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11-4-14 22:28:21
|
只看该作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大家以前学到这一句,往往被它的对称与写景所吸引。这样子读书、看书,意趣太浅。我们这么多天的作文,差不多春夏秋冬都讲了,读书就要深入。
这个绿与青,表示的是什么?是开始,是希望,是宁静与淡泊。这个意思一定要体会到,特别是宁静与淡泊。苔痕上阶绿,讲的是什么?苔痕,往往表示的是陈旧、不入眼,而这里的意思要读得透。我们就借用孟子中的一句话来讲,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大体的意思是,周朝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他现在表现出的却是欣欣向荣,一片生机。这样来理解,苔痕上阶绿,是不是就有了深意?
草色入帘青--什么叫入帘?入帘只是文字意。正因为入了帘,才入了眼,正因为入了眼,才入了心。所以,就表示了生机。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新的希望,一个新的境界。是不是这样就透了?
我们来读另外一首诗,也许,大家就更能了然一些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细细的读一下这首诗,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所以才能够--而无车马喧。正因为采菊东篱下,所以才有新的眼界--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的真意,从陋室铭里去解吧。
有的妈妈就讲了,这是不是诗人官宦生涯不得志, 而生起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啊?这样的想法,未免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们重新再学习一下诸葛这的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当年,刘备第三次顾孔明的时候。孔明吟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大家去品味一下。
这个绿与青,是宁静淡泊。把话题扯的再远一些,当年姜子牙在未被发现前, 是什么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垂钩直钓。我们学过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们在学孟子的时候,讲到孔子的态度是什么?退也可,进也可。
现在把这个题点透,一个不能真正宁静的人,是不可以致远的。一个不能真正淡泊的人,是不可以明志的。我们现在来说诸葛亮,出山之前, 可以身心宁静的躬耕南阳。出山以后,便可以全身而动。换句话来说,正是因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才可以有后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进不能退,能退不能进,都不能成就。
我们再来说一个人,唐朝的郭子仪。两朝元老,几经重用,但皇帝又怕他功高盖主,所以又几经罢免。每次罢免的时候,欣然领受,回家种田;每次重用的时候,又欣然受命,全力以赴。这才是真正的宁静、淡泊。
陋室铭后面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退也可, 进也可。退之时,采菊东篱,草色入帘。进,西北望,谢天狼。说的再通俗一点,真正宠辱两忘的人才可以致远。患得患失的人走不远。
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受宠了也惊,失宠了也惊,这样的人, 没有成就。得也惊,失也惊,这样的人,不会有成就。
所以,我们万不可讲,陶渊明及本文的作者,是无奈的选择,是不得志而寄情山水。这样的理解真的是小人之心了。
讲到这个话题,再扯远一点,我们来讲三国的关公,关公为何而死?大家想过吗?关公就死在一个慢字上。这个慢不是慢吞吞的慢,是傲慢的慢。刚才我们讲了,佛家讲的五毒。“贪, 嗔, 痴, 疑, 慢。”这个慢具体表现是什么?宠辱皆惊,我们试着简单的分析。当年,刘备得了荆州,让关公守,自己要去攻打西蜀,关公不干。说大丈夫, 怎么能这样,应战死沙场。诸葛亮高明,给关公接而连三的戴大帽子,才让关公老实了下来,但心无所安。这个慢字,就体现在:“唯我老大,怕人夺了头功。”
第二例,我们看一下原文。诸葛瑾曰:“某闻云长自到荆州,刘备娶与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其女尚幼,未许字人。某愿往与主公世子求婚。若云长肯许,即与云长计议共破曹操;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取荆州。”大体的意思是, 关公有一女,东吴想以孙权之子和亲。如果和亲成功,即执行吴蜀联合,共抗曹操的战略方针,如关公不肯, 则--助曹取荆州。关公怎么回答?
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
“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就这一句不能傲慢之言,失了荆州, 。
我们再看第三例。云长出郭,迎接入城。至公廨礼毕,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那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这是多么的傲慢!
我们再接下来,遂不肯受印。诗笑曰:“将军差矣。昔萧何、曹参与高祖同举大事,最为亲近,而韩信乃楚之亡将也;然信位为王,居萧、曹之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
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 这帽子戴得高不高,实在是太高!云长大悟,乃再拜曰:“某之不明,非足下见教,几误大事。”即拜受印绶。于是即拜受印绶。为什么封一个五虎上将, 如此动大的脾气?此所谓,宠辱皆惊,不可能成大事。
我们再看一个很熟悉的故事,廉颇与蔺相如,看看蔺相如又是怎么样的胸怀?廉颇计较的又是什么?由这些历史,我们真的要从心里面去体会淡泊与宁静。
我们们妨再试举一例,论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到,富而知礼者也。”, 贫而乐,富而知礼,是不是就是宠辱皆忘的另一个解释呢?
整个陋室铭六七十个字,但字字珠玑,字字都有深意。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这个字,好理解,就是大。儒,这个字意义就很多。有儒术、儒家,也有的注解讲:人之所需,叫作儒。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注解,是对的。我们再不说这个鸿儒之意,我们现在大家来回答,什么是白丁?我们先讲答案:这个白丁,就是白痴。有的人说:是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人。这样理解太浅,不能说不对。我们来看看传统的儒家,是怎么来理解这个学问这个学习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一个人, 在家里, 要讲孝, 出门与兄弟在一起要讲悌。严谨守信,爱大众,等等。这些做到了,还有精力,就可以学习文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并不是看不起不识字的人,是看不起没有德养的人。
所以,刚才开玩笑说,白丁是白痴之意。确切的来说是无德养的人,不要简单的理解成是穷,或是没有读过书的人。这个时候,作者本来还住着陋室呢,不会嫌弃穷人的。我们理解了这个白丁即白痴,白痴即缺德的意思。正所谓物以类集,人以群分。我们就好理解鸿儒的意思了,那就是有德养的人,这样的理解,就与我们先前讲的,唯吾德新贴切了。
那么这两句话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呢?我们讲这个铭是串讲。就用孔孟老庄来解释这个陋室铭这一句话,是不是就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啊。
[ 本帖最后由 QIUQIU1026 于 2011-4-14 22:3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