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51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有个思路,也许可以兼得在家上学与本科学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22 15:4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思路是
1,一到十五岁在家上学
2,十五岁参加中考,进入中职学校
3,十八岁中职毕业,参加中职高考,进入大学本科学习。

好处是
1,完全避开了普通中小学长达12年的毒害
2,十五到十八岁可以进入学校参加集体生活,又学一门技术,还有机会进大学。

难点是
1,中考资格问题,不去学校可以参加中考吗。作为义务教育,只要是就近入学的学校应该是随时可以进入的,学校要的就是分数,只要考高分,学校求着你去。可以与学校商定先参加中考前的模拟考,成绩好的话,学校因该会安排中考资格。考多少分就看个人实力了。但是我对学籍管理方面不太懂,求高人指教。

2,中职高考。有一些限制,但也有很大的扶持。众人的歧视也许正是我们的机会,因为中职多是被小学,初中教成残废的人,竞争力不高,在家上学的孩子参加这种考试应该会很有优势。

0到15岁以合格的社会人为标准培养孩子,在此基础上为中考而学初中课本,再到校外培训机构训练应试技巧,大体上可以应付中考了。即使分数不佳,一些较次的中职也可以注册入学。

中职现在建设的很快,有很多政策向中职倾斜,进去容易,免学费,升学通道加宽,质量也在提高,对一心扑在普通高考上的家长没什么吸引力,对于在家上学的孩子却是极佳的跳板,值得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16:56:13 | 只看该作者
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阶段遭到教育行政化的把持,每上一天学都要承受过长的上课时间,超负荷的作业,和变态的考试文化,还是一天都不碰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17:04:26 | 只看该作者
与充满毒素的中小学教育彻底划清界限。把孩子从时代的车轮下抢救出来。

    看看现在中小学生的惨状就清楚了。信自己的逻辑,不要被群体压力压倒,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建议搜一下 清一博客 这个人对中小学教育之弊,在家上学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没看过的可以在分类栏里先看 精英教育篇 与 道家智慧应用,使人的思维豁然开朗。

    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

    坚持下去!坚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04:50:02 | 只看该作者
我看过2010年刚修订的中职专业目录,中职不一定是体力强度很高的职业,也有经济,艺术类等比较文的职业。但即使是农学,矿业,机械,也总有适合这些职业的人,人只有干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才能绽放出最大的光彩,否则一生都会对自己真正的爱好魂牵梦绕。

另外强烈建议孩子在进中职前,进大学转转,蹭蹭大课,每次半天或一天,有课就进去上,熟悉一下大学生活,不用很久,也许几周时间就足够了。这将是极为珍贵的体验,对于将来顺利进入大学学习非常有利,不浪费一天的时间。

普通中小学上课时间与大学完全同步,大学放假时还在上,即是说这些学生不可能拥有这份体验,再加上思维僵化,进入大学后对大学的利用率普遍不高,要浪费很多时间。想象一下,这是多大的优势!

还有学校的图书馆也是个好地方,活动室等,去蹭一蹭,去体验,大学里面没人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05:26:33 | 只看该作者
有的家长说害怕孩子没经历群体生活,将来无法适应社会,既然社会本来就是这样,那总得去适应吧。

我想用另一个角度来分析。

进入社会的标准一般是进入职场,那么一个合格的职场人到底要拥有哪些素质?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到底能不能给孩子这种素质?如果能给,有多大作用,和毒害作用比,哪一个比较大?是否应该两害相权取其轻?有没有更好的锻炼方式?

吃苦要吃的有意义,时间要用的有价值。

用中小学变态的考试文化来进行吃苦锻炼只怕是性价比最低的一种方式了。

吃苦教育的原则,所用方式最少不能损害孩子的心智,最好是可以增进孩子的心智,既锻炼意志有提高智慧,基本上只要是正常的学科,任何一门都可以做到。

这个要根据个人的长处和体能来决定,不断调整。学校哪里在意这些,他们热爱的是升学率,所有人一刀切,还不允许自我调整。这种做法到底是在提高分数,还是在降低分数?

不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应有的素质,就是应付考试这个任务,应试教育都玩不转。

仔细想想,所谓重点中学的升学率怎么来的,其实是能适应这种机制的人不断聚集到一起,不能适应的不断地被踢出去。考试科目就那些,考点是死的,变化非常小,老师只要灌输就行了,这是工匠也可以干的事。教书匠。

在家上学的孩子只要去校外培训班,更少的时间,一样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06:02:38 | 只看该作者
在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里,其实同时存在两股力量,一是学习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与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这是与适应

社会生活走同方向的,是促进力量;二是在升学政绩化的操纵下,学习狭隘化,社交,集体活动枯竭,完全不顾个人情况的

教学,超出人体力精神限度的学习时间和作业量,这事实上是再跟前一种力量唱反调,同时也是与适应社会走反方向,起毁

灭作用。所以我才说应试教育连应试都玩不转,因为内耗太严重了。据我的观察,现在后一种力量占了上风,想吃学校

那份饭,必须喝下买一赠一的农药,这种饭你敢吃吗?

在家上学等于回归零状态,躲开农药的确不错,但从零状态到正状态,只有靠家长自己。不要局限在学校教育的思维上,不

要简单比照学校有什么我也要有,学校的教育是相当跑偏的。以终为始,你认为一个人成年后应该如何生活,为达到这种生

活应该有哪些素质,能力,再想怎样的理论,实践,体验可以锻炼出所需的能力。这样思路可以清晰许多。

想与同龄人交往,可以去寻找同样在家上学的孩子,也可以去课外兴趣班,培优班(如果准备中考,高考)认识体制内的学生。

还可以认识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可以去做义工,可以多去旅行,开阔眼界,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让孩子记忆中充满美好的回忆,在精神世界里,美丽的宝石俯仰皆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08:22:4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图书馆是以26个英文字母按学科分大类的,其中B 栏,即 哲学和宗教类书 价值非常大。建议家长们先看这个。

   这一栏其实就是在探索世界是什么,有何特性,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感知世界,与世界发生联系,也谈到人本身,人的内在有什么特点及需求。常见的励志书,交际学,两性学,男女励志,欧美灵修学也在这一栏。

    这一栏里有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宗教。

    哲学研究事物,宇宙的最高真理,规律

    逻辑学研究以何种方法去探知,了解真理

    伦理学研究人为何而活,应该怎样活

    美学我还没看懂

    心理学是最好入门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可以指导 学习 生活 工作 恋爱 人际 健康等各个方面的实践。

     宗教并不都是迷信,它们是某种原始的智慧。世界重要宗教大多在2000年前出现,古希腊文明,犹太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教,佛教,道教,儒教 那是人类思维集体爆发的时代,之后人类再也没有同等高度的思维出现,基本上就是继承和发扬。

   

    另外比较有用的是 管理学 和Z栏的综合图书,丛书

    管理学其实包含了管自己和管别人两个方面,是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的好书,引进了不少美国的经典理论,很有用。

    综合图书里有世界未解之谜,世界文化纵览,国学概说之类的,不是很深但胜在广,在知识的海洋左揽右弋,趣味非凡。

   中国图书管基本上是按西方知识架构来分的,中国清朝以前的学问大多分散在各个子栏之间,比如B哲学,Z综合,H语言文字,S医药学里的中医学。

   职业生涯规划这本书值得一看,大学里才教,太晚了,从幼儿期家长就该学习该理论。

   家长的视角变高,教育的立意才高,在为孩子选教材的同时,也该为自己选教材。

   这些中小学教育教吗,不教。如此重要的东西竟然不教,明明只要多进一步,多提点一点,就可以大幅度的提升人的心智,就是不教。是老师没这水平呢,还是没这心情呢,不得而知。所以说中小学教育跑偏严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08:31:38 | 只看该作者
家长有一桶水,才能给孩子一杯水?有道理,但不一定!

如果只是这样,一代为什么会比一代强?

除了知识的积累,还有方法论,知道怎样获得知识,谁有知识,这就是思维,逻辑学讨论的问题,

教孩子,水在哪,怎样取水,随着孩子的体验,认识更杰出的人,经行有效地交流,就可能获得超过家长与老师的水,源源

不绝的水。

所以在孩子出现自身思维的时候,不要觉得他是不乖,不要习惯性的认为那是坏的,也许是你自身的思维局限,跟不上他的程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4-24 08:10:50 | 只看该作者
貌似这样做需要家长有很大的魄力,冒很大的风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11 04:18:05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把学籍挂在学校吧,只要及格,都能混到高中毕业。然后再按兴趣考学。风险确实大,不过家长受教育程度高的话,就好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8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6:26 , Processed in 0.17806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