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0904|回复: 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点看台] 数落瑞思:专业角度说为啥瑞思是大忽悠(呵呵,不会被和谐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4 01:1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可以负责任的说,在教学与课程方面,瑞思进行了误导、过分承诺甚至虚假宣传。下面进行论证

1.“美国小学”与“学科英语”

首先引用夏雨峰的一段话:“香港和新加坡人到底好在哪里?我只找到了一个本质的差别,就在于他们学生在学校里面是用英文学各种各样的学科制,这也导致在语言的应用能力上人家比我们强。所以我们提倡学科英语,引入同质同步的美国小学的课程体系,就是要孩子们像美国孩子一样,用英语去学习语文、数学、科学等各门学科,最后形成自己的“学科英语”思维能力。”

这段话被夏在各个场合强调,是其理念之本,但其中漏洞很大。

言能力和学科能力截然不同,根本不可混为一谈,而夏故意将其混淆。

香港和新加坡,或者美国的孩子能学习学科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已经习得了语言。对于新加坡和美国的孩子来说英语相当于母语,对其语言结构的内隐化学习早在很小时就已基本完成。在K12学校中学习的学科知识,相当于用已经成熟的母语为媒介扩展思维,认知世界。而对于中国孩子来说,基本的语言习得远未完成,就要学“学科知识”,相当于要求还不会走路肌肉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掌握体操技巧。且孩子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于语言的习得更是要从其对世界的直接体验而来,幼儿首先掌握的词汇都是其大量接触的事物,然后再从理解意义出发逐渐内隐化语言结构。对于母语的掌握尚且如此,那么要求孩子每周只用6节课用陌生的语言来学习不熟悉的“学科知识”,是根本不现实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本人对一些瑞思学员的调查,亦支持这一推论。瑞思的学员年龄混编,6年级的和1年级一个班也不鲜见。对于同样的学科内容,已经在小学用中文学习过的孩子尚且跟得上,而低年级孩子则极其吃力。

所谓“美国小学”和“学科知识”只是美好愿望,主要用来忽悠家长。

2.“未来领导力”“团队合作”“演讲能力”

这些华丽字眼及描述,都是很打动家长的。可如果真正从一线老师角度来看,这些承诺都属于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上文就已经论述过,瑞思不可能实现让孩子用英语来学习“学科”。那么如果想达到“未来领导力”“团队合作”“演讲能力”,必须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组织,思维的启迪,个别的指导,并且要涉及对内容的加工以及孩子间的交流。可真正在一线干过幼教的老师都知道,孩子们的注意力非常容易发散,即使老师用中文讲解,用中文维持秩序,并且让孩子们单人独坐,都阻止不了孩子们说悄悄话及打闹的欲望。像瑞思那样一个班20个学生,然后几个小朋友坐一起,再如其所述老师还要用英文来给孩子讲学科知识,用英文指导孩子演讲,用英文处理孩子怯场,用英文维持纪律……有常识的都会认识到,这是不现实的。而如果用中文来维持秩序,传达老师意图的话,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可是没关系啊,因为瑞思并不允许家长旁听任何课程,也不允许家长问孩子每天都学了什么,将一切都封闭在“黑箱”里,只给家长一个美好的愿景。

3.“美国小学同步课程”

对于瑞思的这套软件,夏雨峰从不吝自豪之情。“几亿美元”“美国小学生都在用”“跟着标准课件学”等。而事实上瑞思所用的“DESTINATION”和“EDMARK”只是很普通的教学软件,在亚马逊就可以买的到,而类似的软件也有很多,甚至远比其流行。即使按照原价全套买下来,也不会超过2000人民币。再配上一套电子白板和投影,也不会超过其一年的学费。那么家长到底花钱在买什么?是教师的授课?而瑞思一直强调我这不靠教师的,要弱化教师依托软件来保证“标准化”。问题是瑞思这个用于标准化的噱头,是得不到科学支持的。曾任中国副教育部长的韦钰教授写的《脑与教育学习札记》中写道:

Patricia K. Kuhl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科学家,她和她的研究组研究了早期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以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文章和著作。们发现儿童出生后,具有分辨不同语音音素(sound or phonemes)的能力,不管是母语还是外语的音素,和教养者是否能说外语无关。例如日本的婴儿可以分辨字母L和R之间的发音区别,而日本的成年人。对这两个字母发音的鉴别能力是很差的。

     婴儿这种对不同发音的鉴别能力在出生后第一年的下半年。大约在6-12月之间开始迅速减弱,而变为对环境中存在的母语的专注。这种辨别外语音素能力的下降是和“不使用”有关的,也许和这阶段发生在脑中的细胞凋亡以及轴突剪除有关。Kuhl及类似的研究结果发表以后,一些家长急于要自己的孩子及早掌握外语,买了一些外语的磁带和录像让婴儿听,结果证明效果并不大。

    Kuhl教授进而研究了其中的原因,发现婴儿学习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互动关系很大。她和她的同事们做了两个试验。第一个试验里,让一组9个月的美国婴儿4周里上12次中文课,每次25分钟。所以选择9个月的婴儿,是因为这时期的婴儿正处于失去对非母语音素敏感的过程中。由四位教师轮流给这些婴儿上课。教师都是以中文为母语的人。每位教师用十分钟,以适合婴儿的语调,读一段文字。在以后的十五分钟时间里,用不同的玩具和婴儿游玩。另一对照组的美国婴儿,也用同样的时间和同样的方法,上同样内容的课,但是上的语言是英文。四周以后,发现上中文课的婴儿对中文音素的辨别能力能够恢复,甚至达到在中文为母语家庭中成长婴儿的水平;而另一对照组的婴儿,辨别中文音素的能力则没有得到改善。
 
她们又做了第二个试验,找了新的两组美国儿童,让他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听这些教师教课的录音,或者看同样的教课的录像(有声音也有图像)。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组婴儿对中文音素的辨别能力和听英文课的婴儿一样,没有能够恢复。连Kuhl自己对这个结果都感到很惊讶,对这种现象的机理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看到,对婴儿学习来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Kuhl的实验还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学习第二语言,希望达到母语水平,是经验期待性学习(Experience-expectant Learning)。实现这种学习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神经系统的发育为这种学习提供了可能实现的机会;另一方面,能为幼儿提供合适的环境刺激,包括社会情绪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刺激在合适的时机里出现,才会实现这种学习过程,达到预想的目的。这实际上就包含了关键期的思想。
Kuhl的实验也说明语言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有关语言学习的神经回路不是一个孤立的回路,而是涉及感知、认知、情感、动作等广泛的神经回路。
 
在这篇文章中,Kuhl还引证了文献中的研究结果指出,即使对年龄较大的学龄前的儿童, 运用电视节目学习母语和外语的效果也是很有限的。他们可以学到一些词汇,但是对音素的感知和文法掌握效果不大。


由上可见,对于儿童来说,多媒体只能作为教师教学的延伸,而不能喧宾夺主。电子白板等设备,在孩子第一次见到时,确实会很新奇很喜欢,可是孩子的适应性会不断提高,注意力和兴趣的阙值也不断提高,再新奇的东西,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只依靠形式来吸引孩子,是注定要失败的。任何设备都无法代替老师带来的情感与交流,这种情感与交流对于孩子习得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而瑞思在全国开设100多家分校,老师大多就地取材,良莠不齐,无法得到统一持续的培训,只靠白板和软件来保证标准化,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所谓“美国小学同步课程”的“标准化”,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9 金币 +9 收起 理由
童童ma咪 + 5 + 5 看来孩子应该在9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学英 ...
画荻教女 + 2 + 2 中间那段引用非常有启发,感谢分享!
skyhe + 2 + 2 旁征博引,头头是道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1-5-14 05:39:25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楼主的“颠覆”还真不纯是为吸引眼球的哈。

[ 本帖最后由 skyhe 于 2011-5-14 09: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9:16:38 | 只看该作者
没人气啊,谁说这里热闹来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5-14 09:5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seed_ender 的帖子

完全支持此论断!楼主的观点也应引起家长的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5-14 10:09:18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同感,请楼主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5-14 10:24: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eed_ender 于 2011-5-14 09:16 发表
没人气啊,谁说这里热闹来着……



那还得看话题吧,同时说明坛里用瑞思的人并不多啊。对自己不清楚的东西不随便说三道四、不一哄而上也许正是儿教魅力所在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恩永 + 2 + 2 说的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5-14 10:40: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eed_ender 于 2011-5-14 09:16 发表
没人气啊,谁说这里热闹来着……


第一,这是周末,家长都陪孩子了,没人会上论坛来;
第二,瑞思俺家就没上,怎么参与讨论呢?

我们不选瑞思的原因,一个是费时太多,一周六个小时,加上孩子还要上学,等于双休日直接被剥夺一天,一周只有一天休息,太累了。
而且瑞思的老师是中教,成本倒是降低了,不过对我们来说,语言这东西,虽然用中教不是不可以教,但对老师的资质不放心,的确影响我们报名的欲望。

——我们说孩子累,不是出于溺爱,而是出于孩子成长的需要。他需要有一些时间做一些不同于知识学习的事情,培养他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踢球、看电影。因为每天好几个小时、每周连续几天,在幼年如此高强度的学习虽然能把人的潜力都挖掘出来,但这不是生活的常态。我要的是一个正常生长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展现各种能力(这些能力等他长大了一样能具备)的机器。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恩永 + 2 + 2 说的好!
skyhe + 2 + 2 有。。。。。。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5-14 10:53:16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瑞思是什么,不好多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5-14 19:35:04 | 只看该作者
由上可见,对于儿童来说,多媒体只能作为教师教学的延伸,而不能喧宾夺主。电子白板等设备,在孩子第一次见到时,确实会很新奇很喜欢,可是孩子的适应性会不断提高,注意力和兴趣的阙值也不断提高,再新奇的东西,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只依靠形式来吸引孩子,是注定要失败的。任何设备都无法代替老师带来的情感与交流,这种情感与交流对于孩子习得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而瑞思在全国开设100多家分校,老师大多就地取材,良莠不齐,无法得到统一持续的培训,只靠白板和软件来保证标准化,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所谓“美国小学同步课程”的“标准化”,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非常赞同这句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5-15 00:37:29 | 只看该作者
目前教育培训行业中“黑洞”巨大,从学前、小学、中学到成人的职业培训,以及干部培训,无不包括,并且良莠不齐。
现在有的学校虽为名校,有的教师上课却极不负责任,在课外开班要求家长配合,朋友的小孩上小学,几乎每门课都在上校外辅导班,被逼的。
有位朋友从外地迁到成都,孩子想插班学英语,遍访之后发现,即使最贵的英孚都人满为患,进不去。
那些英语培训班推广招生的架势,让人无法不联想到新式传销。身边就有位家长,孩子6岁,上了两年多英语培训班,每年交了1万多的培训费,最近来找我,说是老师认为她的孩子程度不错,可以升班了。因为自己没时间英语不好才交给培训班的,所以不知道孩子两年来学得怎样。我拿了机灵狗第一级的书,让我儿子读给这个孩子听,结果,这孩子基本听不懂单词,只认识26个字母,但是不会基本的发音。就目前这孩子的程度,培训机构还要让她的孩子升班,可见其为了赚钱不负责任的程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06 , Processed in 0.112045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