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7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庄子“鱼乐”的启发 --傅佩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4 22:5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引言

    看到“鱼乐”二字,大家都会联想到庄子。许多风景区特地营造小桥流水,就是希望游客有庄子那种闲情雅致,由观鱼之乐体验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妙趣。



  但是,人有时连同属一类的别人都不易沟通,又凭什么肯定自己可以判断鱼是否快乐呢?这也是惠施对庄子提出的质疑。他们二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学者,脑袋聪明不在话下,一旦辩论起来,如何分出高下?大家都认为是庄子赢了,为什么是他赢?理由何在?这却不易说得清楚。



    我们今天由这则辩论可以学到什么?是辩论技巧吗?还是人与万物沟通的某种秘诀?或者是庄子特有的人生境界?我们由其中又能得到何种启示?



    2.“鱼的快乐”的文本

     庄子在〈秋水〉的结尾部分,写了一段他与惠施的辩论内容。大意如后: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览。

     庄子说:“白鱼在水中,从容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情况;而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快乐,这样就说完了。”

     庄子说:“还是回到我们开头所谈的。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时,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才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辩论至此结束。根据规则,凡是在辩论中不再说话的人就表示认输了。惠子前后才讲了两句话,为什么立即认输了呢?



    惠子不是等闲之辈。他在先秦六家“儒、道、墨、法、名、阴阳”中,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是专精于逻辑思维与辩论技巧的。在《庄子‧天下》就说:“惠施在众多辩士之中,还是认为自己的辩才最高明。”别人向他提出宇宙万象的复杂问题,他“不加推辞就响应,不经考虑就回答,遍谈万物的道理,一说就不停,多得不得了,他还嫌不够,再加些怪论。”他所主张的怪论包括:“卵有毛,鸡三足,火不热,目不见,狗非犬,白狗黑”等等。



    我们简单说明这些怪论。“卵有毛”,不然为何孵出的小鸡有毛?“鸡三足”,木头鸡二足而不能走,所以活鸡还有一只神足;“火不热”,因为“火”这个字没有热度;“目不见”,没有光时目又何见?“狗非犬”,这二个字不同;“白狗黑”,白狗的眼珠是黑的。这些说法中,有些像是今天用来益智的“脑筋急转弯”,有些则纯属狡辩。庄子认为这些辩者“困惑别人的心思,改变别人的看法;能胜过别人的口,却不能折服别人的心。”



    现在,惠子碰到庄子,却从来没有占过上风。是庄子的口才更好呢?还是庄子拥有更高明的智慧?以上述“鱼乐”的辩论来说,庄子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回答自己凭什么判断鱼是快乐的,这样居然也能取胜而让惠子哑口无言,这又是怎么回事?



    历代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大都认为惠子不能体贴物性,而庄子则“善通物”,甚至认为庄子是由“尽己之性,能尽物之性”(这是《中庸》二十二章的话)。如果真是如此,则庄子诉诸个人独特的修行境界,又怎能做为辩论的证据呢?并且,惠施在辩论上身经百战,又怎么可能轻易闭嘴不再争辩呢?



    换言之,大多数人采取现代西方心理学所谓的“移情作用”(empathy)来解释,说庄子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鱼身上,或者想象自己是鱼就会觉得快乐。关于移情作用,值得稍后再作讨论。在此,我们要说明庄子致胜的真正理由。



    能让惠施这种辩论高手认输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指出他有“自相矛盾”的困难。请注意庄子最后所说的那句话。他要彰显的是:一,惠施听到庄子说“这是鱼的快乐啊”,他就“知道”庄子知道鱼快乐了。二,惠施后来第二句话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情况。”这两点不是自相矛盾吗?前面“知道”,后面“不知道”,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他若“不知道”庄子是否知道鱼快乐,那么他根本无从提出问题!



    换成我是惠施,在听到庄子说“这是鱼的快乐”时,我最多只能回应说:“这不是鱼的快乐”或者“这是鱼的不快乐”。如此不妨各说各话。但是,我依然因此而居于下风,因为庄子的说法保留一种可能性,就是人与万物(尤其是生物)之间,可以有奇妙的沟通可能性。少了这样的可能性,人生将多么贫乏!



    3.有情众生

  庄子在桥上欣赏从容出游的白鱼,不禁感叹“这是鱼的快乐啊!”我们也不妨从“移情作用”的角度来加以理解。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想象自己是水中的游鱼,从容来去毫无挂碍,这不是快乐又是什么?



  从动物可以延伸到植物吗?譬如我经过一座花园,看到玫瑰盛开,我可以说“花真快乐吗?”这时我由“生命姿态”的观点来欣赏这朵花,似乎也没有什么困难。如果有人质疑我:“你不是花,怎么知道花快乐?”我大概会说:“有生之物都希望释放活力,所以花开比起花谢,应该更适合用“快乐”来描述。”



  古人不需要多作解释,他们直接表达了人与万物亲切互动关系。《世说新语》有一段资料,谈到一位佛教高僧的故事。其文如后:

  支道林住在剡县附近的东岇山,暇时喜欢养鹤。有人送他一对小鹤,不久小鹤长成了翅膀,想要飞走。支道林舍不得,就将牠们的翅膀羽毛剪短一些。鹤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高飞,于是转头瞄瞄自己的翅膀,又低垂下头,看起来好像有懊恼无奈的意思。

  支道林说:“牠们既然有翱翔高空的能耐,怎么愿意沦为人们消遣的玩物呢?”于是喂养双鹤到新翅长成,就放牠们飞走了。

  这一段故事完全可以用移情作用来理解。一方面他把鹤看成像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的感情反应;另一方面他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对待鹤,让鹤可以自由来去。



  庄子〈至乐〉有一段比喻,可以参考:“从前有只海鸟飞到鲁国郊外,鲁侯把牠迎进太庙,送上好酒款待,为牠演奏《九韶》乐曲,宰杀牛羊猪做为膳食。海鸟却目光迷离,神情忧戚,不敢吃一口肉,不敢喝一口酒,结果三天就死了。这是用养自己的方式去养鸟。”

  “如果用养鸟的方法去养鸟,就应该让牠在深林中栖息,在沙洲上走动,在江湖上飞翔,啄食泥鳅小鱼,随着群鸟而居,自由自在生活。”



   由此可见,人对动物可以有移情作用,但不可自作多情,真把动物当人来看。庄子真正的理想是人与动物相安无事。他在〈马蹄〉描写远古时代的状况,他说:

 “在至德的时代,百姓行动从容,目光专一。那时候,山上没有路径信道,水泽没有船只桥梁;万物众生,不分乡里;禽兽成群,草木茂盛。因此禽兽可以让人牵着游玩,鸟鹊的巢可以任人爬到树上去窥探。”

    当然,这种时代在庄子写作时早已是过去式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自己的生活范围中与其他万物保持良好的互动质量。有一则《世说新语》的故事可以参考。



  王子猷曾经借住朋友的空房子。他一搬进去,立即吩咐佣人在庭院里种了几棵竹子。有人问他:“只是暂时借住在此,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王子猷啸咏了半天,伸手指向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老兄呢?”但是,在庄子心目中,何只是竹子,万物中的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存在之物,都有美妙之处可供欣赏,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培养了审美的眼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4 22:59:00 | 只看该作者
贫而乐道
(2011-05-25 23:07:35)
转载
标签:
孔子
贫而乐道
子贡
《大学》
《诗经》
文化
        分类: 儒家

           贫穷与富裕,是人生的处境,有些命定成分,而不完全是一个人可以掌握的。谁喜欢贫困的生活?孔子说得很清楚:“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谁又会排斥富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子贡是孔子门下言语科的高材生。善于使用语言的人,头脑一定比较灵活,所以孔子也曾说过:子贡做生意发了财。从贫穷到富裕,子贡有何体会呢?



    〈学而〉篇中,子贡请教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一个人能做到“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不知老师以为如何?



      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在朱注的版本中,所说的是“贫而乐”三个字。底下的注解是:“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



    “心广体胖”一词出于《大学》。“胖”音“盘”,为“安舒”之意。原文是“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一个人快乐时,心身愉悦而可以忘记贫穷。由此可见,朱熹的“贫而乐”是要设法“忘其贫”。但问题在于:如何才可忘其贫?



     以颜渊为例,孔子称赞他:“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渊的方法是忘其贫吗?或者,他的方法是:因为“有道可乐”,所以忘其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所引述的正是:“不如贫而乐道。”必须加上“道”字,所说才较完整。子贡的体验是“消极方面”,用两个“无”字来自我要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的回答是鼓励他转向积极方面: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所以接着子贡会引用《诗经》所谓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表示自己了解孔子的教学苦心,并因而得到孔子的赞赏。



     此外就文句工整与语意充足来说,“贫而乐道”也胜过“贫而乐”。因为前者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来说,都像鼓励人“富而好礼”一样,具有完整的想法。但是,“贫而乐”三个字则有些不合常情,若是不谈“道”,则贫而乐是一件无法理喻的事。



    《庄子‧让王》谈到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其结论则是:“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庄子属于道家,他对儒家的看法,有旁观者清之妙。当然,庄子所说的“道”与孔子的“道”并非一物。



     既然如此,我们面对古代“集解本”(魏何晏所编)的“贫而乐道”,与南宋朱熹“集注本”的“贫而乐”这两种不同的版本时,要如何选择不是很清楚了吗?这不是“增字解经”,而是原本即有个“道”字。



       孔子教学生“志于道”,他所谓的“道”是指人类共同的正路,就是要真诚面对自己及修养自己,同时认清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如五伦),再努力尽其在我予以实现。贫穷时可以检验自己的行道之心是否坚定,此时以道为乐,自可超越及化解贫困的压力。等到进入富裕阶段,就以同样真诚的态度“富而好礼”。礼讲究一定规格,富人才有能力一一顾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6-4 23:00:42 | 只看该作者
情感真挚
(2011-05-18 13:33:54)
转载
标签:
孔子
思无邪
《诗经》
诗经集传序
发抒
文化
        分类: 儒家

    一般人听到“思无邪”一语,往往望文生义,说那是指“思想纯正无邪”。

    这句话得以流传,是因为〈为政〉篇孔子的说法。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先说《诗经》此语的原意。“思无邪”三字出于〈鲁颂‧駉〉,描写鲁君(僖公)牧马之盛。其中四段诗,共出现“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四语,形容其马之多之美。“思”为语词,与“思想”无关。



    专就“思无邪”来说,接着最后一句是“思马斯徂”,描写马之善行。在马向前奔行时,不能稍有偏斜,否则容易摔倒。因此,“思无邪”所形容的是“马向前直行而没有偏斜”。“邪”与“斜”通。



    《诗经》为古代文学作品,内容有国风、小雅、大雅、颂。来源是民间歌谣、朝会歌乐、庙堂颂词等,大体皆有感而发,出于真情。人的内心有所感动,于是发抒胸臆,由内而外“直接咏成”,正如牧马之奔行,直接向前。所以孔子用“思无邪”三字概括《诗经》的文学性,可谓恰当。



    朱熹的注解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这种观点早在古代“集解本”已经说过:“思无邪,归于正也。”朱注特别强调“善恶”与“保持情性之正”,这表示他所理解的“思无邪”的“邪”字,是指“不正”而言,所以“无邪”就是“得其正”了。



    为什么不宜说“正”呢?因为一说“正”与“邪”,就须分辨其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这与《诗经》所强调的“发抒真情”是两回事。孔子在《论语》中另外说过“兴于诗”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指由真情可以引发读者的真情;然后像“兴、观、群、怨”四字,皆与发抒情感有关,而与“正邪”无关。



    关于《诗经》的由来,〈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古代的观点,显然较符“思无邪”原旨。



    再看朱熹的〈诗经集传序〉,他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既有所欲,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矣!此诗之所以作也。

    朱熹强调由有思而有言,可见他确实是一位哲学家,总是放不开“思”之一字。而他在这儿开头所谈的“人生而静”云云,也是他的人性论在借题发挥。《诗经》本身主要是文学作品,其中也许隐含了某种人性论,但实无系统可言。并且,再说一次,重点也不在于“思”。

    王闿运《论语训》说:“诗本咏马,马岂有所谓邪正哉?”这话无可辩驳。因此,我们在翻译孔子此语时,不宜强调“正”,更不可谈及“思想”。孔子的意思是:“《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挚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6-4 23:10:05 | 只看该作者
想象力的意义
(2011-04-10 09:05:05)
转载
标签:
莊子、易經
文化
        分类: 哲学.人生

        如果缺乏想象力,人的生活将变得十分无趣。你能想象一个只有过去与现在,而对未来没有憧憬的人吗?以父母而言,孩子越小时希望越大,随着孩子慢慢成长,希望也逐渐剥蚀,最后剩下的是与自身类似的平凡人生。平凡是常态,不平凡是烘托而成的。黄河九曲,终必东流。不过,想象力依然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秘密武器。



     如何才可促成想象力?首先还是老套:多吸收讯息。没有数据进入,要消化什么?又要生产什么?以古代想象力最丰富的作家庄子为例,他在司马迁笔下是“其学无所不窥”的人。什么书都看过了,想象力自然无限延伸。



一,庄子:材料充实

    谈到古代世界,很难避免一种动物,就是“龙”。龙存在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所以孔子拜访老子之后,回到家乡对学生描述老子“其犹龙也”,说他像龙一样,“乘风云而上天”。龙是三栖动物,在水里能游,在地上能跑,在空中能飞。就因为能飞,最后都逃离了人类掌控的范围,因此,人们也难以描写牠的形貌。

  

     庄子写过一段寓言,说朱坪漫向支离益学“屠龙术”,耗尽家财。好不容易学会之后,却找不到龙可以施展身手。我想,是因为龙都飞走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一本《倚天屠龙记》,也许“屠龙”一词是受到庄子的启发。龙对人类生命应该有所威胁,所以才有人花钱去学屠龙术。没错,庄子有个邻居向他炫耀自己得到宋王多少赏赐,庄子以一则寓言回敬他,大意是说:河边有一家人,儿子潜水得一宝珠,父亲见了要他立即敲碎,断绝他再度入水寻宝的念头。父亲说:“宝珠藏在水底黑龙的下巴底下,一定是黑龙睡着了,才让你有机会取得宝珠。牠若醒来,你将粉身碎骨。”庄子接着对邻居说:“宋王比起黑龙更凶狠百倍;牠若清醒,你还能活命吗?”意思是:宋王睡着了,不知你是小人而让你得逞,你还是小心为上。由这则寓言可知,龙是威猛至极的生物,“伴君如伴龙”一语也可以说得通,何况古人真的称天子为龙呢!

   

     龙还算是有迹可寻,庄子笔下最具想象力的是对“真人、神人、至人、天人”的描写。以神人为例,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即使只读原文,也不难领悟神人风貌,让人感觉头晕。我们要问:真有其人吗?真有姑射山吗?庄子说的不是现实而是想象。他的根据是什么?他在“人”字之上加了几个形容词,如“真、神、至、天”,意思是要提醒我们:光是做为一个平凡人是远远不足的,甚至是糟蹋了人的潜能。做为人,就必须经过修练而觉悟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无比伟大的,可以不受世间各种束缚所干扰。富贵荣华皆如过眼烟云,穷愁潦倒也丝毫不以为意。化解了对自我的执着,人间呈现无比美景,随时随地皆可自在逍遥。生命本身即是祝福,即是喜悦,即是美妙。



    如果少了《庄子》这本天下第一奇书,我们的心灵将蒙受多大损失?忽略了庄子与其他作家所提示的想象世界,我们的人生将是多么枯燥?因此,为了刺激想象力,应该多阅读作品,读小说、诗词,不然就多看有剧情的电影。没有砖块,怎么盖房子?其次,有了材料,还须本身的生活经验来配合。





二,易经:生活经验

    谈到想象力,当然是针对未来。而有关未来的判断,正是易经占卜所不可或缺的。易经的原始文本很简单,只有三部分:一,六十四个卦象;二,六十四句卦辞;三,每卦六爻,所以共有三百八十四句爻辞。如此而已,最多三十页。像这样一本小书,据说是周文王被商纣王拘囚于羑里的七年中所写成的。文王姬昌在智慧、德行、能力方面皆有过人成就,他所写的卦辞与爻辞是要说明什么?说明占卦的可能结果。这里面就充分使用了想象力。



    譬如,乾卦初九说:“潜龙勿用。”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什么意思呢?乾卦六爻皆阳,初九在最底下。在六爻中,初(即是一)与二代表“地”,三与四代表“人”,五与上“即是六”代表“天”。如此即构成了“地、人、天”由下往上的三个层次。初九为何说是“潜龙”?因为初与二代表地,初是地的下面一爻,等于在地下,地下即是水,所以说“潜龙”。再看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见到大人。这是因为初与二代表地,二是地的上面一爻,等于在地上(田即是地)。所以说:龙出现在地上。至于为何说“龙”?因为乾卦六爻皆阳,代表生机无限,有如龙之无比势能,可以优游于水中、地上与天空。



    因此,学习易经的人都知道“占卦容易解卦难”。因为占卦只是一套固定的操作程序,二十分钟就学会了;但是解卦就须运用想象力,先要还原到原文中的象征,再回到具体的现实处境,想象自己作了某一选择之后所可能产生的结果。这个时候,缺乏想象力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



    譬如,我占问该不该与人合作经营生意。占到比卦六三“比之匪人”,意即:所依靠的不是正当的人。这是十分清楚的答案。于是,我取消这项计划。但是如此一来,我永远无法得知“如果我真去做这件事,结果真会如此”。我心中难免会觉得迷惑,不知该不该相信占卦。但是如果我一意孤行而最后结局不好,我能够承担这种后果吗?人生的困难即在于:没试过,总是不太相信;一旦试了,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人生不能事事重来,我们何去何从?



    想象力的重要即在于此。换个比较轻松的角度来说,想象力帮助我们承受眼前的痛苦。大陆作家余华最近在台湾媒体接受专访,他说:大陆的政治领导阶层、知识分子与有钱人,都对大陆的未来感觉忧心忡忡;但是,相对于此,大陆的穷人(像北京的蚁族)却活得很带劲,因为他们相信未来会有光明前景。余华所谓的“光明前景”,是指赚钱而言。



    这话说得没错。穷人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赚钱。由于目标专一明确而感觉生活有方向也有希望。但是,富人呢?有钱之后,由于选择能力增强而发现目标越来越多,以致不知该如何选择。尤其是选择了一项,就须放弃另外许多项,谁能长期承受这样的压力?有钱人易患忧郁症与精神官能方面的疾病,这或许是原因之一。换言之,有钱人的想象力枯竭了。至于穷人的想象力如果只有赚钱一项,将来恐怕也会陷入困境。



    我在美国念书时,是靠回忆过去与想象未来的双重力量,来应付眼前的艰巨挑战。我常想象自己念完博士学位之后,可以无忧无虑,好好过一个良知清明、心情平静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不卑不亢,有所为有所不为,出处进退皆从容有余。当时如果没有这样的想象,心理煎熬不知会增加多少倍。



    当然,我当时的想象并未实现。我到中年阶段的座右铭是“从容”。我想学习的是陶渊明所云:“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即使我忙碌不堪,内心依然希望保持悠闲。由这样的座右铭,就知道我一方面没能实现过去的想象,而另一方面我又有了新的想象。“趁有光的时候,赶路吧!”还有体力,就该尽力而为。但是,赶路的前提是必须方向明确,否则徒然绕圈子空转而已。



    于是,谈想象力的结论是什么?是方向感。这个方向如果只是世间某种成就,那么即使达成目标也会再度感觉茫然。如果是要造就自己成为“真人、神人、至人、天人”,那又需要多大的想象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8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1:55 , Processed in 0.11274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