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19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转帖】王教授回复---天那!!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9 11:3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那!!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记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不知诸位同仁对此有何看法?不知王教授又有怎样精辟的见解呢?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1:39:59 | 只看该作者
木木

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



在儿子小学的时候,我曾看过许多类似的文章,曾经很喜欢这样的说法,因为它很美丽、很动人。可是这里面有迷惑,说不清,而且是最本质的地方迷惑----这是近几来我接触读经教育后才能真正反省到的。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教育在顺性的地方做得很好,就是孩子都敢大胆思考、敢说,不禁其性塞其源,但是在人文教育智慧教育的熏习上是很疲弱的。

再说创造力与“死记硬背”也不相妨碍呀,不但不相碍,还会相辅相成,两样都做岂不是完美。

这个问话好像是说现行的中国学校里挺重视孩子的背诵似的,好像都是因为太重视背诵才导致没有创造力。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现在就没有人真会背诵,能清清楚楚地重视“死记硬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1:41:21 | 只看该作者
季谦(王财贵教授)

这篇转文以前看过,不记得回过没有。但庄周的回答是把握了重点的--记诵和创造力之间存不存在矛盾?──这是近代中国教育百年的迷思所在。

其实,这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是个假问题,这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思考的混乱,如果理清了思绪,就自动解决了。但这个问题却好像真的一样,而且困惑中国足足一百年,造成莫须有的灾难,真令人不可思议,令人浩叹。

两个针锋相对的观念,有的是矛盾的,有的则是不矛盾的,矛盾的不能并存,而必为一是一非,不矛盾的则可以并存,而往往是相辅相成。前者如逻辑判断的真与假,道德判断的善与恶,自然物的存在与不存在,数学运算的加与减等等。后者如大学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之本末终始先后,乃至于一般人常讨论的中与西,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文言与白话,法治与人治,权利与义务,在朝与在野等,甚至易经中的道与器,孔子的仁与智,朱子学中的理与气,佛法的真与俗,道家的有与无等等。总之,严格的矛盾是以逻辑为标准的,那是死的规定;而凡属人间之事,尤其属于文化的生命的智慧的事,都是活的世界,其中看似矛盾不能并存而针锋相对的事物,往往是两面可以并存且必须两面俱到而互相成全为一整体的。

不能并存的针锋相对,其相对性是直截而为人所容易认识的;可以并存的针锋相对,其相对性是有屈折而不易为人所认识的。人类如果自相矛盾而不自知,将两败而无一成,固为愚昧;但如果误可兼容者而以为矛盾,则为一偏之见,虽亦有一面之成就,但未见全体,是亦不智也,况所偏者在其小而遂遗其大,则不只近愚,或将有灾祸之临也。

若更详细考察,把"记诵和创造力"两者摆在一起比对是不相伦类的,因为在教育的应用上,这两个观念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是不能相比对以论是非高下的。记诵是体上的观念,而创造是用上的观念--或可说记诵是因,是学习时的依据,而创造是果,是学习后的功能。如果将记诵和创造力比对,问那个比较重要,依一般人立即产生的结论无疑是创造力为胜场。所以,如果要和记诵有所比较的话,应该说成:记诵与思辨,其实就是"记忆力与理解力"。这个疑问用一句话说出来,即:"在教育的工作中,那一边的份量应该重些?"──这是吾人在推广读经之最初期,就一直关心,的问题,而且已经给了很周全的回答了。读经理念的推广,第一步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否则,读经是不可能被接受的。甚至可以说民国以来百年的中国教育哲学就是在这上看走了眼,以至于百年以后还会有钱学森之问。

美国人是相当天真的,他们从英国绅士那里得到一些文化教养和基督信仰的传统,稳住了他们的社会人心,而轻易地享受了欧洲工业革命的果实,加上本身新大陆的开发的经济优势,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平安无事,尤其是二次战后以其军事和经济的实力罗致全世界的大科学家,集世界科学成就于一身,于是渐渐以为科学(包括思考与知识)可以代表一切,在教育中逐渐以思考、知识为标准,谓之"科学挂帅"。知道了这些,他们从小学就这样教孩子就不足为奇了。

人类主要的学习能力有两种,一是记忆,一是理解,各司其职,各有其用,而且相辅相成。但这两种能力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里,是有时机性的。我认为善用其时机,令两种能力都得到最大化的开发,才是教育的正确选择。──在个人来说,让每个人都不荒废两种机会,在群体来说,让社会出各种成就的人才。

凡是思考、知识,亦即科学性之学习,所用的是理解力。而理解力的发展是后起的,是缓慢的,而记忆力的发展是先行的,是快速成长,快速成熟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记忆力的开发,并不妨碍理解力的开发,甚至是有助于理解力的开发。这在二十世纪初以来的美国教育主流学者,因为沉浸在国势蒸蒸日上的自豪中,是不管这一大套的。而民国以来的中国人,唯美国思想之马首是瞻,亦不会管这一套的。于是,美国放弃了记忆的教育,其所自诩的所谓"创造力",百年来除了科技的成就外,不见有领袖时代的人文思想大师,整个国家治国方针,没有高瞻远瞩的智慧,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才把整个世界引导到如今这个局面,辜负了这个时代,这是很对不起世界的。而中国是既放弃了记忆的教育,连理解教育也没有学好,所以两面落空,百年来不出一个人才,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祖先,对不起时代,也对不起世界。将来中国如欲出人才,中国如欲领导世界,美国式之人才,不足倾慕也,美国式之领导,不足为训也。(这些论点散见在读经教育理论中,也可以说每一次演讲,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只在说这些意思,请有心人多参考。)

本文的作者,就不要惊讶美国小学老师怎么这样教孩子了,因为他们除了这一套以外,再没有别的了。不过,既然中国是两者全无,也难怪他如见天神了。尤其美国老师那一段话,是似是而非的,至少是不完整的,但近代的中国人却以为是金科玉律,听了不免瞠目结舌:

“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这个小学老师和近代的中国学者一样,总是把不该对立的东西对立起来,而自己站在一个自以为是的制高点上,然后否定另一边,这是思考的混乱和不完整的表现。或许这位老师是为了回应本文作者的质问:"为什么不让儿童背一些重要的东西",而故意站在另一方所说的话,因为本文作者发问的心理本来就是把这两者对立着而问的。

难道背诵,就是劣义的"死记硬背"而有碍于聪明并有害于知识的丰富?这恐怕要看是背什么,怎么背和什么时候背,才能断定曲直,不可一概而论。但如果美国老师是科学一层论者,他是不会想这么多的--美国教育,号称从小就注重思考训练,而这位老师被训练成这样子,那教育我看也不见得是成功的。

理清了人性内涵的全幅性和人性发展的全程性,就不会有这些无谓的争论和歆羡了,而中国的教育也就有前途了──这里所谓的前途,不是一般人说的超欧赶美,一舨人说的超欧赶美,只是在科学上要与人一别苖头,那是一种窝囊废的愤恨之言,是很阿Q的。

吾人的教育,只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人性既然有两面,就应该两面俱到,人性的发展既然有其天定的时机,那就应该后天而奉天时,不急不徐,水到渠成。

教育只是尽其可能的开发人性,在人性面前,中国人固不可自大,亦无须惊恐也。

当然,吾人也愿将此教育理念推广至美国,传于世界。因为天不变,地不变,道不变,人性不变也。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1-4-9 11:4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8 金币 +8 收起 理由
猪仔妈 + 2 + 2 所言极是
HMB + 2 + 2 精品文章!
丹溪佳人 + 2 + 2 精品文章!
WINGOO + 2 + 2 多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1:42:38 | 只看该作者
庄周

学生愚钝   还有一疑问   请教诸位前辈%gMw4[
在具体的读经操作实践中    我们是不解释 的   老实、大量读就是了  简易、  高明 。这是教育的一面,如何做好另一面?I$=
小孩子是好奇的,这是天性。'
比如:女儿曾经发问   :我是哪里来的?   答曰:“妈妈生出来的”   再问:那妈妈是哪里来的?    答曰:“外婆生出来的?”   接着问:“外婆是哪里来的?”  答曰:“外婆的妈妈?”   穷追不舍:“最前面呢?” 答曰:“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q&T]`
      曾经告诉她:人是猴子变得。看出她的迷茫了,问:“那猴子是什么时候有的。” @mA
      想起了人类的终极发问:“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将去往何方?”,人类也许正是出于要追求完美解释的强烈愿望 ,在脚下的土地上,找不到答案,便举头仰望星空。于是神学、哲学产生了。记得有人说哲学起源于人们抬头望向星空的那一刹那,是有一定道理的。}zSC
      王教授说过,“非科学类”的学习,“小朋友,跟我念”就是了。而且非科学类的东西占14/15。“科学类”的东西不到十五分之一。MI_
      那这样,在“读经类”的学习过程中,如何保护好孩子固有的好奇的发问的天性?特别是“穷追不舍式”的提问,因为这是做科学学问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素质。举例如下:i_K?F
      上个世纪与爱因斯坦齐名的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罗素在5岁时,有人告诉他地球是圆的,他拒绝去相信它。他跑到花园,拿了一把铲开始掘洞,看是否能从他住的地方一直挖到澳大利亚去。|i|
       诸位同仁、大虾,您们在读经实践的过程中,有何保护甚至是开发孩子探索欲望的高招。6A[Z
      敬请不吝赐教~0w|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1:43:04 | 只看该作者
方歌

孩子是最具天性的,他们的感官比我们敏感,他们的问题也往往最接近于真相。有关何去何从的,死生大事的问题,他们都会问到,而对于这些,很多成年人是不去想的,因为他们已经被障碍了。因此,对于真相的问题,有几个能够了悟的、认清的?既然如此,就不要奢望能回答完孩子所有的疑问,我们要做的就是,知道的,就用适合他们接受的方式告诉,不知道的,和他们一起探索就是了。不能因为不知道,就把门关上了。我想,作为师长,我们要善于为孩子留门,让他们有进入真相的可能,如果门径过于单一,有的进去了,有的进不去。就如爬山,路径可以有很多,只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爬上山顶就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1:45:27 | 只看该作者
季谦(王财贵教授)

小孩子是好奇的,这是天性。
有何保护甚至是开发孩子探索欲望的高招。...



l以下方歌先生答之甚是:

孩子是最具天性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知道的,就用适合他们接受的方式告诉,不知道的,和他们一起探索就是了。不能因为不知道,就把门关上了。.



除此之外,我还有几点回应如下:


一,好奇既是天性,则好奇本身并不可贵。因为天性即是自然,自然本身并不可贵。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性本身是万物之所共有,故无价值可言也,人之所以有价值者,在于能率其性而修其道以复其性也。

二,小孩之心思烂漫无拘,毫无边际,因为成人之心思,已趋庸俗,故自比于儿童,遂自惭形秽。实则,庸俗固甚可鄙,烂漫亦非高质量也。所可欣悦者,天真是人与天地之第一度和谐,精明是人之所以为人成熟之标帜,然亦是和谐之破坏,若成熟而不失天真,乃为第二度和谐,方为可贵也。此庄子应帝王第七最后一段浑沌之死之所喻也。

三,故教育之工作,不是如何长保儿童之天真,是如何据人性所有本质,顺其年龄之发展而予以恰当之开发。苟能全幅开发,则有学问的天真,有内涵的洒脱,有文化之感的企业家,有悲悯之情的科学家,方可寄望其诞生也。

四,儿童之发问,是随意而问,你就随意而答,才是应机。他问的如果是道理,则能答多少算多少,其余,则引导他看书查数据。所以,美国老师要儿童多阅读,是很对的。但人只能了解他在当下所能了解的事物,所以儿童自己看书,他是了解了他所能了解的部份,形成他所能形成的"理论",那很可能是相当幼稚的,做为师长,则应体谅他,就如美国老师不管出什么题目,并没有期望儿童能有什么高瞻远瞩的精辟之论,能说多少算多少,都好,说对说错,都对--其实,老师出的题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没有所谓对错。--老师和家长这时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自己多看书,并且让他说,鼓励他说,而且心里老早要知道:儿童是说不出什么大道理的,如果貌似大道理,也是蒙来的,所谓胡思乱想憧憧往来是也,美国老师必不责怪,因为他们被教导得知道孩子就是孩子。此吾所以赞叹美国教育之处也

五,但,把大好时光专在不成熟的理解力上训练使之貌似成熟,我以为是买了椟还了珠,可惜了老天一片好生之德,给予人类记忆与理解两全之天性也--今人只会说好奇(思考的前身)是儿童的天性,甚少说记忆是儿童的天性的,说好奇是儿童天性而尊重之的,是为认识儿童心理,是保护儿童的天使,说记忆是儿童天性而尊重之的,被指为是大人的妄想,是障碍儿童的专制,黑白颠倒,而百年如是,岂不可怪?

又,中国人,不管是政府,校长,老师,还是家长,往后对下一代如何教育,应该思考思考了。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1-4-9 11:4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金币 +6 收起 理由
HMB + 2 + 2 精品文章!
xly2004 + 2 + 2 精品文章!
丹溪佳人 + 2 + 2 真好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4-9 12:43:47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看这样的论辩,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清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6-1 14:40:14 | 只看该作者
好像坛里已经有两个这样的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6-2 07:1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春花 的帖子:人是从哪里来的?

孩子7、8岁时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没有按照传统的套路来告诉他答案,只告诉他现在人类自己对这个问题还不清楚,目前有几种观念:
1、达尔文的进化学派认为人是从猴子变来的。但是目前科学发展已经基本证明这是不可能的或是错误的。
2、外星移民。目前有很多证据支持这种观念,但是还没有足够证据让所有人相信它。
3、上帝造人。这是一种宗教说法。世界上很多人相信,也有很多人不相信这种说法。现在无法判断其对错。也许上帝就是以前到达过地球的外星人。
4、还有很多人对以上三种观念都不相信。但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人到底从何而来?
   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在吸引很多优秀的大学者终身去寻找其答案。但是目前还没有定论。

[ 本帖最后由 sqshe 于 2011-6-2 07: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6-21 16:14:17 | 只看该作者
教会学习的方法,更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6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07 , Processed in 0.111470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