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志豪爸爸px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我儿子不再读经的故事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1-11-12 01:53:26 | 只看该作者

支持读经

我是坚持孩子读经,不管他人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1-11-14 15:37:20 | 只看该作者
我家孩子五岁,四岁两个月进入私塾读书(非寄宿制),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那里的生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曾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学校里只有我们一个孩子,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尽心尽力,而孩子从最开始的“不愿意”,到现在的“欣欣然前往”。孩子每天晚上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读经作业,大约有四十分钟的读经时间,而作业的完成,从最开始的拖拖拉拉,到现在能够主动要求读书了,感觉孩子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这大半年的时间一路走来,有怀疑,有犹豫,现在看到孩子这许多的变化,感觉读经真是最简单且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其中最能够看得到的是,孩子识字量猛增,对身边的文字渐渐有了感觉,开始找以前的图画书出来看了,这得益于“指读”的功劳,并且这种识字法是活泼的,多音字,拼音,词语,都在其中。当看到周围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工具教孩子识字时,心中真是感叹,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硬是让人给搞复杂了。更重要的是,读经中的“认字”与普通的“认字”是大不一样的,经典中的文字蕴含了古人的智慧,长此熏修,一定会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印记。
孩子刚入学时,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啃下《老子》(五千言),现在一周的时间就可以把《中庸》(四千多字)读得很熟甚至背诵,可见在这个过程中,识字量和记忆力都是有了很大的提升的。读过《孟子》和《中庸》,再去读《论语》各篇,顿有轻车熟路之感。
在孩子读经的过程中,父母也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到这个氛围当中,陪孩子读经,收获甚多,时时感叹古人之智慧。读书时,放一两曲古乐,琅琅书声,袅袅音乐,谁不说这是人生难得之境,现在这个社会,又有几人能享?
现在回头再看,以前的那些儿童图书,儿童歌曲,真的是太浅太浅了,在孩子的心里似乎留不下什么印记,所以自孩子读经之后,再也没有给他买过什么玩具,书只是填了一套《百科全书》,孩子非常地喜欢。
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孩子也有过短时间的抵触,比如当其他小朋友都去上小学了,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但不知为什么,那段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问他读书累不累,他笑着说,不累,因为我脑子里有颗炸弹,是炸弹在帮我读书,所以我不累,呵呵!私塾里除了张贴的一些字画,摆放的一些书籍,再无他,也不知道他下课都玩些么,能够乐此不疲。我对他的老师也很佩服,一个大人陪着一个孩子,每天安安静静地读书,简简单单的生活,其中冷暖,只有自知。好在这几天刚刚又来了两个新朋友,一个四岁半,一个十岁,几个孩子在一起又可以热热闹闹了。我对他们校长的理念很赞同,孩子不在多,在“精”,哪怕只有两个孩子,但他们品性优秀,这就是最关键的。如果良莠不齐,乱乱糟糟,三十个孩子又怎样?所谓的“集体生活”,到底可以锻炼孩子什么?我们大人不应该把孩子在没有任何品性基础的情况下把他投到乱糟糟的环境中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语说的很明白。
关于读经,我个人的想法是,在家庭环境中比较难以实施,也很难坚持,不如送到私塾中去,当然得事先了解一下学校的理念,老师的基本情况。在那样一个环境里读书,大家都轻松,也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当然,一个人最后到底会怎样,跟后天的教育有关,跟先天的天性也有关。据说康熙所立的太子为康熙亲手教大,按理说应该德行俱佳,能承帝王之业。事实却不然。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津清羽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1-11-15 09:33:19 | 只看该作者
我家孩子五岁,四岁两个月进入私塾读书(非寄宿制),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那里的生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曾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学校里只有我们一个孩子,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尽心尽力,而孩子从最开始的“不愿意”,到现在的“欣欣然前往”。孩子每天晚上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读经作业,大约有四十分钟的读经时间,而作业的完成,从最开始的拖拖拉拉,到现在能够主动要求读书了,感觉孩子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这大半年的时间一路走来,有怀疑,有犹豫,现在看到孩子这许多的变化,感觉读经真是最简单且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其中最能够看得到的是,孩子识字量猛增,对身边的文字渐渐有了感觉,开始找以前的图画书出来看了,这得益于“指读”的功劳,并且这种识字法是活泼的,多音字,拼音,词语,都在其中。当看到周围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工具教孩子识字时,心中真是感叹,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硬是让人给搞复杂了。更重要的是,读经中的“认字”与普通的“认字”是大不一样的,经典中的文字蕴含了古人的智慧,长此熏修,一定会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印记。
孩子刚入学时,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啃下《老子》(五千言),现在一周的时间就可以把《中庸》(四千多字)读得很熟甚至背诵,可见在这个过程中,识字量和记忆力都是有了很大的提升的。读过《孟子》和《中庸》,再去读《论语》各篇,顿有轻车熟路之感。
在孩子读经的过程中,父母也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到这个氛围当中,陪孩子读经,收获甚多,时时感叹古人之智慧。读书时,放一两曲古乐,琅琅书声,袅袅音乐,谁不说这是人生难得之境,现在这个社会,又有几人能享?
现在回头再看,以前的那些儿童图书,儿童歌曲,真的是太浅太浅了,在孩子的心里似乎留不下什么印记,所以自孩子读经之后,再也没有给他买过什么玩具,书只是填了一套《百科全书》,孩子非常地喜欢。
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孩子也有过短时间的抵触,比如当其他小朋友都去上小学了,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但不知为什么,那段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问他读书累不累,他笑着说,不累,因为我脑子里有颗炸弹,是炸弹在帮我读书,所以我不累,呵呵!私塾里除了张贴的一些字画,摆放的一些书籍,再无他,也不知道他下课都玩些么,能够乐此不疲。我对他的老师也很佩服,一个大人陪着一个孩子,每天安安静静地读书,简简单单的生活,其中冷暖,只有自知。好在这几天刚刚又来了两个新朋友,一个四岁半,一个十岁,几个孩子在一起又可以热热闹闹了。我对他们校长的理念很赞同,孩子不在多,在“精”,哪怕只有两个孩子,但他们品性优秀,这就是最关键的。如果良莠不齐,乱乱糟糟,三十个孩子又怎样?所谓的“集体生活”,到底可以锻炼孩子什么?我们大人不应该把孩子在没有任何品性基础的情况下把他投到乱糟糟的环境中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语说的很明白。
关于读经,我个人的想法是,在家庭环境中比较难以实施,也很难坚持,不如送到私塾中去,当然得事先了解一下学校的理念,老师的基本情况。在那样一个环境里读书,大家都轻松,也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但是读经并不是万能的,其中需要家长的智慧时时观察孩子的变化和家庭的变化,需要家长对孩子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这样才能实现家庭的和谐,孩子的健康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1-11-17 21:40:03 | 只看该作者
私塾?现在这个年代了,真的有小班制(几个人、十几个人一班)、因材施教、能对孩子恰当的实施启蒙教育的私塾吗?

如果没有,为什么要鼓吹呢?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1-11-18 17:22:3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楼主的贴子感觉触目惊心,不过看完之后,感觉并不是私垫也不是孩子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望子成龙心过急罢了。其实不管是送孩子去读私垫,还是送孩子去全日制寄宿幼儿园,亦或是把孩子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大,都是爸爸妈妈的决定,有时是无奈,有时是为了孩子好,原因多种多样,但几乎无一例外的是毁了孩子。不是想说谁不好,也不是想批评谁,只是希望爸爸妈妈们多花些时间陪孩子,哪怕什么也不做,只陪在他身边就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蓝田 + 5 + 5 哪怕什么也不做,只是陪着他就好,这话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1-11-20 18:5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4 我爱飞飞 的帖子

我孩子上的就是私塾,最少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最多不过五六个人。年龄在四岁到六岁之间,不分班。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能够很好的适应,也喜欢跟大孩子玩。如果孩子都来自于家教比较好的家庭,孩子受的影响也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1-11-23 20:5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学而妈妈 的帖子

非常对 要常来这里和大家交流啊 免得犯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1-11-25 11:20:57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又得观念大家非要盲从呢,都是家长太心急了啊,我们要慢慢的陪伴我们的孩子长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1-11-25 15:45:02 | 只看该作者
一声叹息啊!
我觉得父母需要学习西方的爱的教育理念,修炼自己,以此修复孩子受伤的心灵!

读经之事,我碰到的狂人不多,不过我自己在家和孩子偶尔听听,是小一开始的,纯粹当享受来着,偶尔就里面的内容和现实结合一下,其乐无穷。说有目的,也不是完全没有,为以后上初中学文言文扫除障碍哈,其他,真的没想,就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喜欢。

给孩子一段放松的时间来平复他的心,也给他更多正常的爱吧!我对孩子无要求,做他自己,成长多一点快乐,尽量少掺杂大人的欲望在里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1-11-26 13: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3 青空 的帖子

“如果良莠不齐,乱乱糟糟,三十个孩子又怎样?”

——————就凭这一句,把孩子分出良莠来,你的教育就出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40 , Processed in 0.108732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