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春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苑] 论语小典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17:23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没有一个朋友不如自己?


       【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许多人争论的是:无友不如己着。儒家不是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吗?对于那些品行不够端正的人,儒家的君子更应该去影响他,教化他才对,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只结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那么反过来说,又会有谁愿意和我们交朋友呢!所以,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似乎有些过分了。

        其实我们也不用太紧张,因为孔子的说法是有条件的。首先,我们不要忘了前面一句话,主忠信,所以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包含了两个角度。从我们自己的角度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结交不讲求忠信的朋友,也就是说,对于不能向上提升,不能进德修业的人,我们固然要劝他上进,却也没有必要与他交结为友。在「颜渊第十二」中,子贡问友时,孔子的回答不是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这就是说明,对于那些行为不善的朋友我们自然应当善尽朋友之道(即所谓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但是朋友毕竟有他自己的想法与观念,我们是无法强迫他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要求自己,主忠信以交友了。
        从朋友的角度说,也许他在学识上、在事业上、在其它现实生活方面不如我们,但是这个不如,却不是孔子所说的不如,尽管这些现实物质的条件地位不如我们,可是我们交友重视的是道性修养。因此,在主忠信的原则下,只要这位朋友愿意主动求上进,就值得我们去结交。换一种说法,如果我们把「友」当作动词解释,则我们可以说:不要去结交那些在德性修养的态度上是堕落,是沉沦的朋友。因为他们是不如我们的,而所谓的「不如」指的正是他们面对人生,面对德性生活的态度而言。
        如果把「友」当作名词解释,则我们可以说:我们的朋友当中没有那种不懂得求上进,不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人。因为他们与我们一样,都符合「主忠信」的原则。
        而这一章的最后提到,过则勿惮改。其实也证明了人都会犯错,因此我们结交的朋友要强调的绝不是他们的事业大小,地位高低,也不是他不会犯错是个圣人,而是我们去结交一个可以勇敢面对人生,面对犯错,愿意去改进,在德性生活上永远去提升的好朋友。
        朋友对人生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可是要交到真正的好朋友,对我们的人生才有益处啊!孔子所说:无友不如己者,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选自《读经通讯》第二十六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11-5 13: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21:47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 不断进步的学习精神

                                                              刘桂光

    《论语》<学而第一>记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从这一段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掌握到一些重要的讯息。首先,在孔门的教学过程中,有一部份是由学生先开始、先提出问题的。换言之,
古代的教学活动不全然是由老师所主导的,反而有许多情况是师生之间彼此互相激励成长的。不像现在的课堂活动,多半由老师单向的灌输知识给学生(在论孟的篇章中,便有许多由学生提问的讨论学习纪录。);其次,子贡应是平常就十分用心于德行问题的思考,并且能注重自己的德行实践,不然也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再其次,子贡的举一反三,正符合孔子所谓的「不愤不?,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要求(7.8),也间接的说明了子贡学识的深度及用功的精神。确实是超越同侪,而能在孔门四科十哲之中子贡名列「言语」科。而蔡仁厚老师在《孔门弟子志行考述》一书中说子贡是「贤达敏辩」,应该就是根据这些卓越的表现吧!
          再其次是子贡的说法,他的见解是:我们虽然贫穷,却不因为想要摆脱贫穷而趋炎附势。而如果我们是有钱的富贵人,也能够做到不因为自身的财富,而在别人面前显现骄纵之气。这样的修养其实是十分地难能可贵的,一般而言并不容易做到。所以孔子给子贡的回答是:「可也。」,也算是一种肯定了。但是即便是如此,在孔子看来这仍然只是相当消极的一种德行修养。所以孔子提出了更积极、更进一步的说法:虽然贫穷却能安贫乐道;富贵而能与礼行仁,充分呈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主动精神。除了提出不同的看法指点子贡之外,当然也希望子贡能再接再厉、不断进步。这样的用心,子贡是完全能体会的,所以引用诗经勉励人要不断精益求精的诗句响应老师的指导,正是师生相得益彰、相互辉映的美事啊!
所以,从这样的篇章里,我们可以想见孔子的诲人不倦与同学用心学习。进而明白,人生的学习必须是不断精进用心的,如此也才能显现人生珍贵的天赋学习权。而孔子的一生不就是这种精神的具体呈现吗!

                          选自《读经通讯》第二十七期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11-5 13: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4:23:33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可与言诗的子夏

          《论语》八佾第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子夏)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  
          在孔门四科十哲中,子夏与子游同样列名在文学科,而在《论语》中孔子称许「可与言诗」的,除了子贡便是子夏。  
          在这一段对话中,子夏在提出他的问题时,其实就是对这样的诗句有所感。不然问题便无从生起。因为就诗句的文意,我们若不加太多的思索,它的意思便可以是:樱桃小嘴笑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甜美,而迷人的眼眸更是闪闪动人,如果再施以脂粉就更美了。这似乎只是在描述一个美丽的女子。然而子夏却认为「素以为绚」是有其言外之意的,所以提出了「何谓也?」当然就是想和老师讨论一下诗中的「微言大义」了。  
          孔子回答: 「绘事后素。」如果我们依照上面的简单理解,那么老师的回答便是: 「化妆就像画画一样,先打上白色的底,再涂上各种颜色。我们有着美丽的脸庞,若再施脂粉就更美了。」或者我们愿意多加思考之后说:「请益?」(请老师可否说明白些)或是再问:「何谓也」(老师的意指为何?)
          然而如果子夏当时的表现是以上这两种反应,那么子夏便不足以让孔子称赞为「可与言诗」也,不会让孔子说出: 「起予者商也。」(子夏啊!你真是个能启发我的人啊!)这样肯定话语。
          子夏的反应是: 「礼乐是在(仁义)之后啊!」意思是:仁义就是「素」,就是本质,而礼乐是后加的,是「绘事」。子夏体会的诗意是:我们有着固有的善性,就好像天生有一张漂亮的脸蛋。我们修养品行,表现出礼乐典章,便是以固有的善性(仁义)做为本质,就好像我们有天生的丽质,可以再加上后天的妆扮一样。子夏的回答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诗经的体会,同时也能将诗意扩而充之到人的道德修养上,所以孔子才会加以肯定而赞许之。  
          在〈子张篇〉中子夏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可见子夏「切问而近思」的学习风格是相当笃实的,相对于上面的说明,子夏列名文学,又受到老师称赞「可与言诗」,应是当之无愧啊!

                         选自《读经通讯》第二十八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4:28:06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言语之外

  在孔子多元的教学方法中,有一种方法是「不言之教」。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讲述」当然是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不论是老师或学生,通常也都习惯于用言语讲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孔子是至圣先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不用讲述的方法啊!可是孔老师为什么说:「予欲无言。」(我不想说些什么了)?这不是和他平常所说:「学之不讲,……是吾忧也。」相矛盾吗?
  在说明孔子说:「予欲无言」的用意之前,我们可以先看看孔子对「语言」的看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是以说话虽是我们彼此沟通的基础方式,但若是过分的玩弄语言、卖弄小聪明,那倒不如不说话了。所以,当有人称赞冉雍具有仁德,却不巧言善辩时(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孔子却说:冉雍未必称得上是个仁德的人,但何必需要用巧言善辩来与人家辩驳呢!经常的巧言善辩(甚至强词夺理),恐怕只会招来人们的厌恶吧!(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5.5)
  由是我们可以说,孔子对语言所给的定义是:达到沟通作用即可。这是对语言最朴实的定义,语言只要能达意即可。他尤其不喜欢夸大不实的言论,因此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2)古人之所以不轻易的说些什么,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实践程度不及言语。是以孔子强调的是言行一致,甚至他更认为「实践」重于「言语」。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因此对于学生是否达到仁德的境界孔子一向不轻许,却认为不以巧言善辩对人只是基本的行为表现,可见孔子实在不喜欢耍嘴皮子的人。
  回到孔子说的:「予欲无言。」其实孔老师怎么可能不再说了呢?教育毕竟是他一生的志业啊!可是,当孔子讲述了许多生命的道理、当孔子与学生有了许多深刻的对话之后,学生们却只是习惯于知识上的理解、只是满足语言、文字上的追求,而不能将这些知识透过具体的行动转化为智慧,那么再多的言语又有什么用呢?
  像是子贡喜欢批评别人,孔子就告诉子贡:努力用功的修养自己都来不及了,那里还有时间去批评别人呢?(14.29)在孔老师的想法中:「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14.4)一个有德行的人自然有值得我们聆听的言论。因此重点仍是在于我们是否用心于实践,而不是只在言语上游走。
  孔子说:「予欲无言。」其实就是针对学生只追求语言知识的满足,却不用心去实践生命的学问所发出的叹息。孔子举「天地、四时运行不辍、生生不息,却完全不须透过言语昭告天下」为例,告诉我们:当我们用心于实践德行的修为而有所成时,别人自然是会看到你的成就,何须要言语来做宣传呢?
  是以在言语之外,孔老师更重视的应该是我们如何实践德行的毅力吧!


                    选自《读经通讯》第二十九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4:33:13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割鸡焉用牛刀的子游

  《论语》阳货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子游姓言名偃,少孔子四十五岁,是孔老师晚年的弟子。在孔门四科十哲中,与子夏同列文学一科。而所谓的文学,依照王夫之的讲法是:「传礼乐之遗文,集诗书之实学。」从以上的这一章来看,子游所长,正是「礼乐之文」也。蔡仁厚老师的《孔门弟子志行述考》在介绍子游时,便形容他是一个「娴习礼乐」的一个学者,并列举了《礼记.檀弓篇》许多关于当时公卿士大夫及庶人们对于礼乐就教于子游的文献纪录,蔡老师说:「子游不但娴习于礼,而能行之得体,并且对于先王制礼之意亦能言之,明通而曲达人情。」是以子游的文学之长,正在礼乐的领域。

  回到《论语》的原文,子游担任武城的地方首长能够实行老师教导他的「礼乐教化」,并且得到老师的赞赏(事实上孔子是不轻易赞美任何人的),足以证明儒家的仁政王道并不是一定得要靠(成为历史的)尧舜的圣王才能印证,也足以证明儒家的礼乐之治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的。
  孔子对子游的表现感到十分的欣慰,所以才会「莞尔而笑」。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诸侯普遍僭越礼节的环境中,当孔子到了武城感受到那一片的「弦歌之声」,心中是如何地雀跃。然而,以子游的能力却只能在武城这样的小邑施行礼乐教化,对一个老师而言自然亦有着无限的遗憾与疼惜。孔子不愿意直接说出这样的感受,所以才以近似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样的话语一方面是肯定子游的能力表现,一方面却也是疼惜子游的「大才小用」。从子游严肃的反应,我们则可以体会到子游对礼的娴熟与坚持,并且能深切的实践老师的教诲。
  子游所施行的「道」,从孔子教学的内容而言是:「君子爱人,小人易使。」这样的「道」与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是否相同呢?《孔子家语》卷三<弟子行>:子贡曰:「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偃之行也。」又说:「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可见子游既能深切的反省自己(忠),亦能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恕),行事风格是内敛稳重而考虑周详的。这样的「道」,与曾子说:孔子的道是「忠恕」,自然是十分契合的,也难怪孔子看到武城的一片祥和是如此的欣喜了。
  其实,孔子对子游的大才小用固然有些疼惜,然而能实践理想其实就是大事。因此对子游,乃至于对孔门的诸学者而言,这就是了不起的事功,了不起的成就。至于孔子,虽然周游列国十四年而无所发挥,却能将一生的理想在晚年透过教育、透过年轻的一代逐渐实现,将仁德的理想透过教育传衍后世,成为华夏文化的生命泉源,那就更令我们崇敬了。

                   选自《读经通讯》第三十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新叶 + 2 + 2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0-11-11 20:36: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木木姐的整理,使我对论语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春花 + 1 + 1 不客气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0-11-11 20:36:30 | 只看该作者
可以当成故事讲给宝宝听,很好。

[ 本帖最后由 emmachen 于 2010-11-11 20: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14:57:2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孔子为什么伟大?

教读经、教文化教材时,我总会夸张的说:「孔子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偶像!」学生多半不能苟同,认真一点的学生则会问我:「老师,孔子为什么伟大?」当下我都是简单的说:「因为孔子对生活的态度比我们任何ㄧ个人都要来得认真!」可是,如果对孔子没有好感、没有一些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说法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所以为了要表现孔子的伟大,我就整理了一些关于孔子认真生活的章节,让大家有多一点的认识。
关于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我们在前几期的<论语小典>中已经简单的介绍过了。不过平常的日子里如果你遇见孔子,那么你看到的将是一位「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温、良、恭、俭、让」的老者。至于学生们对老师的形容则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可见学生对老师的学问是尊敬的,对老师的德行是崇仰的,对老师的风格是亲近的。
这样一位有亲和力的老师,对自我的要求却是极为严格的,这也是我一直认为孔子伟大的原因之一。孔子经常在学生面前提出他对自己的要求,我想老师主要的用心就是希望借着自己的亲身力行,来作为学生们学习的典范吧!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无忧也。」(7.3)又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1)可见孔子不论是对于德行或学识,都有极大的热情与自我要求。关于这一点,其实如果我们稍微反省一下生活中的自己,我们便可以知道孔子的伟大之处了。当然孔子绝不只是说说就算了,我们从他的学生与当时人们对他的尊敬,便知道孔子的自我要求是说到做的。
孔子的好学不仅表现在人格修行与重要的学问上,即便是听到的一首好歌,他也会满心欢喜的请人再唱一遍,然后认真学习着。「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7.32)其实对孔子而言,学习是无所不在的,他不是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他又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9.8)对于学习,他是永远不够的。这样充沛的学习热忱,够酷吧!
孔子的学习热情不光是对自己,对于身旁的人,不论是学生、朋友乃至于公卿贵族,他都自觉有责任去帮助需要的人。(当然他绝不是个好为人师的人,不然也不会有所谓的「不屑之教」了。)即便是大家都不喜欢的人,孔子也能热情以对。「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7.29)这样的仁者,能够见到人们的优点而帮助他改过迁善,不就是他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吗!
然而,学识渊博的孔子却是极为谦虚的,所以当人们赞美他时,他总是一派谦虚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7.34)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而其实我认为孔子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不断的做出深刻的反省,并且对于人生的价值有着无比的信心与毅力。所以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9.8)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从孔子十五志于学开始,便呈现了坚毅无比的认真,即便是老了他也乐此不疲。所以当叶公问孔子于子路而子路答不出来时,孔子便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这样一个快乐的学者是淡泊名利的,是极富同情心的,所以当人们有丧事时,他也心有同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甚而食不下咽「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这样的一个人,既不是冰冷的古代传说,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上古圣人,而是一个可以做为我们认真生活楷模的平凡人物。
当然,也正因为是如此踏实的平凡,所以才成其伟大,一个现实人间人人可以追随的伟大。


                      选自《读经通讯》第三十一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15:02:38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知识的傲慢

  学习是天赋人权,我们从一出生便开始不断的学习。不论是穿衣吃饭、牙牙学语,一切的视听言动,都需要学习。《论语》的第一章不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吗!(1.1)
  学在儒家来说,最重要的便是「德行之学」,由这里产生源源不绝的动力,从而提起知识之学。更进一步的说,德行之学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于是学便是一种觉、一种反省,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一种彰显本心仁性之学,而知识学问则是面对外在世界的万事万物所建构出来认识世界的学问系统。儒家重视的德行之学即是如孔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7.30)只要我们能「志于道」,就能「据德」、「依仁」,于是而有不断鼓舞向上的力量从事于「游艺」之学。(7.6)但是,若我们反其道而行,只知道追求外在的知识,不能有德行上的修养,那么便容易形成知识的傲慢,容易迷失了生命的方向。
  《论语》<先进十一>记载着一段故事: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11.15)
  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8)这就是儒家所重视的学。子路是可以治千乘之国的军事长才(5.8),有一天他弹琴的时候,孔老师听到了他的琴音便说:「子路啊!你怎么会在我这里弹出这样风格的乐曲呢?」或许正是子路的气质偏向刚猛,所以他的琴音所表现出来的特色也偏向刚强吧!这样的风格与儒家的「诗礼之教」似乎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孔子才会有这样的疑问,因为儒家的诗教强调的是「温柔敦厚」啊!琴如何弹是一种技巧的学习,可是所表现出来的琴音,却关乎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啊!
  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他一生追随孔子,是孔子最为亲近的学生。孔子曾经对他说:「由,知德者鲜矣!」(15.4)显然是对当时的人在道德学问上的怠惰有所感慨,同时也是对子路的肯定吧!是以孔子有这样的质疑,当然不会是因为子路弹琴的技巧不佳,更不是因为子路的琴音扰人,所以要把子路赶走。显然是对于子路有着更深一层的要求,希望他能在德行的修养上不断精进,使较为刚猛冲动的个性,可更加调和而能够做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7.11)
  可是,一般的学生却不懂孔老师的用意,以为子路的程度不好,学习不够认真,所以便顺着老师的批评,对子路轻视了起来。他们的轻视,其实只是看到了老师的批评,却不能体会老师的深刻用心,也不能有深切的自我反省,以为老师批评到子路,便表示子路不如我。就像我们在比较古人的文章,说某人的作品有哪些缺点时,就有学生便认为自己的文章比他棒了。殊不知这些文人的文章虽然有缺点,不过那是因为我们用极高的标准来评论他们,说穿了那是高手在过招啊!即便是有一方较逊一筹,但是他的作品仍是远远的高于我们啊!如果我们不能反省到这一点,便容易产生知识的傲慢了。
所以,当孔子发现到其它的学生们不能体会他的用意,反而去轻慢子路,自以为是、自以为超越于子路时,立即补充说!「子路的德行已经『升堂』,只是尚未能精进而『入室』啊!」子路的学问相较于同学们,已经是不错了。可是孔子仍对他有所要求,便是希望他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样的补充一方面肯定了子路的学习成就,一方面也提醒其它同学,德行的修为是永无止尽的。更重要的是,孔子借着这样的说法要告诉学生,唯有不断的反省自己,不断的谦卑学习,才能真正的「登堂入室」,成为才德兼备的君子。

                  选自《读经通讯》第三十二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16:11:34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典------道德修养的价值---从博施济众谈起

  孔子对仁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他不轻易的以仁来赞许学生的表现,或是其它的人成就。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其价值的呈现就是成就仁德,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永无止尽,是死而后已的。所以,如何能够以此来轻易的称许呢?仁德的修养不是某一种技能,你今天学会了就不容易忘记。好比游泳,一旦你学会了,便终身不忘。可是道德的修为却是不进则退的,是你当下实践仁德,下一刻却未必能坚持的。所以孔子才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日月至焉而已矣!」(6.7)连箪食瓢饮、安贫乐道的颜回也只能坚持到某一种程度,那么一般人就有更多的地方要努力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的教学不断强调仁的重要性,却不轻易的以此来肯定人。
  那么道德修养究竟该如何评价呢?孔子曾在回答子贡、子路问关于管仲时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4.17)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虽然孔子也说「管仲之器小哉!」(3.22)可是在这个地方,孔子显然是肯定管仲,甚至以仁来赞许他。那么,孔子是不是以「事功」的标准来评量仁德呢?
  其实,孔子对管仲的肯定当然不是因为他「霸诸侯,一匡天下」所成就的事功,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什么伟大的事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文化道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对仁德修为(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贡献有多少!我们可以从子贡与孔子的一章对话中来说明这样的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子贡就是从「事功」的角度来问孔子,如果能够做到「广施恩德于百姓,可以算是仁德君子了吗?」结果孔子的回答是告诉他,成为一个仁德君子不必从「博施济众」处着手,那是一个连圣人都不容易做到的高远理想。而且外在的事功是客观的、是充满变量的,仁德的修养却不同。他操之在我,是「为人由己」(12.1)的,是「操则存,舍则亡」的。所以孔子说:只要我们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入手,并且懂得推己及人。不但自己为善,也「与人为善」。不但自己要好,同时也帮助所有的人去成就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这就是行仁的方法了。不必认为仁德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也不必从外在事功的高低来定义仁德的高下。这种强调基本实践工夫的精神,就是儒家教育所坚持的精神。
  在《论语》第一篇、第二章记载着有子说的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孔门学子在《论语》的编辑会议上,肯定是经过一番讨论,才会把有子说的话摆在以老师教导之言论为重心的书本中,并放在显著的位置。于是我们可以想见这一篇的重要性,而对照于孔子教导子贡的「能近取辟」,这不就是有子所言的背景吗!
  所以,孔子肯定管仲不是因为他「霸诸侯」,而是他的「不以兵车」,使人民免受战火的蹂躏。同时也因为他的「尊王攘夷」,使得华夏文化的道统免于遭受北方夷狄的侵扰,得以延续三代以来的传统,使得仁德的价值可以传衍下去。因此,就我们一般人而言,成就道德的地方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身边的父母兄弟,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而道德成就的高低也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不能「推己及人」,以做到「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了。

             选自《读经通讯》第三十四期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11-17 16:1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4 06:02 , Processed in 0.085917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