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春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苑] 论语小典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10-20 14:26:25 | 只看该作者
看着这些故事,似乎回到了孔夫子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15:25:11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孔子把人分为哪三种?

                                                               刘桂光

  大学推荐甄选考试的国文科试题有一年出了一题:「孔子把人分为哪三种?」做为高中的国文老师,我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勉强要找一个解答,那么在〈阳货第十七〉的第三章,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或许算是一种分别吧!有一种人是「上智」,有一种是「下愚」,在两者之间的应该就是第三种了。不知道这样的答案是否可以通过「大考中心」命题教授的检验?或者,在〈季氏第十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6.9)可是,如此一来孔子就把人分为四种了。或者,命题教授的看法是;孔子只是简单的把人分为君子、普通人与小人呢?
  问题是:孔子如果真有意图要人分别为三种,那么孔子的用意何在呢?就以上智与下愚的分别来说吧!孔子曾经说过;「有教无类」这样的话,因此以我们所了解的孔子,他应该不会放弃任何人吧!所以说「不移」不是说他们极度聪明或愚笨故无法改变他们,应是针对他们的自我学习的程度而言吧。
  上智之人有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所以可以不断的自我学习,不需要外人去改变他。(其实这种人几乎是没有的,孔子自己就说;「我非生而知之者。」)下愚的人则因为他放弃了自我学习的主动精神,不愿意去学习,所以他与众人便渐行渐远了。这是他自己不愿意改变自己,外人即使想帮忙也无从着手。
  其实在儒家的教学理论中,首先强调的便是自学。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可见的老师的功用在于提点、引导,重要的仍在于同学们主动的自我学习。孟子亦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下.16)其中的用意即是希望学者能自我警省,努力奋发。又说:「君子深造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14)一个学习者若经由老师的引导,仍不愿意自我学习,那么老师实在也无能为力。俗话也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己。」所以就人都具有学习的能力而言,人是无分别的。人之所以有差别,原因就是在于个人主动的学习精神。不仅如此,儒家更强调我们不但要自我不断的学习,更要帮助别人去学习,否则贤与不肖就相差无几了。孔子即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这便是强调相互帮助学习的重要性。其中的基本信念则是:主动自觉的学习精神。


                             选自《读经通讯》第十八期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10-22 15:2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15:29:53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有钱就足够了吗?
                                                        
                                                          刘桂光
  
     《子路第十三》记载:孔子到卫国去,由冉有为老师驾车。到了卫国,孔子见到卫国百姓众多便十分的赞叹!冉有便问老师:人口多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孔子说:让人民富裕起来。冉有又接着问说:有钱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呢?孔子说:教化百姓啊!
  儒家重视道德教化,可是孔子更明白的是,人民没有吃饱饭哪有可能谈仁义道德呢?更不用说实际去做了。所以,首先要做的便是使百姓富有起来。(说苑)的《政理》中亦记载:鲁哀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回答说:「政有使民富且寿。」可见执政当局不仅要让百姓富有,更要使百姓生活在安乐之中,如此也才能做到使民长寿啊!而在《建本》中记录子贡问政,孔子回答说:「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可见孔子认为治国首先注重的便是经济,使百姓富足才有谈礼乐教化的可能。
  然而,有钱就足够了吗?
  当然不是,因为孔子接着说的是:「教之。」.当人们有了钱却没有教化,那就与动物有了食物,可以吃饱饭却整日无事一样,那么人与动物又有何差别呢!所以在《颜渊第十二》中,子贡问政,孔子的回答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若是不得已要去除什么呢?孔子说:兵、食可去,但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以,巩固生活的更根本基础仍在于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同于禽兽的道德教化,而人若是只以夺取利益为唯一个取舍标准,那么人的世界与其它动物实在没有什么不同了。在<里仁第四>中孔子便说:「放与利而行,多怨。」意思便是,凡事依据利益来行事,便会招来很多的怨恨。
  从孔子的说法来看现在的台湾社会,我们有钱了。但是却到处出现各种怪异的犯罪行为。有儿女杀掉父母亲的,有父母杀死儿女的,有人轻易的就自杀,有人去掳走、绑架别人的小孩,有人在路上看不顺眼便杀来杀去,一般的偷窃、抢劫更是层出不穷。政治人物不断地说谎,不断的上演权谋。小孩有样学样的说谎,,逃避压力。所以有人说:「我们不仅生病,。而且病的很重。
  是的,我们很有钱,可是我们缺乏道德礼乐的教化。所以,有钱就足够了吗?


                                  选自《读经通讯》第十九期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10-22 15: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15:34:11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生命的节制原则

                                                             刘桂光
  
          现代人的生活中常常听到的是:「唉!真是累啊!」、「压力太大了。」、「生活实在太不正常了!」现代的生活也产生许多文明病,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因为我们过度的使用生命,不懂得节制与生生不息的道理。而我们生活的地球,各项资源也在大量的消耗之中,二十世纪兴起的环境保护,也就是因为我们在面对自然资源时,完全不懂得节制,导致过度的耗损。
  其实在《论语》中,孔子早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注意到「节制原则」。〈述而第七〉说:「奢则不孙(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7.36)过份的奢侈与节俭都不好,都可能产生问题、招来非议,可是与其浪费,孔子宁愿选择俭省。这与〈里仁第四〉「以约失之者鲜矣。」(4.23)的原则是一样的。这「约」便是一种「节制原则」,而具体的内容便是「礼」。
  孔子强调的是一种自我的「节制原则」这种原则不论在各方面都适用。例如:颜渊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不论视听言动,都要依礼而行。(12.1)这「礼」便是「节制原则」的内容,透过不断的「克己」工夫(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约」),呈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而在〈雍也第六〉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6.27)这也是强调「节制原则」,光是读书,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更要有「约礼」的道德修为,如此才能善用知识,发挥贡献。
  在言语上,孔子也强调「节制原则」。例如:「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14.2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14.27)说话要节制、不要说大话却什么也做不到。行为上呢!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这些都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自我「节制」,懂得节制则我们的生活可以充实而悠闲,与人相处可以和平喜乐,对环境则多一分的珍惜,对各种事情多一分用心与谦让,这样的生活不是充满柔软与温馨吗!
  资源有限,欲望无穷。不论是面对自我的命,或是我们生存的大自然,如果我们不懂得节制,那么只会加速走向灭亡,如果我们承认生命的特质在于生生不息,那么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型态,不论是对人、事、物都应该要做到「节制原则」,如此才能创造更多的继起生命,展现生命生生不息的特质。

                                  选自《读经通讯》第二十期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10-22 15: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9:35:1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贤贤易色

                                                                       刘桂光

  推广读经的经验中,在大人这一方面最常遇到的问题是:「经书都看不懂怎么办?」我们的回答通常是:「不懂有什么关系,人生不懂的事太多了,只要多用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或者强调重在记忆背诵,孩子其实并不重现理解的问题。」可是大人总是不放心,因此我便劝家长们一起来读经。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不懂怎么办?」我想若说要完全掌握孔子的本意恐怕是不可能的事,可是如果我们多用心去体会研习,或许要理解经典并不一定是难事。以下便是一个例子。
  【学而第一篇】的第七章记载: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在理解上,比较有因难的是第一句「贤贤易色」,自古以来便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一)何晏、朱子的看法:「以敬重贤人的心,替代爱好美色的心。」(二)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则另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有人能改变其好色的心来尊敬贤人,那么这个人便比贤人还要贤能。」(三)其次他又提出一个说法:「想要尊敬这个贤人,那么就应当改变平常的脸色,以一种庄敬的容貌面对之。」近人南怀瑾先生的看法与此相类,但较为精确而简要(见《论语别裁》。(四)刘宝楠引用《汉书》颜师古注的看法则是认为,此段文字的下面谈到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因此这一句应该也是指人伦的关系,以他的意见,这句话应是指夫妻之间,所以将之译为:「对待妻子,重视品德,不重容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就采用这一种说法。另外还有(五)清代的王念孙《广雅疏证》认为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尊敬贤能的人,如同爱好美色一般。」以上我们提出了五种不同的解释,究竟那一种才对呢?
  从整章的文意来看,这五种说法似乎都有其道理,皆可通解本章之文义。其实,我们读经典只要理解的意思不会造成经典本身的矛盾,我想都是可以的吧!只是我们可以再想一想,假设孔子听到子夏说的这一段话,那么孔子会采用哪一种见解呢?在《论语》的子罕及卫灵公两篇中,孔子分别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夏的说法或许是有感于此吧!从孔子的慨叹,我们可以有以下的几种推测: (1)在孔子当时,人们对美色的喜好显然多于对德行修养的喜好,但孔子并不一定就反对「好色」,毕竟这也是人之常情。只是孔子认为「好德」较为重要。(2)可是世风日下,孔子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人们的好德之心至少要等同于好色之心吧!(3)因此,若是问孔子哪一种说法比较好?孔子的选择应是第五种王念孙的看法吧!
  至于我的说法对不对?你也可以加入讨论啊!这便是读经的乐趣了。
 
                                       选自《读经通讯》第二十一期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10-25 09: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9:42:16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直的意义

                                                      刘桂光
  在《论语》〈子路十三〉第十八章,叶公与孔子谈论到关于「直」的问题。叶公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的意见是:若父亲偷了一只羊,而儿子去举发,这便是「直」的表现。而孔子认为:不论是父亲或儿子偷东西,都应为之隐瞒,而不以是否去举发、告密为「直」的标准。孔子的意见十分奇特,似与现代的法治社会极不兼容。许多当代的学者在此点上,亦对孔子有颇多的批评。其实,孔子的态度并无奇特之处,放到现今的社会亦无不兼容的地方。
  首先,孔子并不以他所说的「直」为唯一的标准。所以他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这清楚说明了「直」的定义不同,随之而来的作法便有不同。因此叶公所言与孔子所述,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然而,就人的角度看,孔子所论毋宁更能呈现做为一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吧!父子的关系是天性,是人伦之本,这中间的关系不单只是法律的问题,更有着亲情的不忍,有着孝、慈的流露(这便是仁道的表现)。所谓的情、理、法,在孔子看来应是同等重要却有着优先秩序的不同。盖法律讲求公理,公理本于人情。所以,面对父兄的不当行为,做为子弟的人,优先考虑的不是法律而是人情(反之亦然)。父兄、子弟之间的对待,更重要的意义是本于孝、慈的亲爱与教育。如同法律的精神是在于使人改过迁善,而不在于惩罚。故而孔子在面对此一问题时,便是以我们能否表现人性之常为标准,而定「直」的意义。就人的角度看,这更重要于以法律为标准的「直」。
  但是,犯罪就是犯罪,难道可以坐视不理吗?
  当然不是。问题仍要处理,只是处理的精神与原则,应是就人性之本、人伦之常,也就是我们前段所说的亲爱与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帮助家人,反省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有不当的地方?有过便须改,必须接受的惩罚,也要勇敢的面对。如此的处理,既可保有人性的本真,亦可使人知错、改过,从人难免犯错的情形来看,不是更能真实的呈现人性吗?重要的不是人会不会犯错,而在于人有主动反省,改过迁善的能力。孔子曾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第十五>)又称赞颜渊:「不迁怒、不贰过」(<雍也第六>),从阐扬人性的本善的角度来看,孔子的用心真可谓深刻啊!

 
                                  选自《读经通讯》二十二期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10-25 09: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09:47:37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小 孩 子 学 些 什 么 ?

                                               刘桂光
  
       现代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学些东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高人一等、能出类拔萃。所以各种才艺班、补习班林立,才几岁大的孩子便每周排满各种学习的课程,感觉上比大人还忙呢!可是,孩子们学了这么多,到底学到什么呢?学习这些东西究竟有没有用呢?(或者姑且不问有何用,总是还得想一想:学习这些才艺的目的、用心何在呢?)父母忙于赚钱供孩子学习,却忽略了对孩子的「精神付出」,孩子们感受到的又是些什么呢?
  《论语》里面有一章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孔子重视礼乐教化,从他对伯鱼的教导、从他对周公的崇敬我们可以充分了解。然而,从这一章孔子却更根本的告诉我们,礼乐的基础是「仁」。作为一个人,如果连表现所以为人的「仁」都没有了,那么礼乐又有何用?换做现代的情况便是,如果我们的孩子在人格的成长上缺乏一个正确的引导,在道德的修养上没有良好的学习对象,那么尽学些偏向「技术性」的才艺又有什么用呢?
  会拉小提琴是不够的,要能演奏出有内涵、有生命力的音乐,才能对人生价值的有所提升。像马友友的表演大提琴,相隔十年之后表演同样的曲目,其中的内涵与技巧却完全不同而有极大的进步,我想其关键应是:发挥人格的修为,深化生命的情调吧!孔子也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可见不当的学习,是造成人们之间有很大差异的原因。学习就是要从根基做起,要从人格的修养做起。
  举个实例吧!以前我教过一位学生,成绩虽不是很好,品行却也不差。可是总是需要人在一旁不断的提醒,相同的错经常一犯再犯,某些坏习惯也几乎难以革除。这样的孩子,从小学了不少的东西,父母亲也确实认为自己很用心于孩子的教育,该学的东西、该买的书籍,都尽量去做到,甚至家中很早就买了一套「诺贝尔文学全集」,看来这对父母确实做了不少投资。
  这个孩子确实也是反应很快,什么东西也都知道一些,可是「诺贝尔文学全集」却没读过几本,许多的事只能表现一些皮毛而无法深入。如今,孩子的胃口养坏了,偏差习惯养成了,再回头来对这些偏差行为伤脑筋,恐怕是来不及了。
  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礼乐的学习不在于器物的层次,也不在于技术的层次。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当孩子们的人格基础稳固时,学什么都不重要。因为只要他愿意学,只要他有真正的兴趣,那么他都会全心投入,学必有成。不然,就会像孔子的慨叹一样:「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9.22)那不是令人惋惜吗!
  要给孩子学些什么呢?先用心反省自己,先认真教好孩子吧!

                              选自《读经通讯》第二十三期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10-25 09: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7:47 | 只看该作者
论 与 小 典 -------空 空 如 也  

              刘桂光
  
    在高中教书、最喜欢上的是从国文课里抽出的一堂中国文化教材的课,虽然每一周只有一节,不过却可以藉此向同学们介绍儒家的生命之学。不敢有把握让每一位同学从此都喜欢上孔子,可是至少也可以做到让大家认识孔子,不讨厌孔子。而我常常告诉同学,其实孔子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与一般的父母亲一样,对小孩总是「碎碎念」,和普通人一样也是有各种情绪的。(参见前两期的,〈孔子的喜怒哀乐〉)然而,孔子的伟大却是从平凡中呈现的,是一种认真的生活,用心的实践。是一种诚恳,一种永不停止的进步与坚持。
  《论语》〈子罕第九〉的一章便可以表现这样的精神。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9.7)许多的学生读书「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就这么翻译起来:「我有知识吗?我是个无知的人啊!有一个粗鄙的人问我问题,我告诉他:「我脑袋空空,什么也不知道。」只能随便说两点就没了。」还振振有词的说:「我把孔子的谦虚完全表现出来了。」让人看了真是啼笑皆非啊!
  其实这一章确实是表现孔子的谦卑,但同时也表现出圣人不断求知、求进步的坚持。这一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说明,先是前面的「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这其实是孔子面对自己的一种深刻反省,尽管圣人已经是多才多艺(参见9.6)但是面对无穷浩瀚的知识之海、面对深邃奥妙的人生,孔子总觉得自己学习的仍然不够,所以当然有人说到他的知识渊博时,孔子自省的结果是:「无知也。」这是说,我所学所知,相对于人生、相对于知识的全部,其实是非常不够的。这是一种要求自己不断进步的呼唤,这是同时也是一种谦卑的反省。
  当然有人会说:「这也有可能是孔子的骄傲吧!故意说自己无知来讽刺别人啊!」
  可是,接下来的这一部份孔子却完全表现出他对知识的诚恳与对求知人的尽力协助。孔子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他的意思是:「有一个村夫问我问题,我用一种诚恳的态度,把我所知道的从头到尾、详详细细的说给他听。孔子不去管提问者的身份,不因为他是一个粗鄙的村夫而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完全没有一些读书人常有的所谓的「对知识的骄傲」,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是了不起的。孔子的这种谦卑与诚恳,不正是实践了他所说的:「有教无类」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吗?
  所以,孔子的「空空如也。」是一种诚恳,是一种谦卑,而不是脑袋空空啊!

                选自《读经通讯》第二十四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9:40 | 只看该作者
                      《孟子》对儿童的思维启发

                                                                      邓秀梅

从事儿童教育多年,常有不少家长问我,有无一套令儿童顺利进行的思维训练?会问这个问题的家长,大半苦于家有一个或数个对数学、理化头痛的孩子。这些孩子并非不认真于课业,不论是学校的,或是补习班的作业,他们都是卯起力来作,可惜成效始终不彰。这问题困扰不少家长,想来这也是一项家有中小学学童的普遍恼人的问题。
  本来儿童读经教育提倡的是语文实力的奠基培养,与文化素质的提升,间接训练儿童的背书能力,使其能终生保有高度的记忆力。不过经由几年来教背《孟子》的结果,我发现《孟子》对小学中年级以上的儿童颇有思维启发的功效,虽则成人读《孟子》亦是头痛万分,但不碍儿童在其中享受思考的乐趣。何以《孟子》具有如许的效力?可能与它的文章题裁与内容结构有关。相对于《论语》大都纪录孔子一人自言自语的「语录体」,《孟子》就显得有问辩对答之丰富性。从问辩对答当中,人类的思考条理即隐隐浮现出来。藉由此错综复杂的思辩问答,学生可领略其中的思考要领,无形中也让自己的思维渐渐符合逻辑条理,由此不再对思考的东西排斥。我们试着查看《孟子》的内容即可知。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有一章有关孟子与农家者流的辩论,他们辩什么问题呢?农家主张国君应该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许行就是当时农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率领着众弟子自楚国千里迢迢地来到滕国,只因风闻滕文公行圣人之政,愿意在圣人的统治底下生活。住了一阵子,颇感失望遗憾,理由在于:滕君固然是一位贤君,但是还未懂得治国之道。真正的治国之道乃在国君与民一起耕种、炊爨而食,兼治理内政,这才算是一位真正的贤君。而目前滕国有储存米粮的仓库,里头堆满了人民辛苦耕种的粮食,这种行为正是伤害人民而自养,那称得上是贤君呢?
  乍然看上述的理由,任谁都觉得很有道理,为人君者本应为民表率,既然奖励农耕以增加生产,则国君就应亲率百姓下田耕种,一方面可以直接鼓舞农耕,另一方面也可让高高在上的君王亲身体验人民的辛劳,才能真正由衷地爱护百姓,为黎民设想。可是这些理由到孟子前面就统统瓦解了。孟子首先询问许行的学生陈相:「许先生一定种粟之后才肯吃饭?」陈相回说:「对,没错。」「那么许先生也一定亲自织布,然后才肯穿衣啰?」「不,许先生穿现成的褐布。」「许先生戴不戴帽子?」「戴啊!」「戴什么帽子?」「戴素色的帽子。」「是自己做的吗?」「不,是拿粟米跟人家换来的。」「许先生干麻不自己做?」「因为会妨碍耕种。」「那么许先生拿陶釜煮东西,用铁器耕田吗?」「当然啰!」「是许先生自己做的吗?」「不是,都是拿粟米换来的。」最后孟子发出致命的一问:「用粟米去换械器,不算是损害工匠;工匠拿他们的成品去换粟米,为何就是伤害农夫?而且许先生何以不在自己家里做陶器、铁器就好了,反而要到路上去和百工交易?为什么许先生这么不怕麻烦?」陈相说出心中话:「百工的事情,本来就不可一边耕种一边去做,这样两边一定都做不好。」读到这里,相信任何一位读者都晓得究竟是谁的理屈。既然陈相与许行都知道百工与农事是无法兼顾的,更何况是治理天下呢?身为国君每天日理万机,那有时间再去与民并耕炊爨?农家这一套治国平天下的学说未免太不适宜吧?可是能看穿其中问题的,又有几人呢?
  每当我教这一章的时候,学生总是兴致勃勃地看结尾到底是那个获胜。一开始,大家也认为许行之言很有道理,可是读到最后,才恍然大悟道理不能这么谈。虽说执政者应当为民表率,可是那也仅限于引导社会风气,有道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在上面的人行事端正,底下的人自然不敢为乱;在上位者个个贪污舞弊,下面的人恐怕就是天天抢偷夺窃。国君该负责的是这个地方,而不是学百工之事。孟子不率先讲出这层道理,而用导引式的方法引出陈相的破绽,这种方法的确很高明。要知道,这其中牵涉复杂的现实状况,须将全部的情况全面加以考虑,权衡轻重,才能定出没有错误的方针。农家的用心虽然不错,但是他们只是一直线地考虑单一的问题,忽略其它复杂的状况,遂有那样不合时宜的提倡。
  孟子一路问下来,读者也无形中学会孟子的思考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领会孟子层层拨云见日的逻辑思维,不问出个结果来,绝不罢休。除了本章之外,其余诸章亦有精采处。在我看来,与其让理解力尚未十分成熟的学童,拼了小命演算抽象的数学难题,为何不由具体的事例引导他们渐入逻辑的思维法则?效果岂非更佳?许多家长皆以为《孟子》长篇大论,既难懂又难背,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温习《论语》,不敢直升高级班研读《孟子》。这种顾虑实在多余,依我教导《孟子》的经验看来,学生接受论文型的《孟子》的意愿相当高,而且背得不比《论语》差;再者,由于习惯长篇的背诵,对学童的作文那种起承转合的练习,有相当大的帮助,至少他们都十分清楚运用譬喻、说故事的方法,可以把想表达的道理说得更清楚。这种简便的作文秘方,一般国中生不见得懂,纵然知道,也不晓得如何表达才能切中要害。藉由具体的事例,反复地论辩,的确可以启发儿童的思维能力,再加上经典的背诵,不愁将来不是一个小学者。想要培养儿童思考能力的家长,何不试试这种简单又有效率的法门?


                             选自《读经通讯》第二十五期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11-5 13: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13:00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曾子的自我反省

                                                刘桂光
《论语》〈学而第一〉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自我反省的功夫,实在是令人尊敬的。一个人要能不断的进步,最重要的便是自我反省的能力。有些人很努力、很勤奋,可是缺乏对自我的反省,那么他的方向便可能有错误、判断有偏差,于是所有的努力勤奋不都白费了吗!
  我们生活周遭的许多人事的问题,也多半源自于人们自我反省的能力无法彰显,以至于自以为是者有之、执迷不悟者有之、狂妄自大者有之、刚愎自用者有之。不能反省自己,当然有就鲜有能力去检讨别人了。不能看出自己的问题,别人也就不容易对我们心服了。
  每天要反省。可是究竟要反省哪些事呢?曾子的说法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导。首先是关税「吾身三省吾身」,许多人坚持「三省」就是后面提到的三个内容,这也许没错,不过这不是重点。更基本的精神是懂得反省,至于几件事倒不是最重要的关键了。每个人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同,需要反省的事自然有所不同。但是曾子的说法却可以提示我们:有什么事是我们必须每天都一定要去反省的?依照曾子的说法,有三个基本的德目,一是做事要认真负责;二是与人交往要讲信用;三是要不断的学习求进步。
  为什么这三件事是一定要去反省做到的呢?我想,儒家要求一个人最重要的便是实践仁德。然而,这种实践却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要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才能实践,仁德的实践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就在我们的生活现场。因此,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之中去反省,自己是否在仁德的实践上有所进步。而我们的生活现场究竟包涵些什么呢?无非就是平日的工作,人与人的交往,还有无所不在的学习吧!那么曾子所说的「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就是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吗!做为一个具有仁德的人,在工作上便要认真负责,在人与人的交往首重讲信用,在学习上要用心踏实,不断的求进步。
  曾子的反省,其实便是足以包括生活的全部,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要去做的啊!


                               选自《读经通讯》第二十五期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11-5 13: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9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3 05:38 , Processed in 0.08055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