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贤学馆原创讲座
希望今天的课能给各位家长增加读经的信心。
今天先讲修身的书大学,大学是一本修身的书,学习修养自己就要学习大学。俗话说不读大学就等于没上过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修身学习的原则。
我摘抄一段关键的句子解释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就是说明白了原则以后才会有立场。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有了自己的立场才能安静、安心,不会轻举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这就是学习、修身、思考问题的原则。
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尤其策划事情的时候,胸有成竹自然能从容策划周密策划,这就是把大学运用到生活中的道理。
“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管子。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从容以后就能够思考周详。布局周密,做事情漏洞就会减少。
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这样就可以从容完成自己的事情。
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个思维程序运行的过程。现实当中,特别是网络当中,程序是饱受病毒侵扰的。软件是可以由低级升级至高级的,但人是如何升级的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本身就是境界,要想进入这个境界首先要知道“止”,有了“知止”下面的程序才得以运行。现如今的人是很难有真正的机会来认真总结自己的,想得到“知止”的难度与得到通过思考之后的“有所得”的难度是基本相同的。甚至难度更大。难就难在人士很难“知止的”!
这就是修身、学习、处事的大原则。
我们读经也是一样,你要知道为什么来读经,那就要学习它的原理,知道了以后才能从容镇静,然后就能考虑周详,处事严谨就能安心于经典诵读,最终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说家长们要多学习,你是孩子的领路人,你是把孩子领入光明大道还是领入歧途,都是家长们应该谨慎的事情,所以有了原则、志向就能从容应对最终就会走向成功。
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精华,是大智慧的所在,不可不读,孩子读了有益处,大人读了也会受益匪浅,也可以指导我们修身处事,我们成功的机会就会大的,希望大家思考。
[ 本帖最后由 内圣外王 于 2011-8-1 17:5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