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典润我心之妈妈篇(欢迎各位同道加入)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08:22:38 | 只看该作者
7.27号:
    《论语》““八佾第三” 15遍
    《中庸》:2遍
    《易经》55-64卦:10遍

    没有早起,只有笑笑午睡时用了点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10:34:59 | 只看该作者
M版转的“某国学堂暑期课程教学笔记”  节选自己认为可借鉴的部分
××堂的暑期课终于开班了。
    直接将蜗居改装成教室,是不折不扣的私塾。再也不用做游击队,到处找人借教室了。真是长长地舒了口气。
    四壁素墙,正是我喜欢的。回头若找到合适的书家,写整篇的《大学》或《离骚》,挂在墙上,也不错。桌椅都是到高碑店找可靠的匠人订做的,纯实木,古典样式,厚重而环保。桌椅做了六套,一桌两椅。其中一套作茶桌用。老师用一套。剩下的,可供八位同学使用。没有像普通教室那样分排摆放,而是拼在一起,便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我不喜欢在没有氛围的教室里讲国学。尤不喜欢在学校风格的教室里讲国学。学国学,气场太重要。

    我简要介绍了一下雒诵堂的风格。我说:

    (1)雒诵堂不是课外补习班,也不是一般的读经学校,所教课程以蒙学、经学、诗学为主,跟考试、升学没有任何关系。
    (2)雒诵堂没有太多的规矩,上课的时候,可以发呆,可以游戏,不影响别的同学即可。
    (3)雒诵堂崇尚知识,崇尚文化,志在培养博雅君子。
     (4)凡是新来雒诵堂学习的同学,须试听两次,师生双方相互认可之后,方可继续留在雒诵堂学习。

    雒诵堂的惯例是第一节课读经,第二节课蒙学,第三节课诗词。这次将蒙学调到第一节课了。当然,课前静坐数呼吸的功课必不可少。是为了培养习静工夫。学国学,首先要静心。

    子琳领大家读,再让大家一起读。因为第二段的历史典故多,所以还是花了些功夫讲解。串讲完,让大家读了几遍,又玩了一会接龙游戏,一节课就结束了。(领读—齐读—串讲—自读—接龙,如果小孩子的话,“讲解”这一环节可去掉)
    教幼儿背书,宜用深耕易耨之法。第一次背,务令诵读十数遍,期之必熟。此后每次课,当滚动诵读。日积月累,用力既久,自可烂熟于心。

    不认识的字,要学会自己查《辞源》。认字正音,如不会用《说文》《广韵》,至少要会查《辞源》。他们说我的《论语》版本真多,又问《论语》什么本子好。我说最低程度要用杨伯峻本,钱穆和毛子水的本子也不错。但这都是一百年内的本子。有学问的人,要念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本和何晏《论语集解》本。

    子云:

    1、课程:以经学、蒙学、诗学为主  (对幼儿来说很合理,当天的学习顺序可以调整)
    2、没有太多规矩,不影响其他人即可(非常必要。幼儿规矩太多,极易灭杀灵性,学得呆头呆脑)
    3、目标:培养博雅君子 (这个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呀,绝对的身教重于言传的)
    4、师生双方互相认可 (个人认为,不能什么学生都收,行为习惯过于不好的、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两次课也差不多可以看出来了。这样可以把精力多花费在适宜的孩子身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子云也想开学堂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2:46:29 | 只看该作者
7.28号--7.31号:
    《论语》“为政第二” :25遍  “八佾第三” 25遍
    《中庸》:2遍
    《易经》55-64卦  :5遍

    后几天又魔怔一样看小说,四天看了一本120多万字的《庶女》。给笑笑读书都是在她拿着书一求再求的情况下读的
    按着看小说的速度和迷恋度,要是看专业方面的书,哪怕减少到四分之一,一个星期下来也很可观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让雪花飞 + 2 + 2 呵呵,握个手,我也经常迷恋小说。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2011-8-1 14:16:05 | 只看该作者
进来学习的。楼主真棒!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0:28:53 | 只看该作者
8.1号--8.5号:
    《论语》 “八佾第三” 25遍  “里仁第四”50遍
    《中庸》:11遍
    《易经》55-64卦  :25遍

    周末要去笑笑爷爷家,周六凌晨出发,周日半夜到郑。会是比较累的两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08:56:42 | 只看该作者
paisley
    大家反复交流的是今天读了几遍,外加一些日常八卦,几十页的帖子都是如此。可有互相切磋探讨孟子某段落的具体意思、质疑问难?可有说出自己对于某段某字的疑惑?可有针对某段句子,联系自己的行为,发出感叹?既然没有,可见都是打马虎眼过去了。将心比心,假如我在一个群里每天和数量不小的父母们切磋读孟子心得,几个月过去竟然没有几句真正的读书疑问与心得,只能证明这个组不值得呆下去。我读论语与诗经,疑难处向果行请教了可远远不止一次两次的。

    我从未说过我最能,我最精通经典,我批评的是她们把经典当佛经念诵,而无意诚恳追寻经典含义并身体力行之的习气。

鲁素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不都是最基本的。在我看来,读经,去掉神圣化,无非让孩子明理,通晓本族文化,我想反问这里的诸位,孩子坚持了,大量了,没成精英,就是普通人,这巨大落差,这中间的付出,家长能承受么,尤其是对比着看看传说中人家的孩子

    http://blog.sina.com.cn/u/2157869627,张海鸥的妈妈写有他当年的学琴经历,大师不是被家长塑造出来的,不是想当然我希望他成为什么就是什么的。说个极端例子,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也要大量的时间纠结在读经上么。爱因斯坦生在台湾怕是连小学都毕不了业,更别说成为一代科学伟人
     创业者,没有受委屈的心理准备,不能容忍质疑的声音,没有做最坏打算,那就最好什么也别做,在家闭门读书最惬意,读书人干实业往往不靠谱,还不如踏踏实实就教教自家的孩子就好,外人想质疑也没权利,自动闭嘴。


    自我反省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7:34:50 | 只看该作者
钱穆先生论《论语》读法
关于读论语 钱穆先生云:
   ..........................
  
  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在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如是反复读过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读论语至少每年可一遍。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读论语可四十遍。

  
  若其人生活,和书本文字隔离不太远,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功夫,应可读论语一篇。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徹底变样子。
  
  
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若要深读精读,读了朱注,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读刘宝楠编撰的清儒注。不读何、留两家注,不知朱注错误处,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
  
  最先应分开读,先读朱注,再读何、刘两家。其次应合读,每一章同时兼读 何、朱、刘三书,分別比较,自然精义显露。
  
  若论语各章各节,一句一字,不去理会求确解,专拈几个重要字面,写出几个大題目,如「孔子论仁」,「孔子论道」之类,随便引申发挥;這只发挥了自己意见,并不会使自己真了解论语,亦不会使自己对论语一书有真实的受用。那是自欺欺人,又何必呢?
  
  我劝人读论语,可以分散读,即一章一章地读;又可以跳著读,即先读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你若要精读深读,仍该如此读,把每一章各別分散开来,逐字逐句,用考据、训诂、校勘乃及文章之神理气味、格律声色,面面俱到地逐一分求,会通合求。明得一字是一字,明得一句是一句,明得一章是一章。且莫先橫梗着一番大道理、一项大題目在胸中,认为不值得如此细碎去理会。子贡說:「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颜渊、子贡都是孔门高弟子,但他们也只一件件,一项项,逐一在孔子处听受。现在我们不敢希望自己如颜渊,也不敢希望自己是子贡。我們读论语,也只一章一章地读,能读一章懂一章之义理,已很不差了。即使我们读两章懂一章,读十章懂一章,也已不差。全部论语五百章,我們真懂得五十章,已经够受用。其实照我办法,只要真懂得五十章,其余四百五十章,也就迎刃而解了。
  
  朱子注论语,在卷首序说中,引有史記与何氏语,最后复引程子语四条。日 前有数位同学手持我著新解來,求我題字。我多录程子此四条语中一条:
  
  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此条之前一条为: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最后一条为:
  
  頤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意,
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長。
  
  程子四条中以上引三条为更重要。
  
  诸位莫问自己所研究者为何?皆应一读论语,懂得「吃紧为人]。即是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紧。马君读书不多,却能提出甚多问题[光案:指「圣人是否可学而致?」,「依论语中所讲,似乎孔子论语是一种理想主义。」,「依孔子讲法,似乎无人能达到理想之顶巅。」。],所提出者正是属于「吃紧为人」方面。中国传统义理重要正在讲「人」。此则并非一项理论,成不成系统,合不合逻辑,或仅是一种知识。一部论语,重要教人并不在知识或理论上。如云: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若诸位要做君子,论语便会教你一番上达之道,但并非在教诸位去知道上古时之政治、社会、经济等情形。倘使诸位欲知古代之礼,可读左传;欲知古代文学,可读诗经。孔子只讲如何做人,但亦未讲到人性善恶等,亦未讲天是一个什么等,种种大理论。此后如孟荀乃至如宋明理学家,皆爱讲此等大理论,但皆敬佩孔子,认为不可及。其实孔子只是「吃紧为人」。诸位若能从此道路去读论语,所得必会不同。
  
  下学人人可能,只要下学,便已在上达路上了。「学而时习之」并不是定要学到最高境界,而是要不停地学,自然日有进步,此即人生大道。
  
  当知我们每一人之脾气、感情与性格,乃是与我們最亲近者。如知识、学问等,則比较和我们要远些。「吃紧为人」,便要懂得从和我们亲近处下手,莫要只注意在疏远处。
    
  現在再进一步说。既然孔子的思想和义理,都扣紧在人事上,因此读论语,也并不能专注意「仁」字、「礼」字等许多字眼。换言之,论语中凡牵涉到具体人和事的,都有义理寓乎其间,都是孔子思想之著精神处。要懂得如此平铺用心,逐章逐句去读论语之全部,才见孔子思想也有线索,有条理,有系统,有组织,只是其线索、条理、系统、组织与西方哲学有不同。
  
  ….. 一般人总爱说「儒家思想」或「孔子哲学」,当然论语是关于此方面一部最重要的书。但我常感到中国思想,其从入之途及其表达方法,总与西方的有不同。西方一位大哲学家的思想,总见其有线索,有条理,有系统,有组织。他们提出一问题,关于其所用之名词与观念,必先有一番明确的界说。他们讨论此问题,千迴百折,必有一项明确的结论,不读中国书便不然。即如论语,頗不见孔子有提出问题,反复思辨,而获得结论的痕迹。若我们依著研究西方哲学的心习来向论语中寻求,往往会失望。
  
  注论语讲求义理,特別重要者必先讲求论语原文之「本义」,亦即其「原始义」。如讲「仁」字,应看在论语中此字及有关此字之各句应如何讲法。有了本义,才始有「引申义」及「发挥义」;此皆术语后人之新义,而非孔子之本义。
     
  (摘自「孔子与论语」)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让雪花飞 + 2 + 2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 ...
端妈 + 2 + 2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7:42:57 | 只看该作者
    看到paisley的棒喝,又看到 果行 转的这篇钱先生文

   “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的这条语录貌似以前也看到过的,当时也如现在一样深以为然。可是自我拷问下,自己读论语大半年,真是如未读时一样,言谈举止思想行为都没什么变化。
    难道说,读来只是用来自矜的吗?只体现在那一横一竖的“正”字上吗?
    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这也读100多遍了,其“义”现在哪里?


    “学而不思则罔”?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让雪花飞 + 2 + 2 我读百遍也未现多少义啊,但其实多读有 ...
端妈 + 2 + 2 到了能明白的时候就自然明白了,在没明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20:45:3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语义倒也能明白一些,只是在思想境界、指导生活方面感觉一点进步都没有。经典不就是先用来修身的么?在平淡而琐碎的生活中,能够有一片心灵的净土;遇事能够更通达一些。可是……

    最近非常心烦,无来由的烦,总是嫌生活太单调,嫌孩子占据了全部的生活,嫌日子过得太拮据……

    夫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夫子还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在我看来,和《弟子规》一样,是让人“行”的,而不是“学”的,它不属于知识性范畴。所谓的读书而无所得便在这里——光会背了、能懂得意思有什么用呢?心灵没有升华
    其实,笑笑爸爸才是真正懂得“知足常乐”这句话的真意呢!尽管他从来不读书。


    有一个小故事:
    一年前,鱼儿把头探出水面对鸟儿说:“你真幸福,可以自由地飞翔。”鸟儿落在小河边的沙石上对鱼儿说:“你真幸福,可以自在地游泳。”
    一年后,它们都长大了,鱼儿和鸟儿又一次相约在小河边,只是鸟儿讲述的是天空中的快乐,鱼儿讲述的是水塘的喜悦。它们终于寻觅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际遇,心念一转,心花便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同意你的话,我也觉得经典的东西就是在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4:05:11 | 只看该作者
8.6号--8.14号:
    《论语》5-6篇:50遍
    《中庸》:7遍
    《易经》系辞下传 :15遍
    《孟子》1-5卷 :  2遍


    因为天热还是什么,总是没精神做事。这半个月不要说主动读书,就连笑笑的亲子阅读几乎都半停状态,陪笑笑玩也总是心不在焉,敷衍一样。偏笑笑这段时间对颜色和形状超感兴趣,又超级迷恋玩积木,每次玩时总要让我陪她一起搭,还嘴巴不停,问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哪个高哪个矮;玩那个图形拼板也是。这是多好的学习机会呀,可是我经常问一句才答一句,态度敷衍得很。
    倒真是“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了!


    这两天看了些笑妈的“我只在乎你”,笑笑和这个姐姐小时候有很多相似,可惜我这个妈妈和那位笑妈一比差得太远。
    这个妈妈真是不合格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linlin124 + 1 + 1 笑很有福气了,子云不要太苛求自己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4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25 , Processed in 0.090002 second(s), 3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