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78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 蔡春生谈澳大利亚小提琴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5 13:4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蔡春生(厦门开元区少年宫小提琴老师,现定居澳大利亚)

我在厦门开元区少年宫教了13年的小提琴,在澳洲又教了15年的小提琴。我的经历让我有机会较深入地了解澳洲儿童小提琴教学的一些情况,同时又能和15年前的中国的情况相比较。我知道我没有资格来和中国现在的情况相比较。中国在过去15年里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想提琴教学也不例外。

  我觉得中澳的提琴教学各有千秋。值得相互取长补短

第一点,澳洲的提琴教学是多元化的,真的是百花齐放。澳洲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居住在澳洲的是从世界各地来的移民。从不同国家移民到澳洲的提琴家,提琴老师把他们在自己国家的传统习惯,教学法,不同的想法带到不同一个地方。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校有三个提琴老师,我是在中国长大在中国受教育的。Julia是在澳洲和英国接受教育,还有另一个提琴老师Mary则是瑞士人。我们学校的三个钢琴老师一个是匈牙利人,一个是俄国人,一个是本地人。我们在一起工作都很愉快。相互之间我们学到了许多不同的观念,观点,教学法等。各个不同门类的老师都较能容纳他人的新观点,新主张,新方法。澳洲的整个教学环境要比中国宽松。我这里说的是个教育界的大环境。比如小学里没有教科书。老师根据教学大钢自己组织教材。我有一个好朋友的孩子从中国来澳洲读小学。每天回家都没有作业,也不见他带课本回家。起先以为是孩子懒惰。后来才了解到澳洲小学是没有教科书的。澳洲的好处是:老师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根据各个地区不同孩子们情况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材。碰到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的老师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碰到懒惰的老师,学生则学不到多少东西。中国的传统是一元化的。比如全国统一教材,全国统考,学校,老师都要严格地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去办。

第二点,我要介绍的是澳洲老师的花样多,我刚到澳洲不久时有一位同事告诉过我一句话。她说:"勤学生,懒老师,懒学生勤老师。"她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教的是一些很勤奋刻苦学习的学生,你会很轻松,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考虑如何来教这些学生,如果你的学生是一些不那么用功的学生,你就要花脑筋去想怎么让这些孩子更容易地学好,怎样让他们有兴趣,有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勤奋起来,也就是说,怎么教,变得很重要。我们这位同事是在教过一些很勤奋的亚洲学生后说出这个体会的。一般来说澳洲小孩子没有中国孩子那样听话,那样刻苦学习。我自己也有同样有体会,现有我讲讲我刚到澳洲时的故事。我刚到澳洲时从报上看到一个广告,说是某女子私校要聘一名提琴教师,于是我就去应聘,我战胜了十几名本地的提琴老师获得了这份工作。这是一份临时工作。因为学校里一名女教师要生孩子,有几个月不能来上课,我是去顶这老师的工作我刚去上班就碰到了许多难题。比如上课时间很短。在中国一堂课是一小时。在这儿是半小时,有的只有20分钟,高年级的学生40分钟一节课。还有二、三个孩子合上一堂半小时的课。二是孩子的学习进度很慢,学生回家很少练琴,一下子我很难适应过来。我当时很需要一份工作。我要保住这份工作,就必须克服这些难题,我必须去适应澳洲的情况。于是我就成了最勤奋的老师。我想方设法让每堂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适合的教材,设法让孩子们能在很愉快的气氛里很容易地学好每堂课该学的内容。帮孩子定下能达到的目标。有学习的动力。这些现在说起来很容易,但当时却费了我不少脑筋。我成功了。一学期后,那位老师回了。照理我该离开了。但我被学校和学生家长们留了下来。并且一直留到现在。下面是我的体会。学生没学好时,不要只训责学生,老师要想想自己是否有什么地方没做好。上课时不应只是简单地把孩子要学的东西教给他们,而应该努力用最生活的语言,比喻,更有趣的方法,更容易地方法让学生接受。 孩子不练琴,没兴趣学时,老师要想方法培养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产生学习的动力。帮助孩子和家长制定一套有效的练琴的时间表。比如教学生持弓。不要只简单告诉学习食指对着中指,小指放在弓扩上,或只让学生模仿你。我从赵微老师的教材里学到了小鸟叨树枝的游戏。把手指变小鸟的模样然后来叨铅笔。如果孩子的大拇指忘了弯曲,让他把手指做成一个圆洞,然后从圆洞往外看,好像从门里往外看。如果孩子的手僵硬,让他们把了杆当成小狗或小猫,用右手在了折上轻轻地抚摸。如果孩子的手不够弯曲,可以让他们试着玩拉吊杆的游戏。如果孩子的小指总往下掉,可以试着给他一个小指的窝。在上课前让学生们玩一些持弓游戏,如刷雨器,画大圈,火箭上天,大象的鼻子,左右摆动等等。如果上集体课或小组课,可把学生分成两个队,然后让他们做持弓比赛。老师坐在前面,两队的学生较流向前让老师检查他们的持弓。五个手指的位置正确给五分。在孩子让老师检查之前,同队的队员可以帮助持弓的人把弓拿好。最后看那个队的分数最高。这个游戏很有效果。这个游戏可以连续进行好几节课,直到大部学生的持弓都正确为止。澳洲的老师很会玩类似的花样。有一个大提琴老师还写了一本大提琴的游戏的书。让学琴变成在做游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45:16 | 只看该作者
澳洲的老师对孩子总是以鼓励为主,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很大的鼓励。我们学校的期末评语,学校规定只能用正面的评语而不能写负面的评语,比如学生没有练琴。你不能说这个孩子这学期没有练琴希望家长暂促他多练琴。你要写:"这个学生有很大的潜力,如果再多花一点时间练琴,他将会成为一个最好的提琴手。"

  我有一个国内来的朋友在墨尔本开了一家琴行,生意兴隆,这琴行还附设一个音乐学校。这个学校里聘请的都是中国来的老师。这个学校里的学生也是一些中国孩子。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收本地的洋学生。回答是洋学生没法教。这些学校里的老师把他们在国内学到的那一套搬到澳洲来用当然对这些洋孩子来说是不合适的。许多中国家长乐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老师那里学习。原因当然很多,有语言交流问题等,但主要原因是中国老师严格,进度快,这适合这些中国家长的意愿。

第三点,我要谈谈中澳家长的不同。家长对孩子学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必须讨论的问题。 中国家长和澳洲家长的许多不同之处。第一个不同处:澳洲的家长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或者说家长和孩子比较平等。中国的家长制是一种传统。孩子一定要听家长的话。听话的是好孩子,不听话则是坏孩子。而家长却不怎么听孩子的话。这就会造成孩子和家长之间产生沟通上的问题。这就造成许多流着眼泪学琴的孩子。不久前在"阳光卫视"上看到一个忏悔的母亲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妈妈为了让她的女儿学好古筝付出了她的一切,而女儿却是流眼泪在学琴。后来发展到这个女儿写下了一封绝书,说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想要自杀。这个女孩子是成功了,但她却失去了一个幸福的童年。我在这里说的是一般的情况,并不是说中国家长个个都在逼孩子学琴,而澳洲就没有逼孩子学琴的家长。我的父母亲是很民主的家长从没逼我学什么。我自己也是一个很宽容的父亲,我也没逼我自己的孩学什么。

  澳洲的家长和老师都比较宽容,没有中国家长和老师的严厉。澳洲的家长总是给孩子许多鼓励,表扬。就是批评也都是以理服人。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很大的鼓励。澳洲的孩子们是在表扬声中长大的。中国家长则较严格,不随便表扬孩子,怕他们骄傲、尾巴,有一点不对就要批评,甚至打骂。我还记得我上次回国时的一件事,当时少年宫把提琴班的孩子和家长召集在一起,让孩子们表演给我看,让我讲课。有一个孩子不想拉提琴,可能是害羞或是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原因。这事如果发生在澳洲(这种事常有发生),你看到的将是家长把孩子拉到一边去安慰,说不要紧,下次还有机会。但这个孩子的爸爸当时完全不能容忍这个孩子的行为,把孩子的琴摔在地上,然后把孩子拉走。因为这个孩子太让他丢脸。这种事情到处都有发生,在上课或演出前孩子会拒绝拉琴,我们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不想拉琴,而不是简单地训斥。 不久前有一个男孩子来我这边上课,一进门就红着眼告诉我他不学琴了,平时这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总是高高兴兴地来上课。我知道肯定是出了什么事情。我当时就告诉他不高兴就不要上课,我和他"生活在一起"的老师一样,孩子不高兴不上课。绷着脸是没法集中精神上好课的,接着我问他为什么不学琴了,原来那天下午爷爷心情不好,他玩游戏机,被爷爷很严厉地教训了一顿。爷爷骂他浪费了爸爸妈妈赚来的钱,学琴不刻苦,应当去练琴而不要玩游戏机,孩子觉得受了委屈,然后就赌气地说他不学了。碰到这种情况如果老师,家长一起训斥孩子就会伤了孩子,甚至和你对抗。

  第三个不同处。参与程度的不同,澳洲家长一般参与较少,我们学校规定二年级以下的学生,家长一定要陪孩子来上器乐课,三年级以后孩子单独前来上课。澳洲的洋家长陪孩子来上课时一般就坐在旁边听课。在孩子很小初学时会给孩子一定的帮助,但很快就会让孩子独立练习。中国家长则很不同,(我这里指的是在澳洲的中国家长),他们通常会很认真地记录老师所说的话,有的每节课都带录音机或录相机来,把整堂课录下来。中国家长一般会跟学员一起来上课,一直到老师劝他们让孩子独立学习为止。

  我的观察发现,中国孩子的学习进度在一开始时很快,但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慢下来,因为一开始时中国家长会给孩子很多的帮助,但到了一定时候,家长们常常跟不上孩子们学习进度,没能帮上多少忙,于是孩子的进度就慢了下来,洋学生则相反,一开始时他们都学得较慢,因为在家里练习时得不到家长的帮助。但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较强。到了一个时候,他们会有一个大飞跃。

  今年初我在家里收了一个私人学生,他是个混血儿,爸爸是澳州人,妈妈是上海人,这个男孩在墨尔本一家最好的男校学习。是一个非常勤奋,积极向上的好孩子。在跟我学习之前已经在学校里学了三年的提琴。他妈妈对学校的教学不满意,所以来跟我学。这孩子虽学了三年的琴,但视谱能力却很差,学新曲子很慢。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找到了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这孩子为了考试,一年里只学了五首曲子,一年到头就在这五首曲子上下功夫。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有一个太聪明能干的妈妈。来上课时,妈妈总是站在孩子旁边,拿着笔记录下老师的话,老师的要求写,孩子弹错了哪个音,他妈马上喊出来。这个孩子的学习有一半是妈妈在帮他学,帮他记。孩子太依赖于妈妈的帮助,独立性很差。我现在采取的方法是让这男孩广泛地学,每节课都给他一点新的东西,逼着他要视谱。让妈妈少参与,很快这孩子就能视谱了,学新曲子也很快。他本来就是一个很聪明好学的孩子,不过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妈妈早该让他独立地学习。

澳洲的洋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进度比别人慢或比别人快不会太在意。他允许自己的孩子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进度,不会逼孩子去追赶别人。这种态度使一些比较笨的或是没时间练琴的孩子能坚持学习而不放弃。在澳洲的许多中国家长则很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孩子进度慢家长会很不高兴甚至会骂孩子。澳洲的孩子慢慢来,竞争意识不强,中国孩子则相反,竞争性很强。我认为有一定的竞争对孩子是有好处的。但过份的竞争或不愿正视现实的竞争却是有害的。我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学习进度的不同,而不要强求所有的孩子的进度都必须一样。因为每一个孩子的情况是不同的。

  让孩子学琴的目的不同,大部份澳洲洋家长让孩子学琴的目的都非常清楚,让孩子学音乐能帮助他们智力的发展,学习音乐让孩子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有更多的社会活动。而在澳洲的一部中国家长让孩子学琴的目的也非常明确。他们让孩子学琴是为了拿奖学金。澳洲有许多私校。一般来讲私校在各方面都比公校好。为了让孩子进入私校学习而又不愿意交昂贵的学费,只好让孩子们自己去努力。

现在我来介绍一下澳洲学生的情况,顺便讨论一下关于刻苦学习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要学好一样东西必须要下功夫才能学好。我们从小就听我们的长辈教育我们要刻苦学习。"吃得了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中人",这些都是对的,但有两种不同的刻苦学习。一种是主动的刻苦学习,一种是被动的刻苦学习。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很想做什么事情,再苦再累你也会去把它做好。我看过一个论坛节目,论题是"延安精神",其中有一个老延安说"延安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刚才我说过一个忏悔母亲的故事。那个母亲是主动地去受苦,也为女儿的学琴,可以吃尽各种苦头,但那个女儿则是被动地受苦,她是被母亲逼着去受苦的。我知道这种父母一厢情愿而不顾孩子意愿的事情在中国常有发生。有些家长则在孩子学琴之前就开始向他们灌输要刻苦学习的概念,这事实上是在孩子们开始学琴之前就开始吓唬孩子,让孩子觉得小提琴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情,孩子的天性是玩。既然小提琴是这么艰苦的事,他们当然不想学。我有一个从福建移民到墨尔本的家长,她小时候家里很困难,没有机会学习小提琴。她现在发达了,一个人开了5家百货店,他希望他们女儿能够什么都学。不过她的教育方法高压式的。她希望她女儿都象她一样能吃苦耐劳,但她女儿不买她的账。最后孩子学到第三级时只好停止学习。上个月这位母亲来找我和我谈了一个晚上,她现在有两个儿子也到了学琴的年龄。她希望他们明年能开始学琴,她意识到她对她女儿的态度、方法是错的。她不想重犯以前的错误。所以她来找我想听听我们的建议。当我把我们想法告诉她后,她笑了,说糟了,今天下午我刚给两个儿子上了课告诉她们小提琴是不容易学的乐器,要他们有思想准备,学琴是要吃苦的等等。

  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一个从新加坡移民到墨尔本的父亲,由于她小时候被迫学了好几年钢琴,他觉得这是他童年里最糟的一件事。所以他不让他们孩子学任何乐器。不想让他们受同样的苦。她的女儿在三年前转学到我们学校,因为我们学校里音乐活动很丰富,她的同学都学乐器,所以她提出她要学小提琴,她的同学都是我的学生,所以她也跟我学,学了一段时间后她又向她爸爸提出她不愿学钢琴。她爸爸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这是一个奇迹。

在澳洲大部份孩子都是高高兴兴地学琴。一般来说在刚开始学琴的进度较慢,孩子们在玩中学,他们觉得拉琴就和他们玩积木,玩玩具一样是一种好玩的事情。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小提琴的爱好的加深,到了一到的时候他们会有一个大飞跃,到了这个时候他们都会很用功地练琴。

  我有个学生名叫梅啦,她是我到澳洲后教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当她刚开始和我学琴时,她妈妈特别交待我,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Don't pushher",她是学着玩的,学琴只是她生活的一部份。梅啦就这样高高兴兴慢慢地跟我学了三年。有一天她向我提出她要参加考试,从此她的学习进度就突飞猛进了。原因是他参加了一个乐队,乐队里许多人比她拉得好,她很想拉第一提琴。而乐队里规定考过五级才可拉一提。她为了达到她们的这个愿望。非常努力地练琴,很快她就达到了她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45:38 | 只看该作者
澳洲的音乐教育我觉得很不错,值得大家参考学习。下面就以我们学校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下。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一条龙的女子私校。孩子们学前班(澳洲的幼儿园只有二年,学前班相当于中国的幼儿园大班)开始学小提琴和大提琴。学前班的孩子在每星期有一堂弦乐课,老师向孩子们介绍小提琴和大提琴,让孩子们学一些基本的持琴,持弓,拨弦,或说是给孩子们玩琴,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对提琴有所了解,并产生了学琴的兴趣和愿望。年末我们请学前班的家长来学校开会,让一年级的孩子们表演,使学前班的家长和孩子们知道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会达到什么程度。各家长介绍学琴的方方面面,回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然后发给家长申请学琴的表格。一般至少有2/3的孩子报名学琴,有时全班会都报名。学琴的孩子每周有两节提琴课。一堂个别课或是两个合上的小组课。一堂集体课。上个别课时学校规定学前班至二年级的家长一定要陪孩子来上课。上集体课时家长们可来可不来。每学期(澳洲每年有四学期)各提琴班都要在学校的集会上演奏几首曲子。每学期学校还组织一、二次星光音乐会,让所有希望上台表演的孩子都有机会上台独奏。这是一个非正式的音乐会,气氛很轻松。如果报名参加音乐会的学生很多,就分成几个小组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学校每周有一个集会,在集会上常常安排较优秀的.学生表演。到了三年级每个学琴的孩子都可以参加学校的管弦乐队,我们学校有多个乐队。学琴的孩子都能在其中的一个乐队演奏。小学部,一、二年级有一个弦乐队,三年级以上有一个管弦乐队,一个弦乐队,一个管乐队,还有一些四重奏组。长笛小组等。中学部有两个管弦乐队,一个是大家都可以参加的乐队,一个是需要经过考试过关才能参加的乐队。有两个弦乐队,还有几个管乐队,重奏组等,底下我让大家看一段录相,是上个月我们学校中学部音乐会的片段。还有小学部的音乐会的一些片断。

乐队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有许多学生是为了参加乐队才来学琴的,参加乐队对学生有许多好处,一个人自己单独拉琴和在乐队里演奏,感觉大不相同。在乐队中孩子们较容易产生一种满足感。对初学者来说大家一起弹奏的效果比一个人单独拉要好得多。乐队经常有不同的活动,有音乐营地活动,有音乐会,有不同演出的机会。大家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让学生之间有比较,有竞争,有学习的动力。在乐队演奏的孩子,视谱能力和节奏感都比较好。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较容易产生学琴的愿望,并能坚持下去。

  在墨尔本不只学校里有乐队。各个区都有自己的乐队。在我家周围就有六个业余管弦乐队。这六个管弦乐队属下又各有一、二个培养接班人的儿童、少年乐队。这些乐队让音乐爱好者有自己的活动圈子。这些乐队每周排练一次,每年都有几场音乐会,有时乐队联合演出,有时还组织出国演出。这些乐队有些得到地方政府的一些资助。但大部份要靠自己筹集资金来租场地,请指挥,买乐谱。乐队里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医生有会计,有教师,有退休的老人,有坐轮椅来排练的残疾人,甚至还有双目失明的盲人。有的乐队水准很高,有的很低。这些乐队都已经建立了许许多多年,有着他们自己的传统。这是澳洲文化的一部分。我儿子不仅参加学校里的乐队,还参加了一个我上面提到的社区的乐队。这是以中、小学生为的乐队。但爸爸妈妈也参加排练。年终时这个小乐队还和它的属的大乐队合在一起表演一、二首曲子。让孩子能体会到大乐队演奏的气氛。

  由于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乐队的存在,因此就有许多作曲家、教师、出版商专门为这些业余乐队写谱,供各种乐队用的谱有许多。(我在国内时总要自己编曲给自己的乐队用)。墨尔本还有一个音乐图书馆专门收集各种乐谱,个人或单位只要付一点会员费就可以成为会员,可以从中借谱出来用,很是方便。各琴行也经常用汽车把最新出版的谱送到学校给老师挑选。我想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向澳洲学习。把各地老师们为自己乐队编的谱子收集起来编印出版,大家来分享。另外可以从国外进口一些乐谱,建立音乐图书馆,这样可以少花钱多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1-6 17:56:38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学习一下孩子将要开始学习钢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1-8 08:50:07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学校里音乐氛围很浓厚,真的很羡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1-8 09:16:01 | 只看该作者
澳洲的好处是:老师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根据各个地区不同孩子们情况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材。碰到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的老师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碰到懒惰的老师,学生则学不到多少东西。

对这一句深有体会. 好老师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8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12 , Processed in 0.13246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