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2445|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转帖:吟诵传统与声韵分析总序(有音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6 17:3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编的话:吟诵爱好者可以看其他系列文章
(转帖 ) 吟诵——中国式读书法
http://bbs.etjy.com/thread-234966-1-1.html

转帖:论吟诵的基本方法
http://bbs.etjy.com/thread-234968-1-1.html

转帖:吟诵的价值
http://bbs.etjy.com/thread-234982-1-1.html

转帖
:吟诵的前世今生

http://bbs.etjy.com/thread-234980-1-1.html

转帖:吟诵走入了学校,走进了课堂
http://bbs.etjy.com/thread-234476-1-1.html



吟诵传统与声韵分析总序

徐健顺





    百年以来,我们一直把汉语的诗歌当西方的poetry讲,只从字面解释诗歌的涵义。然而,汉语的诗歌原是吟诵出来的,先吟后录,所以我们叫“做诗”不叫“写诗”。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方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当我们抛弃声韵意义的时候,诗歌的涵义不仅仅是不完整、不深刻的,而且我们对字面意义也往往会产生误解,因为当字面意义可以有不同解释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答案其实在声韵里。
    好诗一定声韵优美而又意义深刻。当我们说某诗好的时候,叫做“脍炙人口”,没有说“脍炙人目”的,因为诗歌实际上是流传于口头的。声韵不美,不可能流传,不可能成为名作。不要以为一首诗好,就是因为它写的这个意思好,古代的诗成亿成兆,因袭抄改,而主题又不外风花雪月、伤春悲秋、怀才不遇、人生苦短,难得哪首诗能写出很独特的意思来。很多名作的意思,早就有别人说过,然而彼诗不传,声韵之故也。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给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注出了前人类似的诗句,如唐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宋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一枝红杏出墙头(来)”这样的句子呢?因为“一”、“出”是两个入声字,短音顿挫,前者表示一枝之少、之俏、之足够,后者表示伸出之动感、快速、鲜明。如果换两个不是入声的字,如“半枝红杏过墙头(来)”,少了顿挫,就没了意思。又为什么“来”比“头”要好呢?“头”是“尤”韵,iou,“来”是“灰”韵,uei/uai,都是由闭口而开口再到闭口,但两者的发音顺序正好相反,“尤”韵i起u结,“灰”韵u起i结,i比u要开一些,而a比o又开一些,所以“灰”韵总体上比“尤”韵要开得多。这句诗的前五个字有四个是闭口字,只有“红”是开口,但也开的不多。而后两个字,“墙”是开口的,如果加上“来”,就是两个开口音,整句诗就是由闭口到开口,“一枝红杏出”是闭口,顿挫之后,两个长音的开口,一抑一扬,豁然开朗。相比之下,“墙头”开后又闭上了,自然逊色很多了。为什么叶绍翁这句超过吴融、陆游那句而千古流传,除了内容上、结构上的特色之外,声韵之美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十平声韵各有性格。有人说,这是靠不住的,比如某韵豪放,可是也有悲伤的诗用这个韵。这个问题是一百年前就争议过的了,那一仗是欧化派赢了,否定了声韵的意义,从此声韵之美从中国的课本和课堂上消失。然而,我要重挑事端,再燃战火。说某韵豪放、某韵悲伤,是不对的。声音的感觉,还没到情绪那一层,那只是一种状态。长的还是短的,开的还是闭的,鼻音还是齿音,变化的还是不变的,在古代,还有清的还是浊的,尖的还是团的,等等。这就好像是一个姿态,一个性格。不是豪放和悲伤,而是什么样的豪放、什么样的悲伤。比如“尤”韵,忧、愁、休、悠、羞、秋、留、流等等郁闷的字都在这个韵里,思悠悠、恨悠悠,弃我去者不可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也有快乐的诗用这个韵的,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但是,“尤”韵并不表示悲伤,它只是悠长。忧愁总是悠长的,像戴望舒的“雨巷”,所以忧愁两个字都在“尤”韵里,但是快乐也可以是悠长的。王维面对秋山的快乐,不是欢喜雀跃,不是喜笑颜开,而是从容和平静,仿佛终于得到了休息和放松。“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说的多清楚啊。
    如果一首诗的声韵意义和字面意义相矛盾,这就不是一首好诗,难以流传广布,您也就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另一方面,矛盾的声韵会改变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诗成之后是不属于作者的,它自己有腿会走的。读者会从诗中读出别的意思来,诗的涵义仍然是声韵和字面的结合。后面要分析的李白的《静夜思》就是这样。所以,您也不必担心声韵分析是否符合作者的原意啊?诗做成了,就进入了中国诗歌的意义阐释体系,它只能在这个系统中表达自己的涵义。而这个系统,是吟诵的。
只有吟诵,才能表达出诗歌的声韵意义。朗诵是不可能的。那是外国人读汉诗,而且是不尊重中国诗歌的读法。只有吟诵,才能体会到诗歌的真正涵义、全部涵义、深层涵义、正确涵义。所以,请吟诵吧。
    声韵分析的顺序是:文体、格律、韵、入声字、开闭口音、声调组合、声母、其他。我将举一些诗歌为例,进行声韵分析,并说明相应的吟诵。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2tSz7G65pc/



[ 本帖最后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1-9-16 19:1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0 金币 +60 收起 理由
学而妈妈 + 10 + 10 学习一下。
fengNwei + 30 + 5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6 17:41:49 | 只看该作者
吟诵传统与声韵分析系列:

           《静夜思》的声韵意义

                         徐健顺



      请问,在《静夜思》里,李白是一个人还是有别人在身边?

      大家都会说:李白是一个人。为什么?因为是“静夜”吗?“静夜思”是一个乐府旧题,并不是李白起的题目。再者静夜也可以有别人在身边的,您怎么那么肯定李白就是一个人呢?再仔细想一想,这种独自一人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空旷的感觉。空旷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ang韵!它是平水韵中的七“阳”韵。ang韵由开口度最大的a和鼻音ng组成。我们不妨把ang韵与其他含a的韵做个比较。

    单独的a韵,即“麻”韵,是一个很简单的韵,很单纯,像直接的呼喊,所以“傻瓜”都是a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不管是快乐的,还是悲哀的,都比较直接地抒情。

     ai这个韵,比如“灰”韵uai,是多个元音构成的,发音长,口型有变化,最后是闭口音齐齿呼,像叹气的声音,所以长而深沉。

    ao这个韵,比如“萧”韵,是两个开口音,嗷嗷叫,长而强烈。

an这个韵,比如“寒”韵,由a转鼻音n,n和ng的不同在于,n是闭口的,ng则保持a的开口不变。鼻音的统一特征是比较抒情,因为哭泣都是用鼻音的,鼻子堵了嘛。古代吟诵,讲究归音,不像现在唱歌,“江”拖长的时候,后面一直是ang,古代吟诵,“江”拖长的是ng音。ng啊n啊,都是哭腔,或者说,都是沉吟回味的样子。“吟”这个字就表示了吟诵的拖长和抒情的特征。

      由此可知,ang这个韵,是开阔而又抒情的。吟诵是拖长腔,而韵字尤其拖的长。一个长长的ang意味着什么?您可以拖拖试试。“月光”和“月光——”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前者就是月亮投下的光,后者是一大片月光。那么一大片月光,也就反衬出作者的渺小,所以李白就用这个ang韵表达他的孤独。《静夜思》这首诗,说的不仅仅是思乡,更重要的,是孤独。所以古代那么多人一辈子从未离开过家乡,可仍然喜欢这首诗——孤独。

      这首诗一共用了多少个ang韵?连仄声算上,一共六个。二十个字中六个是ang韵,这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李白是故意的,他在强调ang韵,强调这种开阔的感觉。

     再看看这首诗声调的情况。把每个字的声调都标出来,就会发现:

     第一句的整体声调走向是向上的,第二句是向下的,第三句是起伏的,第四句是平的。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前三个字是阳平。阳平在古代也读平声的,也就是跟现在的一声一样,是平的。但是,阳平还是跟阴平不同。阴阳之分,乃是根据声母的清浊来定的,阳平是全浊声母和半浊声母。似乎这是轻重之分,但是轻重也影响到调值。一般来说,阳平高,阴平低。阳平是高平,阴平是低平。这是因为浊音再加上低调,会比较难发音的缘故。所以,前三个字乃是高平。

      然而,事情还没完。这首诗原本不是这个样子的。李白的原诗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明朝人给改了两个字。为什么改?前人有好多说法,说不想要“看”的样子,不想局限于“山”等等。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后人接受了改本?为什么大家不再提起原版?那毕竟是原版、原唱、原文啊!原因一定是:改本更好。好在哪里?仅仅是意思好吗?

       “看”这个字,唐朝读平声,而且是阴平。“床前看月光”,声调在两个字之后就掉下来了,而“明”却把这种高调继续维持。“月”是入声字,是顿挫的短音,它跟在“看”的后面,就是在低音上的顿挫,跟在“明”的后面,就是在高音上的顿挫,是一个转折,显然,“明”比“看”好。

      再说另一处改动。“山月”有被遮挡之感,与ang韵的开阔不符,所以,被改是正当的。还有一个声韵理由。“山”是阴平,“明”是阳平,以“明”代“山”,则整句一直在起伏跌宕,一低一高一低一高,这才是大家在《静夜思》中所感受到的情绪。所以我说,诗成之后自己有腿,会自己走的,它不一定按照作者设计的路线走,它遵从的乃是读者的感受。

      现在来说这四句的声调为什么是这样。

      第一句,李白刚看到月亮。古人没有电灯,没有月的晚上是黑漆漆的,所以星光才会灿烂,这种感受如今只有在山村才有了。所以古人见到月亮,那是真的亮堂,何况是最喜欢月亮的李白。所以第一句,情绪高昂,李白很高兴。

     第二句,疑是地上霜。《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霜是露变的。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十四节气有“白露”,那是秋天了。中国是农业社会,秋天农活完毕,农人会收拾回家,所以秋天是回家的季节,我们才有中秋节。这一天并不是秋天,但李白看到月光这样白,就想到了霜,想到了霜就想到了秋天,想到秋天就想到了回家,想到了回家就想到了回不了家,于是情绪就掉下来了。这句的声调就一路向下。

     第三句,李白再次抬头望月,这次,你说对月亮是恨是爱?后来苏轼说“何事长向别时圆?”就是怨月亮。李白此时也是这样,心中如打翻五味瓶,愁肠百转,跌宕起伏,所以这句的声调是起伏的。所以“山”字一定要改为“明”字才好。而且这句是入声字结尾,一下子顿住,好似有千言万语,无法倾吐,这个“月”字用的好。

     第四句,声调是平的。李白的情绪归于平静。汉诗多半都会在结尾归于平静,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你可以说李白低下头想起了故乡的温暖,也可以说李白低下头沉浸在回忆中了。总之,他平静了。

       弄清了这首诗的声韵和声韵想要表达的意义之后,再看这首诗,就与以前不同了。为什么它是千古名作?堪称中国第一诗?仅仅是因为写月亮、写思乡?不是的,它的声韵太奥妙了,太优美了。

       吟诵就是要把诗歌的意义传达出来,尤其是这些声韵的意义。在一百年前,一首诗在全国都有成千上万的吟诵调,这首诗也不例外。现在我们保留下来的少的可怜。我选一个典范的吟诵,给大家听听。

       这是戴学忱先生的吟诵调。戴先生祖籍江西婺源,本人是天津市人,后来长期住在北京。是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吟诵家。她的吟诵调是家传的。这个调子后来也经过了戴先生的修复,并普通话化。

      这个调子,准确地表达出了每个字的声调。在古代,吟诵是老师用来给学生正音、识字的,当然是严格地依字行腔。此外,这个调子,还准确地传达出了四句诗的声调变化趋势,整体的声调结构关系,即第一句上,第二句下,第三句起伏,第四句平低。这个吟诵调把ang韵也拖的很长,表现的很充分。还有一点,这个吟诵调很好听。大家试着用这个调子,感受一下李白《静夜思》的真正涵义吧。

6  i  6  i  6  6  —  6i  5  0  6.  5  6  5  23  23  23  23

床   前              明月    光

3  5  3  0  2  1  6  1  6  5  6 —  —  —

疑   是        地上          霜

6  1  2  6  5  5  6  5  53  0  0

举头    望    明       月

5  3  5  3  3  2  1  —  6  5  6  —  —  —

低头             思     故    乡
..............................................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本帖最后由 小羽妈114 于 2011-9-16 19:05 编辑 ]

131静夜思(唐)李白 戴学忱 吟.rar

提示:如不能下载请穿越到老儿教
非老儿教一年级以上会员,请先申请帐号

1.08 MB, 下载次数: 6, 下载积分: 金币 -1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学而妈妈 + 10 + 10 喜欢这样由浅入深的讲解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6 17:47:39 | 只看该作者
吟诵传统与声韵分析系列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又非常奇怪的小诗。优美是共识,在此不论了,奇怪在于它的写法和它的押韵。

      面对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是判明它的文体,因为不同的文体,其表达涵义的手段不同,尤其是声韵的意义的机制不同。比如古体诗可以换韵,换韵多半在不同的声调之间进行,韵脚声调的转换就是古体诗用来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但是近体诗不能换韵,用什么样的韵就更为重要了。

      这首诗属于古体诗,是汉乐府。这对于理解这首诗的意义非常重要。

中国古代最发达的乐府诗有三种:《诗经》、汉乐府、南朝乐府。这三种乐府在当时的呈现形态各不相同。

    《诗经》呈现为比较庞大的乐队、舞队、唱队的配合,多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尽管诗歌的内容并不完全庄重)。它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经常配合“礼”的进行。《诗经》中有很多讽刺批判呼吁痛哭的内容,唱诗和听诗、观诗的人也是郑重其事地欣赏、思考、吸收诗歌的内容的。这也是“采诗”的意义所在:观民风、知民俗、感民苦。

     汉乐府名义上是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实际上有所变化。汉乐府除了《郊祀歌》、《安世房中歌》等有雅颂传统之外,“风”的一部分演变为宴享之乐,无论其来源如何,最终是在贵族的酒席宴上表演的。这种表演不属于“礼”的范畴,而是比较单纯的娱乐。

      这些汉乐府基本上呈现为音乐剧的形式:有伴奏、有歌唱、有表演,最主要的特征,是有情节、有人物,最少也是两个人物。有对话,有旁白。最大的音乐剧是《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篇,最小的音乐剧是《枯鱼过河泣》这样的五言四句诗,也是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的:

枯鱼过河泣, 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 相教慎出入。

     现在出土的很多汉代的画像砖、壁画等,都描绘了汉乐府表演时的状况。在这些画里,伴奏和表演的人往往都不是一个人。

     音乐剧的表演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部分汉乐府的民歌性质。民歌是一个人唱的,或者两个人对唱的,很少存在表演情节的功能,不用来娱乐别人,只是自己情感的抒发。音乐剧却是多人配合,有领唱有合唱有独唱,有旁白有自白有对话,有情节有人物有表演的,是用来娱乐别人的。

      汉乐府中的一些诗有戏谑调笑的成分,像《有所思》、《陌上桑》、《枯鱼过河泣》等,甚至《孤儿行》的前言不搭后语,也令人怀疑有戏谑的成分。那些反映民生疾苦的、批判统治阶级罪恶的诗,是否也应该从娱乐的角度重新思考?

     《江南》属于汉乐府中的“相和歌辞”,始见于《宋书·志十一·乐三》: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更递夜宿。本十七曲,硃生、宋识、列和等复合之为十三曲。

      看得出来,相和歌是自民间采集来以后,经过了乐工改造的。汉乐府中不仅相和歌是这样。这些改造,涉及内容和形式,尤其是要改成音乐剧的形式,其改动的幅度可能会比较大。所以,我们要从改编后的音乐剧的角度,而不是原生态民歌的角度来理解《江南》。

      相和歌都不是一个人表演的。有伴奏是肯定的,演唱的人只有一个吗?我们应该把上述记载完整地研究:

     《但歌》四曲,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倡,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时有宋容华者,清彻好声,善唱此曲,当时特妙。自晋以来,不复传,遂绝。《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更递夜宿。本十七曲,硃生、宋识、列和等复合之为十三曲。

     “但歌”就是只唱、无伴奏的意思,“一人唱,三人和”,后面“丝竹更相和”的“更”字,即指在此基础之上又复增加的意思。所以相和歌除了丝竹之外,是有人声相和的。“执节者歌”的意思,是“执节者”领唱。《通典·乐志二》:

    《相和》,汉旧曲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更递夜宿。为十七曲,朱生、宋识、列和等复合之为十三曲。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又有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魏世三调歌辞之类是也。魏晋之代,有孙氏善歌旧曲,宋识善击节唱和,陈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素[善]弹筝,朱生善琵琶,尤发新声。

     “相和歌”就是在原人声相和的基础上加上伴奏,所以“宋识善击节唱和”,有“唱”有“和”,“唱”即领唱的意思。音乐剧的要求也是要多人参与演唱的。有主有次,有领有和,那是没关系的。

     现在我们知道《江南》是一个小音乐剧,有伴奏,有领唱,有合唱,也许还有舞蹈。

     第一句“江南可采莲”,两个平声字之后,连续两个上声字,再接平声字。上声字在古代基本上是转折调,有婉转亲密喜爱之意,所谓“上声高呼猛烈强”,只是在部分地区的部分情况。此事说起来很复杂,当另文撰述。总之这一句的声调比较婉转,诗的开场比较低调。

     第二句“莲叶何田田”。一个“何”字取代了“可”字,加了个单立人,意思迥然不同了。“可”是一般般的意思,“何”是赞扬、惊叹:怎么那么……这句诗,除了“叶”是入声字之外,全部是阳平字。这一句很高调。是啊,江南可采莲没什么了不起,江北也可以采莲。而江南了不起的是,那莲叶怎么就那么多呢?那么一大片呢?由此可知,第一句旋律的基本音高低,第二句旋律的基本音高要高。吟诵的旋律发展手法主要是模进和对称,这里当用模进。

     第一句低,第二句高,第三句当然又是低。“鱼戏莲叶间”,又是一般般的交代情况。它是为后面做铺垫准备的。

     下面四句,最令人不解的是,换韵了。东西南北四个字中,明明有个“南”字是合韵的,这首诗如果以“南”字结束,就全诗一韵到底,非常舒服。可是怎么以“北”字结束呢?这件事引起了古今很多人的兴趣和猜测。说抄错了,是最容易的,但是找不到证据。还有人说是音乐的要求,有人模糊地说是情趣。

     前面说《江南》是小音乐剧,有唱和的。很像是一人唱,四人和,四人分站四方,与主唱呼应。主唱唱前三句,四人分唱后四句。

     那么为什么要以“北”结束呢?这首诗一共只有两个入声字:叶、北。最后一句是连续两个入声字结尾。入声押韵是最宽的,通押的现象最多,为什么呢?就因为入声是短音,韵母很短,还没听明白,就结束了,所以可以通押。入声韵最重要的,就是顿挫的感觉。两个入声字,把顿挫的感觉表达得很强烈。这就是下场前的“亮相”。不要以为“亮相”只是上场的事,中国戏曲的传统,在下场前也要有个“亮相”,胜有胜相,败有败相。“亮相”是表演开始或结束时的一个突然停顿。这是中国表演艺术的传统。所以,以“叶北”结束,是以入声字配合结束时的“亮相”,随即下场。这是表演的要求造成的换韵。

      这四句旋律的基本音高,显然以第三句为最高,因为四句的前四字完全一样,就看最后一字,“南”是其中唯一的阳平字。由此前推,第二句的旋律当最低,第一句居中。这样才有起伏跌宕。

     根据上面的分析,再依字行腔,《江南》的吟诵很容易就可以出来了。吟诵的时候要记得是音乐剧,要有表演,最好有舞蹈,多人相配合,四方呼应,这样一首两千年前的诗歌就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了:

3  3  5  3  2  3  5  6  1  —  —  —

江 南          可    采 莲

6  6 0  5  6  i  6  i  6  i  6  5  5  —  —

莲 叶       何    田    田

3  3  2  3  5  5  0  6  1  —  —  —

鱼 戏    莲    叶       间

3  3  3  2  3    3  3  3  2  1

鱼 戏 莲 叶 东   鱼戏 莲 叶 西

6  6  6  5  6  i  6  6  6  5  3  0

鱼 戏 莲 叶 南    鱼戏 莲 叶 北

3  3  3  2  3    3  3  3  2  1

鱼 戏 莲 叶 东   鱼戏 莲 叶 西

6  6  6  5  6  i  6  i  i  6  5  6  6  0  3  0

鱼 戏 莲 叶 南    鱼    戏    莲    叶     北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本帖最后由 小羽妈114 于 2011-9-16 19:0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学而妈妈 + 10 + 10 感觉乐府应该很好听。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9-29 09:29:16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奇吟诵到底是什么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9-29 10:09:09 | 只看该作者
来听听,听觉享受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9-29 10:16:33 | 只看该作者
感觉和越剧的调子很像,很有韵味,加上动作一定能把人物当时心情表达地淋漓尽致。谢谢小羽妈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1-9 19:53:48 | 只看该作者
来听听,听觉享受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11-15 09:37:20 | 只看该作者
来听听吟诵到底是什么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11-15 13:18:22 | 只看该作者
来听听,听觉享受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11-28 22:18:0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知道韵律的美和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49 , Processed in 0.107387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