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4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 大 提 琴 名 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3 09:0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張漢娜{ Q5V u r
i;A#@

钢琴,钢琴谱,钢琴教学,考级,成人钢琴,幼儿钢琴,乐理,和声,配器, y1t(s2a*R#~ S
        「韓國的小女生,都像妳們這麼天才嗎?」繼張莎拉之後,張漢娜的出現,讓我們忍不住要這樣問。 現年十三歲,才是國一的年紀,韓裔的張漢娜已經成為樂壇的一顆大提琴新星。三歲開始,她由作曲家母親啟蒙學鋼琴,三年後改學大提琴,隨即進步神速,使得她八歲那年就登台做職業演出,並在電視上亮相。九三年,她舉家由韓國遷往美國,並進入茱麗亞音樂院Pre-College成為Aldo Parisot的學生。 當大提琴家麥斯基聽到她的演奏時,驚訝於她的天賦,遂給予她獎學金參加他在義大利Siena的大師班。九四年十月,小小的張漢娜在巴黎舉行的第五屆羅斯托波維奇國際大提琴比賽當中得到首獎,更是讓老大師驚為天人:「我在她這年紀時都沒她拉得這麼好。他音樂的成熟度與情感實在太好了,如果把眼睛閉上,你一定以為你在聽一位二十五歲音樂家的演奏,這是我以前從未聽到過的。」獲獎後,愛國團結的海外韓商還聯合起來,從米蘭買了一把1757年的Guadagnini名琴送給她。 張漢娜目前是紐約Rockland County Day School的學生,除了茱麗亞的課程之外,她目前還私下與麥斯基及羅斯托波維奇學習。雖然年紀輕輕就成為EMI力捧的專屬藝人,首張專輯羅斯托波維奇還特別為她跨刀助陣,但張漢娜仍然以相當自然的態度面對未來,並不認為自己有多特殊。「我覺得當平常人沒什麼困難,」十月將登上卡內基廳的她說:「我本來就很平常啊!」(薛介維)

柯亨(Robert Cohen):
        1959年生於英國,他八歲就獲得Suggia Prize,1969-1976年間隨William Pleeth(美藝三重奏的大提琴手)學習,1975年與杜普蕾、羅斯托波維契學琴,十二歲在倫敦首演,1978年贏得紐約國際青年協奏曲藝人大賽,以及檀格塢皮亞第果斯基大獎。1981年贏得捷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賽。柯亨的造型相當新潮,他將落腮鬍修得又短又整齊,而且喜歡帶一頂帽子,深情大眼彷彿會放電。他喜歡演奏英國作曲家的冷門曲目,選曲方面與他的造型一樣有特殊的品味。原本所使用的琴是史特拉瓦第,不過1991年在蘇富比目錄上購入1723年份的羅馬David Tecchler「Ex-Roser」琴後,就將史特拉瓦第賣掉,目前就用「Ex-Roser」琴。柯亨在1993年在Argo灌錄第一張唱片,愛爾加大提琴協奏曲(英國銷售超過20萬張,馬克拉斯指揮),1994年錄Bliss大提琴協奏曲(Wordworth指揮),1995錄華爾頓大提琴協奏曲(李頓指揮)、Feldman大提琴協奏曲(泰頌湯馬斯指揮)。未來將在Decca錄布瑞頓無伴奏大提琴,大提琴奏鳴曲。(賴偉峰)
哈諾伊:
        能在國際樂壇上喊得出名號的女大提琴家並不多,年輕早逝的杜普蕾是一個,剛以天才神童竄出的張漢娜是一個,還有一個就是正要往事業巔峰走去的哈諾伊。 與杜普蕾的清純可親相較,哈諾伊給人的就是充滿活力的現代時髦女性;但是這兩位曾經既是師姐妹又是師徒關係的女性,卻在音樂演奏上與外型相左。細膩溫柔是哈諾伊的音色,反倒是杜普蕾有著揮灑自若的犀利暢快。自以色列移民至加拿大後,哈諾伊以女性化的演奏風格,分別在1978年的蒙特利爾交響樂團比賽、1979年的加拿大國家音樂大賽、1982年的紐約Guild演奏家大賽中以過五關斬六將的方式,迅速累積起自己的名聲。其中最優異的成績要算是數度拿下加拿大朱諾獎的最佳獨奏家。 同時朝向流行與古典方向發展的哈諾伊,在東家RCA的栽培下,開始累積大量廣泛的大提琴經典曲目。如同她對自己的演奏有自信般,在唱片裡的哈諾伊?#092;弓是那樣的浪漫煽情,造句是那樣的流暢動聽,特別是古典小品與跨界音樂的詮釋,總是有她鮮明的個人風格。才三十出頭的哈諾伊,正是要把事業向上的衝的時候。祝福妳,美麗性感的哈諾伊。(廖玫玲)
伊塞利斯(Steven Isserlis):
        1958年生於英國,日後就讀倫敦國際大提琴中心、美國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曾師事Jane Cowan,曾獲得皇家愛樂協會年度器樂家獎,以及1993年的皮亞第果斯基大獎,而John Tavener「The Protecting Veil」的美國首演也是由他擔綱。伊塞利斯一頭長捲髮,外表看來內斂保守,臉上經常有一種略帶憂鬱的表情。他的演奏曲目極廣,從巴洛克到現代無所不包,使用1745年的Guadagnini琴,羊腸琴弦使得琴音聽起來特別甜潤。他不刻意用顫音、滑音而讓音樂聽起來更自然、更有生命力,音量雖不大但是富有感情。伊塞利斯錄音最早發跡於Hyperion,錄過布拉姆斯的奏鳴曲、馬替奴的協奏曲、佛瑞等法國作品;之後在Virgin也錄有不少唱片,與Hickox、賈第納、李頓等指揮都有合作,目前他是RCA專屬藝人,經常錄一些偏冷但是悅耳動聽的大提琴作品,最新力作是「遺忘的浪漫」,裡面就收錄不少難得一聽的「冷曲」。在拓展大提琴的錄音曲目上,伊塞利斯的努力可說相當傑出,在詮釋上他也走出一條不同於古樂的拘謹,也並非燦爛炫技的新路線,為愛好大提琴音樂的朋友另開了一扇窗。(賴偉峰)
朱利安?洛伊?韋伯 Julian Lloyd Webber:
        跟寫音樂劇的Andrew Lloyd Webber有關係嗎?是的,他們有血濃於水的兄弟關係。我對Julian Lloyd Webber有深刻的印象是因為他新近的一張「Cradle Song」專輯,這是特別為他的兒子-David所作的搖籃曲專輯。簡潔的小品旋律,喃喃地道出為人父的喜悅之情。 加盟Philips十年有餘的Julian Lloyd Webber與席夫(H. Schiff)同為該公司的兩大支柱。一直不斷有新作問世的他,其演奏、改編、指揮的多樣才華,被視為當代英國境內最活躍的大提琴演奏家。曾追隨傅尼葉學習的Julian Lloyd Webber,不以炫技為最高指導原則,演奏中總是蘊藏著豐富的細節,頗有乃師之風。從他積極的涉略各時代作品來看,如奧乃格、Miaskovsky一類的冷門曲目,與英國作曲家的作品,都經常被網羅在他的專輯錄音中。至於在非嚴肅音樂方面,Julian曾以「Lloyd Webber Plays Lloyd Webber」(Philips 426 484-2)演奏他兄長Andrew的音樂劇名作,兩兄弟在樂壇的成就,可說是各有一片天地。(廖玫玲)
馬友友:
        如果國內再來辦一場票選心目中理想的大提琴演奏家,筆者以為冠軍該是非馬友友莫屬。倒不是因為黑眼珠黃皮膚的關係,而是他在台上極具親和力的丰采,以及從音樂中傾洩而出的深度內涵,讓人不得不將手中的一票投給他。 論演出、錄音的活躍程度,出生於1955年的馬友友無愧可以成為中生代的頭號大提琴演奏家。為開拓自己的視野,在尚未踏入音樂圈前,他在哈佛主修人文;將音樂演奏視為終生職後,更勇於擴大自己在演奏上的彈性,從古典音樂,到爵士、流行,甚至是日本、非洲等世界各地不同性質的音樂,都是他樂意挑戰的目標。相較於羅斯托波維奇在琴技與力度上的展現,馬友友無疑在音色曲韻上更勝這位前輩一籌。正因為他有如此纖細、煽情、又溫柔的優美音色,往往在拉奏抒情一類的作品時,其豐富的細節與清晰的紋理,往往更能動人心弦。 馬友友今天之所以能享有高知名度,筆者以為他綜合了先天的優異天賦,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以及後天努力經營的舞台魅力與音樂內涵,稱他為實力堅強的明星級藝人,事實上一點兒也不為過。(廖玫玲)
麥斯基:
       看過麥斯基現場演奏的人,很難不對他的造型留下深刻的印象。留著落腮鬍,蓬鬆的長髮在腦後綁成一個小馬尾,另外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他身上由三宅一生設計的服飾--有時是胸前開襟的鮮黃色絲質襯衫,又有時是像星際大戰中黑武士般的盔甲裝。 米夏?麥斯基(Mischa Maisky)一九四八年一月出生於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Riga),由於母親希望她的孩子們都能走上藝術家之路,因此麥斯基從小便學習大提琴。他首先進入里加音樂院學習,十七歲轉到列寧格勒音樂院。一九六六年,他在柴可夫斯基大賽中獲獎,引起了裁判羅斯托波維奇的注意,隨後便到莫斯科音樂院跟羅斯托波維奇繼續研習。一九七二年麥斯基獲准離開蘇聯,七三年,麥斯基獲得佛羅倫斯國際卡薩多大提琴賽首獎,不久之後便在紐約卡內基廳,與史坦柏格/匹玆堡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音樂會後,一位老先生深受感動,將自己擁有的一把十八世紀蒙塔瓜那(Mantagnana)琴慨然相贈。 除了羅斯托波維奇之外,麥斯基有幸與另一位大提琴泰斗皮亞第果斯基(Gregor Piatigorsky)學習。一九七四年他前往加州跟隨皮氏學了數個月,成為大師最後一位弟子。 麥斯基的演奏在熱情外放的風格中不失細膩,他目前已經成為中生代大提琴家中的頂尖人物。
莫克(Turls Mork):

        1961生於挪威的Bergen,起先由父親啟蒙,之後進入瑞典廣播音樂學校與Frans Helmerson習藝,以及拜奧地利的Heinrich Schiff、莫斯科的Natalia Schakowskaya為師,1982年他成為斯堪第納維亞人在柴可夫斯基大賽奪獎的第一人。莫克與奧斯陸愛樂關係密切,1989他的逍遙音樂節首演就是與該團合作,1992年與柏林愛樂首演的指揮是葉維。莫克的外型看起來冷靜,略有禿頭跡象。他的音樂特色是?#092;弓充滿能量,琴音飽滿豐實,是一種硬調子的浪漫溫暖。目前所用的琴,是由挪威SR銀行商借出的Domenico Montagnana(1723威尼斯)。錄音方面,過去曾在Simax錄過高大宜無伴奏、與奧斯陸愛樂合作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與挪威室內管弦樂團合作海頓大提琴協奏曲、與鋼琴家J-Y Thibaudet合作葛利格與西貝流士作品、與Juhani Lagerspetz灌錄布拉姆斯大提琴奏鳴曲以及改編歌曲、與倫敦愛樂錄蕭斯塔高維契一、二號大提琴協奏曲。最新錄音則是拉赫曼尼諾夫以及米夏可夫斯基的奏鳴曲,伴奏還是J-Y Thibaude。(賴偉峰)N2t
羅絲頓(Shauna Rolston):
        1967年出生於加拿大亞伯特省的愛德蒙頓,後來全家遷居到班夫。她的父親是小提家Thomas Rolston,母親是鋼琴家Isobel Moore,從小一家便經常舉行家庭三重奏,也因此奠下羅絲頓的音樂基礎。她參加過Zara Nelsova、Janos Starker、Tsuyoshi Tsutsumi、Gabriel Magyar、Leonard Rose等人的大師班。也曾在英國布列頓皮爾斯學校,師事傅尼葉與William Pleeth。在耶魯大學師事Aldo Parisot。1986年獲美國音樂雜誌值得期待的年輕藝人,也曾獲亞伯特省的國際傑出成就獎。首張錄音是十六歲,在CBC可以看到她的錄音。她經常與加拿大樂團合作,另外像聖路易、倫敦、紐約、阿姆斯特丹、布達佩斯、日本、義大利等地的樂團也多有合作。羅絲頓是繼杜普蕾、哈諾伊之後令人期待的女性大提琴家,她的琴技與她的外貌一樣出色,如果說將杜普蕾形容成淒美的黃花、哈諾伊是濃郁的蜂蜜、那羅絲頓就是令人期待的含苞蓓蕾,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目前國內可以買到她的唱片只有兩張,最新錄音是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等曲,從音樂可以聽出羅絲頓「超齡」的音樂思想,冷靜中有沈鬱,大師體味淡淡地飄出。(賴偉峰)
奧地利大提琴家席夫(Heinrich Schiff):

        出生於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八日,他的雙親都是作曲家,雖然父母並不在意他是否一定要繼承衣缽成為一位出色的音樂家,但他還是走上了音樂之路。席夫起初以鋼琴啟蒙,九歲起開始學大提琴,席夫自述在他學習大提琴的過程當中,他的老師法國大提琴家Andre Navarra對他影響最深。「只有偉大的老師能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讓他們發展出獨特的個人風格」他說,「我的琴音也許聽起來不像Navarra,但是你只要看我演奏時的?#092;弓與指法,就知道是誰教我的。」 一九七三年,席夫首度於維也納與倫敦演出,一九八三年則登上紐約舞台。由於父母都是作曲家,他自小耳濡目染,對現代音樂習以為常,因此相當熱衷於推廣現代音樂。他曾多次在作曲家親自指揮下,演奏魯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協奏曲,而許多作曲家也寫曲題獻給他,由他首演的作品,包括了Bernd Alois Zimmermann的大提琴協奏曲(1984年倫敦首演,並且在Philips由Michael Gielen指揮下灌錄此曲)以及Hans Werner Henze的七首愛之歌(1986年)等。 自一九八○年代中期起,席夫開始客串指揮,目前是以大提琴兼指揮的雙重身分行走江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z@mm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1-1-26 20:00:13 | 只看该作者
听过马友友演奏的关于西藏的曲子,就如再次回到那里,震撼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0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4 , Processed in 0.523556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