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lp5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成长记录] 元元初二已经结束,进入初三了:)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1-9-8 14:5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5 hlp525 的帖子

语文朗读也是一个训练的过程,每天坚持几分钟课外朗读(初读,非反复诵读),半年下来语感就出来了。元元有英语朗读的习惯,中文应该可以触类旁通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sunxian128 + 2 + 2 阳阳现在每天的语文作业就有读30分钟课 ...
hlp525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14:58:56 | 只看该作者
元元今天因为老师们开会而提前放学。

刚才她从学校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说今天数学课学的是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之前我说八上学完了是记错了,八上这部分以前没学过)。 她说很多同学没听懂,课后她给没听懂的同学讲解。然后,她压低了声音,有点兴奋、也有点神秘地说:“老师说了,给别人讲解,对自己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  我听了很高兴,看来平时充分的预习起作用了。

因为教师节是周六,元元打算趁今天提前放学的好机会回一趟小学,提前去看望小学老师。我一会儿就出门给她买一些鲜花,空手见老师总不太好:)孩子朴素的情感还是要充分尊重的。

[ 本帖最后由 hlp525 于 2011-9-8 19:3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8威望 +17 金币 +17 收起 理由
阿小小 + 1 + 1 喜欢聪慧的元元!!
cicimum + 2 + 2 学理科几个步骤:听懂题,会做题,会讲 ...
亮子妈妈 + 2 + 2 元元是个重感情的孩子,真棒
乔雨菲 + 2 + 2 真好哇!
小溪流水0 + 1 + 1 呵呵,女儿才5年级。明天教师节,昨天 ...
茶冷 + 2 + 2 元元真好
瑜珈 + 5 + 5 一次函数我们是这学期最后一章,现在在 ...
bell_ks + 2 + 2 对的,给别人讲解,自己同时在理清思路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11-9-9 10:58:59 | 只看该作者
元妈,在《Sarah, Plain and Tall》一书CHAPTER 2中,当孩子们等待Sarah回信时文中有一句话:
Once I set four places at the table, then caught myself and put the extra plate away.
这句话当怎么理解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2:02: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乔雨菲 于 2011-9-9 10:58 发表
元妈,在《Sarah, Plain and Tall》一书CHAPTER 2中,当孩子们等待Sarah回信时文中有一句话:
这句话当怎么理解意 ...


这本书,我看过:)我的理解是:

Once I set four places at the table, then caught myself and put the extra plate away.


有一次,我恍惚地在桌上摆了四副餐具,后来猛然清醒了,就把多出的那副撤掉了。


这句话表达了孩子期待新妈妈加入这个家庭的迫切心情。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乔雨菲 + 2 + 2 谢谢了,感觉现在真的离不开论坛了哈
茶冷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1-9-9 14:04:13 | 只看该作者

推荐这篇吴念真的文章给元元和元元妈

卡拉马佐夫兄弟:你叫我买书?

吴念真小时候生活在九份矿区的侯硐村,他是村子里面惟一上初中的孩子。每天早上,吴念真要走一小时的山路,再坐火车40分钟,才能到学校。当年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

初一升初二的时候,国语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是写一篇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书报告。吴念真打听后得知,这本书70元,父亲的工资一天才30元,一家七口,都靠他父亲一人的薪水,如果向父母要求,他们会认为你神经病:老师怎么会叫你看小说?

吴念真那个时候惟一能做的是在矿上扛木头挣钱,扛一根挣8毛钱。矿主很喜欢吴念真,因为他是村里面聪明的小孩,念很好的学校,平时还帮村民们写信。矿主问他为什么做这种事呢,吴念真说明了缘由。到第三天,矿主实在看不下去了,交给吴念真70元,但有一个条件:看完书要给我讲故事。吴念真感激之余满口答应。

70元刚刚够买书,暑假已经没有免费的火车票,如果自己坐火车去买,钱就不够了,吴念真只能等待村里有人去基隆。他第一个拜托的是一个邻居,邻居要去看望在基隆海关做事的孩子,两个星期后回来。两个星期后,吴念真兴冲冲地跑去,邻居说走了一半就忘记书名了,那时候又没有电话。邻居有去书店找,但实在是想不起来。吴念真问,下次什么时候再去?邻居说可能一个月。那就来不及了。

隔了几天,一个女人带着她的儿子去城里看病,吴念真拜托她帮忙买书。女人责怪说:我小孩子在生病,你叫我买书?吴念真急得眼睛都红了:我真的没有办法,再拖下去,就来不及了。

这时暑假已经过了一个月,那个矿主每次走过家门口就会问吴念真:你什么时候来给我讲故事啊?当时要多尴尬就有多尴尬。女人连书店都没有进去,当然没有把书买回来。

第三次,吴念真拜托父亲一个当厨师的朋友买书,那边有一个人要结婚,厨师要赶去办桌。没想到厨师一回来,就把吴念真抓到屋角暴打:我去书店问了,这个书是共产党的书,你被抓没关系,我被抓到了百口莫辩。

这时候暑假已经快过完了,书还没有买到,读书报告也没写。矿主每天从家门口经过,都会笑眯眯地问:书看了没?

村里有一个公用的药袋子,里面放很多随时能拿来吃的药,如果谁头痛就吃一包,把钱丢进去。换药包的人每个月都会上山来把钱拿走,再补足药袋子。吴念真问他,你什么时候再来?那人说应该一个月。吴念真焦急地说,那就来不及了。那人听吴念真说了情况,立刻说:我帮你去买书,我今天回去跟老板娘说,我只换了一半,我明天再来换就好了。第二天,吴念真终于拿到了期盼已久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吴念真连夜捧读,厚厚一本,字很小,人名又这么长,除了昵称,还有简称,十三四岁的小孩哪里看得懂?看到一半,这个人会不会是刚才那个?赶快退回去再看,看得很痛苦。

矿主经过家门的时候,问吴念真:你拿到书了,看完给我讲故事。吴念真如实相告:很久才买到书,可是我真的看不懂,我也没有办法现在给你讲故事。矿主笑眯眯地说:我知道了,你老师说,这是世界名著,14岁如果能看懂就不是名著了。

矿主总算交待过去了,读书报告不能不交。吴念真很认真地写了买书看书的整个过程,最后以矿主对他说的话作结:如果14岁的时候能看懂的话,就不是世界名著了。书已经在我的手边了,我希望长大后能把它看懂。

开学后,国语老师在课堂上说:你们这帮考上一流中学的骗子!我根本看不起你们,你们里面只有一个人是诚实的。你们14岁看不懂,我28岁还看不懂。我为什么告诉你们要看?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不懂的东西,长大了之后就会懂,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还有,永远不要骗自己。

这本来之不易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后来被母亲拿去当了锅垫。过了40岁以后,吴念真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讲到这个故事,书架上正好有这本书,扉页上还写着“一九七几年购于金门”的字样。吴念真坐在厕所里随手看完一段,觉得很好看,讲得很有道理。“有些东西我真的懂了,这已经过了二十几年。”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2936/1

点评

太感谢了。现在看这篇文章感触很深  发表于 2015-10-3 08:34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18 金币 +18 收起 理由
ellenliu + 2 + 2 给女儿讲了这个故事,她很喜欢。
小人儿妈 + 1 + 1 所以,女儿现在看不懂史记和悲惨世界也 ...
阿小小 + 1 + 1 是的,骗自己是没有用的!!
榴琏 + 2 + 2 阅历和知识有时是对等的
亮子妈妈 + 2 + 2 知识是需要尊敬的
hlp525 + 10 + 10 精品文章!很受启发,谢谢茶冷!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11-9-9 14:17:20 | 只看该作者
..







《这些人,那些事》   (台湾电影人吴念真暌违12年之撼人大作),这本书还没买,但是感觉应该是本好书。

[ 本帖最后由 茶冷 于 2011-9-12 21:0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xycai + 2 + 2 真好哇!
hlp525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1-9-10 12:13:2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终于找到元妈新贴子了,收藏+顶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lp525 + 10 + 10 盼继续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11-9-10 12:17:13 | 只看该作者
元元的数学加油!
给元元推荐个数学解题网:菁优网 
不懂的题可以上去看思路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treehouse + 2 + 2 谢谢你了
hlp525 + 10 + 10 谢谢推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11-9-10 13:36:04 | 只看该作者
孙维刚初中数学/孙维刚教育文丛

孙维刚高中数学/孙维刚教育文丛

孙维刚谈立志成才: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孙维刚教育文丛

估计出版社为了书卖得好,所以起了这样惹人厌的名字,什么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其实这套书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应该好好看看。

孙老师从不搞题海战术,他重视学生的品格培养,教学上也有一套,所以他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他所在的中学只是一所普通中学,招收的学生也是普通学生,但是方法得当,就能让孩子们走进数学世界,同时收获好的学习成绩。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19 金币 +19 收起 理由
王珍弟 + 1 + 1 谢谢推荐
程至开 + 2 + 2 感谢推荐
fjxyy + 2 + 2 学习一下。
亮子妈妈 + 2 + 2 谢谢推荐,好好看看
hlp525 + 10 + 10 我好喜欢。。。
cicimum + 2 + 2 谢谢推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11-9-10 13:40:5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从百度上搜索来的:

孙维刚怎样教数学?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他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维刚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180,”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孙维刚做总结—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可是,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初一学生就知道了,这么教学生受得了吗?可跟着孙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
  一个初一的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有什么道理呢?”
  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什么。”
  这一问一答被孙维刚听到了,他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欣喜,也为老师轻率的回答而遗憾,甚至感到了残酷—几经如此,求知的火花将熄灭,孩子们将会懒于思考。
  孙维刚说:“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数学尤其如此,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
  “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1980年9月,孙维刚开始了从初一教到高三的“大循环”实验,这下就3轮17年。
  有一位同事满腹委屈地跟孙维刚说:“这点儿东西(指教学内容)开揉碎地给他们(指学生)讲了8遍啦,可一考试,48个有47个照错不误,这学生可怎么教?而人家重点中学的学生,你怎么教,他怎么会,你不教,他也会。”
  孙维刚说,应当承认,学生的聪明程度是有差别的,有的老师曾用这样的办法—找来重点中学的练习与作业连夜复印,第二天布置给学生。重点中学讲什么,怎么讲照过来,这套办法当然行不通。因为你的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这么做永远赶不上重点中学的学生。
  他说,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第一轮实验班上到初二结束时,不少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但孙维刚的教学实验并没有因此止步。等到这个班初三毕业参加中考时,数学平均分达到了94.47。
  1985年春节,班里女生蔡冰冰因为平常学习成绩很好,上课时有点儿无所适从,所以来跟孙维刚聊一聊怎么学习。孙维刚说,我上高中时听数学课,有一次忽然觉得老师在讲以前讲过的东西,我就掐大腿,结果还疼。这说明,我不是在梦里,老师的确在重复以前的知识。这种感觉在以后的课堂听讲时经常出现,而且频率越来越高。为什么?实际上是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那次“春节谈话”之后,孙维刚和蔡冰冰约定,谈话内容不要向别的同学透露,这或许是怕别的同学误以为孙维刚在鼓励“上课走神”吧。但蔡冰冰的成绩却使他反思起“听课”的效率——听讲要专心,专心的标准是什么?精神集中,不走神。孙维刚觉得这不是一个思想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处在被动姿态。他建议它;一个例题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一个定理或公式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学习进程中自己设想,该提出什么命题了,该定义什么概念了,让思维跑在老师的前面。如果达不到大幅度的超前,也要设想正在说着的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什么。
  从1987年开始,孙维刚就不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而这时的第二实验班,数学成绩却相当惊人——198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二等奖共15人,这个班占12名(北京拥用千所中学,重点赛区前137名,这个班占12名(北京拥有千所中学,重点中学50所以上),中考数学平均成绩96分(满分100),高考平均102分(满分120)。
  大多数中学生,上到高三,数学课就不再学新东西,他们要开始整整一年的复习。而孙维刚则要把高三教材的全部内容都讲完——微积分、概率,他相信,让同学们掌握的东西越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强,而讲课越琐碎越重复,学生思维受到的限制就越多。
 
    (附文)《 让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孙维刚
  如何让中学数学教学在整个中学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正确的观念和有效的实行两个方面。
  一、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人们常把数学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的地位与数学教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同等看待,其实,它们有着重要的不同。
  几乎在一切人类活动中,都离不开数学工具,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一切领域,数学更是重要的工具,是基矗但以此来认识中学数学教学的作用,却不够全面,甚至是舍本取末了。
  中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各科知识吗?诚然,它们是需要的,但是,仅此而已吗?爱因斯坦曾援引过劳厄的一段名言:“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忘光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 我理解这“真正成果”,是指知识之外的东西,是人的能力、素质。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教育既要见“物”(知识)更要见“人”(能力、素质)。数学教学,尤宜如此。
  北京大学张筑生教授曾谈过一种看法:“数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方式的科学。”因此,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自然地应当表现为,通过教授数学知识,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素质。
  在这个目标逐步实现的过程里,中学生逐步掌握了数学知识,并且由于能力和素质的大大提高,必将使其它课程的学习效果大大改观。在非智力因素等同的条件下,智力的差异是决定性的。因此,把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定在“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能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聪明日益长进”上,不恰恰是使中学数学教学在整个中学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远见卓识吗!而且也正是中学教育的需要。
  二、有益的实行
  1.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总使知识以“系统中的知识”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养成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知识、认识世界和进行思考。
  2.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同时,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更着重哲理观点的升华。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哪一位不同时是思想家、哲学家?他们都是站在思想的高度、站在哲理的高度进行观察与思考的。把这些思想和哲理观点编成教材来教中学生,他们无法接受,学会了也是教条,无助于他们以此为武器进行思考和应用,当然增长不了聪明才干。但是在数学教学中点点滴滴地长期渗透,则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过程中得到熏陶。
  3.课堂上,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挑战”的课堂气氛。例题写出来了,由学生思考、分析,到讲台上讲解;定理、公式写出条件时,鼓励学生想出它们的结论;再进一步,学生主动构造定理、公式;甚至,瞻前顾后,审时度势,提出应该给谁以定义和如何定义;乃至,对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都抢在前面猜想它的下一句是什么……这样做的优点,将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同时,一切都是自己动手完成,历景艰难”,熟知其中的“沟沟坎坎”,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学生向老师挑战,如果思考失误了,将从反面加深对正确认识的理解;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当然要大大改善只模仿教师一个人的局限性。另外,这种给学生们以在自己同伴面前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将是一种很好的鼓励青年积极追求的方式。
  4.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学数学需要做题,别的课程也如此,但怎样才能起到做题的作用,达到做题的目的呢?我认为,题不在多而在精彩。在这里,精彩是指题目本身无错误,不只是对定义、定理、方法进行复述,题目的思路应充满活力、综合性强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一题多解,将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多解归一,是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乃至不同知识类别及思考方式的共性,上升到思想方法、哲理观点的高度,从而不断地抽象出具有共性的解题思考方法——多题归一。为了这种“把题做透”的目标能够实现,教师必须少留作业。
  5.倡导学生从小进行学术研究。围绕中学数学内容,从初一到高三只要你去发掘,可以研究的课题大量存在。近10年来,我的学生在报刊、杂志发表的及在中学生论文比赛中获奖的论文,有30篇以上。这里也一定要指出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学生进行研究,最大的收获不是成果本身,更不是获奖,而是成长。

[ 本帖最后由 茶冷 于 2011-9-11 07:1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18 金币 +18 收起 理由
cradlelynn + 2 + 2 谢谢介绍,数学其实很有趣,但是没有入 ...
meijun2 + 2 + 2 谢谢介绍!
亮子妈妈 + 2 + 2 提早学习,感谢推荐!
hlp525 + 10 + 10 三本书全买了,慢慢拜读中。。。感谢!
cicimum + 2 + 2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1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6:39 , Processed in 0.13654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