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8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为什么要选择《新概念英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20 13:3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胡海龙
相关链接:http://bbs.wwenglish.org/dispbbs.asp?bo...3&skin=0&page=1


问:你可不可以谈谈《新概念英语》这套教材有什么特色?
答:《新概念英语》是英国学者L·G·亚历山大先生专为非本族的中学和成人学习者编写的教材,自1967年由朗文公司出版以来受到世界各国学习者的普遍欢迎。这套教材进入我国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其版本之多、影响力之广泛在我国英语教学史上是罕见的。1997年亚历山大先生又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何其莘教授合作对教材作了修订,更换了一部分内容略显陈旧的课文,这个版本成为近年最通行的《新概念》版本。
十好几年前我自学《新概念》时使用的是全英文的版本,没有注意到也读不懂亚历山大先生所作的教材说明。那时我用《新概念》这一套教材同时学习听、说、读、写、译完全是自发的。摹仿朗读录音是因为喜欢磁带上那滑稽的腔调,不注重语法是因为中学时被语文、英语课的语法灌输倒足了胃口。不久前(2003年5月)我偶尔翻阅《新概念》第二册书前的 “To the Teacher” 和“About this Course”,这时我才发现老先生编写教材的原则本来就是听、说、读、写四位一体。他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也与我国古代圣贤的阐述如出一辙。所谓“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Great minds think alike.”,说得一点都不错。
与现在通行的许多教材不同,《新概念》四册书全部出自亚历山大先生一人之手,保证了编写风格的延续性和学术水平的一致性。老先生编写《新概念》真可谓是面面俱到,众美兼求,必止于至善而后已。他的辛勤劳动把这套教材打造成了英语教材的经典之作。关于《新概念》的优点,比如由浅入深,方便自学;四会并重,注重实际运用能力;语言活泼,内容趣味性强:对这些广大英语学习者的评价可以说是众口一辞的。其余如练习适量而实用,插图生动、幽默,朗读标准、流畅,人们也有广泛的共识。
我最佩服的是亚历山大先生在课文的甄择和编排上表现出的深湛功力和慧眼卓识。这些课文文思兼优、雅俗共赏,难度由浅入深,篇幅由短到长,层层递进,有条不紊。一位同事对我说,第二册重要的语法点在每个单元中都次第出现一轮,而下一轮的用法都是对上一轮用法的巩固和深化。《新概念》选文的题材相当广泛,而同一单元的课文长度都大体相当,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新概念》的成功为英语教材尤其是精读教材的编纂提供了成熟的思路,书中所体现的学习理念也值得我们予以特别的思考和探讨。我如此推崇《新概念》,并不是因为我收了亚历山大先生的“苏联卢布”,老先生名满天下,自然犯不着借我这个无名小辈为之揄扬延誉。我经常想,如果国内有人能板凳坐得十年冷,精雕细琢地编著一套如《新概念》这样的好教材,其意义将远远超过写一万篇为评职称凑数的所谓学术论文。不过如今学术界看重的是“科研”,是那些玩堆砌理论术语的獭鱼祭、教“外行”看得云里雾里的论文,编写教材并算不上是什么重量级的学术成果。如果某位先生有志于此,恐怕得做好准备先过几年门庭冷落、啜菽饮水的含酸日子了。


问:你为什么认为《新概念》的选材文思兼优?
答:当初我开始学《新概念》二、三册的时候,常常感觉课文过于简易,所谓“淡乎且无味”;以后仔细把玩、揣摩,则每每叹服于作者用词的精当和写作技巧的纯熟老到。学这样的美文收获多多,竟有“用之不可既”之妙。《新概念》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往往用看似平淡无奇的常用词准确而传神地表达了丰富的意象。用“大巧若拙”、“雅俗共赏”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
《新概念》二、三两册的课文,一般认为以幽默故事为主,适应了不同专业、爱好的学习者的阅读口味。实际上这些课文的题材是相当广泛的,还涉及了社会、政治、人物、艺术、考古、科技、自然等方方面面。各篇课文的语言风格大体一致,即便是科技类文章行文也是活泼生动的,没有多少刻板的学究气。这些课文不仅宜于精读,还可以作为学习写作的良好范本。我国古人如曾国藩强调初学作诗文须专学一家,我们长期精读这两册教材便也有专学一家之妙。第四册的课文大多选自英文原著,语言难度加深,题材更加多样,其中包括了罗素、邱吉尔、A·赫胥黎名家的作品。学完第四册,便可以将精读的学习告一段落,直接进入阅读原著、名著的阶段了。
《新概念》的选材文思兼优,雅俗共赏,许多篇章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丰富的人文内涵。以下就三、四册的一些课文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第三册第29课 “Funny or Not”?的作者指出幽默感与民族特性存在关系,而某些滑稽故事对不同国家的人都能产生吸引力。这一点是文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第50课 “New Year Resolutions”以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我”早锻炼和读书两项计划中途夭折的经历,揭示了人性中懒惰、缺乏恒心的弱点,读此文时想必多数人都会报之以会心的一笑。第19课 “A Very Dear Cat”中的老太太为她被绑架的宠物猫偿付了1000英镑的赎金,故事看似轻松,却凸显出西方国家孤寡老人寂寞无依的社会现实。第21课 “Daniel Mendoza”记述了拳击手丹尼尔·门多萨事业由盛转衰、最后贫窭而殁的悲惨经历。以我个人的理解,在西方社会人们热衷于所谓的个人成功,儿童时在天堂,中青年如在战场,老年人如入坟墓,此文的作者对这种砍头去尾的半截人生提出了质疑。门多萨倘能持盈保泰,谦冲善下,具备做人和生活的基本智慧,其晚境或不至如此凄凉。
第四册第20课 “Man, the Unknown”和第46课“The Menance of Urban Explosion”评述了现代城市人口爆炸、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的问题。第五课 “No Room in the Ark”呼吁人们关注大猩猩等濒危动物的生存。第14课是罗素的名篇 “How to Grow Old”,罗素指出老年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就应该舍小我入大我,摆脱个人狭隘 的小圈子让自己的生活和整个人类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这与中国古人达观随缘的人生理念颇有神似之处。第七课 “The Sporting Spirit”的作者认为竞争性的现代体育运动并不利于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有时甚至会激发最野蛮的争强斗胜的天性。老子倡导“不争”,他还说“物壮则老,”“强梁者不得其死”,而西方近代体育强调竞技,奥运会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在这样的宗旨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想是难以真正实现的。
这一册第27课 “The Personality of Man”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提出了深入的思考。作者指出人类在知识的积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在智力和道德方面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提高。所谓“现代文明”并不是人类全部天赋均衡发展的结果。知识是一种双刃的武器,既可以为人造福,也可以用来作恶,而现在人们正随意地用知识做着这两方面的事。比如炮手利用现代科技将人打成伤残,而外科医生就在附近利用科学成果救治伤员,这种情形是十分冷酷和奇怪的。作者对人类的未来忧心忡忡:如果知识的这种双重作用继续发展,人类将向何处去呢?
以下摘录 “The Sporting Spirit”一文。

The Sporting Spirit
I am always amazed when I hear people saying that sport creates goodwill between the nations, and that if only the common peoples of the world could meet one another at football or cricket, they would have no inclination to meet on the battlefield. Even if one didn’t know from concrete examples (the 1936 Olympic Games, for instance) that international sporting contests lead to orgies of hatred, one could deduce it from general principles.
Nearly all the sports practiced nowadays are competitive. You play to win, and the game has little meaning unless you do your utmost to win. On the village green, where you pick up sides and no feeling of local patriotism is involved, it is possible to play simply for the fun and exercise: but as soon as the question of prestige arises, as soon as you feel that you and some larger unit will be disgraced if you lose, the most savage combative instincts are aroused. Anyone who has played even in a school football match knows this.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sport is frankly mimic warfare. But the significant thing is not the behaviour of the players but the attitude of the spectators: and, behind the spectators, of the nations who work themselves into furies over these absurd contests, and seriously believe— at any rate for short periods— that running, jumping and kicking a ball are tests of national virtu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12-2 11:19:03 | 只看该作者
不知怎么找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3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12 , Processed in 0.08636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