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629|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早教——别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想到哪写到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30 19:5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比较急进的给孩子做教育了,所以觉得挺可惜的。有的宝宝几个月说是会加减法了。有的宝宝说是一周岁会说成语了,又有的说是2岁的宝宝会数到100了。

可是这些家长有没有想到,宝宝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了没有?宝宝知道那成语是什么意思了没有?或者宝宝知道100代表什么了么?——肯定没有,一旦没有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知识”一旦长时间不复习就会消失。但是坏影响却出来了,比如1+1=2。最笨拙的办法是让宝宝背下来,可一旦背下来。宝宝的头脑就不会成像,他没有想像力,只是文字游戏。

可是来看看我们当初是怎么学习1+1=2的吧。宝宝手里一个苹果,妈妈又给了宝宝一个苹果,宝宝手里有几个苹果了?到了一定的阶段,宝宝自己会数2!这个答案是宝宝自己得出来的,不是死记硬背背下来的。这会有什么效果?再问宝宝1+1=?宝宝还是会不知道,可是一旦问一个苹果再加上一个苹果有几个苹果,宝宝可能会马上回答你2个苹果。这时宝宝不但有了数的概念还发挥了他的空间想像能力,另外,当这类的题目越做越多,宝宝的概括能力也有所提高。这样的宝宝智力发育才是正常的。因为下次你可能会问一个桔子加上另一个桔子而不再是苹果。


宝宝的生理发育、心理发育、智力发育都有他的特点和阶段性,早教应该是放大宝宝的能力(即当能力出现时放大,而不是无中生有),无视这些盲目地灌输所谓的“知识”,只能是拔苗助长。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sandy2659 + 1 + 1
gh42 + 10 + 10 希望楼主能坚持写下去。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9:53:1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刚开始写的时候感觉千言万语,写到一半就犯困不想写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8-30 21:25:26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写吧
等着看你的观点呢!
楼主你关于孩子数学的教育问题,我看论坛里有个妈妈写过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就是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学习数学的帖子
你可以看看
有些地方是和你的想法一致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不颜草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23:3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你带来的幸福 的帖子

谢谢,能不能提示一下啊?比如作者或者文章的名字?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8-31 11:00:5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不颜草所说到的数学部分,其实理论同杜曼里面的数学圆点卡的教学是一样的,我虽然是那里的版主,但对杜曼数学的这套做法一直不赞成,因为数学最重要的是计算的过程,他是怎么算出来的,这点和语文的学习不同,而没有过程速记答案的结果,虽然对速算有帮助,也许你很快就知道答案了,但对孩子逻辑思维的养成是很不利的,本来数学除了工具这个作用,最大的作用就是逻辑思维的养成,关于这个,我记得论坛上有人写的关于奥数的一篇文章明确指出了中国的数学从古至今都重结果而轻过程,轻推算过程,我找到的话,会把这个链接提供上来。
至于背成语、背诗、甚至学字,我觉得可以先忽视过程,譬如学字,有几个老师是会从这个字的演变讲给你听的?还不是直接告诉你意思,英语那就更是如此了。背诗、背成语的目的是让孩子对此产生兴趣,而不是一定指望他记住多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durling0 + 10 + 10 有同感!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15:41: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鼓励,也很同意版主的观点。现在很多家长盲目地要求孩子背唐诗,孩子还不能体会唐诗的美和意境所以感觉背起来很痛苦。他们认为背诗是为了家长而不是为了自己。看到的太多了。

所以在唐诗这块,我觉得一个是想办法让孩子体验到语言的美,所以对于小宝宝,尽量找到优美的唐诗,像儿歌一样朗朗上口的唐诗有很多很多(这涉及到选材),另外唐诗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写成的,那就要试图“还原”那些情境。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自己也只是在去了庐山以后才能体会到诗里那种意境。还原情境,旅行就很重要。这又涉及到另外一面了。旅行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有目的的观察。回来还要及时总结。呵呵,扯太远了吧。以后慢慢写。


本来只是有感而发。我的表达能力不是很强。试着看看能不能把我想到的慢慢写下来

[ 本帖最后由 不颜草 于 2011-8-31 08:1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durling0 + 10 + 10 给你加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8-31 15:4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不颜草 的帖子

我们这个版块其实最需要的就是教育方法的讨论,到底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是适合我们宝宝的,需要大家的真知灼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16:06:09 | 只看该作者

从工作经验中想到的——用能力滋养能力

我之前是管理性岗位。作为经理我发现有两类。一类是糟糕的经理人。他对于某件事有了自己的判断以后就会直接下令给属下,要求属下按他的想法执行并达到他希望的效果。但是往往不能如愿,这样这个经理整天就会报怨属下有多么偷懒,或者多么笨。

而优秀经理人做的,对于某件事他虽然心里已经有了判断,但是他不会直接告诉你。而是通过各种方法慢慢地引导属下。最后得出的决定好像就是属下自己做出的。这有个好处,就是属下执行力会大大提高。一旦完成任务经理又会适当的鼓励属下。而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形属下也知道自己如何应对而不用一而再再而三的请示领导。


我想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

比如数学的学习。你给他一个方法,加法怎么算出来的,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然后去数。那么孩子可以会想到2个苹果加3个苹果。甚至4个苹果加5个苹果,自己去数。再通过一定的方法帮孩子总结。那么这加法其实是孩子自己学会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加法,而且学会了“学习加法”的能力。我们小时候带火柴棒去学校不就是这些么?这直接有个好处,可以试着引导孩子举一反三是不是?通过这种能力宝宝甚至通过引导可以更容易地学习减法。这就是《卡尔威特》里所说的“用能力滋养能力”。


再比如语言的学习。我们的母语是中文,孩子学习中文很自然。想想我们是怎么教孩子说话的吧。我们是拿过一张卡片教孩子这是爸爸、那是妈妈,还是让孩子看到了爸爸妈妈的时候教他的呢?有什么区别呢?卡片是死物,爸爸、妈妈其实是陌生的。而人是活的,爸爸会跟宝宝玩。妈妈会照顾宝宝的生活起居。这里的爸爸和妈妈在宝宝的头脑里是有概念的。那是生活当中给他带来的概念。宝宝想到“爸爸、妈妈”的时候绝不会只是两个字。他想到的是他所能感受到的点点滴滴。

所以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当你用一张卡片告诉宝宝那是一个西红柿,宝宝下次见到真的西红柿他可能不认得。但是当宝宝玩着西红柿、吃着西红柿的时候你告诉他那是西红柿,以后你再问宝宝就会记住。当然宝宝知道了一个物品他就知道了“物品”的概念,有时他就会自己指着东西“问”你那是什么。那也是“用能力滋养能力”的体现。

而作为父母,我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宝宝的这种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他认得了多少物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sandy2659 + 1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8-31 23:45:4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9-1 10:40:56 |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早教最重要的是先让孩子多识字,然后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让他自己学会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8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19 , Processed in 0.336942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