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61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转贴】接纳孩子的各种想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2 06:5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子果果上小学四年级。一天,妈妈收拾桌子,发现他在一张草稿纸上画了一幅画,是一个戴眼镜的老师在黑板前给学生上课,但是这个老师的脸上有很多黑点,天上有很多飞机轰炸,画面上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形状。儿子放学回家后,妈妈问他画的是谁,儿子说谁也不是。妈妈说:“你让我猜猜吧,我一定能猜得出来。”她故意先说几个可能性极小的老师,儿子说不对。最后,妈妈说是班主任王老师,儿子点点头。接着儿子就说最近老师批评自己了,很不高兴。妈妈听得出来,是儿子违反纪律在前,老师批评儿子在后,但是他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就在画上报复老师。妈妈说:“我明白了,你觉得老师批评你,让你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了。”儿子点点头。“所以你不喜欢王老师,就在画上把她变成丑八怪,最好还有飞机替你消灭她。”儿子低头笑了。“除了在画上报复她,你打算还怎么报复她?”儿子摇摇头,表示没有想法。“也是,报复一次就行了,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对吧?”儿子赞同地点点头。



坏想法不等于坏孩子



妈妈的教育方法不同寻常,她没有简单地揭穿和否定孩子的想法与做法,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以接纳的态度宽容他,使孩子放松地与家长交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理,孩子的不良情绪得到了合情合理的疏导。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坏想法,“坏孩子”会产生坏想法,“好孩子、”“乖孩子”同样会产生坏想法,这是人之天性。但是因为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坏想法可能酝酿坏行为,所以比较急切地想教育孩子把坏想法消灭在萌芽状态,并采取比较严格、严厉的态度杜绝孩子再有不良想法,结果孩子不再敢于暴露自己的坏想法,从表面上看,家长和老师感觉防微杜渐成功,孩子变好、变乖了,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是这样的。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总会遇到不理解、不顺心的事情,因而可能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想法和不愉快的情绪,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理智上都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甚至很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却在情感上不愿意接受现实。这时候,大人有可能找亲戚朋友倾诉,以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而孩子却没有这么安全的倾诉环境。如果告诉大人,家长和老师可能会批评自己;如果告诉小伙伴,他可能会去告状,怎么办呢?有的孩子通过画画、写日子等隐晦的途径排解自己的情绪,有的孩子通过“使坏”发泄情绪,有的孩子则难过孤独一阵子,压抑自己的想法与情绪,沉淀为一种消极心境,有的孩子则采取撒谎的手段。总之,坏想法、坏情绪不会自动蒸发得无影无踪,它需要理解与接纳。



接纳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想法与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家长都希望孩子是积极的、乖巧的、轻松的,不希望孩子是消极的、冲动的、紧张的。消极情绪让孩子难过,使家长难堪,所以当孩子遇到事情想不开而出现低落、郁闷或者爆发激烈的情绪时,有的家长不愿意接纳他的情绪,甚至认为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因而否定、压抑孩子的情绪。实际上,想法和情绪因情境而产生,是人们经常出现的自然心理状态,都应该得到理解和接纳,不仅孩子需要家长这样对待自己,其实,我们所有人都希望别人这样对待自己。在被接纳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家长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家长不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情绪好坏而拒绝对自己的爱,孩子因而获得了最基本的安全感、信任和诚实的基础以及自我成长的空间。



成长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接纳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别人对自己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孩子对自我的接纳,家长的接纳则给予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接纳有时可以直接解决孩子的问题,因为被接纳的孩子心情变得很平和,他马上就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了;接纳有时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基础,他们明白应该怎么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是家长的接纳让他们感觉自己被理解、被宽容而且又没有损失自尊与家长的爱,放松的心情让他们恢复了改变自己的力量;接纳还塑造了良好的亲子关系,被接纳的孩子对家长产生浓厚的好感和信任,会自觉自愿地与他们沟通、配合,否则他们会对家长产生回避、敌对或者抗拒情绪,这种亲子关系是无助于解决问题的。



“接纳”是一种平凡而简单的教育方法



接纳作为一种教养观念和态度被认同以后,其操作方法是很简单的。它作为建立亲子关系和情感沟通的第一关,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均传达接纳的态度。接纳的关键点在于无论孩子处于什么情绪,家长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感受。



简单的口头语言。用“嗯”“噢”“我明白了”“是吗”“原来是这样”等表示对孩子的理解;还可以简单的语言反映孩子心情(而不是家长的心情):“你生气了。是吗?”“妈妈知道你很难过。”简短的语气词或话语,就可以换来孩子的信任和平静心情,帮助孩子走出无助、无奈、孤独的心境。



丰富的体态语言。眼神、表情、站姿、语气、语调以及双手、双臂等整个身体,还有各种肢体动作,都是体态语言,传达着肯定或否定、接纳或拒绝的态度,孩子能很准确地理解家长的体态语言所传达的意思,所以家长不仅要注意自己所说的,更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所传达的信息。



给予足够的探索次数。自己被接纳,不是家长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就能马上确认的,孩子需要多次、反复地尝试与探索,所以家长要有一定的耐心适应孩子的速度与节奏,为孩子准备充足的心理探索空间。对于还没有养成接纳孩子的习惯的家长,亲子之间的“磨合期”就会更长。



接纳不等于接受与迁就。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的,但情绪的表达方式可能有对错,因为情绪是人的自然反应,而情绪的表达方式要符合社会规则与习俗。例如发脾气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发脾气的方式伤害了自己或别人,就是不被接受的,家长不能迁就孩子随意发泄情绪。家长可以用平静的表情接纳孩子的情绪,但用坚定的语气拒绝孩子可能会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情绪表达方式,使孩子既得到情感支持又受到理性引导,让孩子理解到家长的爱虽然是无条件的,但是有原则的。


本文发布于:6/6/2011 信息来源:北京四中网校


[ 本帖最后由 我爱飞飞 于 2011-11-12 14:1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1-11-12 22:53:35 | 只看该作者
嗨,最近家里孩子就出现了类似文中的一件事。不过我可没处理得像文中妈妈那样好。
这下我知道该怎么对待孩子这种现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11-15 10:53:34 | 只看该作者
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的,但情绪的表达方式可能有对错,因为情绪是人的自然反应,而情绪的表达方式要符合社会规则与习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11-17 11:49: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做?

但用坚定的语气拒绝孩子可能会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情绪表达方式————————怎么做?举例说明
或者孩子还是坚持用这种方式表达?如何制止?——打骂?消极离开?冷静后再谈?这些都用过,下次遇到,还是发生这种表达情绪的方式,怎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7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18:06 , Processed in 0.07218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