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典润我心之妈妈篇(欢迎各位同道加入)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3:41:25 | 只看该作者

    妈妈读经——上周的读经内容(2010.12.30----2011.1.9号)
    《论语》第6-10篇30遍;前10篇通读2遍;第11-13篇各读10遍
    《道德经》通背20遍(总60遍)

     背《道德经》的时候,总是不能专心,一边顺口背着一边心绪不知都飘到哪儿去了,往往是一不注意都背过去十几章了。纯粹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刻意要自己专心,但最多能持续十来章的样子,心思就又跑了。如何解决呢?如果要坐在那里拿着书手指点着字一个一个地念,又时间不够。
    另外,背的乱窜章节也是常有的。好像这都是小孩子常犯的毛病,怎么我都有?惭愧惭愧

    《论语》倒还好,虽然生宝宝前后听过无数遍,也偶尔读过,毕竟背不下来,倒还能读的专心些。
    前10篇虽然以前没有手拿文本朗读过,毕竟听得多,前后大半年应该听了不下于100遍,一开始就能朗朗上口,读完30遍之后,差不多有一半的小节提起除“子曰“外的第一个词能够顺着背下来,但全篇就不行。现在开始读11-15篇了,每篇的内容比原来多了不少,熟练度又比不上,可能需要多读些遍了。
    有条件的话我还是赞成先通篇反复的听,听熟再读,不但能读的一气呵成,还能品味到文字之美、意蕴之丰厚。不过我一早上班整天没法听,晚上要读,听的时间就很不够。(如果孩子在这里,一边带孩子做家事一边和孩子共听是最好不过了)。所以从第11篇开始我就一小节一小节的读,读够5遍之后没有文字上的生疏感了,再读下一小节。一篇这样读完5遍,再通篇读。当然如果是绕口的难的章节就多读几遍,简单的几个字的就少读两遍,这都是灵活的。
    如果到16篇以后更生疏,那分小节读10遍也是可能的。这都是属于方法问题,也就是“技”的范畴;只要大的原则“多读、常读、乐读”不变,具体读法上怎么操作都不重要的,自己读着舒服就行。

    偶尔有空就看看王教授的演讲资料。其实上面只有全篇转来并整理过重点以红字标注的是我认真研读过的,时间实在不够用那些只帖网址的,大部分我还没下载来看呢。用来共享罢了。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1-1-17 11: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5:04:42 | 只看该作者
心理学教授选弟子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0-11-26 来源: 广州日报 毕淑敏   

        一位心理学教授,在录取报考她的研究生时,划掉了得分最高的学生,取了分数略低的第二名。有人问,你是不是徇私舞弊或是屈服于什么压力,才舍高就低?她说,否。
  她是德高望重的学者,在专业范畴内颇有建树。别人一定要她讲讲录取标准,她缓缓地说,我已经招了多年的研究生,好像一个古老的匠人。我希望我所热爱的学科,在我的学生手里发扬光大。

  我以前总是挑选那些得分最高、看起来兢兢业业、学习刻苦、埋头苦干、像鸡啄米一样片刻不闲的学生。我在私下里称他们为“苦大仇深型”的学生。许多年过去了,我有从容的时间,以目为尺,注视他们的脚步,考察他们的历史,以检验当年决定的命中率。
  我发现自己错了。在未来的发展中最生龙活虎、最富有潜质并且宠辱不惊成为真正的学科才俊的是那样一种人——他们表面上像狮子一样悠闲,甚至有点漫不经心和懒散。对于导师的指导和批评,往往是矜持而有保留地接受,使得他们看起来不很虚心。他们失败的时候难得气馁灰心,几乎不需要鼓励;辉煌的时候也显不出异样的高兴,仿佛对成就有天然的免疫力。他们的面部表情总是充满孩子般的好奇,洋溢着一种快乐,我称之为“欢喜型”。
  “苦大仇深型”的学习者,主要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一旦达到目的,对于科学本身的挚爱就渐渐蒸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然无可厚非,但作为学业继承者,则不是最好的人选。
  “欢喜型”的学习者,也许一开始他们走得不快,脚力也并不显出格外的矫健,但心中的爱好,犹如不断喷发的天然气,始终燃烧着熊熊的火焰,风暴无法将它吹熄。在火光的引导下,“欢喜型”的人们边玩边走,兴趣盎然地不断攀登,直到高远的天际。
  心理学教授说,几乎世上所有的事,都可以划分成“苦大仇深型”和“欢喜型”。比如读书,若是为了一个急切的目的而读,待时过境迁,就会与书形同陌路。如果真是喜欢,就会永远将书安放枕边,梦中与书相会。

        这样看来,我还算是“欢喜型”的学习者。可惜兴趣转化过大,多数不能持久,所以至今一事无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5:31:47 | 只看该作者
宝宝学习10种才艺的最佳年龄,哎!天才也要适时而“生”

引导语:营养做基础,行为来引导,艺术来启蒙,做IQ、PQ、EQ全面发展的Q宝宝。所以要培养孩子学习一些才艺特长,有的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有的孩子反觉得是一件负担,孩子如感到是负担,就不太好了。再加上教育目的和方法不得当,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家长在送儿童去学习的同时,还应尊重儿童自己的兴趣。而且,家长还应根据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理智地选择学习时间。下面给各位家长提供了一些建议性的资料,以供家长参考。

小提琴
  一、学小提琴的适龄期
  小提琴演奏是单手拿琴站立演奏,自己要想演奏出好音乐,对手及指头尚小、力量不够的3-4岁幼儿来说,过于勉强。因此,建议学习小提琴的年纪为5~6岁较适当。

  二、学钢琴的适龄期

  在音乐世界里,声音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太小的宝宝是不宜学钢琴的,因为要学习钢琴需要宝宝具备一定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宝宝的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最起码能认识简单的五线谱,也包括一定的听力分化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如区分音乐的高音、音色、单调等,还包括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及手指的力度和手发育的大小等。

  因此,一般的儿童学习钢琴在2-3岁时,效果无法期待,6-10岁开始学,想成为钢琴家又慢了一点,在3-5岁时最好让孩子先听好的音乐,欣赏好的音乐,一般4-5岁开始接受钢琴等乐器的技术指导,学钢琴比较适宜。当然,可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提早或推迟些。

  三、学绘画适龄期

  由于孩子在1岁或1岁多已会“涂鸦”,2-3岁开始对形状、颜色产生兴趣,4-5岁开始对实际事物、经验过的事物有了认识并画出,5-6岁时,不是画看到的东西,而是画认识的东西,此时的孩子观察力、想象力、甚至表现欲都很高。因此,从2岁半到3岁孩子最纯洁的时候开始,最为适宜。

戏剧小演员
  四、学戏剧的适龄期

  所谓戏剧,就是使用自己身体所有的器官、机能来表现,从发声、发音练习开始到音乐、古典、芭蕾等,要有广泛的训练才可。这些训练可以配合年龄及身心发展情形分别进行,所以从3岁到成年,只要有志于演戏,任何时候都可以说是“适龄期”。

  五、学书法的适龄期

  书法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的艺术,字要写得漂亮且具有艺术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按照学习规律,一步一步的学习,练习、循序渐进,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书法的确要旨,学习书法,年龄不宜太小,学龄儿童从三年级开始学习书法,较为适当。因为这个年龄已适应学校生活,对文字的理解也较深,可以开始学。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理解力较弱,但若有兴趣,还能持续学习的话,在这个时期开始学了不会太早。

  按习惯书写文字的意义而言,这个时期开始学习书法,也是适合的时期。

  在学习过程中,应先根据孩子所认识的简单字,执笔写字,学习要由易到难,初学要先学“描红”,学习基本知识,宜选择收笔明显平衡的柳体、颜体等,孩子学习正楷入门与否,要看其离开字帖后能否写得像所临摹的字体,当楷书学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开始学习行书、隶书及草书。在指导孩子学习书法时,要注意孩子学习的姿势,习惯和态度,练习时间不宜太长,多带孩子参观书法展览、有碑刻的名胜古迹等,对孩子取得进步,要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六、学英语的适龄期

  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正常儿童四岁时便能掌握母语的全部语音,而且也能学会其他民族的语言。如果想将来英语说得像国语一样好的话,尽早学比较好,随着年龄增大,过了5岁,母语习惯已形成,发音机制逐渐稳定并限于母语,再学外语就有语音干扰,会困难很多,因而只要家庭条件允许,孩子最好从小学点外语,1-2岁就开始亲近英语,3岁以后跟着老师正规学习比较好。

围棋益智
  七、学围棋、象棋的适龄期

  围棋和象棋的开始适龄期是3-4岁,只要孩子能区分棋子的黑和白,棋上的文字可以了解即可。这两种棋都有很难的专业术语,如果要充分了解,一般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八、学游泳的适龄期

  “游泳训练班”一般是教授基础的良方,有各年龄都能学习的课程,0-2岁的“婴儿游泳班”、“3岁幼儿”、“幼儿”、“学童”、“高级”、“选手培训”等,因此,母亲想要“让孩子学游泳”或孩子“自己想要学游泳”时,就是游泳的开始适龄期。

  九、学体操的适龄期

  根据幼儿发育,1岁幼儿跟着节奏会手舞足蹈,摇动身体,2岁幼儿已经可以抓住东西,3岁幼儿可以跑到目的地,4岁幼儿会单脚跳、翻跟斗,两脚交互轻跳。体操不论几岁开始,都是越早开始越有完成高度技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体操才艺从3岁开始较为适当。

  十、学溜冰的适龄期

  专家和教练一致认为:越早学越好,一些活跃的选手大约是在4岁到小学入学前后开始学溜冰的,4-6岁是溜冰的开始适龄期。早一点开始学,就像讲母语一样,可以在自由、无意识之中,掌握溜冰的窍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9:20:15 | 只看该作者
    《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原是傅佩荣教授的一次演讲的题目,后集结成书,文分三辑,一是“随着季节展书读”,说明人生与四季的各阶段,在选书时的基本考虑。二是“读书方法面面观”,他把自己念书的粗浅心得与有限经验,从各个角度铺陈出来,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三是“品味好书乐无穷”,代表他对某些人文思想的作品的通识与素养,是极为可取的资料。全部三辑中,总计探讨了二十余本作品,读来很受启发。

    这本书的前言中就告诉我们:
读书首重启发兴趣,其次则是掌握有效的方法。而读书的有效方法与对象、目的都有直接的关系。当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深化人文素养,提升价值品味的能力,可以进而把握生命的意义,活得比较踏实而快乐时,应该注意两个层次:一是选择合宜的书,二是消化书的内容。

    关于选书,他认为:选对了书,就是成功了一半。选的原则可以配合人生的阶段与一年的季节。读书方法为何要配合季节调整呢?这是由于考量人生有漫长的阶段,一年又有不同的气候。因此,方法的应用在于“选择”合宜的书籍方面。

    具体来说,他认为:

一、人的一生分四阶段,每个阶段的读书目的及内容侧重有所不同:
1、少年读书3-20岁,读书目的:摆脱文盲、奠定基础、认识自我。小孩可读童话漫画启发本心;中学读小说、戏剧、传记。
2、青年读书20-40岁,读书目的:谋职安身、讲求实效、自我定位。可多读哲学、心理学书籍
3、中年读书40-60岁,读书目的:自我成长,提升生活品质,需要文学与艺术的滋润、舒缓。可多读小说、戏剧、诗词、音乐、美术。
4、老年读书60岁以上,读书目的:自我超越。以读宗教经典、四书五经为宜。

二、关于一年的四季,他以个人的具体做法为例说明:
1、春读《论语》、泰戈尔的《诗集》。
2、夏品《庄子》、梭罗的《湖滨散记》。
3、秋思《老子》、房龙的《宽容》。
4、冬温《孟子》、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原因如下:

  春天,万象更新,一切欣欣向荣,应读《论语》和泰戈尔的《诗集》。因为春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人需要“立志”。此时读书以肯定生命、启发希望、确定方向为主。孔子博闻好学,志向高远且一生践行;泰戈尔的的诗,词藻优美,思想充满生之喜悦,均适宜于春天品味。

  夏天,酷热难当,人容易烦躁,当读《庄子》、梭罗隐居瓦尔登湖时写的《湖滨散记》。两者都是返璞归真、探索人生、研究大自然丰富经验的不朽记录,我们可学庄子的逍遥人生观和梭罗的闲散。

  秋天,适宜思考,可读《老子》、房龙的《宽容》。《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让我们对古老的东方智慧产生无穷的幻想。房龙的《宽容》中归纳不宽容的三大原因:“懒惰”、“无知”、“自私自利”,值得我们深思。

  冬天是一年之余,应该休养生息。适宜读《孟子》、尼采的《查拉图斯特如是说》。因为《孟子》中透着刚健不已的气势,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尼采的《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中有“骆驼”、“狮子”、“婴儿”的“精神三变说”,能启发我们新的视野,使得我们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

三、附录:全书目录如下,读者一见即知其主旨。这是傅佩荣教授书籍的一贯特点,条理非常清晰。读者可从中挑选感兴趣的篇目选读。
    前两章最重要,第三章可略读、跳读或不读。

目录:
一得之愚谈读书(自序)

第一辑 随着季节展书读

四季与读书
少年读书
青年读书
中年读书
老年读书
春读
《论语》
泰戈尔的《诗集》
夏品
《庄子》
梭罗的《湖滨散记》
秋思
《老子》
房龙的《宽容》
冬温
《孟子》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书中天地宽

第二辑 读书方法面面观
培养读书兴趣
读书的计划
读书的方法
四种读书的方法
专注与精深
《论语》读法之一
《论语》读法之二
读书风气
书店与阅读风气
我的阅读天地
文学听力
向历史请益
从学习到表达
书是我的良伴

第三辑 品味好书乐无穷
《开拓创意心》
《先知》系列
《四大圣哲》:影响我最深的一本书
《苏菲的世界》:从困惑到觉悟
《谈判上道》
《三分天下》
《有爱无恨》
《开拓灵性的人生》
《人生四季之美》
《完全道德》:邪恶之谜
《风雨江山》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两种自由的追求:庄子与萨特》
《传统的再生》

    介绍一下作者:傅佩荣,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中西哲学,大约近二十年来专研中国国学经典,潜心解读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在学术研究、写作、演讲等方面皆卓有成就。在凤凰卫视、CCTV百家讲坛、山东卫视等媒体都有有关国学方法的讲座。著作颇丰,目前作品大约有近百本书籍。

                                                         (转自“诚妈2010年的读书大计划:《论语》、《庄子》、《老子》、《孟子》”)

        子云注:或许成人读经典与孩子读经还是要有所不同的,孩子读经是一定要求大量重复出声朗读,乃至熟读成诵,不求理解,更不作注释。而成人,心智已开,心绪已杂,在重复朗读几十遍的基础上,找些比较好的注本看看是不是会更好?

      
了解《论语》读哪些书
 
陈壁生
 
??《论语》读法:
??
??1、如果做初级的了解,最好的著作是:

  ??第一,第一,钱穆的《论语新解》,钱先生对古籍烂熟于胸,注解《论语》,贴切而中解《论语》,贴切而中肯,极好。

  ??第二,是杨伯峻《论语译注》,杨注字词训解较多,对一般的读者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受时风影响,其解多有不逮之处。

  ??第三,是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李注用过多的哲学术语解读,所以有时候理解不正确。

  ??以上三书,可为一般性了解的读者入门之书。
??
??2、如果要做一个基本的了解,最好的著作是:

  ??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是书为程树德先生精心之作,参考了及其丰富的《论语》解释史材料而写成,所以,对历史上多种《论语》解释都有充分的考辨,为研究者读《论语》的入门之书。
??
??3、如果要做相对比较深入的解读,有:

  ??第一,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此书见于《十三经注疏》,为一般性研究最基本的入门书。何晏之注,其注甚古,其言甚精。邢昺之疏,其解甚贴切。

  ??第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章句集注》,此书为理学家注论语集大成之作,为研究理学必读之作,也是理解“朱熹眼中的《论语》”最重要的作品。读此书需同时参考《朱子语类》和《大学》、《中庸》、《孟子》的朱注,才能有贴切的了解。

  ??第三,刘宝楠《论语正义》,此书为宝应刘氏对何晏注的正义,刘宝楠以“以经注经”之法注解《论语》,其材料之广博,考辨之精审,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要研究《论语》,窃以为此书可以做最基本的材料。

  ??第四,杨树达《论语疏证》,此书为以经注经的典范性著作,一般可能比较难以读懂,不过研究《论语》,此书必读。
??
??4、如果要看《论语》是怎样被皇权专制败坏的,最好的著作是胡广等奉敕撰:《四书大全》(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此书名为“大全”,收集也甚广,只是奴才之书,多有以经典阿谀圣上之词。
??
  5、对《论语》的研究性阅读可参考之书,最重要的是: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

  ??刘逢禄:《论语述何》

  ??康有为:《论语注》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
论语注释:南怀瑾选集(第一卷)论语别裁   作者:南怀瑾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老子注释: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老子注释及评介作者:陈鼓应 出版社:中华书局 价:¥38.0元 孟子注释:陈蒲清㊣孟子注释庄子注释:王先谦《庄子集解》刘文典《庄子补正》钱穆的《论语新解》、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主题:  Re:请问王教授﹕论语注释本之选择   
内文:


一,学问有知识一面,有智能一面。知识是明白的刻板的,智慧是深度的灵活的。因为儿童的理解力尚不足,我建议给他的阅读,从简易能懂的知识开始。

二,当然,若他要看他还不能了解的书,也可以,只不过不要强求他了解。这样,也等于只看他了解的部份。至于不了解的部份,放在心中,其实也有很大的效果,因为现在不懂,但可以给将来的懂留下种子。

三,像论语这样智慧的书,本来就不必急着让孩子了解,纵使讲给他听,他也只能了解他能了解的部份,而这一部份,既然他已能懂,不必人讲解,他也大概都能自己了解了,既了解了,何必费力再讲再看?至于本来不了解的部份,即使讲了,看了,他的了解,还是是不多的(不深的)。尤其,义理之学,必须是自悟,方是真章,靠看来听来的,都不着实。

四,进一步说,如把论语翻成白话,讲得让他好像了解的样子,他也能应用几句,其中或许有大毛病在。即:从「理解」而来的「智慧」,是不了当,不相应的。如果一个小孩,居然把现在的了解当作是圣贤的智慧,则将一生受限。

五,我常在想:为何胡适之从小饱读经典,长大后却侮圣蔑贤,这可能与他小时成长的历程有一点关系。他小时候,因为父亲早死,母亲希望他早日出人头地,所以特别加学费银两给老师,要老师提早给胡适开讲(即讲解所背诵的经典的文句)。后来,我们看胡适的表现,就可以知道胡适的学问,其知识才华累积固然不少,但其智慧(历史的见识,人生的了悟,文化的深度),却只停留在十岁左右。例如,他说,他十一岁看资治通鉴,看到「神灭论」,以为很有道理,很高兴,就定了他的人生宇宙的信念,成为一个永远的「无神论者」了,到老还转不过来,还残害中国数十年呢。此外,他对孔孟老庄了解的深度,也和一个小学生差不多。

六,所以,不必急着让孩子解经。一般的儿童青少年读物,艺术,文学,历史,地理,传记,科学,多看些。开卷有益。

七,如真想要让一个六七岁的小孩看论孟老庄之解,也不一定不可以,但让他好玩即可,不可板起脸孔,说这句话就是如此如此,孔子就是这样那样。否则,爱之,恐适足以害之,不可不慎。

八,要看四书之解,最少要看朱熹集注。要看老庄,至少要看王弼郭象的注。如这些注本尚看不懂,那就代表还不到解四书老庄的程度。

九,以此标准衡量,大概不会错的。提供参考。

十,儿童以读经背经为要。读多背多了,不怕他不解。将来,他在低头举手中,忽有领受,在散步斜卧间,即有会意,在河川边,在秧田畔,皆能悟入。何等逍遥,何等自在?您烦恼什么?该紧张的,切勿轻易放过了,不必紧张的,安之可也。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1-1-13 12:2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0:21:58 | 只看该作者
读论语孟子法——季谦先生2009年8月27日讲于庐山东林寺

一、开篇:读一本书,其实是读一个生命

        (前略)我们今天的题目叫做论语孟子的读书法。因为讲到论语顺便讲到孟子,两本书一起看。


         讲到读书这个话题,我想到当代的一位国学大师,叫做钱穆,钱宾四先生。钱宾四先生曾经这样说——因为他主要是学历史的,他主要的成就是历史学——他有一本有关历史名著的导读的书。在书的开头他就告诉读者说,我们去读一本书,其实最重要的是,从书里面读出一个生命。因为一本书之所以有价值,之所以动人,不是这些文句,乃是它背后有一个生命在支撑着这本书。所以读书的人不是只读这些文句,要从文句里面去体会到,去看见这一本书背后的精神,其实就是这本书作者的生命。作者的生命表现在这本书当中。他举例说,如果我们读史记,我们应该从史记的文章里面,能够看到能够体会到司马迁的生命特质,或者说司马迁对于历史的见解,乃至于他对于人间的期待。

        扩而充之,我们读论语,要从论语这本书里面,体会到孔子的精神;也可以说,让孔子从论语这本书里走出来,你当下能够面对孔子。读孟子当然也是一样。凡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学术成就的人,他写作一本书,这一本书就是记载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其实就是他的智慧的表现,他的智慧其实就是他的生命的结晶。这本书是文字,文字是死的,白纸黑字,但是文字当中的字里行间所展现的智慧是活的。智慧如果是活的,这个生命就活在当下。所以读一本书,其实是读一个生命。

        那么今天我们讲读论语孟子的方法,是引用于朱熹的《四书集注》。朱熹在《四书集注》里面,其实淳淳地教诲。他在跟弟子言谈的时候,常常教导弟子怎么去读圣人之书。我们今天所选的这一部分文章就是从朱熹的语录当中节录出来的。凡是朱熹谈到读论语的方法,都在这里了。那么我们以下一条一条地看。


二、分说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通一经就不用读其它经了吗?

        好,现在请大家一起来看,我们一条一条地说。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这里是指成人读书,现在我们连儿童读经都还是以论语孟子为本。

        后面那一句话很重要: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这一句话可不要误会说,我们就真的可以不治六经了,这是一种文学性的修辞方法,是一种强调,一种夸张。当然也是事实,不过,这种夸张就是来反映论语孟子的重要性。说它夸张是反映重要性,而也说它是事实,道理本来就如此。为什么呢?假如我们把读书犹其是读圣贤书,不把它当做是知识的追求,而是一种智慧的开启。那么,只要智慧开启就达到读书的目的。所谓“见道”,要能够见道。那么道是一个道,假如能够见道,如果四书中有道,或者论语孟子中有道,读论语孟子可以见道;而六经中有道,读六经也可以见道。所以所见的是同一个道,如果读书的目的在这里,那么,读论语孟子比读六经更容易见道。因为,如果读论语孟子能够见道,所以“六经可不治而明矣”,就是不必再深切地追求,你就能够明白六经的道理。为什么?六经的道理只不过也是四书的道理,只不过也是论语孟子的道理。所以从求道,见道的立场来讲,可以说,论语孟子既治,你已经“治理”好了,那么六经不治而明。但是,如果从知识的立场来讲,一个儒者,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啊,儒者的学问当然越丰富越好。那么象这样子,你就不能够说,那我只读论孟就好了,六经都都可以不必读。所以不要误会“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对于一个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式:例如说读经就是万能吗

        就好象我们讲读经,我们有些时候会说,读经就是了,只要读经,一切的功课不在话下。那么有的人就会质疑:难道说读经就是万能吗?所以有人就质疑说我们是读经万能论。读经就是万能嘛。我说这里有两个了解的方式。所以我一直——这一句话已经讲过好多次了——对于一个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式,而两种回答的方式往往是针锋相对的。比如说读经是万能的吗?我们也可以说,不是,也可以说是。那么两种回答既然是不同而且是完全相反,这怎么可能呢,这岂不是矛盾吗?如果是平面地看,它是矛盾的,是与不是是矛盾的;但是,如果从不同的观点,或者说不同的层次来看,它就可以不矛盾。就是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当然读经不是万能的,你只有读经,那么其它的知识怎么办?犹其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其它知识,难道是只有经典就够了吗?所以我们说,不是,读经不是万能的。但是也可以说是。从哪个观点说是呢?说读经是一个基本的教育,核心的教育,笼罩性的教育,所以读经能够提升一个孩子的学习的智能。如果读经能够提升一个孩子的学习的智慧,智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叫做聪明,一方面叫做兴趣,所以一个孩子如果有读书的聪明,又有读书的兴趣,学习的能力提升了,那么他就可以很方便地去学习其它的功课,这叫做笼罩性的教育,或者说这叫做核心性的教育,从这个地方说读经是万能的。

        那么,那么刚才说,论语、孟子都已经有透彻的了解了,六经之道只不过如此。所以论语孟子是万能的吗?也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那借用刚才的方式我们就可以解答。问题 的解答方法并不是单一的。那么对于一个真正了解的人,他可以左右取之逢其源,左右逢源。所以,论孟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切己有用的读经心态:读经是在读我们自己

        下面更重要,“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圣人之所以用心所在”。那么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我之所以未至者。所以读经、读论语孟子,读圣贤之书,最最重要的还不是了解圣贤在说什么,而是要切己,要返身思考,要能够把自己与圣贤相比较。这里面的意义是说,圣人为什么他是圣人,那我为什么不是圣人,其实在于读书的每一句话当中,都可以作这种参照。如果能够作这种参照,那就不是在读圣贤之书而已,是在读我们自己。那么这样子才是切己有用。所以这种提示,一般人本来应该都知道,而常常忘记了。如果以这种心态来读书,一个人的进步是非常快速的。乃至于你只要读懂一句,也就可以了。

        同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一个有智慧者必定两边都是

        所以整部论语既然都是圣人生命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就好象是地下水,你在任何一个地方挖井,都可以引出所有的地下水。所以读论语并不一定每一句都要有体会,其实只要体会一句,你就体会了圣贤之心;体会了圣贤之心,所有每一句,也都可以了解,所以不是“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而应该也可以这样说,懂了一句,其它都可以不读而明白——也可以这样说。那么这是一个很高明的说法,一定要贡献给高明的人。普通人不可以这样说的,就是你的心智这么清明,你的领悟这么深刻,这一种人可以这样说。当这一种人这样说的时候,他说我只要读懂一句,我就可以懂得全部的论语,读懂论语,我就可以懂得孟子,论懂论孟,我就读懂六经,这是一个高明的人才可以说的话。当高明的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他并不会障碍自己说,那我就不要读书了。所以一般人如果是误解了,他真的是孤陋寡闻,然后自己限制自己。当高明的人说,我懂一句,就等于懂了一切。这一个人,我想相信,他更能够句句而求之,每一部经都会老老实实去读它。因为道固然是一,但是,它的用是多。所以朱子说,同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这个用在读书上,你就可以说,所有的经典,只不过表现一个道,同体一太极;但是呢,经典有那么多部,有那么多的语言,它每一部,每一句话,也都是道,所以,物物一太极。那么一个真正的儒者,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既能够了悟同体一太极,他又能够关切,物物一太极。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个了悟同体一太极的人,他必定不会疏忽了物物一太极。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必定不会拒绝知识。更进一步讲,一个真正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人,他必定不会排斥西方文化,一个真正受传统良好的教导的人,或者说领悟传统的智慧的人,他必定不会拒绝于现代化。所以这是本末之言,在这里强调一个本,但是这个本,不可以拒绝末,不可以排斥末,这才是真正的本。但是,本末还是要有清楚的区别,不可以舍本逐末,不可以因小失大,所以话要两头说。一个真正了解的人,他两边全部明白,他随机运用;一个不了解的人,就死于句下。讲高的就偏于高,他就两脚就悬空,都是浮华之言;那么如果偏于比较低的呢,庸俗的呢?那他就没有高明的境界,他不想追寻同体的道理。所以一个有智慧者必定两边都是。

       凡圣同体,只是工夫不同:东西方见解之不同
-
        所以说,我们读书,求圣贤之心;而求圣贤之心的同时,最好能够了悟:原来圣贤之心就是我的心。只是圣贤把他的内在的心灵,全部展现,如如地朗现,他毫不委曲地,把他的光明,能够落实在他的真实生命当中。而一般人,他也应该有如此如此的光明的本质,光明的可能,只是自我障碍。所以,假如读圣贤书,其实以圣贤之言,圣贤之心,来引导我的心灵,来启发我内在的光明,当这样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为什么圣人是圣人,而我不是圣人。假如我们认为圣人是天生的,他是天纵英明,我们不是,圣人是另外一种人,如果这样叫做“定性众生”。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到这句话的背后是说,众生的阶位是不定的。不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象佛教讲,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但是为什么不是佛呢?是不是因为本性上不同呢?不是,是一种工夫上不同。在这句话里面就表现了,我的心,就是圣贤之心;圣贤之心,就是我的心,只是工夫的不同。圣贤把他光明的心性,完全在他现实生命之中展现出来。而我们不能如此的展现,是我们工夫不到,而不是心性不同。当这样想的时候,一个人就可以用功了。如果我们认为,圣人与我们不一样,圣人天生是圣人,这样子我们就不能用功。

        在东方的学术当中,至少我们看到佛教,它说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在《涅盘经》上明文这样说,而这种的认定,在儒家更是明白。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怵惕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些孔孟之教,就是如此。不过,如果比照西方的学问,就不是这样说。比如耶稣说,我是上帝的独生子。西方的神学这样说,上帝是圣父,耶稣是圣子,他们的共同点叫做圣灵,所以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如果只有圣子才能够跟圣父一体,那么请问怎么办?所以,这样的一种理论,它必定会引申这种教的特色,所以这种教的特色,就是信徒只能够崇拜,只能够祈祷,而最后只能够等待审判,众生是不可能与上帝同在的。也就是说,众生皆可成佛,众生皆可成圣,但是,西方说,众生不可能与上帝合一,不可能成为耶稣。你看,这有很大的不同啊。所以西方的宗教,不注重所谓的“工夫”。而东方的学问,至少佛家跟儒家,非常注重工夫,当然道家也注重工夫。什么是工夫?工夫的第一个要件就是要有一个理想,所谓的道。虽然,各种的学术系统所说的道不一样,但是必定有一个道,所谓止于至善的那个至善。而这个道,比照于现实生命,现实生命往往是不合于道的,那么这个不合于道的距离,就是要做工夫的所在了。所以,工夫就是使自己的生命日渐净化,而能够接近于道,到最后是与道合一。这叫做工夫

        那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读出圣人的用心,还有要让自己的生命,往圣人的生命的层次上升进;再说一句,不是自己的生命往圣人的层次升进,而是人生本质如此。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你本来就应该这样做,要不然,都是自己障碍自己,自己委曲自己。你可以成圣贤,为什么不成圣贤?可以成佛,为什么不成佛?常常以这样子的高标准,来砥砺自己,那么自己的进步就更快了。而且呢,要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总之,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思,夕于思,时时刻刻念兹在兹。而且最后再交代一句,要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

       平其心,易其气,不要激烈:中国近代的两种心态激烈

        阙其疑这一点,我认为更重要。平其心,易其气,就是不要激烈。激烈有两种,一种就象义和团这样激烈。所以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有两种激烈的心态,一种是义和团心态。义和团心态就是什么呢?义和团心态就是,中国是完美的,西方有的一切我们都有,所以中国是华夏之邦,西方是蛮夷之邦;从古以来,只有改变蛮夷变成中国,哪有中国象蛮夷学习的?后来又出现五四。五四也是一种激烈的态度。什么态度?这两天一直讲,五四就是打倒东方,全盘西化。所以义和团跟五四刚好是钟摆的两边,这叫不能平其心,不能易其气。那易也是平的意思,我们心气要平和,不能够急切。所以不能够一读到圣贤之书,满口都是圣贤之言,太过的焦燥。当然,也不能够抓住几句话,然后就说,圣贤只不过如此,所以不可以焦燥。但是,你也不可以庸俗。我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如果是真的有疑惑的地方,想圣人怎么会讲这些话呢,这个有疑惑了,千万先要阙。所谓阙的意思就是先摆在一边,阙疑。这个地方我有疑问,我现在还不能够完全的了解,在我不能完全了解之前,我先把它放着,这叫做阙其疑

        阙其疑,以不解解之:运用解释学的方法来回应诸如“经典有糟粕”的话题

        最近几十年来不是有许多人说,经典有糟粕,有的人劝告我们给孩子们读的经典,要慎重地选择,象论语、孟子,你也不能够整本都给孩子读吧。为什么?因为这里有糟粕。我就说,请问糟粕在哪里?你能够指出来哪一句是糟粕吗?他就哑口无言了。所以各位,以后如果遇到有人跟你说,经典有糟粕。你就考考他说,老兄,请问糟粕在哪里?你能不能举几句糟粕让我听听?大部分人都是闭嘴,他只是用庸俗人的眼光说,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美的。他就想,圣人也不可能完美的,所以任何事情一定有它的缺陷,所以圣人之言一定有糟粕,他就用这样子的推理推过去了。我们也不敢直接说,圣人必定没有差错的时候,也不敢这样说,但是如果请问他糟粕在哪里,可能他也举不出来。这是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此而已。那么如果真的有人举出,这几句是糟粕,请问我们怎么办?我们可以这样处理,阙其疑。它难道真的是糟粕吗?你真的是了解这本经典了吗?比如说读论语,论语中有糟粕,这句话是糟粕,你难道真的了解孔子之意了吗?那么怎么了解孔子之意呢?有人说,我就是认为这一句话是有毛病,我们应该更谨慎一点。

        近代西方有所谓的诠释学,就是解释学,解释学就是来解释比较深刻的文章的一种学问,犹其是解释经典。一般的语言容易了解,犹其是科学论文,只要你一步一步地去了解,那总是步步都是实在的,步步都是明白的,那就真的没有解释学的必要。但是有些文章,象诗词,这个表达者他所表达的文章非常地简略,说不定它背后蕴含有深远的情感,有深远的志向,用这种简略的表达,他又用文学的方式表达,你怎么可以用他表面的文章,然后就判定他是在讲这些话呢?犹其是西方人认为,神话和经典,象他们的圣经里面也有很多的神话,请问神话就是无稽的吗?讲这些神话的背后有没有道理呢?那么既然神话没有把它背后的道理讲出来,它只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看起来又是很玄妙的,好象不可靠。不过讲这些神话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它如果有意义,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这些神话的不可靠,而就直接否定它呢?而是我们要去领会这些神话背后的意义呢?而这个神话既然没有把意义直接讲,它隐含在背后,你怎么可能去真实地把握说我这样把握是对的,因为对神话的解释有各种的方法嘛,众说纷纭嘛,那你怎么可以把握,你怎么可以知道谁讲的是比较真实的?能够把握到这个原创者的用心?所以这里就须有一种学问,叫做解释学。解释学里面有两个解释的方法,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承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你要了解全体,必先了解部分。就是说你要了解这个整个的学者,或者说整个的学派,或者说这本书整体的意义,你必须了解部分,从部分了解起,就是你每一句都要了解了,你要一句一句一章一章了解了,你到时候才可以了解全部了。所以你要读论语,你要了解论语的意义,你要了解孔子的生命,你要怎么了解呢,你当然要从论语一句一句读去嘛。你不了解一句一句的论语,你怎么可以了解全部的论语呢?要了解全体必定要了解部分。有道理,但是道理不只有一个。它第二个方法就是,要了解部分,必先了解全体了,你对于这一部分,对于这一句话,这一章,你要能够有真切的了解,你必须了解全体之后,用全体整个的意义,来解释这一章了。这一章才真正地表现出原作者的意义了。所以要了解孔子的每一句话,必须以孔子整个生命作背景,这样才能了解一句话,这样叫做解释学。

        那么阙其疑,大部分对于所谓经典有糟粕的这些顾虑,或者是有些人举出这句话就是糟粕,这一句话不符合时代精神,这一句话对于现代的法制有不良的影响,这一句是孔子在歧视女性,有好多这种说法了,这就是所谓的论语的“糟粕”啦。那么孟子的“糟粕”可能更多,孟子为什么要骂人,要骂杨朱,骂墨翟,杨朱墨翟不都是好人吗?要骂,而且骂得这么凶。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把他们骂成禽兽。那么这样骂得太过份了,糟粕。各位,我建议以后读圣贤书,不要随便拿哪一句话说,这是糟粕,我们也应该运用解释学的原理,来想一想,也要用全体来解释部分,要了解孔孟的用心之后,才来判定这一句话,到底它是不是糟粕,它是不是不合时代,它是不是违反人性,等等,所以要阙其疑。不要随便抓圣人的小辫子啦,不要以为你抓住一句圣人讲的不大合理的话,你就认为你自己已经超越圣贤了,要阙其疑。我们现在不是说,要维护圣人,然后说,圣人是一无过错,我们不是要定于一尊,但是也要有谦卑的态度,所以要阙其疑。所以读到不懂的地方,甚至读到有意见的地方,把它放着,为什么?有人对我说,论语有糟粕。他既然能够举几句确实有问题的话,如果能够解我们就解,不能够解我就用这样子的方式,就能解之。不能解,我们就用不解解之。什么叫不解解之?我们就问他说,请问论语总共几章?四百九十八章,你举出几章的糟粕?三章。那意思就是四百九十五章就不是糟粕对不对?对。那么你为了四百九十八章里面的三章,而就认定了论语就没有价值,我们不要读论语,或者说,我们要剔掉这三章, 你四百九十八章里面只是剔掉这三章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首先我们要说意义不大,第二点,再说,如果它不是糟粕呢?它也是精华呢?只是我们并没有完全了解呢?所以首先要阙其疑,这是我们读圣贤书的态度。其实四百九十八章里面我们把四百九十五章我们认为是精华的都体贴了,都去实践了,那三章纵然是糟粕,也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德业,你怕什么呢?那么小朋友背了四百九十八章其中有三章是糟粕,难道这三章就把其它四百九十五章都全部打垮了吗?所以,不管怎么看,都不必这么紧张。这叫阙其疑。

       晓其意,求其义

        如果能够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这是我们讲的第一段。再来我们看第二段,跟我念(大家跟念):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意,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意,而见义者也。这是当然的,这是指初步而言,读书的第一步而言,要先晓其文意。前几天我们就讲,现代的中国人,连晓文意这一关都度不过,这就太可怜了。那么晓文意之后,还有第二关,求其义。求其义就是刚才所说的这个方法。所以这一句比较容易了解,所以晓其意是第一步,求其义是第二步,当然,再做工夫是第三步,那么期待自己成圣成贤应该是第四步了。

        善读书者,从事见理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先生念,众跟读),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甚生就是什么,怎么样的气质,就是多么好的气质的意思。这是宋朝洛阳一带的白话。那将来涵养成什么样的气质呢,也就是说将来涵养成多么好的气质。这一条我认为很重要,也就是说,经典还是活的,活在我们面前;圣人还是活着,活在我们面前;圣人诸弟子还是活着,活在我们面前。因为圣人与诸弟子所讨论的只不过人性,虽然远在两千多年前,地点是在山东曲阜,或者说孔子周游列国的哪一个国家的一个定点上,所以时间地点都不是现在,都不是我们这个地方,他们所讨论的事情或许已经过去了,比如他们讨论管仲,他们讨论王孙贾,他们讨论春秋时代,或者以前尧舜人物,他们讨论的是这类人物,他们没有讨论现代人物,但是,他们所表现的是事,事件。不过他们在谈论事件,处理事件的时候,他们背后有一个道理。所以我们读书,是从事件中看出道理。事件是会过时的,道理是永恒的。所以善读书者,从事见理。因此,有人会说,那是两千多年前的东西,不合现代,我们现代应该有现代的学问,这一句话讲的也没有错,但是,这一句话讲的太肤浅。因为,我们读书不是只读那些事,我们读书是从事中见那些理,见所以如此处事的理。事会变,理不会变。那么既然理不会变,理是永恒的,而这个理,就可以来处理现代的事,所以由古代的事见出永恒的理,运用永恒的理来处理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事,这样岂不是古可以为今所用吗?那么所以我们读论语的时候,我们读到这个弟子所问,都当做自己在问,为什么?因为弟子当时为什么会提出问题,弟子所提的问题虽然会有他的主观性,但是他的主观里面,就带有客观性。也就是说,弟子所问的事件当中,其中就含有了永恒之理,至少孔子所回答的,虽然也是就事而回答,但是孔子的心灵中,有一种永恒的智慧在,所以他所回答的话,都是所谓——“从最清净法界等流而出”,所以,都有圣人之意在其中。那么,我们看看弟子问了哪些问题呢?弟子所问的不出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自己修身养性的问题,所以弟子常常问仁,这个弟子问仁,现在我们也一样,还要问,什么是仁?所以弟子问人其实就是我们在问仁;第二个,他问仁是问一个为人之礼,这是普遍的礼,但是孔子对于仁的回答呢?是针对每个人气质的不同,境界的不同而回答,那么孔子对于弟子问仁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他是因弟子的程度不一样,弟子的需求不一样,而答得不一样。不过在这个不一样当中,有一样者在。也就是说不同的回答中有相同的义理在。那个义理我们也可以说是孔子心中的道。所以吾道一以贯之。那么弟子如果问的是仁,可见弟子是原来心中也是求道,也是要求人生之道,那么孔子呢就按照他心中深远的人生之道,天地之理而面对不同的弟子的需求而作回答,所以假如弟子问的是天地人生之理,那么这是永恒的问题,我们现在当然还要问,所以弟子的问当作自己的问,孔子的回答当然就可以当作是对自己的回答,假如弟子所问的是事,事情,历史上的事情。刚才说过,这个事情提出来问,其实弟子所提出来问的应该是,如何看待这件事,如何对这件事情作一个批判的了解。那么如果弟子是这种心情,我们也应该重新的对这个历史事件再作反省,这个历史事件背后含有什么人生道理在,所以,它最后还是一个道理。孔子对于弟子所问的事情的回答,当然也都是根于最深切的人生之道而提出来对这件历史事件的判断,所以对于孔子的判断,我们可以追寻他背后的道理,总之,最后的道理是一个道理,这个道理统称为仁德。假如再往上推,可统称为天理、天德。所以不管事情怎么变,问题怎么问,回答怎么答,到最后都统归于人生天地宇宙之道。那么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这些问答,到现在都还是活生生的。所以如果能够读论语,读活了孔子与诸弟子,那真的是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在了。所以我们要把论语中诸弟子问当作自己问,圣人之答当作圣人对你回答,这样子自然有所心得。还有说,虽孔孟复生,这是孔孟真的在你眼前,不过以此教人,你就是站在真正的孔孟面前提出问题,孔孟永远是这样回答,所以这里就指出,刚才所说的,历史会变,而道理不变,如果这样子我们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一个非常好的气质。

        熟读玩味,切己体察

        好,第三段这样解释,我们看第四段。跟我念。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这一句话也是跟刚才同样的意思,也是要切已,切已之前,要“熟读玩味”,就是在读书的时候,熟读或许当时就有体会的机会,增多体会的机会,而熟读,熟记于心,所谓念兹在兹,它在平常的时候,它或许忽然有灵感,所以熟读是增加我们体会圣贤之意的机缘,所以要熟读。接下去要“玩味”。要品味了,要玩索了,玩索品味了。时常拿上心来想一想,或者在事情上印证印证。甚至读历史的时候,你看到历史人物,他们的言行,或者是国家兴亡的气数,或许在读这些历史书的时候,你也能够跟经典互相印证,这都必须要先熟读,熟读以后,才有可能随时玩味。所以,熟读玩味,就是能够深入经藏的一个重要法门,所以要熟读玩味。而且,刚才讲“须将圣人言语切己”,切己省察,切己的意思就是,切,就是关切,跟自己的生命关切,叫切己。刚才所说的,这不是圣人跟他的弟子的问答而已,它是关切到自己的生命,“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又是一个切己,切己两个字非常重要。“终身尽多也”,这也是一种,刚才说的,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之辞,终身尽多就是说已经够了,已经太多了,这个意思。当然看得二书切己的时候,这一个人啊,已经象孔子所说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啊,一定是子夏说的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哪。好学了,看得二书切己,必定好学。所以不会说,只看这两本书就够了,但是在某个意义上说,这两本书切实是一个基本,一个核心,所以终身尽多也。

        只剩读着,便自意足

-
        好,我们再看下一句。跟我念。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这一句话很有趣,很奇特。这个跟我们读经非常的类似,简直可以当作读经的宣言。论孟只剩读着,只剩就是只有,你只有读着读着啦,就是去读原文啦,论孟就只有去读原文哪,读着读着,便自意足,这个意义啊就从里面产生出来。那么学者须是玩味,你将原文读着读着,去思考它,去玩索它,你只是这样子读书。若以语言解着,这是比照着说,有人是以语言来解经,也就是说,以知识来解经,意便不足。这不是说不能够去解经啊,不是说不能够去看注解,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你只偏重在这个注解,你只偏重在想要了解它的怎么翻译,意便不足。这个意思就是指出,读圣贤书最重要的目的,是领悟圣贤之意,而不是只是道听途说了所以论孟只剩读着,你就这样读这样读,自然会有所领会,犹其是如果你再加强切己玩味的话,那更是有自己的领悟,有自己的领悟才是真正的了解,如果只看别人的注解,能言善道,这个对于自己的心性,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一句话,不是叫我们不要看注解,是强调,不可以只以文意,不可以只以语言来解圣人之意,假如只有语言来解,圣人之意是不可得的,所意便不足。所以我们看这些文章啊,要领悟古代这个儒者的用心所在,他讲这些话,我们千万不要死于句下。那不是说我们完全不要看翻译了,不要看注解了。其实纵使看翻译,注解,也是要追求圣人之意。所以跟前面一句就相合了,只剩读着,便自意足,也是在玩味,也就是说,古人曾经玩味过了,古人把他的心得告诉我们,我们读古人的心得是要启发自己的心得,而不是拿古人的心得来作茶余饭后之谈,或者来展示自己的博学多文。是这个意思。

        那么,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这个确实也有它的真理所在。因为我们前一天不是这样讲,所以有人说,经典很难读,经典很难,我们说经典很难,也有两种认定方法。是的,经典很难,也可以说不难。很难,就是说,你要句句去了解是很难,你要完全去领会是很难。但是我们也可以说,经典并不难。刚才说过,能够懂得一句,从这一句深入进去,整个圣贤之意都在里面,所以经典并不难,只要懂得一句,只要实践一句,就够了。还有第二个理由,经典不难的理由是,很多非常重要,深刻的义理,其实都以非常浅近的文章表达。所以一个纵使没有很高深的,这个语文素养的人,他来读圣贤之书,读论语孟子,甚至读易经,诗经,他也能够有所得。而且所得的那几句话,也应该说是这一部经最重要的话。那么有很多文章都是很浅近的啊,所以不要故意去追求那些深奥的,自己不懂得的,因为不懂得而苦恼,而要去领会自己现在能懂得的,能懂到多少就领悟多少,能领悟多少那就尽量实践多少,从这样子一步一步前进,这才是真实地读圣贤书,才对自己的生命是真有帮助。所以读书也可以说难,也可以说容易。那么这一句话就是说,读书是容易的。纵使只读原文,你也可以领会,而且这个意思是已经是很完足。

        宋儒陆象山有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你常常叫我们读中庸,请问,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中庸哪一句是要语,也就是说最重要的话,你把中庸最重要的话告诉我们好不好?陆象山沉默了一阵子,不回答。这个弟子一直在那边等,是不是老师在搜索中庸的那些话,然后想来拿出一句最重要的话告诉我呢?最后陆象山告诉他说,句句是要语啊!这个圣人的智慧,表现在每一句话里面,每一句话都通于圣人之心。如果这样来看,你懂了一句话,就懂了全部经典,你懂了一句话,就懂了圣贤之意,这样子读书岂不简单吗?所以两面都要说才完足。一个读书人,当然也要博闻广识。刚才说,了解部分才能了解全体,你必须把句句都了解了,你才能够真正地把握到,经典的全部的意涵,或者说你才能够,归纳总结,或者领悟出它的真正的,原始的道理,所谓一以贯之,但是也可说容易。所以说难,你必须博闻广识,说容易,是每一句话,都可以直接透入。所以难易两边都要说

        这个程明道曾经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原无二语。居处,就是平常,平常的言语行动,要很恭敬;执事敬,你对于为人处事要有恭敬之心;与人忠,对于人际的往来,你要能够信守忠实之道。这岂不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吗?但是程明道说,孔子这三个做人的要领,是彻上彻下语。彻下就是下学,彻上就是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德。这几句就是彻上彻下。圣人原无二语,圣人原来就没有第二句话,圣人只有这句话,也就是说圣人教人只有这三句话,你也可以说,整部论语只有这三句话。请问,论语简单不简单?当然简单。所以论语就是这样读着,谁不晓得这三句话的意义呢?所以这里就是自然有得,只是读着自然有得,只要能够玩味,就是要切己体察,要躬行实践。

       选经典也可以,但最好是全书通读

        好,我们看下一句,跟我念。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这个很类似刚才所说的陆象山的故事。我们将紧要处看,所以有人将论语孟子啊四书啊选一些章节来读,当然也可以,刚才说,一句话就好嘛,所以选一些名言名句岂不好吗?所以程子说,固是好,程子也并没有那么样的固执,说这样也好啊,只是有一点可惜,不能够浃洽。什么叫浃洽?融会贯通。你认为不紧要的,那是什么意思啊,不紧要的地方,假如现在不紧要,不紧要是小事也要用心哪,所以你大小事都要照顾,这叫浃洽。还有刚才说的,你认为不紧要,难道真的不紧要吗?不紧要处说不定更能够体现大智慧。处理事情处理起来,好象不大合理,说不定背后就是一个伟大的心灵,在处难处之事,他有变通的手段,这当然是更难以学习的地方,所谓可以共学,未可以适道,可以适道,未可以立,可以立,未可以权。圣人的权变之道,就在这个时候,应该这样处理,虽然这样处理好象不合于正常之道,但是这个变道,变化的地方,说不定是圣人更大的手段,所以你怎么说这些就不要读了呢?所以固是好,终不浃洽。所以选经典也可以,那我们最好是全书通读。只要不了解的地方阙其疑就好。

        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再来,下一段,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诶,这个体会得很好。这个我们就不需要再解释了。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但是这里对孔孟的境界啊就有一点分判了,孔子是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孟子呢就实话实说,这样。

        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

     好,再来我们看,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所以论语孟子,从浅处说,就是讲为人处事之道,从深处说,是天地宇宙之心,所以不管大、小,都可以用论语孟子的道理去衡量,就好象权、衡、尺、度一样,所以儒者的学问,是追求完全的理性,以理性面对事事物物,这个理性就是判断事事物物的标准,所以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不是主观的,这个标准如果是主观的,它同时又是客观的。那么主观客观的同时又是绝对的,以这种标准去权衡事物,当然得到它的长短轻重,所以,该怎么看就怎么看,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到最后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就是这个意思。

        读论语孟子最后是要领悟圣贤之心

        再来,最后一段。(大家跟读)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这个知道不是我们现在知不知道的知道,而是去领悟道。那刚才我们讲了很多了,读论语孟子最后是领悟圣贤之心,那么圣贤之心是通于天德天道,所以我们要读论语孟子而去领悟道,要不然读那么多你又有什么用,你要做什么?虽多,亦奚以为。

        三、结语:切己体察,躬行实践

        好,我们讲到这里,剩下最前面的那三句,那大概是,意义也都相通,了解了这几句,也能够了解前面那三句,所以,前面那三句就放给各位自己研读,自己去领悟了。其实我们从头讲到现在,其实每一句话都一样。都是切己体察,躬行实践。切己体察,躬行实践,用这八个字与各位共勉。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附:程子《读论语孟子法》原文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又演讲中所言前面三段不知是否是以下三段: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1-1-16 02:04:47 | 只看该作者
又来子云这儿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1:43:34 | 只看该作者
妈妈读经——上周的读经内容(1.10----1.16号)
    《论语》第11-13篇20遍;第14-15篇读15遍

    《道德经》通背15遍(总75遍)

        回端妈:我这里就是一个大杂烩呢,看到别人有什么好的理念和方法都转到这里来,以便以后随时翻看学习。
      现在上班不太忙,方便爬楼以及找资料自己读书学习,总要加紧些。年后辞了职专门读书、教子,估计就没有那么时间来上网了。

    “一门深入”并不是只学一本书(一种本领),而是先把一本书读透,由一本书练定力,练能力,之后就具备了博览群书的学习能力。
    深入读书,从《论语》开始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1-1-17 13:1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shifachenn + 2 + 2 要专门读书、教子了,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1-1-17 23:1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7 子云008 的帖子

原来真是没有好好看过这些书,现在跟着端端读,很是喜欢。
但是我真是不敢想我通本会背是何年何月去了,呵呵,不想了,还是
继续老实读经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2 + 2 熟读成诵,非刻意也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1-1-18 10:38:2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精品文章,以后会常来走走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2 + 2 欢迎,一起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1-1-18 13:3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7 子云008 的帖子

请问一天花多少时间读经呀?我上班比较空,现在中午休息时读论语4-6,两遍读下来就有点口干舌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7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4:34 , Processed in 0.106084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