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30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小学《自然》《科学》空气成分实验的一处原理性错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26 10:5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种试验我小时候作过,物理化学我也学过,但从来没觉得他有问题。氧气燃烧了,就没有了,这是种典型的中国式思维,难的作者有科学的态度,转过来供大家学习 小学《自然》《科学》空气成分实验的一处原理性错误曹建平(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应化系)  中国通用的小学《自然》《科学》教科书中出现一处原理性错误,高中知识就能判断其错误。从2001年3月开始与出版、教育、法律、政府、新闻、人大等部门接触全无效果。教育部说他们在做科普不是做科学。每年3~4月还将有小学生学习这不科学的知识。希望有人能给予更正,或大家相互转告。  小学《自然》《科学》及教师教学用书《空气的成份》一课课本中,为了证明空气中有氧气。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作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的操作是:在底层有水的盆中竖一只点燃的蜡烛,用一只玻璃杯扣住蜡烛,置盆底水中,当蜡烛熄灭后,盆中的水会有一些进入杯中。理论依据是氧气可以被烧掉。这个实验存在几点问题。  第一、课本中的实验操作不科学,先点蜡烛再扣玻璃杯,导致实验结果主要是由于空气的热胀冷缩引起的。扣入杯中的是已被蜡烛加热的空气,烛灭后杯中气体冷却收缩,水进入杯中。不用燃烧用电吹风加热空烧杯,再扣入水中,也可得到书中效果。按教科书做实验有时进入杯中的水可达原杯中空气的25%。  做对比实验,先使玻璃杯扣住蜡烛置稍深的自来水中,抽出部分杯内空气,使杯内外水位同高,这样杯内外气压相等,并可防止空气受热膨胀跑出,然后再用电炉丝点燃蜡烛,蜡烛燃烧时,可明显地看到杯中气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当蜡烛熄灭后,气体温度降低,又可以看到气体体积又缩小。  第二、氧气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而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速度是比较慢的。因而杯中水面的上升不会又快又明显。对比实验的结果是,蜡烛熄灭后一分钟,液位上升基本停止,杯内气体的体积几乎等于燃烧前气体的体积,只减少1~2%。另外,应在空间、时间上全面观察实验。由于热胀冷缩等因素,因而在蜡烛开始燃烧过程中,水位基本不上升,在蜡烛接近熄灭时,杯中水位才明显上升,蜡烛熄灭后杯中水位继续上升。快速上升期在蜡烛刚熄灭时,因为此时气体温度下降最快,所以气体体积冷缩也最快。按教科书做实验,实验中有燃烧空气不减少和停止燃烧空气仍减少的现象,这与氧气可以被烧掉的依据相矛盾。  如用大容积大口径的容器(12.7升)按教科书作实验,因容器大,燃烧的热量又会被水快速吸收,容器内温度变化不大,空气不会冒出容器。蜡烛熄灭后一小时几乎观察不到液位上升。这样,教科书中的实验不能证明支持燃烧的空气有多少量,无法进行成分分析。只能观察到密闭的空气不能使蜡烛持续燃烧。  第三、经色谱分析,蜡烛熄灭后杯中仍有10%以上的氧气存在(见表格)。氧气越减少烛焰温度会越低,至燃点以下时会熄灭,氧气不能燃尽。(中学化学课的红磷燃烧实验也有此现象,燃烧后仍有7%以上的氧气)   这也应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向教师说明。这样,蜡烛燃烧后的空气不支持燃烧的说法不严谨。因还有物质可在其中燃烧。  此实验是用错误的原理加错误的操作观察得出“正确”的结果。相当于魔术。拔火罐原理。  本实验的色谱分析在北京化工大学完成。仪器:北分2305 ;   色谱柱:分子筛;   载气:氢 ;  检测器:热导。  色谱仪是一种分离混合物,并可定量的仪器。选用分子筛色谱柱只能分离、定量氧气和氮气。热导检测器是根据物质的导热能力不同这一性质对其进行定量检测。  项目                    1         2          3  空气中氧占氮氧%(约)     20.5%     20.1%     20.8%  燃烧后杯中氧气% (约)    11%       11%       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23:50:4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个题目就没人关注,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11-27 08:21:52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是科普,但也要严谨,语言可以通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11-27 09:00:36 | 只看该作者
科学教育栏目的一个功能就是要解决象这样的问题,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11-27 09:05:12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长期没有人觉得有问题,因为长期以来科学教育里很重要的一个层次:科学态度,在我们的教育中长期不被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11-27 09:55:22 | 只看该作者
好贴,为jerry的认真喝一下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12-25 15:59:03 | 只看该作者
厉害!我怎么就没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8-9 10:30:5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也没有注意过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11-16 15:02:50 | 只看该作者
应该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11-16 19:27:57 | 只看该作者
  这样认真才是科学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43 , Processed in 0.18680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