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nikkiy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小学语文课本,一个民族的文明底线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15:20:02 | 只看该作者
新中国成立之后,语文课本有过多次改革,虽然其中的政治意味越来越淡,但高高在上的说教依然存在,这是造成教材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

    我们的小学课本经常教导孩子们要爱祖国,但是小孩子并不能理解“伟大祖国”的真正含义。小孩子真正好奇的是他周围的世界,这个时候,最需要教给孩子的是要爱爸爸妈妈、爱身边的人,要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小时候教好了他能够理解的东西,长大后他自然能理解什么是伟大的祖国,应该怎样热爱伟大的祖国。正所谓:没有小我,何来大我?

    而现在的状况是: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教育他要热爱祖国这样的大道理,到他们长大成人,我们反倒要到处刷上“不要随地吐痰”、“要孝敬父母”这样的标语,广而告之这些从小就应该懂得的道理。偌众的成人世界,怎么看都像是还生活在幼儿园里。所以就有了那次著名的滑稽争论——中国速滑队员周洋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夺冠后感谢父母,居然被认为不应该。不感谢父母才是人伦悖逆!连父母都不感谢的人,怎么可能感谢祖国!?

    再比如,同样是民国版的《新选国语读本》有篇《两个疑问的信》。课文这样写:“平之:先生时常对我们说,进退要守秩序,应对要有礼貌。但是也有人说,秩序,礼貌,是束缚自由的东西。照你看来,究竟应该怎样呢?”字里行间有对孩子的尊重,并鼓励他们进行讨论的平等思想。而新教材则往往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行文,没给孩子们留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

    所以你看现在大街上张贴的种种霸道标语,就会知道源头在哪儿了。从小就没有学会平等和尊重,等这个人长大了,特别是这个人有职有权了,情况便更糟了。

    曾有专家指出,现行语文课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依我看还有一个更重大的缺失。1960年安徽凤阳的武店公社有个医生叫王善生。彼时正值大饥荒,许多人患上了不寻常的恶疾,公社干部请王医生想想办法,他看了看,说治不了,因为“少了一味药。” 而那味药就是粮食。数十年后,在中国教育上也有一种恶疾久治不愈,原因也是少了一味药,这味药就是常识。常识!这才是最大的缺失。常识需要捍卫吗?当然需要。但在捍卫之前,先让我们正视常识,不践踏常识好吗?

    其实早在2003年,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就曾出版了一本专著《语文教育门外谈》,书中第一篇就是《以“立人”为中心》。钱理群认为,“语文教育的过程,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以此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他人思想的奴隶,按他人的意志去说话、写作的工具。”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在往相反的方向走。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将语文工具化,失去了人文性考量。其培养目标不是成为自我完善的公民,而是建设者——其象征是高度物化的“螺丝钉”。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无论如何都应该放开控制,提供自由的出版舞台,让各种教育团体组织最优秀的文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出版家和学识精深的优秀学者来共同编写。教育主管部门只需要组织专家委员会来对各类出版物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估和推荐,而不是现在这样恰恰相反。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于此尤然。


综合了多篇高论,恕不一一注引   

原文作者来自:赵普

[ 本帖最后由 nikkiyy 于 2010-11-27 15: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0-11-27 22:50: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nikkiyy 于 2010-11-27 15:20 发表
新中国成立之后,语文课本有过多次改革,虽然其中的政治意味越来越淡,但高高在上的说教依然存在,这是造成教材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

    我们的小学课本经常教导孩子们要爱祖国,但是小孩子并不能理解“伟大 ...

哈哈,我也看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0-11-28 13:13:02 | 只看该作者

文字与诗的灵性(五上《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作者:磁场工作室


教材原文
  见2010学年五年级上册《我爱你,中国的汉字》,90页:
  
  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因为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看着这些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词,怎能不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文字的情绪啊!
  
  磁场指瑕
  说汉语言“文字”“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因而使“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是说得不对的。
  
  一、诗的灵性从哪里来?
  
  诗的灵性之源:
  一是现实(或虚拟的)人、事、物的存在;
  二是作者的敏锐的触觉;
  三是掌握创作诗歌的技能(及其他知识)。
  (一)现实的人、事、物的存在才能带来诗的灵性。
  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无论他们具有何等的诗的灵性,也是写不出诸如“为人进入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啊,给你自由”,诸如“欲悲闹鬼叫,我哭豺狼笑,洒血祭雄豪,扬眉剑出鞘”,诸如“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大山毅然举起”等诗句的。
  虽然汉字在汉代的隶变、楷化后基本定形,但还是绝对不能给这些在汉代以后的诗人带来创作上述诗句的丝毫灵性。
  (二)诗的灵性的产生有赖作者的敏锐的触觉。
  诗作的特点之一是感情充沛。
  正是常人看似平淡的事物,诗人却凭借敏锐的触觉而对此引起鲜明的独特的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
  语云“愤怒出诗人”,其实或悲或喜也何尝不出诗人呢?
  有诗为证——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的诗作,为国事而悲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陶渊明为自己而悲喜的怡然自得,超凡脱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从另一角度说,作者的敏锐的触觉使得诗的灵性是“你无我有,你有我特”。
  (三)会创作诗歌才能把握诗的灵性并使之显现。
  掌握创作诗歌的技能,才能把产生的触觉转化为诗句。也就是说,这样才能把诗的灵性由虚变实,由精神变物质,变为听得到、看得到的东西,无论是口头流传还是书面流传。
  换言之,缺乏创作诗歌的技能,即使来了“诗的灵性”,也无法抓住而只能让其溜走。
  
  二、诗的灵性的带来与文字无关
  
  (一)文字不是现实的人、事、物,文字不是图画,现在的汉字连象形文字都不是,它基本上是一种表意文字。
  看到“山”字,你无法想象它像“地面上由土、石形成的高耸的部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185页),或许可能会想象到这是某建筑物前的三处旗杆,这与“山”的形状不啻十万八千里远。
  看到“水”字,你无法想象它像水的波纹:
  无法想象第一笔“竖钩”是中间最长的波纹;无法想象第二笔“横撇”与第三四笔“撇、捺”都分别是两边的较短的波纹。因为波纹是弯曲起伏的,而“水”字,横平竖直,撇捺皆斜。说“水”像波纹,除非脑袋进水了。
  所说的“山”、“水”两字,均是造字中“象形”部分。“象形”尚不象形,更遑论其他不是“象形”的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了。
  再说,“象形”在“六书”中还不到5%呢。
  (二)归谬。
  如果汉语言“文字”能够“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那么,汉民族中文盲的人,当他们直面汉字时,也可以从中得到“诗的灵性”的吗?
  如果汉语言“文字”能够“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那么,对“汉字”的了解的广度与深度而言,均无人能及《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换言之,汉语言“文字”带给许慎的“诗的灵性”也是无人能及的,但为什么在中国诗坛上许慎是个无名之辈?
  如果汉语言“文字”能够“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那么,当今学子只须啃透《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就可以成长为诗人的了,不是吗?
  如果汉语言“文字”能够“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那么,使用甲骨文的商朝应是诗歌发展顶峰的朝代而轮不到唐朝(诗)、宋朝(词)、元朝(曲)等的。因为甲骨文是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较之表意文字(隶书、楷书)更能带来“诗的灵性”的。
  如果汉语言“文字”能够“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那么,表音文字的国家是出不了诗人的,什么泰戈尔、雪莱、海涅、普希金都缺乏“诗的灵性”,因为他们学的都不是汉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nikkiyy + 2 + 2 年少时还有“诗兴”大发的时候呢,现在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0-11-28 13:17:33 | 只看该作者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也”(五上《鲸》)

教材原文
  见2010学年五年级上册《鲸》,40、41页: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
  
  磁场指瑕
  原文第二段中“也”字用得不妥。
  “也”,表示同样。(《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588页)
  所谓用得不妥,是指在这个“也”之前,没有对与“也”的同样的情况的叙述。比如说,因为鲸怎样怎样(“怎样”,指哺乳动物特征之一),所以它不属于鱼类而属于哺乳动物。而没有这样的叙述,就是没有“也”的根据,亦就“也”不起来的。
  哺乳动物主要特征,胎生(绝大部分)、哺乳。次要特征,身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
  如果在 “也”之前说出上述特征任一,不论是说主要的还是次要的,就都可以“也”起来的。
  
  
  或曰,原文第一段不是说了“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的吗?
  答曰,此说只是说“是什么”,与原文第二段说“为什么是这”大相径庭——原文第一段应该也是说“为什么是这”才对得上的。
  
  
  或曰,原文第一段不是说了“跟牛羊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了?
  答曰,请注意,原文所谓的“跟牛羊祖先一样”,只是强调鲸生活在陆地上而已。而生活在陆地上,不是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非哺乳动物的特质——这道理浅显——这道理非常浅显。
  蛇也生活在陆地上,蛇只是爬行动物罢了。
  蚯蚓不光是生活在陆地上,更多时候是与泥土亲密接触的,它也不过是环节动物罢了。
  
  
  教材的改动,简单的,可仅将“也”字删去,复杂的,可在原文第一段处增加“为什么是这”的内容。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nikkiyy + 2 + 2 真是够仔细的妈妈,不过儿时是打基础的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2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23 , Processed in 0.078018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