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典润我心之妈妈篇(欢迎各位同道加入)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09:37:19 | 只看该作者
        
        受春花姐的刺激,昨晚下班后,通读〈道德经〉2遍,读〈论语〉1-10篇1遍,读〈论语〉1-5篇3遍(用时3小时)
        今天早上上班路上读背《道德经》41-60章四遍

        越发感觉到,孔老先生真是一可爱的小老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10:37:45 | 只看该作者

别让我们的关注阻碍了孩子的思悟  (转自“得一”)(2010-09-05 15:30:44)

        在最近带了7-12岁的将近50位孩子之后,感受很深。想对天下所有的妈妈说一句,别让我们的关注障碍了孩子的思考。当一个孩子呱呱落地之后,来自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等等许许多多亲人的关爱将孩子淹没,从衣食住行,一切的一切,我们全为他考虑好,甚至所有的饮食以寒性、温性、热性为评判标准,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大堆的框框之中而无法找到自己。接触了这么多孩子之后,发觉很多读经家庭的孩子诵读的热情和做事的积极性、包容的心胸相对都不如那些从未接触的孩子,这一切问题都来源自哪里,值得我们大家思考。我们将太多的关注力倾注在孩子身上,以至于没有我们大人的安排时,孩子不知道干什么,也不大会去思考怎么样将事情能够做好。我们在无形之中将我们对于道德的执着强加与孩子,就仿佛在一块璞玉上增添了一点人造的色彩一样。
        每一位孩子都是一个个体,由于对于道德完美人生的追求,我们很容易将其他孩子的优点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出现,从而让孩子自小就明白了自己的努力目标。这一切或好或不好。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现在正是感觉,没有目的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但是这一切的尺度真的好难把握。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子云注:信然,信然。不懂早教的父母是完全放羊,而做早教的父母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父母这个职业,真的是需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不然,真是耽误了孩子的前途而不自知。当孩子的成长不符合自己期望时,又容易疑虑、急躁,让事情走向反面。
        老子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谨记。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0-12-29 13: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11:49:15 | 只看该作者

“春花的读经生活”#142、#151:  关于孩子不喜欢读经的问题

        把《论语》读上300遍,孩子就会喜欢上《论语》,再把《孟子》读上300遍,孩子就会喜欢上《孟子》,只要读完这两本书300遍,孩子就会喜欢上“读”,读任何的书,不过不能10年才读完这些遍,一年之内读完,就会一生喜欢上读经典。

        说到底还是要大量读经!老实大量是没有办法逾越的,所有的技巧都可以用,所有的办法都可以使,给小红花、威逼、鼓励、给点小零食等等(这里,我倾向于鼓励,但是也不会把威逼就看得很不堪,因为我们是凡人,是凡人就会有情绪,也有能力的限制,事后能反省能改就很好了)在开始的期间都可以用,但是切记不要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这是最容易走的弯路了,某一天因为想了一个小花招而孩子读得蛮高兴,往往让妈妈就以为那花招好使,以后当技穷的时候就不知如何处置了,也就是读不下去的时候了,有善巧当然是好事,但是要明白,目的是要让孩子自己真正读进去、读很多遍,而读很多遍这叫深耕,深耕了孩子才会对“读”有兴趣,只有多读才能对“读”感兴趣,而不是其它,即使不读经典,读一般的书,一年能读5万字300遍的话,这个孩子会终生爱上读书,只是读的书还不可能太高深,或许有些还有害,而这5万个字如果是《论语》《孟子》,那么孩子不但对“读”会感兴趣,对高深的内容已经耳熟能详,当然读所有的内容能难住孩子的就很少了,这样的话,一是孩子的理解力会增强很多,二是随着孩子长大而理解能力自然增强,他会对小时候熟悉的酝酿了很长时间的内容自然有兴趣去理解,这才是我们给孩子的能力,也就是说读的遍数多才是最有用的,浅尝辄止,练不出读书的功力,就像我们现在的大人,没几个有读书能力的,也没几个能坐得住的,妹妹说“对小孩子来说是很难,即使对大人来说也很难做到。”这句话其实应该这样说:一年读两个大部头的300遍,对大人很难做到(简直太难了),所以我认为对孩子来说更难!呵呵。其实不是这样的,只要您把心念一变,您读也不难,孩子就更不难了,因为小孩子只要你不去吓他,他是不知道的,你天天说:孩子啊,那两本书很厚的,对我都是挑战,对你就更别提了,但是为了你好,我一定要坚持,你也要坚持,呵呵,就是这样,其实您再想想,两本书,您如果不着急干别的事,每天张开口就读,又不用想什么意思,根本就不费脑筋,可以当成瑜珈似的休息呀,在长长地强迫自己休息的过程中就把书读了,这是多美的事呀,如果享受不到这个美,是自己的心太散乱,正需锻炼呢,就像一开始练瑜珈,虽知道对身体好,也需要耐烦一样,是在练的过程中顺便就把耐烦心练出来了,而孩子也需要这样的耐烦心啊,这也是深耕才会有的文化心灵啊。

#152:
        第一本经典是有点困难的,所以我的建议是读第一本经典的时候不加其它,如果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话,半年左右甚至更短一点就可以进入大量读,那您可以周六周日假期的时候别安排出去玩(或尽量少安排出去玩),我说的玩是出远门,这些时间利用起来也不少,应该一年内可以顺利读完300遍的,过了五十遍后孩子会越读越快。到二百遍的时候再加其它经典,这样孩子会很享受读经,也会喜欢上读经。

#156:

       遇到问题是好事,也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可能练心,不做事可能什么事也不会发生,那就没有人生的多姿多彩了,而做事前想好道理再做,必竟会少走弯路,在做的过程中有烦恼的时候再想想所做是否合乎道理,用道理来修正所做,而不是在做事中迷失了最初的发心,忘了目标。

#186:

    齐齐的这个表现是很正常的,如果一个孩子一教就好,一读就读得很有兴趣,那可能是您家积了八辈子德了,呵呵。

    宝的表现应该都是差不多的,这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环境特点有关系吧?举个例子说,比较明显的,音乐家的孩子往往长大以后音乐感觉都很好,音准也会很好,往往学唱歌也比较快,也会比较愿意唱歌,即使以后不学音乐,他的乐感音准也都会很好,为什么呢?因为他从胎儿开始就受父母的熏陶了,父母也许不是有意做的,但是因为他们的大部份时间都与听音乐演奏音乐有关,而孩子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受教了,如果有人能去分析统计一下这个孩子在二三岁之前到底听了多少个曲子,听某个曲子听了多少遍,每天听了多少时间才这样的,一定会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父母喜欢京剧,记得我小的时候整天听他们哼哼,我也不知不觉地会哼哼很多,而我父亲没事就会大段大段的说一些京剧唱词,我也不知不觉地就会说了,当然了,这些内容都很少,记得看过一个片子,不少京剧票友家庭的孩子从3、4岁就唱得很好了,我想这都是大量熏陶的结果吧?

      一个家庭以及孩子所处的学校、邻里周遭的环境都无时无刻不对孩子起教育的作用,我们每天觉得已经很努力在做经典教育了,充其量也不过二三个小时而已,而一天24小时,这两三个小时只占每天的十分之一不到,而现在外在的环境是什么样呢?基本上都是反着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妈妈做经典教育都会觉得很难,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庄子说: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意思是说,一个人有太多的欲望,灵性就很浅,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心都被各种耳目口鼻之欲勾去了。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意思是说耳目口鼻这样的器官不会思考,跟着看到的听到的就走了,而心灵不是这样的。一个孩子生到一个环境中,受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并不是老天爷这样安排的,孟子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意思是说,富裕的年月的人多半“赖”,不好的年月的人多半“暴”,但这并不是老天爷这样安排产生的差别。那我们现在是一个物质丰富、思想驳杂的时代,浅俗的内容又很多,所以妈妈想要孩子高雅些是不容易的,也可以是很容易的,只要懂了道理,就自己造环境吧,只能这样自求多福了。

      我说如果齐齐从胎儿开始如果听《论语》500遍以上现在就可以开口了,并不是说让您现在接着听的意思,只是说了这个道理,我很羡慕您们这些小妈妈,孩子这么小就接触了读经教育,多有福气啊,但是虽然孩子小,他已经被我们做父母的和社会的环境养成小猴子了,虽然猴性还不很深,也需要费点力气,也要有点如来佛的本事才行,呵呵。

      从知道读经教育开始,二三岁以上就不能再回去只是听了,就要听说一起做了,因为已经可以说了,虽然没听那么多遍开口读费点劲,但这也是唯一之道啊,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天天领孩子读,老老实实地领孩子读,我想只能这样的,别害怕孩子抵触,这些过程会随着时间而飘散的,量到了孩子就会喜欢的

#192:
回复 #190 WINGOO 的帖子
我的建议是这样:

1、现在开始通读《论语》,每天4篇左右(前面短的可以5篇,后面长的可以3篇),读得什么样您都不要担心,每天读下去就是了,这样5天就可以把《论语》读一遍,最好抱着宝宝看着书读,时不时指一下或让宝指一下字,一气读完,中间不做别的事,这是硬性的必须完成的,可以用讲故事或看图书做奖励。这样读到半年后就可以进入到每天读10篇左右,一星期读两遍。这样,您想要做的有三件事:《论语》、《圣经》、讲故事或活动,这里就做了两件了:《论语》、讲故事活动等。

2、半年之内(一星期读一遍《论语》的时候),周六周日完全读《圣经》,把《圣经》要读的部份(一百页左右吧)分成50块,每星期读两块(周六周日各一块),读两个小时左右,看能读多少遍,每星期读两块,然后是讲故事做活动,这样半年大概读完一轮,下半年不通读,还是这样读,这时《论语》每星期大概已经可以四天读完两遍了,这时一周可以用三天读《圣经》,这时不要通读,还是一块一块地读,能读多少读多少,每块读同样的遍数就往后读,这样完成第二轮后,再就是通读了,您自己看着情况计划就好了,这样齐在一年之内应该把《论语》读完200遍左右的,而《圣经》也大概能完成最少五十遍左右。

3、不必太担心阅读能力,这样的安排每天的时间并不是很满(或许一开始没养成习惯时会有一些忙乱,过一阵子就好了),您把一些想要让齐看的书放在环境中,在每天完成任务后,只要不让孩子看电视,他会主动看的,您就随便让他看,孩子让陪着就陪着,不让陪就随他便,他读成什么样也不必管,只要您多买些书放在那里,或领着孩子去书店逛逛,把这个都当成读经之后的奖励,而由于读经的深入,慢慢地他会越来越爱看书,只要读经,孩子的阅读是不需要刻意培养的,但是需要您懂得这个道理。

4、如果不着急加英语的话,也可以专门读中文,而每天听《圣经》,这样大概一年可以读完《论语》《孟子》300遍左右,也会有时间讲故事做活动的,那时《圣经》也就听熟了,这时读得能力会是很强的,这时再读《圣经》,他首先是能坐得住了,素养提高了,难度也会小了。甚至会是很幸福的。不过这样就需要全天在家不上幼儿园了,我还是希望妹妹按以上三条来做,那样在做的过程中会安心些。

#194:
    学语文其实只有两条路:一是强记,二是博览,强记得多了,深了就会大幅度地带动博览的兴趣,强记是母,博览是子,我们教孩子只教其强记(就是诵读),博览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就行了,不教孩子阅读并不是排斥的意思,而只是不必教、让孩子自己随便学的意思,只要在环境中有书,而孩子在认识了很多字、能大部份理解书的内容之后,就一定会读了,只要不强迫孩子写心得,就随便,他愿意说时就说、愿意写时就写,不愿意说不愿意写时不要强迫,说写得好坏都要表扬,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爱阅读,阅读得多了,就会越来越有学问。

    诵读得内容是孩子不能懂的、是高深的,因为这需要用一生的实践去感悟,是所有阅读的内容的理之归宗,博览的内容是由浅入深的,孩子只可能阅读他大部份都懂得的,一本书如果有一半多不懂就读不下去,大部份都懂才能读下去,而且是稀里糊涂懂的,有懂的有不懂的,是读得越多越懂的,我们不能规定孩子懂的地方,孩子自己去看,有自己默默的懂,懂他自己的懂,而不断地诵读、深耕,又会不断提升孩子理解的能力、读的能力,开拓孩子的大心胸、大格局,提升孩子读的层次,做一样,得两样,何乐而不为?

#571:
    “半生不熟时,指读恰到好处。”  
    看到好几位妈妈因为宝宝不指读有些小烦恼,我的经验就是上面这句话。
    我们家基本上是新内容让听七天,就要求他们独立阅读,这时候,对所诵读内容已经比较熟悉,可又不能完全熟练地读下来,孩子本能地想读下来,可有些磕磕巴巴,这时要求他指读,比较水到渠成。如果听的很熟练了,都已经不看书就能背下来,再让他指读就有些困难了。
    一家之言,借春花姐的宝地,供大家参考。


#576:
    《论语》到130遍了,就不太好指读了,也不必要求指读了,但最好是别玩得太厉害,尽量要求孩子别玩、别废话、别停,一气背完,不要怕这样要求孩子会抵触,恰恰相反,孩子在读过100多遍后,就不愁读了,下一步对孩子有任何要求都不太难,而让孩子不停地一气读完,最容易让孩子对读产生兴趣。在这样的要求下,孩子有了行云流水般读背的亲身感受,经过几天,就会真对背诵有成就感,也才会喜欢上《论语》,如果一直不要求,孩子会越玩越没限制,反而不容易对《论语》感兴趣,您现在可以要求,因为孩子读的能力已经很好了,一些小规矩是好养成的,十天八天就好了,但也要注意别太严苛,有一点弹性。

    读《易经》与英语时如果能指读尽量要求指读,这样孩子的进步当然会是飞快的,就尽量往这方面进行,不要太着急,孩子大量读的能力有了,其它的都相对来说容易些,也没那么急,一些小毛病大概坚持十天半个月都能改正过来。

我的想法是:
    现在还像以前一样,一直读完二十篇。然后开始全本通读时,头十遍还是困难期,也是孩子读得“半生不熟”(轩妈语)的时候,指读比较合适,您这时把时间弄得宽裕点,每天最好在孩子状态最好的时候读,并且读后要给孩子一定的玩的时间,等十遍过后,孩子应该就能顺理成章地开始指读了。

#578:
    速度快是最后的结果,是自然而然来的,读得时候要心平气和,越急越慢。心情越是稳定,速度会越快。

    不必故意去控制呼吸,只要求自己把心沉下来,经常这样要求自己,读久了(大概在150遍以后),会有轻安的感觉,很舒服,呼吸也会越来越长,嗓音也会越来越好。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1-1-4 15:5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12:03:4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学龄前孩子的教育问题

“春花的读经生活”#162:

    儿子上学以前,我也看过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籍,其中最有用的两本:一本是冯德全老师写的《零岁方案》中的一本“小鸟腾飞的一翼”,它让我知道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让我知道孩子认字是认图形,无所谓难易,另一本是《颜氏家训》,这本书写得那叫一个细致呀,它给我一个启发,就是古人并不只是严厉地对孩子(以前一直以为古人是严厉的),父亲都这么慈详可亲,那母亲一定更柔软了,这本书同时启发了我一个道理:千古父母都应该是一样地爱孩子的,古人并不一定比我们爱的少,从《颜氏家训》以后,我又看过一些家训,比如曾国藩家书,觉得真是好极了。但是即使这样,我也没想到让孩子读经典,也没看出来古人是怎么让孩子读的,稀里糊涂的以为就像我们现在读白话文一样的学法呢,想想这真是很可笑,直到看到王教授的演讲,才把我看的这些东西一下子串起来了。所以,我觉得读经教育是不和我们以前所知道的任何教育相冲突的,它是高一层序的教育,我们以前如果能多研究教育,对教育研究越深,或许更能深一些理解读经。

    我所说的孩子的一些好习惯大概归纳起来就是:做事有始有终,不拖拉、不磨蹭,学习效率高,能克服困难等等,这些品质的养成都是要在做的过程中练,而现在我认为在读经的过程中不但能把智慧的文字读进心里,这些品德也可以在读得过程中养成,同时又垫定了以后学习各科的强大基础素质,当然要知所先后,要先本后末,最后才能本末皆该,不要一把抓,您想啊,这里有几个过程:不熟的时候读、熟了以后大量读、大量读以后要看书指字、坐姿、声音、错对,等等,分解一下这些过程,您就会知道,这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多高的教育效果呢?所以妈妈们要想清楚,哪一样主要,哪一样次要,主要的先做,次要的后做,一下子要都顾到是不可能的,最主要的就是孩子张口读,看着书读熟,一本书读过二百、三百遍后就会喜欢

    这时再纠错,所有好的习惯都要在孩子能熟练地读了以后再去培养,否则他把不过忙,只有读熟了,孩子才会分出心来愿意听你的话,否则在严格的要求下,就不读了,而且经典里的道理并不难懂,好多内容小孩子在烂读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懂得他所能懂的,而这些道理又增强了他的学习以及做人的素养,如果用学数学的方法来学,或许也可以养成这些学习的素养,但是没有读经这样综合,是死煞的,况且是靠理解的,不可能一下子把大学的内容全教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或许有一部份是可以的,而经典是可以把最高深的内容全部让孩子读的。

    儿子小学的时候有一个阶段,我跟老师沟通后,每天下午是不上学的,在家我自己教他们。


    上幼儿园的孩子六点多到家,时间是固定的,能安排一两样就不错了,太多了让孩子很繁乱的,时间长了他会对所有的内容都不喜欢,只安排一两样,甚至初期只安排一样,等读熟练了再加一样,做一样所用的时间如果和做很多样加起来的时间一样的话,还是做一样出现的效果快,也会有兴趣。而且最后也不会比一下做很多样的效果差

#180:

    我说的孩子的一些好习惯大概归纳起来如下:

       1、做事有始有终。
        2、不拖拉、不磨蹭,学习效率高,能克服困难。
        3、自学能力强。
        4、温和、踏实、厚道,心胸宽广。
        5、不妒忌别人。

    暂时我也就能想出这么多,这些习惯要怎么养成呢?我曾长久地思考过并边实践边总结,最后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在实践中练,陪着孩子做事、学习,在过程中加以指导,并坚持比如做事有始有终,如果这件事没有停的理由,就不停,一直坚持下来,坚持到做完,稳稳当当,但是我看现在妈妈把孩子的日程安排的太满了太多了,这样就不一定有始有终了,最好是某一段时间只做一件或两件最重要的事情,这样孩子感觉又轻松又能一心一意地克服困难。

    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非常能磨蹭,每天下午放学回来,由于我还没有下班,奶奶或姥姥看着写作业,写一页作业大概都能用2个小时,到我回来还没写完,东摸西摸的,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因为我也年轻,根本没想到孩子会是这样子,儿子在上学前已经认识一千多字了,也会写一些字了,虽没有练过字,也不至于这么慢呀,这时我才意识到是孩子的习惯不好,我自己静静想了很久,想好了以后,就每天从单位早回来(当然都是想办法偷着早走了),孩子几点放学我就几点回来,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看着写作业,还记得头几天他俩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尿尿的,一会儿又爬到床底下去了,弄得我直迷糊,这时我就横下心来,一心一意地陪着他俩,跟儿子说好,先上厕所、喝水等等,把所有的事快速做完,然后开始写作业,写作业的时候,我允许他们写得慢,但不允许停了干别的,写完一个字就马上写下一个,就这样看着、表扬着、有时也要发火,大概经过几个月一天不落,孩子写得就飞快了,以后只要没事,我就天天在孩子放学前回家,只要我在那呆着,即使什么也不说,孩子写得都很快。写完后我就放手让孩子玩,儿子一般都在那里画画、看家里摆的书之类的,有时出去疯玩。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看了半年《金庸全集》,天天晚上写完作业就看,而整个小学听了近40部评书,这是很费时间的,因为我也不知道读经,只能这样提升儿子的语文能力了,但是这些儿子并不以为我在教他们,都是他们自己愿意做的,有时我还要假装不允许,他们还要求我才行,每次求我,我都有些要求,就是作业要做得即快又好。这样他们就越来越不磨蹭了,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奥数以后,每个假期,我都让孩子三天之内把小学作业做完,然后我们就开始每天上午做三个小时左右的奥数题,我多半是鼓励、表扬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批评孩子不会、笨之类的,甚至从心里就没有这些想法,我是真心觉得孩子很好的,每天规定是100道题,但一般都完不成,我看已经做了近三个小时了,就说,算了今天不做了,已经很好了,然后下午就玩一下午,我领他俩游泳戏水,有时随便,但是不能看电视

    自学能力的养成,稀里糊涂的我和王教授的读经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是用读的方法,我当然不知道要读经了,是读所有的教科书,数理化的自学,我都是在假期进行的,每一个假期把下一个学期的书买回来三本,一本答案我拿着,我们三人每人手里一本书,他俩一人读一页,我看着有没有错的地方,经常问问:这里懂了吗?儿子说:懂了,就过去,有时儿子会说,我再看看,我和一个儿子就等着另一个,有时一个不懂,他俩或是苦思冥想,或是讨论,我就静静等着,就是这样,大15天左右就把下学期的课程预习完了,等下一个学期开学后,上课的效果非常好,而最重要的是我就不用管了,以后他俩他尝到了甜头,作业都作得飞快,然后就自由了,所以儿子直到高中都一直保持着快速做作业的习惯,初中时有一天我无意中偷偷看看儿子写作业,那个速度啊,真让我惊叹,有的孩子做作业能做到12点,我儿子基本上8点半至9点就完成了。(可能也因为没有课外班),

    小学六年级的下学期,我和老师沟通后,每天下午,我把儿子接回家,买了一套英语小短文集粹(忘了什么名了),大概有高中大学的水平吧,但是很短,儿子拿着电子辞典,一边查一边读,我要求查出意思后再读五遍,再做题,下面有四个选择题,答案在我手里,如果不对,我就让儿子再念五遍,再做,一般情况下,孩子都能做对,这点英语能力就是儿子的英语底子,同时也练成了一些自学能力,就是不会就自己查自己读。

    我觉得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言教”非常重要,我们通常都认为身教胜于言教,可是我觉得言教也很主要,要不断地说,温和地说,一边付诸行动一边说,大部份人都忽视这一点了,为什么会忽视呢?因为觉得重复的多了孩子都能说上来了,也烦了(其实孩子烦往往是烦大人的态度,并不烦重复),然后毛病还不改,就放弃了不说了,或许再说几次就有效果了呢,只要您仔细反省一下就会发现,重复了很多遍的话就会深入人心,然后不知不觉地就影响了人的行为。还有的是大人在心里觉得这么简单的道理孩子一定是懂的,不用说的,其实孩子是真的不懂的,所以教育孩子不要怕多说话,不要怕重复,这点是我在孩子89岁的时候悟出来的,在这之前,我是不大愿意多说道理的,一般都觉得孩子都懂。有一天我有病了发烧39度,早晨起不来了,就告诉儿子,自己喝点牛奶上学去吧,儿子听话后就照着做了,他俩倒是很听话,但是都没有过来关心我,我很纳闷,怎么儿子都不关心我呢?晚上儿子放学后,我就问他们,他俩说不知道啊,说妈妈从来不需要我们关心啊,这时我才明白,原来孩子是要教导的,不说,他们是真得不明白,由此我就想,经典不是最好的言教吗?经典这种言教该多重要啊。没有经典的重复,就是世俗言教的重复,孩子的心灵就这样一天天变化着,您看到了吗?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0-12-30 09: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13:34:05 | 只看该作者

“春花的读经生活”#176:

    自学能力的养成,也不是平面地思考一下说:让孩子自己去随便学,大人不参与就可以自学了,如果这么简单,还哪有这么多教育问题呢?要养成孩子的自学能力,是要父母用心的,我们要领着孩子走过一遍完整地自学之路,方法要简易、要长久、要可操作,要保证孩子自己学进去,有实践的感受,而不是我们大人在这里讲的唾沫模飞、而孩子在那里所吸收极少,人们常常会忘了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者所得到的效果,那么您想想,让孩子自己读,岂不是会有最大的教育效果吗?孩子眼睛看着,嘴读着,能读出来是在脑子里转一圈,读两遍是转两圈,一本书读300遍就转了300圈,这是孩子自己的收获呀,是给他洗了300遍脑子呀(别怕,是越洗越清楚越强大)。孩子有了这些实践的感受,而经典里道理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孩子会在生活中逐渐懂得,经典里的道理又最根源的道理,比我们的言教不知要高多少倍?而当一个孩子又有了读的能力,又读进去那么多道理的时候,他怎么会不能自学?一个孩子有了“老实大量地读”的能力,任何人生之难事,都可以用“老实大量”一以贯之,他想不会自学都难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14:02:55 | 只看该作者
zjjng :“春花”楼#192:
     有个探讨,大量诵读1种如论语,对诵读其余经典如易经等没有多少帮助,其实,语言的习惯不同,如孩子读老子,就非常轻松,现在读易经,就比较滞慢些,当然,反复大量诵读一种经典,更能使孩子理解和亲近经典。杂而多和少而精,不由想起前段时间看的文章(好像读书杂志)说苏联教育大学出来就是专家,教育思路是专而细,欧美教育大学只是学习各种知识,毕业后在按兴趣学习发展,现在诵读我觉得也类似2派,春花是坚持一种一年大量诵读,而赖氏137就是全面开花。


      然而我认为,只有坚持、理解诵读,无论哪一种,最终目的应是孩子具备一种能力,能为孩子吸收、理解经典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我觉得诵读最直接好处,就是阅读,有了阅读,孩子的头脑不在是家长的操控了,自由、兴趣、思考、等等都会应运而生,当然,阅读好习惯也并非仅仅诵读带来的。

      使孩子能从知识中获取养分,能滋养童年,然后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我想培养一个孩子,我们还有很多事,很多路去走,去探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12-29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谢谢您整理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1 多是转您的,觉得好就转了,春花姐不责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12-29 14:40:52 | 只看该作者
子云008 2010-12-29 14:37 威望 +1 多是转您的,觉得好就转了,春花姐不责 ...
================
这个评分的下方有一个“勾选”项,要“勾”上,否则,后面的内容我就看不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16:42:33 | 只看该作者
        好运多多 :多多现在上午读两遍论语,  下午读两遍大学中庸,(一天学庸论语两遍,加起来比《孟子》稍厚些)

        是孩子哎!
        我从接触到听到读,断断续续也一年三个月了(笑笑一岁零两个月),确实出现多多妈在大量读经前的状况:
        “那时我们正在读论语,  易经还有一些其他,   主要是论语和易经,别的不说,  就论语吧,   是一天读一篇读三遍,读一周;读完三篇复习一周,就是一天读三篇读一遍,我记得好像都读到宪问十四了,认识了大姐,大姐提出一篇一天读二十遍,  读两天,其他经典先都停,我听了也吓一跳,  是又不信又心疼。   不相信一天能读那么多,三遍多多读的都不轻松,  何况是二十遍。心疼易经我们已经读了一半多了,  说放就放了, 可大姐说是我觉得难,让我试试,当时去做不是出于信任,只是不好拒绝,想想,试试也没什么坏处,再说, 我们读经我真感觉出了问题, 因为读了两年多了,读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孝经、老子、 治家格言、太上感应篇, 稍微长点的就是正在读的论语和易经,就这些,有很多因为复习跟不上都忘的差不多了, 因为没有经过大量读经的训练,读经的速度和能力都不行,稍微长点的经典复习一遍就要好几天,我一直担心照这样下去,别说复习, 读新的时间都很少。 当时试试大量读经,  还没真没想到会解决我这个问题。大姐说, 《论语》150遍后最慢是一个半小时,快的话一个小时或更少”

        从昨天中午到现在,用了很多时间爬春花姐的读经楼。方法是不难的,理念也好理解,剩下就是执行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就改变计划,大量地,老实地读。

        《道德经》分篇30遍读到60章,都能背得下来;剩61-81章读了10遍了,可以熟读。到明天把分篇30遍全部读完,后天回老家,通读背。
        元旦后专攻《论语》,分篇30遍,一篇两天读完 (4分钟*15遍,一天正好一个小时),这是基本的量,按此量的话一个月15遍,正好在年前把《论语》分篇结束。年后开始通读。(年前辞职,年后专心带孩子和读书,计划到时另做。比现在更大量是肯定的。)
        至于《道德经》,已经能背了,出门在外或不方面拿书读的时候都可以读背,一天1-2遍吧
        暂时不加其他花哨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09:38:19 | 只看该作者

       昨天读书4小时:早上上班路上半个多小时、午休时间半小时、下午下班路上半个多小时、晚饭后两个多小时。
       《道德经》通读3遍;《道德经》41-60章读6遍,61-81章读6遍;《论语》1-5篇各读5遍
        睡前看《史记-孔子世家》几分钟,困而睡着。

        兴致高涨。唯愿能持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08 , Processed in 0.106214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