此可知,汉朝对于怀孕妇女的要求相当严格:睡眠不可侧卧,必须正直地躺平;坐与站立皆需正直身体;不吃味道奇怪、切割不正的食物;不看、不听淫邪的事物;笑的时候轻柔、即使有怒气也不得口出恶言;夜晚时朗诵经书予腹中孩儿。如此胎教,孩童将来必会是一名行为端正、才德兼备之人。
古医书:音乐安定孕妇心神
古代医书《医心方.求子》一书中所条列的胎教事项更为详尽:“凡女子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淫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食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阪,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女,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禁止事项繁多,其严谨可见一斑。
除了诸多规范,《医心方.求子》书中也建议孕妇可以“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这方面倒和现在的音乐胎教有些相似,不过这里的音乐并非是直接影响胎儿,而是安定孕妇的心神,以母体的精神影响胎儿,可说是相当科学的作法。
太任胎教有功,周文王圣德卓著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胎教,莫过于《周室三母》中的太任(一为太妊)。书中记载:“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意思是说,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怀孕时,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不说傲慢自大的言语;睡眠时正直卧姿,讲求坐姿与站姿,绝对不歪斜身体。她的胎教相当成功,其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在幼年时即圣德卓著,不但品行端正,还有相当好的学习能力,只要能知道一,便能习得百。后人们均认为是太任的胎教有功。
妇女从受孕的第一天开始,按古文的记载,要广‘寝不侧’,就是睡觉要端正,不随便睡;‘坐不边’就是坐的姿势要端正,不要坐一侧或坐歪了;‘立不跛’,《弟子规》有‘不跛倚’,就是站立时要站好,用现代话来讲,你的言行举止、行住坐卧都要有礼貌,都不可以随便。做到所谓‘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即从身、语、意三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静。
‘非礼勿视’:是指凡是不好的,不应该看的,作为一个准妈妈就不能看。现在电视等传播媒体,非常的普遍,看到不好的画面,暴力的镜头相当的容易。为什么这些不能看?因为会影响你的情绪。母亲的情绪不稳定,当然会影响胎儿。
‘非礼勿听’:耳朵所听到的都是好的,善良的,正确的。对于不好的、不堪入耳的,包括不良的音乐也都不可以听闻到。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自己讲话时,好的才讲,不好的也不讲。作为一个准妈妈对于自己的言语造作,和内心的起心动念都非常地注意。因为这些都会影响自己胎儿将来的性情。胎儿的性情完全受母亲怀胎时候的情绪影响,母亲的情绪安稳,胎儿就安定。
……………………………………………………………………….
小儿胎教
《圣济经》原化篇·扶真翼正章曰∶泥在钧,金在熔,惟陶冶所成。子之在母,岂无待而然耶?盖专精孕气,大钧赋形,有人之形,不能无人之情。彼其视听言动,好憎欲恶,虽冥于隐默之中,而美恶特未定也。善母道者,引而发之。若为之训迪,若为之佻挞,彼将因物而迁,因形而革。有不期然而然者。故示以贤人君子,使之知所以好德;示以礼法度数,使之知所以制心;扬之以声音之和,则若琴瑟钟鼓者,欲其厌足于耳;作之以刚毅之气,则若犀象军旅者,欲其感动于目;观圭璧珠玉则取,夫阴阳之至精;诵诗书箴诫则取,夫言语之至正;以至调心神、和情性、戒喜怒、节嗜欲,是皆因物随感,有益于得者也。若乃人有残废、物有丑恶、鸟兽之有毒怪者,则欲其勿见。若形有不全、割有不正、味有异常者,则欲其勿食。是又防闲忌慎,无所不用其至。夫其在母也如此,则居然而生明智,面忠浓端庄而好德,美好而寿考,无足怪矣!是谓外象而内感也。昔太任之妊文王,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而世传胎教者以此。《圣惠》论曰∶至精才遇,一气方凝,始受胞胎,渐成形质。子在胎内,随母听闻,所以圣贤传乎胎教。凡妊娠之后,才及月余,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乐,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说礼乐,玩弄珠玉,按习丝篁。耳不入其非言,目不观于恶事,如此则男女福寿,敦浓忠孝自全。若亏此仪,则男女或多野狼戾及寿不长。斯乃圣人胎教之道。为人父母,可不行乎。
不二禅:
泥制陶瓷,金属熔锻,全赖陶冶之功。人母孕子,也应当有意识地胎教培育,通过”外象而内感”,达到“不期然而然”,于潜移默化中塑造圣贤。胎教首先戒恶,比如恶声勿闻,丑态勿视,毒怪勿近,异味勿食,非正勿行等;其次近善,比如摆弄琴棋书画,熏陶雅性;亲近美好和润之物件,使心和神宁,情志舒达,如此则胎儿发育祥和,长大性情中正,恭孝聪敏。
胎中滋养
气味之养,和理钟萃,深根固蒂,其道出焉。虽或气有不调,药石以攻而子不受弊者,养之有素故也。或者以妊娠母治,有伤胎破血之论。夫岂知邪气暴戾,正气衰微,苟执方无权,纵而勿药,则母将羸弱,子安能保?上古圣人谓重身毒之,有故无殒,衰其大半而止。盖药之性味本以药疾,诚能处以中庸,以疾适当,且知半而止之,亦何疑于攻治哉!又况胞胎所系,本于生气之原,而食饮与药入于口而聚于胃,胃分气味散于五脏,苟非太毒快剂,岂能递达于胞胎耶?以谓毋治则过之矣。
不二禅:
本段讨论孕妇用药的副作用。孕妇首先尽量保养不病,一旦生病应当积极治疗,否则疾病拖延,耗衰正气,反而不利。用药需谨慎:1、辩证清楚,治法准确;2、方剂配伍中庸,无大过猛俊;3、见效即收,用药切忌过量。
………………………………………………………………………………………………………….
《育婴家秘》
胎养以保其真二娠子论云:夫至精才化,一气方凝,始受胞胎,渐成形质,于在腹中,随母听闻。
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不然则生男女多鄙贱不寿而愚顽,此所谓因外象而内感也。昔太妊怀文王,耳不听恶声,目不视恶色,口不出恶言,世传胎教之道,此之谓也。
妊娠三月,名胎始,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见物而变。须知端正严庄,当令母见贵人,不可见状貌丑恶人也。欲生男,宜操弓矢,乘牡马;欲生女,宜着珥珰,施环佩;欲子美好,宜玩白璧,视孔雀;欲子贤能,宜看诗书,务和雅。吾见鄙俗妇人怀胎时,看搬傀儡,装神像,舞猴戏者,后来生子,貌多肖之。
胎养之法,有所谓转女成男者,亦皆理之自然也。如食雄鸡,取阳精之全于天产者;带雄黄,取阳物之见于人事者。气类潜通,造化秘密,必于三月兆形之先,仪象未具,阳可以胜用①,变女为男,理固然也。
气质生成章云:具天地之胜,集万物之灵,阴阳平均,气质完备,成具自尔,然而奇偶异常,有衍有耗,刚柔异用,有强有羸,血荣气卫,不能逃于消息盈虚之理,则禀赋之初,讵可一概而论。是以附赘垂疣,骈母枝指,侏儒跛躄,形气所赋,有如此者;疮疡痈肿,瞳聋喑哑,瘦瘠[疒支]瘵,形气之疾,有如此者。然则胚胎造化之始,精通气变之后,保卫辅翼,固有道矣。按此条禀赋之症,陈疮疡属胎毒,皆禀赋之偏,不可治矣。
天有五气,各有所凑,地有五味,各有所入。所凑有节适,所入有度量,凡所畏忌,悉当戒惧,慎物以为养者,理固然也。以致调喜怒,节嗜欲,作劳不妄,而气血从之。皆所以保摄妊娠,使诸邪不得干焉。苟为不然,方禀受之时,一失调养,则内不足以为守中,外不足以为强身,气形弗充,而疾病因之。如食兔唇缺,食犬无声,食杂鱼而疥癣之嘱,皆以食物不戒之故也。心气被②惊而颠疾,肾气不足而解囟,脾胃不和而羸瘦,心气虚乏而神不足之类,皆以气血不调之故也。
全尝由此推广之。儿在母腹中,借母五脏之气以为养也。苟一脏受伤,则一脏之气失养而不足矣。如风则伤肝,热则伤心与肺,湿则伤脾,寒则伤肾,此天之四气所伤也。酸多则伤肝,苦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脾,辛多则伤肺,咸多则伤肾,此五味所伤也。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思则伤脾,忧则伤肺,恐则伤肾,此人之七情所伤也。是以风寒暑湿则避之,五味之食则节之,七情之感则绝之,皆胎养之道也。若夫勿登高,勿临险,勿独处暗室,勿入庙社,勿恣肥甘之味,勿啖瓜果之物,勿犯禁③忌之方,所以调护辅翼者,各有道也。
……………………………………………………………………………………………………………….
小兒未生胎養門
列女傳
胎教論
古者婦人姙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養胎論
舊說凡受胎三月,逐物變化,稟質未定。故姙娠三月,欲得觀犀象猛獸珠玉寶物,欲得見賢人君子盛德大師,觀禮樂鐘鼓俎豆軍旅陳設,焚燒名香,口誦詩書古今箴誡,居處簡靜,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彈琴瑟,調心神,和情性,節嗜慾,庶事清淨,生子皆良,長壽,忠孝仁義,聰慧無疾,斯蓋文王胎教者也。
兒在胎,日月未滿,陰陽未備,腑臟骨節皆未成足。故自初姙迄於將產,飲食居處皆有禁忌。
…………………………………………………………….
[ 本帖最后由 留待后人评 于 2011-12-3 15:3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