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小淑女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原创】幼儿的能力取决于后天教育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5-6-1 08:11:52 | 只看该作者
>幼儿的能力取决于后天教育
为什么要取决于1种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5-6-1 11:18:58 | 只看该作者
dyly+-->引用:dyly edu:

<B>天性特长</B>也许和遗传及怀孕时的环境有关,但谁能否定说和后天的培养环境更有关呢?否则我们就放任由他自生自长,甚至交给家里的宠物狗来带,岂不更省事?然后等他大一点就只关注<B>天性特长</B>

我说了,遗传和环境是一半一半的关系。
很多孩子在幼儿时显示出了能力,那其实是家长人为制造的,
很多早教方法在提高孩子智力这个方面都无能为力,
虽然早期效果好,但上学以后就不行了。

早期教育到底有多大用处,很多问题争议中,
我跟一些朋友交流,他们说农村的孩子受到的是最好的早期教育。
当然这都是一家之言。我不喜欢一件事,
就是孩子取得了一点点小成绩就忙不迭的夸耀早期教育的神奇。

建议你有时间关注一下维果斯基的脚手架理论。
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这个理论也许会给你一些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5-6-1 11:52:1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长规律,顺其自然吧。你是一个有心的妈妈,向你学习。多给孩子爱和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5-6-1 12:16:58 | 只看该作者
"你永远都不能教会一只小狗说人话", 后天教育是重要的, 但决不是万能的.

个人人为, 人的先天条件是更重要的, 但那是上帝的工作, 教育才是我们人的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5-6-1 12:55:52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就像一盏灯,需要有人去点亮它,至于流明多少、亮多长时间,那就是“灯”自己的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5-6-1 17:57:56 | 只看该作者
education2008+-->引用:education2008 我说了,遗传和环境是一半一半的关系。
很多孩子在幼儿时显示出了能力,那其实是家长人为制造的,
很多早教方法在提高孩子智力这个方面都无能为力,
虽然早期效果好,但上学以后就不行了。

早期教育到底有多大用处,很多问题争议中,
我跟一些朋友交流,他们说农村的孩子受到的是最好的早期教育。
当然这都是一家之言。我不喜欢一件事,
就是孩子取得了一点点小成绩就忙不迭的夸耀早期教育的神奇。

建议你有时间关注一下维果斯基的脚手架理论。
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这个理论也许会给你一些启示。

怎样证明是一半一半的关系?具体的哪一半是遗传哪一半是后天呢?

孩子的哪些能力是家长人为制造的?上学后这些能力就消失了?还是这些能力抑制了上学后需要的能力?具体又都是些什么能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个人建议:你多多提供这些资料或者你的研究,对家长们的帮助更大。

另外我们怎么都看出那些家长们是实践了并总结出来和我们分享,怎么您就看出他们是夸耀呢?
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心理问题。

维果斯基的建构论思想也强调家长对孩子教育即后天环境的重要性。我实在看不出我们这些家长怎么违背了这个观念?

⒈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5-6-2 10:56:3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5-6-8 10:24:19 | 只看该作者
只有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5-6-10 16:06:54 | 只看该作者
aidai2000+-->引用:aidai2000 新一代的卡尔.威特哦。
(标题不对,我就不讨论了)

我觉得你付出这么大的努力,使她得到了已超过常人的发展,可能是因为一些很普通的原因呢,如:

1、你孩子受的的训练,熏陶时间比别的小孩子多。在受教育的强度相对较大,取得了相对较大的效果,不能简单地认为你的教育使她“超常”。看得出你的目标是陪养天才。

2、你的努力可能只是使你的小孩子提前发展了,也就是说高强度的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催化作用。但从长远的看,提前发展,会不会导致提前停止发展呢?虽然现在人类喜欢相信“大脑潜能”的说法,但是也很容易想到一个相反的观点:“人脑某一阶段的智力水平是有限的”。提前发展和智力最终水平的相关性的研究看到得还不多。

另我,我觉得你的文章有点像中国模式下的心得体会,或思想汇报一样啊。再则你强调的三大原则“无错、无批评、无压力”和许多方法,我看作为家长做起来很困难。我帮你稍稍改一下,改为“爱”的原则。不知道好不好?
我也同意你的说法,但是楼主的有些做法确实不错,值得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5-6-10 16:20:43 | 只看该作者
高见!高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6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4 07:46 , Processed in 0.08080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