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绿狼并不只是写给孩子的童话,在亲子共读的时候,对我们成人同样可以有所启发。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小绿狼总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The Nothern Light》里的daemon。在那本书里,每个人都有两个生命表现形态——人的躯体,和表现成各种动物形态的灵魂(名为daemon)——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人才成为完整的、真正的人,而不是灵魂“被切割”的、行尸走肉的可悲可怜的生命体。我看小绿狼,它就像一个人的灵魂,在试图同其他人的灵魂保持一致。几经失败之后,他终于承认和接纳了不与他人相同那个自我,决定做一个快乐自信的小绿狼。
在小绿狼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他最初知道的、别人也看到的是,他的绿色外表同那些灰狼格格不入,导致他受人排挤,找不到自己的族群。他以为变成灰狼就能消除那种身为异类的痛楚,所以他努力去做。
穿上一身灰衣服(隐藏不同),是最简单的方式。但,这样会留下好长一条绿色的大尾巴。这种事在生活中很常见。我曾经有个同学,人很聪明,也很努力,所以成绩总是遥遥领先。也许人都有嫉妒心吧,连年的“第一”想必给他带去了不少困扰。有段时间他特地去收集当时人人爱看的电视剧的某些镜头,在午休时间同大家谈论,想让大家把他当哥们儿看待。但这种努力大概并不管用,或者甚至适得其反,因为我现在同学聚会的时候都还听人提起那个同学,他的娱乐学习两不误法似乎已经成为同学之间的经典笑话了。
那么进一步呢?抹上一层柴灰,从外表上看,小绿狼就真成了小灰狼了。但这种一致只在表面,只要下上一场雨,绿狼的绿色外表就又显露出来啦。当我们同家人、朋友、同事同学有一些不同观点的时候,我们最常做的事就是隐藏自己真正的想法。但,观点可以隐藏,行为却很难改变。一个观点必然导致一种行为。回避问题的选择,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有个朋友跟我说,她的父母对她要求很高,不仅要读大学、研究生、博士,还不断的给她施加压力,要求她入党、升迁。。。而她本人对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感兴趣,只好敷衍搪塞,极其痛苦。而且口头敷衍只得一时,每年到了盘点总结的时候,她拿不出成绩,就得忍受父母的一轮羞辱。如此时光,别说一家人其乐融融了,就连简单的家庭宁静都无法得到。
再进一步呢?涂上灰色的油漆,这就刮风下雨都不怕了吧?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小绿狼感觉窒息。。。是的,彻底扭曲自己适应环境,的确有可能使我们“融入”其中,但只要那个真正的“自我”还没有死去,你会想要问自己,你,是不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丧失了“生活”的乐趣,错过了真实的情感和表达。。。就像前面说过的我的那个朋友,她除了敷衍之外,也曾经真的照父母的要求去努力过,试图考各种资格或寻求升迁。但因为那并不是出自她本人的强烈愿望,几经努力都功亏一篑,最后留给她的不仅是父母的讥嘲,还有伴随失败而来的深切的挫折感,让她一度感觉生不如死。
小绿狼不管是去伪装、迎合还是扭曲自己,他要么被别人发现他的不同,要么自己感觉窒息无法继续,简言之,他无论如何没办法让自己看起来和小灰狼一样。
于是他期望有仙女来把他变成小灰狼。仙女果然出现,试图用她的魔法把小绿狼变成灰狼,却每次都变成了金鱼、小鸟之类其他的东西。这一段故事告诉我们的是,把一个人彻底的改造成另外一个人,是连神仙也做不到的事。——从这部分展开想想,假如我们想扮演仙女的角色,试图把我们的身边“小绿狼”(任何人,包括但不限于家人、朋友、同事)变成理想的“小灰狼”(说实话,其间的差距还不能说太大啦),可以说绝无可能。
小绿狼经过种种试练和挫折,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承认自己,接纳自己,做本来的自己,他过的才是自己想要、也能得到的生活。也许有些人不能接纳你,不同你交友,你会感觉被疏远、受排斥,心情压抑。但这时你不能去伪装或迎合,也不能扭曲自己(因为结局如何,我们从《小绿狼》里已经读到啦),你只能勇敢的承认自己、接纳自己、做你自己,走你自己的路。
到小绿狼勇敢的对小灰狼们说出“我就是绿色的,但,那又怎么样?”之后,绘本结束,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尾给我们。这个结尾很有意思。因为这只是小绿狼单方面的行动,却并未谈及小灰狼一方的想法和做法。他们可能会认同小绿狼,但也很可能不认同。但现在,别人的认同与接纳已不再是小绿狼关心的重点。他想清楚了,他认同和接纳了他自己,并做好了不被他人接受的思想准备。被接受固然好,不被接受也没关系。
我们的孩子也许一时还做不了小绿狼,但我们自己首先要努力做一个懂得认识和肯定自我的“大绿狼”:
——认识自己的形体特征、性格、发现自己的独特性(绿色);
——深入自己的内心去认识自己各种情绪及情感发生的原因,找到应对的方法(总结想改变颜色的原因并正视它);
——从更合理的角度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特征,摈弃自以为是的高傲心态(分别站在小绿狼和小灰狼的立场,确定自己不自卑,也不自傲);
——懂得欣赏自己的不同,不盲目的羡慕或嫉妒他人(从力图伪装或改变自己到说出“那又怎么样”);
——不在盲目追求别人的认同之中迷失自己(孩子常常有“合群”的愿望,其实大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总结自己的生活态度,明白这种生活态度所带来的影响(明确说出“那又怎么样”,面对别人的排斥而不退缩,);
——肯定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不陷入与他人比较的心态(不把眼光局限于当前“绿”与“灰”的区分上,而努力去挖掘自己的潜力,争取突破);
——知道如何处理别人负面评价所带来的影响(小绿狼迈出的第一步是不把灰狼的排斥放在心上,后面必然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展现自我能力获得肯定,不因受到排斥而自卑,通过其他途径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建立自信(由开放性结尾引发的联想)。
如果我们自己能做成这样的父母,就会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将来对人对事都会有比较缜密和全面的观察和思考,如此更容易实现我们希望他们认识、欣赏、接纳并进而建造和实现自我的目的。
基于上述考虑,《小绿狼》这本书虽然是用在二年级学生的故事妈妈课堂,但对更小或更大的孩子(甚至成人)其实同样适用。当然,单单一本绘本,它能传达的观点虽然不少,但限于篇幅,限于故事情节,不可能把“自我价值”这个话题面面俱到的讲深讲透。所以当我们和孩子一起读那些建议“在成人指导下阅读(adult directed)”的绘本时,适当提问引起孩子思考、分享和探讨,当可拓展他们的思维,是很有意义的事。
(本文为参加黄欣雯女士生命教育培训及观摩故事妈妈工作之后,参考学习笔记所作。所有涉及生命教育理论的正确表述都应归功于黄女士,而不正确的部分,绝大多数都是我学习中的误区,留待继续学习以修正并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