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天啊!!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生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4-11-12 14:42:29 | 只看该作者
杨振宁谈教育:灌输式未必不好 启发式未必全好 阅读次数:231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04-09-20 11:35:59  --------------------------------------------------------------------------------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9月16日在北京“外交学院论坛”上指出,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并非一无是处,美国的启发式教育也非一好百好,两种教育方法应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点,才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他是在作题为《归根的反思》演讲后回答现场听众提问时说这番话的。        杨振宁认为,美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顶尖人才,但据此下结论说美国的教育模式是最好的,这是基本的错误。他指出,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灌输式,美国教育注重启发式,这两种教育方法孰优孰劣,不应抽象地、而应具体地回答,也就是说,要看在现有的情形下,哪个更好。他认为,在中国现有状况下,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中国式教育更好,因为它可以使50%%—80%%的人中规中矩地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对他们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而在美国则比较放任,50%%-80%%的年轻人常常念得乱七八糟,难以成才;但为什么美国式教育显得很成功呢?在于它对非常聪明的人,给予极大的自由度,而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经过美国社会制度的鼓励,经过风险投资的成功运转,给美国社会、给人类创造出很大财富。所以杨振宁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应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好处,把它坚持和发扬下去;同时又吸取美国教育的长处,在大学和研究院中,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规矩放松一些,不要限制得太死,以利于这些特别有才干的人在社会上尽早发挥才智。        同《归根的反思》主题演讲一样,杨振宁的答问也是“大跨度的”,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的这一评价得到了现场数百名听众的认同。杨振宁在回答“生活中涉古猎今、博学多览对物理学研究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时,有趣地把他的博学称为“东看看、西看看”,他说,并不是所有的东看看、西看看都有助于专业研究,但“我在物理学领域也是东看看、西看看的”,因为今天物理学已经是一门很宽广的学问,包括很多不同方向。而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下,通常希望学生很快走到专的路上去,不大赞成让学生东看西看,这个办法有缺点。他举例说,一个演讲,和你的专业方向不一致,也应该去听;有人说,听了没用处,因为听不懂。“我说很多时候我也听不懂,但一次听不懂,过半年再听一个类似的演讲,再过半年又听一个类似的演讲,三次不完全懂的演讲加起来,我就懂了一些”,他把这叫做“渗透式教育”、“渗透式学习法”,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他建议,在当今每一领域都非常宽广、跨学科研究非常普遍的情况下,每一个同学都宜于东看看、西看看,即使超出了专业范围之外,也有好处,对于人生的乐趣,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会多一些认识。        杨振宁还以自己年轻时选择了新兴的高能物理领域为例,谈到“一个正在开始的领域,一个年轻人走进去,是一件最幸运的事,因为你可以跟这个领域一起成长,可以说是遍地黄金”。他这样告诫后学:一生发展最重要的是选择方向,应该是今后五年十年大有发展的,而不是已到强弩之末的。他庆幸自己当初“恰巧”碰到一个大发展的领域,对于以后的成就,有着最重要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4-11-12 21:50:34 | 只看该作者
xmlee+-->引用:xmlee 杨振宁谈教育:灌输式未必不好 启发式未必全好   阅读次数:231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04-09-20 11:35:59  --------------------------------------------------------------------------------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9月16日在北京“外交学院论坛”上指出,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并非一无是处,美国的启发式教育也非一好百好,两种教育方法应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点,才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他是在作题为《归根的反思》演讲后回答现场听众提问时说这番话的。 杨振宁认为,美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顶尖人才,但据此下结论说美国的教育模式是最好的,这是基本的错误。他指出,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灌输式,美国教育注重启发式,这两种教育方法孰优孰劣,不应抽象地、而应具体地回答,也就是说,要看在现有的情形下,哪个更好。他认为,在中国现有状况下,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中国式教育更好,因为它可以使50%%—80%%的人中规中矩地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对他们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而在美国则比较放任,50%%-80%%的年轻人常常念得乱七八糟,难以成才;但为什么美国式教育显得很成功呢?在于它对非常聪明的人,给予极大的自由度,而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经过美国社会制度的鼓励,经过风险投资的成功运转,给美国社会、给人类创造出很大财富。所以杨振宁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应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好处,把它坚持和发扬下去;同时又吸取美国教育的长处,在大学和研究院中,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规矩放松一些,不要限制得太死,以利于这些特别有才干的人在社会上尽早发挥才智。 同《归根的反思》主题演讲一样,杨振宁的答问也是“大跨度的”,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的这一评价得到了现场数百名听众的认同。杨振宁在回答“生活中涉古猎今、博学多览对物理学研究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时,有趣地把他的博学称为“东看看、西看看”,他说,并不是所有的东看看、西看看都有助于专业研究,但“我在物理学领域也是东看看、西看看的”,因为今天物理学已经是一门很宽广的学问,包括很多不同方向。而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下,通常希望学生很快走到专的路上去,不大赞成让学生东看西看,这个办法有缺点。他举例说,一个演讲,和你的专业方向不一致,也应该去听;有人说,听了没用处,因为听不懂。“我说很多时候我也听不懂,但一次听不懂,过半年再听一个类似的演讲,再过半年又听一个类似的演讲,三次不完全懂的演讲加起来,我就懂了一些”,他把这叫做“渗透式教育”、“渗透式学习法”,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他建议,在当今每一领域都非常宽广、跨学科研究非常普遍的情况下,每一个同学都宜于东看看、西看看,即使超出了专业范围之外,也有好处,对于人生的乐趣,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会多一些认识。 杨振宁还以自己年轻时选择了新兴的高能物理领域为例,谈到“一个正在开始的领域,一个年轻人走进去,是一件最幸运的事,因为你可以跟这个领域一起成长,可以说是遍地黄金”。他这样告诫后学:一生发展最重要的是选择方向,应该是今后五年十年大有发展的,而不是已到强弩之末的。他庆幸自己当初“恰巧”碰到一个大发展的领域,对于以后的成就,有着最重要的影响。
很好的一篇,我们不要全盘西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4-11-13 08:07:48 | 只看该作者
杨教授的拳拳爱国之心啊,他老人家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已超过美国,大学教育也以超过美国了。既然权威如此说了,我们自豪地宣告:“中国教育也全面超过美国了!”

转:
杨振宁评中国高校教育:清华学生水平超过哈佛

2004年11月11日07:3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11月10日电 北京晨报报道,杨振宁在昨天召开的第六届“21世纪的计算”国际学术会议中表示“清华的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清华本科生的平均程度比哈佛高。”

  昨天,第六届“21世纪的计算”国际学术会议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在会上首次谈到了中国高校的水平以及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杨振宁说,评判一所大学,主要有教学、研究、对社会
服务三方面。从教学上讲,中国高校本科教学有很多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他评价:“我这个学期在清华大学教课,以前我也在美国的大学里教过课。我的感觉是,清华本科生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清华本科的平均程度比哈佛要高。”

  不过谈到研究,杨振宁认为,中国高校的研究水平相比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差距,这与历史积累、资金投入很多方面都有关系,这也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赶上去的。(代小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5 09:40:14 | 只看该作者
具有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清华,拥有平均程度超过哈佛的学生,为什么一直没能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呢?众所周知,哈佛大学已经培养出34名诺贝尔奖得主、6名总统,至于美国政界和经济界的名流更是不计其数。清华大学究竟怎样呢?无须多说,大家心里都明白。

  清华学生的水平超过了哈佛大学,可是,这些高水平的清华学子在毕业后有多少流向了哈佛和其他世界著名大学?这些学子中又有多少后来学有所成,为这些大学所在的国家做着贡献?这恐怕是一个令人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的数据。前几年曾有人做过统计,说美国的高层科学家当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人,这则消息给中国人带来的感受应该说比较复杂。

  我想,历史积累以及资金投入上的差距尽管不能在短时间内缩短,但毕竟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能够缩短差距并最终赶上去,但源源不断的人才外流,尤其是高于哈佛水平的清华学子的外流,却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现实。不改变这种替人家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残酷现状,不建立起长期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留人机制,清华学生的水平越高,清华的本科教育越是世界一流,留给国人的遗憾恐怕就越强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5 15:13:15 | 只看该作者
再来看看为什么 哈佛据说都不如清华了,因为他们居然"把165个“高考状元”拒之门外"而把"推销童子军饼干的"招了进来,哈哈,让我们中国人看来,肯定是有人走后门的,或者花钱买的,请看....

寻找“未来的领导人 才”,几乎是美国每一个大学都在积极追求的东西。学校学生会的领导,各种学生俱乐部的头头,各个学生活动的组织者,都是大学“捕猎”的对象。社会这个大课堂是青少年充分表演的舞台,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推销饼干的孩子,甚至比一个学生会主席更让名校动心的原因。
问:“什么人能进哈佛或 者排名更高的普林斯顿?”
答:“得过西屋奖的,得过总统奖的……”
问:“还有呢?”
答:“还有,能大量推销童子军饼干的……”
问:“推销童子军饼干?你不是开玩笑吧!?”
答:“千真万确:那个推销童子军饼干的女孩进了普林斯顿……”
“三合一”的搞校校招生标准
中国的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划线:分数多少?上没上重点线?十分明了。有人说:“什么都是假的,一分定乾坤。” 高考得什么分,就上什么等级的学校,这在中国高校招生中几乎是不变的天条。中国的高考公式是:好的高考成绩=好学生=好学校。但是在美国,能进好学校的“好学生”,并不一定都有最好的“成绩”,特别是不一定有最好的“高考成绩”。 中国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为录取的惟一标准,而美国高校招生则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的考分,平时的成绩,再加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搞的是“三合一”。美国常春藤名校在招生中使用的计算ai(学业指数)的公式,是根据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计算的,是呈现在明面的,量化了的东西;而“综合素质”则是隐藏在背后的,不易量化的东西。像哈佛、普林斯顿这种绝对顶尖级的学校,都公开宣称高考成绩和学校的平时成绩都非常重要,但还要看申请者的综合素质。越是高水平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96年把165个高考成绩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理由是对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档次低一些的大学,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就简单一些。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有各种社会活动成绩来参照:体育活动:参加过奥林匹克比赛,国际比赛、州际比赛、区域性比赛,学校间比赛;参加学校某一个运动队,一级队、二级队. 队长或是队员……文娱活动:学过什么乐器?在哪里演出过?参加过什么剧团?演过什么角色?得过什么奖…科技活动:参加什么学术俱乐部?参加什么样的学术竞赛?搞过什么发明? 过什么专利?获得什么奖?—校内活动:参加什么学生组织?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过什么成就……校外活动:参加什么社会组织?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过什么成就……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是什么?有什么成就? 得过什么奖励......高校招生办公室对学生参加哪一类活动,一般来说并没有特殊的偏好,往往不在于参加了什么活动,而在于干得怎么样。有些学生样样活动都参加,但没有—样特别突出,给人印象不深刻;有些孩子在某一个领域有所突破,反而显得突出。据《招生abc》等书的介绍,普林斯顿把ai(学业指数)分为5个等级;同时,也把“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和个人特点”分为5个等级:第1等:参加奥林匹克的游泳比赛,能登上卡内基大礼堂(类似中国国家级别的剧院)演奏小提琴,获得科技发明的产品专利,出版书籍……这是属于“明星”一类的级别。第2等:在体育或音乐领域内获得州(省)一级的荣誉,如州的摔跤冠军,省级音乐大;奖赛一等奖。第3等:是一个或两 个(学校级别的)运动队的队长,学校管弦乐团的指挥,学校学生会主席,等等。在普林斯顿的申请者中,这一类人才最普遍。第4等: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但均是一般成员(如校刊编辑,足球队员),既不是队长或领导,又没有显示出领导才能,第5等: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学校校刊的主编,获得童子军最高段位——“雄鹰”级别的资格证书者,某个已经成功运作的公司的创始人……虽然在一般高中生里,已是凤毛麟角的人物,但在人才济济的顶 尖级大学的申请者当中.也只能列为第3等。寻找孩子潜在的领导素质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但美国社会又非常重视个人为社区做出的无偿贡献、社会上有许多组织和基金会给申请大学的高中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在社区服务上有突出贡献的奖学金。
美国的高中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求无偿地为社会服务数十个小时:我的儿子矿矿的学校对义务服务的要求如下:高一需要5小时,高二需要io小时,高三需要10小时,高四需要35小时。这只是最基本的”毕业”要求 至于申请大学时,要在这方面打动招生办的审核人员,有时从事60、70个小时的无偿贡献还远远不够有些高中生的学业非不突出,就因为“学雷锋”非常突出,而被大学录取了。比如,有的学生每年的暑假都到非洲或南美洲一些不发达国家去为穷人盖房子,经年不渝,终于感动“上帝”。
普林斯顿大学曾录取了一个推销了大量童子军饼干的学生。童子军们大多爱在超市门口或挨家挨户地向人推销饼干,在超市门口拦住来去匆匆的人们兜售饼干,十次难有一两次成功。挨家挨户兜售,也挺难为孩子。脸皮薄的,话还没说 ,就先闹个大红脸。这个女孩是怎么推销童子军饼干的?当成千上万的童子军在超市门口 “守株待兔”或挨门挨户兜售时,这个女孩子异想天开地闯到某大公司,点名要见ceo。见到ceo后 ,她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
笑的ceo兜售——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买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公司做了这什善事将在社区造成的影响… 女孩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ceo. Ceo大笔一挥,订购了童子军饼干,数量大得让女孩目瞪口呆,好半天回不过神儿来。女孩的胆略和智慧还打动了普林斯顿大学,大学看中的是这个敢想能做、与众不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潜在的领导素质。
寻找“未来的领导人才”,几乎是美国每一个大学都在积极追求的东西。学校学生会的领导,各种学生俱乐部的头头,各个学生活动的组织者,都是大学“捕猎”的对象。 然而,表现领袖素质并不一定要担任什么“职务”,社会这个大课堂是青少年充分表演的舞台。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推销饼干的孩子,甚至比一个学生会主席更让大学动心的原因。 除了领导素质,美国大学 招生办还要考查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
我认识一个来美国读高三的中国孩子,他对我说,真不敢相信他的美国同学到外面做好事,从来不用学校组织,都是自愿的。其实,自觉自愿“学雷锋”的人有,但美国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更多的是因为学校的硬性要求。我儿子矿矿上的是天主教会办的私立高中,要求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一般公立学校严格得多、矿矿上高三那年,刚学会开车。有一天放学后,他兴致勃勃地要开车出去。问他出去干什么,矿矿闪烁其辞,说是出去找人,一个小时后,矿矿回来了。再三追问,他才告诉我,刚才是去附近的几个教堂“找工作”去了。原来,学校规定的60个小
时的义工里,有一定的“工时”,要在教会里完成。其他孩子家里都属于各种教会,要做义工, “自扫门前雪”就行了。我们不属于任何教会,矿矿有劲儿没处使,还得求人“施舍”一份义工。从高一到高四,矿矿干过的义工工种繁多。有到教会干的.但大多是到城区里为穷人、伤残人服务。什么为穷人修建房子啦,到老人院陪老人聊天啦,带市区里穷人家的孩子上公园玩啦……搬运工、建筑工、“聊天”工、幼儿园的“男阿姨” …什么都干过。十几岁的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人同他谈“助人为乐”的意义。很多时候,矿矿是硬着头皮去干义工的。我常常开玩笑地“警告”他:不“学雷锋”,就别想申请好学校。
把义工当任务来完成的学生不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觉自愿地把大量的时间和 精力投入到社会服务里。美国高校更看重的是这种货真价实的社区服务。 决定命运的综合指数也没有什么人同他谈“助人为乐”的意义。很多时候,矿矿是硬着头皮去干义工的。我常常开玩笑地“警告”他:不“学雷锋”,就别想申请好学校。
把义工当任务来完成的学生不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觉自愿地把大量的时间和 精力投入到社会服务里。美国高校更看重的是这种货真价实的社区服务。 决定命运的综合指数.
在把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和个人特征分成等级后,高校招生办公室再根据你的ai(学业指数)的等级和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及个人特征的等级来做综合评价。以普林斯顿的5级制为例子,如果你的ai(学业指数)的等级“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和个人特征 ”的等级都很高,例如 : 1/1 ,1/2.1/3.2/1,2/2.2/3.即学业指数是1级或2级,同时“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和个人特征”的等级也在1、2或3级之间,你被录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那些两方面都达到1级或2级者,无论是哪个学校,几乎都会百分之百地录取。
但是,如果你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虫,即1/5或者2/5之类的结合,学习成绩很好, 考试优秀,但平常什么活动都不参加,没有任何特色,尽管一般的学校可能会收你,但哈 佛这样的顶尖大学,则很可能不会录取你。这就是为什么每年有2/3的各个高中的“状元” 被哈佛拒之门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5 15:18:11 | 只看该作者
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4-11-15 20:23:21 | 只看该作者
xmlee+-->引用:xmlee 杨振宁谈教育:灌输式未必不好 启发式未必全好   他认为,在中国现有状况下,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中国式教育更好,因为它可以使50%%—80%%的人中规中矩地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对他们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
就现在而言,我还尊重杨教授,不过我仍然不能同意他的观点。  原来灌输的动物、植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等学科,我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了,对于我在社会所起的作用,没有丝毫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5 22:19:55 | 只看该作者
是啊,要是教动物是教那些常见的动物,比方平时能看到的鸟、昆虫(非常不好意思,很多鸟我都叫不上名字来),植物教教身边的树木(带儿子去植物园,我要四处去找书上的牌子)、历史教一教史上的著名人物典故(这点还有所知,也纯属个人爱好,和上学学习的历史无关)、地理教一点各地的风景(嘿嘿,现在最热心这个),我想我宁可考不及格,也要去听。

关于杨博士我听他吹牛拍马的东西太多,比如中国物理6年超世界一流之类,现在过去十二年了,也没见啥结果,除了吸引了很多人考卡斯比,然后跑到美国去效力,不过也正常,中国最流行大跃进之类的事情。鼓吹了了个加速器建在北京,也就前几年听说能发现什么“克”毕竟是基础研究,也没见很大效益,唯一让我欣慰的是为他这加速器而组建的高能物理所,间接的为我带来了一个好媳妇,我要衷心的感谢杨博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4-11-25 20:54:5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文化的差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4-11-26 09:09:1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值得当政者思考。概因一班人无法改变现行教育体制。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只是一个工厂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16 , Processed in 0.20526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