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ujingb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班活动记录 兼 资料帖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1-2-28 13:19:10 | 只看该作者
阿,说到《孔子》的电视剧,记忆犹深。第一次看的时候距现在10年了,在电视里看到的,记得打开电视真好播到八佾舞,立即被吸引了。因为忙,后面的断断续续看了几集,没看完。

有时候觉得,人还是要被孔子征服、被苏格拉底征服过,才算没白活呢。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1-3-12 13:0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新叶 + 2 + 2 真是性情中人。赶紧着看一看,和儿子一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11-2-28 14:0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0 dujingban 的帖子

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潜伏》,63天拍完,赚得盆满钵满的,影视界传为佳谈呢。

电影《孔子》拍得叫一个烂,我孩子看了一半就退场了。美国的电视电影好片,演员动不动就是哈佛、普林斯顿毕业的,英国的古典名篇的拍摄就更讲究了,观众都是行家了,懵不过去。话说发哥演孔子,真是演艺生涯的自杀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11:2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2 果行育德 的帖子

是呀,人家有这样的底蕴,又很幸运历史和传统不曾这样激烈地被打断过,拍起古典剧来得心应手,也没有“创新”还是“守旧”这种无聊的争论,真是造福后人。但现在很可惜,也经不起全球化的折腾,古装剧水准大打折扣,怎一个快餐味道了得。其实拿90年代的英国古装电视剧和七八十年代的比,已经很有差距了,面孔、神态、身体动作,都摩登得很。近年拍的,简直不忍卒观。比如2005年好莱坞版的“傲慢与偏见”这种烂片,虽然女主角是英国演员,也有一大批班底也是英国来的(好莱坞拍的历史剧都有大量英国专家加入),甚至Emma Thompson也是编剧之一,唉,真想不出来怎么能拍出这么差的片子来。

我觉得中国80年代真是黄金时段啊,
欧洲历史题材电影电视的幕后专家,再牛,也牛不到全国只有一两个的国宝份儿吧(听说一个八卦,当年有文史专家听说心爱的红楼梦要被拍成电视,怒了,“红楼梦也是你们拍得的?不行,我得指点指点你们,免得你们把文学宝贝糟蹋了”真感谢这些多管闲事的专家呵);
再严谨,也吃不消花9个月时间只培训一个演员吧(红楼梦好像是用了两年时间培训所有演员);
剧组再财大气粗,也不能把大英博物馆里的古董说借就借吧,可是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些电视剧,都轻易地从故宫里把古董借出来拍戏;
导演和制作人再是人脉广泛,也不可能调动军队吧,可是旧三国演义就能随意指挥军队士兵穿着铠甲跑到东跑到西;
…………

就像80年代的国产动画片是无法逾越的高峰一样,经典古代题材的电视剧也托了那个时代的福:政治指令虽然是一种束缚,也保证了大量资源的随意调动;尚未商业化的的社会不但保证了从导演到演员到场记的悠闲而认真的心态,也保证了当时全组上下都以贴近古人的温润恭敬的心态去拍戏;经过文化浩劫之后的文化界,个个都憋足了劲儿要干点实事,所以也才有那么多文史大拿加入到电视剧的制作中来,史无前例的超豪华阵容哇。

去年老有人拿旧红楼批评新红楼,我倒觉得在这点新红楼有点冤(不过新红楼被骂得那么惨,我觉得太解气了 )。拿旧红楼比,就是放到全世界的各个阶段,也没有任何一个比得上的啊。

将来中国拍历史题材,要和80年代、90年代初那几部比,肯定没戏了。只要能有英国历史剧80年代那种水准,就很好了。

[ 本帖最后由 dujingban 于 2011-3-3 11: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11:28: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11-2-28 13:19 发表
有时候觉得,人还是要被孔子征服、被苏格拉底征服过,才算没白活呢。

...


握手握手!这正是我看了《孔子》——虽然才看了一两集——之后心潮澎湃时,只能隐约捕捉而无法明确言说的感受。

果行是痴人。要是我也能痴到这份上,对夫子及后世先贤的理解也就不会太远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呵,我还真什么都敢往外说,老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11:36:15 | 只看该作者
第21周国学堂活动主题:西安。

2011年2月27日 周日 30号楼

参与者:DD、Benjiamin、MH、小B、Sophie、RR、大D、SS、小F、AY、MM、YYou、Justin,13位小朋友和各自的爸爸妈妈,后来饺子妈妈和另几位小朋友的父母也来参观了一会儿,中午时分房间里热闹非凡。

这次因为许多家庭有事,临时缩短活动时间,到12点半时就散了。


环节如下:
1. 读论语与诗经,《八佾第三》前半部分两遍,《简兮》三遍。《八佾第三》逐字逐句讲解仍然来不及,等下次吧。

2. 才艺表演。RR唱了一首Puff the Little Dragon可是声音太轻,大家怂恿未见成功,反而哭起来不肯再唱了;AY很大方,唱了“小白兔”;MH选了新鲜题材,唱了中文版的《小星星》;YYou立刻跟上,唱了英文版的;Sophie也换了新歌,唱了Baa Baa Black Sheep;MM承接上次的创意,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打夏天的谜语;DD唱了《让我们荡起双桨》,比以前勇敢多了;大D念了一个绕口令;Benjamin唱了一首法语歌;小B背诵了《赋得古原草送别》,背得太流利简直要喘不过气来了,呵呵。SS表演的节目抱歉我没有记下来,请谁提醒我一下。Justin来得晚,没赶上这个环节。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太棒了!

3。小F妈讲西安。她首先播放了介绍西安的DVD(字幕居然是英文的),让大家对于西安的古朴大气有了一个感性印象(孩子们看得很认真呢),然后展示了一张手画的城市布局图,简明扼要地出了最重要的几个城门与街道,然后将小房子放上去,表示城内的重要建筑。接下来她还用一张定都西安的朝代表让大家复习了中学历史课,哈哈。1300多年的古都风貌,实在令人感叹。小F妈还介绍了陵墓、兵马俑、西安人的日常生活、交通、方言——我们大家都跟着她学会了“肉夹馍”和“馍夹肉”的西安话念法,太有趣了。

DVD

小F妈这次的报告太出色了,还那么用心地制作了两张示意图表。她与Benjamin爸爸、小B妈妈的两次报告合起来,给我们后来者建了很好的三个不同方向的前例,侧重不同,特色不同。大家可以多多向他们学一学,也可以自出机杼。比如下周日我讲杭州时会以民间传说为主,一口气讲好多个故事,呵呵。

对了,RR对这次学的西安印象深刻,回到家之后还说“我真喜欢西安!我们去西安吧。”


总结与感想:

1.我们国学堂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了,对学习中国传统知识文化的父母越来越多地聚集在一起,这真让人高兴。不过这也把纪律问题提上了日程。这次活动多谢YYou妈妈高声帮我们“Waterfall! Shhhhhhhhh”了好多次,这也反映出孩子多了,如果没有刚性纪律约束,场面容易混乱。多谢DD妈妈的提醒,从下周起我们将会采取划段方式让孩子们休息玩耍,把游戏时间和上课时间严格地区分开,既可以保证孩子们比较扎实地学到传统文化知识,又能让孩子们明白纪律的重要性,当然,孩子们还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我现在的设想如下,先从本周周末开始试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第一阶段:读论语、诗经、才艺表演,外加汉字演变、学习认字,大约30~40分钟;
休息10~15分钟,由家长带着做游戏,如丢手绢、拍纸张等(玩具很简单,我会带来);
第二阶段:中国地理历史与文化专题,约30~40分钟;
用午饭,孩子们吃完之后自由玩耍;
第三阶段:其他文化主题(如上次的元宵节故事、今后的端午节故事、历史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天气渐热之后加上毛笔写字活动等),外加手工活动;
休息10~15分钟,或国学堂活动结束,孩子们自由玩耍。


2。下几周活动安排,请主讲人做准备。
3月6日  我讲杭州
3月13日 YS妈讲安徽
3月20日 Sophie妈讲江苏

3。多谢DD爸爸一口气把几周的活动室都订了。下几周订房人如下,请尽早订房(别忘了订35号楼,并订到下午3点),多谢!
3.13 Sophia家
3.20 MM家
3.27 Justin家
4.3 Benjamin家

4。多谢MH妈的建议,我做了一份国学堂所有成员的联系方式表格,放在附件里。请核对后与我联系增加信息或改正错误信息。随着成员增多,这份表格还会随时修订。(建议单独发信给我而不是通过我们这个email group,不然每个人都收到一堆冗余的信。)

5。小F妈提了很好的建议:把注音诵读版的全篇论语与诗经制作成册,一次性分发,就无需每次发讲义,总有错漏。论语这份我很快可以做好,诗经还要花一些功夫,因为先前几次文档都是我四处搜集材料,并参考权威的注释版本增补了一些注释解析,每一首都要花一小时左右时间完成,所以短时间内还无法完成几十一百首的编辑、打字工作,不过我会尽快的(诗经一共305首,我们不会全本朗诵,我至多挑100首吧)。做完之后可能要麻烦小F妈拿去复印,费用从我们的活动经费中报销。如果谁的办公室可以免费大量打印,请来请缨(以15个成员计,全本论语共需打印1200页,惊人得很)。大家分头打印会降低成本。或者,我们先打印半本论语,毕竟半本也有十篇,而按我们现在的进度每一篇要读两个半月,十篇就是两年多,漫漫啊慢慢。

6。非常感谢MM妈妈承担会计工作。上次已经有不少成员缴纳了$20的活动经费,还没有缴纳的成员这周日请别忘记。还要多谢MM妈妈带来的羽毛,我们下次可以做手工。

7。附件里还有一些本次活动照片。

8。孩子们在家请预习或复习五个汉字:舞 前 上 有 力

9。下一周活动于本周日(3月6日)35号楼照常进行,由我讲杭州。

IMG_4534.JPG (198.42 KB, 下载次数: 0)

IMG_4534.JPG

IMG_4539.JPG (186.7 KB, 下载次数: 0)

IMG_4539.JPG

IMG_4547.JPG (313.09 KB, 下载次数: 0)

IMG_4547.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小F妈讲课真有特色,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11-3-8 16:37:45 | 只看该作者
儿教有个楼值得你们关注:http://bbs.etjy.com/thread-218184-1-1.html,楼主是一位我很敬佩的妈妈,她的经验值得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dujingban + 2 + 2 多谢推荐!马上去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02:14:38 | 只看该作者
转一些我们群发邮件中有意思的讨论过来

2011-02-25
小B妈妈说

关于简兮中的描写,“有力如虎”“赫如渥赭”我认为是对舞师外形的描写,是说这名舞男(不太好听哈)身材强壮有力,面孔黑红(也许是涂了颜色);而“左手执龠,右手秉翟”是对他跳的舞蹈的描述。我们看到的那段文舞的视频里的人都是文弱的,身着宽袍大袖的服装,动作也是文静缓慢的。但这是关于春秋时代的电视剧,而且是现代人对文舞的理解。在简兮描写的时代,跳舞的人衣着可能并不是那样,而是衣着暴露,所以可以强壮身材尽显;虽然是文舞,但动作也并不一定那么文弱缓慢。根据决定性的特征:“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还应该是文舞。这些是以我极有限的古文学水平对这首诗的一点理解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02:21:53 | 只看该作者
2011-03-01

MH妈妈说:
另外上周日一直没有时间问小F或大家,那么多朝代都选择西安建都有什么原因?明朝为何要迁都北京呢?

DD妈妈说:
刚刚翻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得知当初明成祖(朱棣)把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是因为之前他被封燕王,驻守北京,夺位后,对南京的饮食习惯有点水土不服,就杀回北京当皇帝了,呵呵!


小B妈妈说
我刚刚搜了下,有人分析得蛮详细的:
西安之所以能成为千年古都,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必然性:
1、最早的部落和部落联盟都生活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地区。西安就是这样的地方,而且地形也较有利于防御外敌。
2、中心位置。在黄河农业文明圈里,西安和河南一样,都处于较为中心的位置。这有利于对以此为中心的大农业圈的辐射。
偶然性:
1、来自西陲的周朝战胜了商朝。
其实说起来,河南当时比西安还要中心一点。但那是商人的地盘。来自西陲的“小邦周”战胜了“大国商”,虽然周人自己也承认河南是“中国”,即中心之地,但政治中心还是会偏向西边的周人发源地了。因此,虽然,周人在河南也建立了都城“成周”,但丰镐作为国都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而周朝的长期立国,形成了国人心目中关中为帝王之都的意识。
2、来自西方的秦国战胜了关东六国。
秦在当时的七国中,文化是最为落后的。它凭借护送周平王去洛阳的功劳,获得了对周朝故地(当时已落入戎人手中)的所有权,和戎人一场场恶战,夺来了这带着王气的大好沃土,开始变得底气十足。它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强有力的行政效率战胜了文化先进的关东六国,秦都咸阳成为国都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如果是东方的齐国统一六国,也许都城就在临淄或洛阳了?
3、即然事实证明关中就是王者之地,那末后来的汉和隋唐在此定都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更何况,隋唐两朝的创立者都是从这里发家的?关中本位政策,是这些朝代历来奉行的原则。
那末,反过来说,为什么隋唐之后,要放弃这王气所在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的掠夺性开发,使关中的生态遭到了极度的破坏。周围的森林几乎被砍伐殆尽,有限的平原农业也无法供应庞大的都城人口。隋唐两朝,经常有皇帝带着文武百官跑到洛阳去“就食”,实际上就是没粮了,跑到洛阳讨口饭吃。(题外话,玄奘就是借着这个机会跑出长安,西天取经去也)。虽然有隋炀帝修通了大运河,南方的粮食可以接济长安,终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而中国的经济中心,自隋唐以来,逐渐向南方转移。西安的告别,势不可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02:26:39 | 只看该作者
首先热烈欢迎乖巧可爱的LDa和YLi姐弟加入我们的国学堂!他们的爸爸妈妈非常热情,已经自告奋勇担起订房的任务,还很乐意加入到“文化地理”的专题中来。感谢!

第22周国学堂活动主题:杭州。
2011年3月6日 周日 35号楼
参与者:DD、MHou、小B、小S、RR、大DD、MM、LDa和YLi姐弟,9位小朋友和各自的爸爸妈妈。


环节如下:
1. 读论语与诗经,《八佾第三》前半部分两遍,《简兮》三遍。这是最后一次读《简兮》,怎料竟有大惊喜!首先是RR,一直喜欢这首,等不及我们齐声朗诵,主动请缨大声背诵。还没背上几句,把小B急坏了,强烈要求由他先来。我说服RR稍等,大家一起听小B大声朗诵《简兮》全文。小B一直是我们这里的“诗词之王”,手指着书本熟练朗诵下来,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接下来茸茸迫不及待地背诵,虽然中间打了一个小小的疙瘩,还是很流畅地背下来了,也相当不错。再然后更让我们惊艳:刚满三岁的Sophia和三岁不到的MH,竟然也主动要求背诵。Sophia妈妈帮她开了头,然后在每一句的开头处提一提,Sophia就顺顺畅畅地把全诗背完了。MH也相当棒,一点都不羞怯,慢速而清晰地背完了全诗。

真是太让人感叹了。想当初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加入诗经诵读(我的犹豫有文本记录),多亏小B妈的好建议和真诚鼓励,不然误打误撞,怎么能有今天这一番精彩。孩子们喜欢诗经明显多过论语(不好意思啊小家伙们,是炎黄子孙,怎么能不读论语呢?这件事没商量):
RR不用提了,喜欢的诗经篇章数都数不过来;
MM妈妈说MM很喜欢《鹿鸣》,好眼力,好品味!
Benjamin喜欢《击鼓》,到底是男孩子。那周我和RR缺席,没听到他的羞涩朗诵,可是后来妈妈们对我转述,都说听着这个小混血儿洋腔洋调地念着古老的诗歌,说不出的感动。Benjamin爸一片苦心啊;
还有呦呦,她的小名就来自《鹿鸣》,家学渊源啊,小名都这么讲究……

受这次孩子们争相背诵诗经的情形启发,几个妈妈提议:不如将今后的诗经诵读环节也改为类似的形式。这个提议非常好,所以我计划今后这样安排:如果没有孩子主动要求背诵/朗诵当周诗经,则我们全体父母与孩子先朗诵一遍,然后孩子们挨个儿诵读一遍,能背则背,能读则读,不能读则大人孩子一起读。轮完一遍,再集体诵读一次。这也需要大家提前预习每次的新诗。我会把合集尽早发给大家,并在每周提醒大家在家多多诵读,练个耳熟。


2. 才艺表演。
看来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这个环节了,连RR这个不太喜欢当众表演的家伙居然也因为没轮到第一个而郁闷了一下。大DD妈妈说大DD很喜欢来参加国学堂的活动,我想是不是因为这个才艺表演的环节特别吸引他呀?他给大家表演了纸牌魔术,一边洗牌一边念了一首英文韵诗(他说这些牌术术语不知怎么用中文表达),最后展现了完全相同的四组牌,很神奇。接下来他让我们猜了一个谜"What always goes up and never comes down?" 原来是“年龄”。 MM羞答答地唱了《国家》这首歌,憨态可掬;MH唱了Twinkle Twinkle(还真是招牌歌啊),口齿清晰,声音越来越大;小B背了一首《关山月》,再次震惊全场;Sophia先跳了一支柔软的舞,然后背了“离离原上草”;DD念了绕口令“吃葡萄”,还唱了一首生日歌,因为昨天是Sophia的生日。RR呢,背了一首《咏鹅》。

欢迎各位父母以才艺表演环节为诱饵,在家多多引诱孩子们读诗、唱歌、复述故事和笑话,既学东西,又练胆量。


3。有组织的游戏。
我家有一套南京师范大学出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是国内许多幼儿园的教师用书。我从其中一本中偷师了一个游戏:在许多张A4纸上分别画大圆圈(代表脑袋)、单脚脚印、双脚脚印、单手手印、双手手印、螺旋(代表臀部)和两个山丘(代表膝盖),铺满活动室,孩子们见到什么就得做相应的动作。RR在家很喜欢玩这个游戏。今天尝试了一下,效果还可以,只是小朋友们第一次接触,动作还做得比较慢,如果动作快起来你追我赶其实挺有趣的。下次我们还可以试一下。根据现场情况调整策略。


4。文化地理环节:杭州
这周我的计划以故事为主,所以没有介绍太多杭州的地理、农业、商业(包括历史上的情况),只提到了杭州本地话虽然处于吴语区内,但与其他语种相比,可算是非常不典型,甚至是例外的吴语。原因来自北宋对金战败后的南迁,大量朝廷文武官员把开封的河南口音也带到了杭州,使得杭州话也成了吴语区的一个异类,虽然在北方人听来杭州话也算得上吴侬软语,但在吴语区内部,它的特别却是显然的。并举我爸为例,有一次他出差去河南,意外发现那里人的口音与杭州话很像。南宋至今已逾千年,地方口音却仍如此牢固地镌刻在历史和当下。谁说历史离我们很远?

接下来我给大家看了杭州十景、新十景、弘一法师像、济公像的照片,并配上大字号打印的汉字。不过这被证明很不受欢迎,孩子们才不想在每个环节都要做认字练习呢,加上他们对风景毫无兴趣,那些优美的景点名称“云栖竹径”“南屏晚钟”“宝石流霞”对他们来说也是天书,于是一个个都跑去玩窗帘了。见此情景我匆匆忙忙结束了展示照片,开始讲杭州的传说,分别讲了《西湖的来历》、《古井运木》《虎跑泉的传说》三个故事。《西湖的来历》图画得很美,精致而华丽,吸引了孩子们。我们这些妈妈呢,纷纷向贪婪多事的王母娘娘表示愤慨。《古井运木》是个一波三折又十分传奇的故事,我本来以为会牢牢吸引孩子们,事实上效果一般。我想了一想,估计还是图画的问题。这本书的插图者是当时国画界非常著名的艺术家施大畏,所以本书插图也是浓浓的写意味道,几乎连人脸都看不清楚,全靠气韵支撑。平心回忆,其实我自己十一二岁时还很不喜欢这种抽象风格的插图,怎么能要求这些三四岁的孩子喜欢哪?看来下次还得选对书才行。《虎跑泉的传说》竟是最受欢迎的一个故事,一则可能它短,二则,正如果行育德(在我们的记录帖里留言的前辈)所言,幼儿喜欢情节复杂的传奇故事,《虎跑泉的传说》中兄弟化虎,还能刨地挖泉,听起来太神气了!MH没听过瘾,讲完了还把书拿过去要求妈妈再讲一遍。

我原本准备了六七个故事,看看时间不早,就跳过了,大家用午餐。


5。午餐。
感谢MM妈妈做的炒饭,非常好吃。大人孩子都吃了很多。准备这一大盆炒饭实在不容易,MM妈妈辛苦了!她还非常客气地带来整整一大盘水果。我们太不好意思啦。其实以后谁备饭,就不用准备零食和水果了。


6。做手工:
这次做的是《简兮》当中的龠和翟。感谢MH妈贡献的橙色厚纸,感谢MM妈贡献的彩色羽毛。孩子们听说有好玩的笛子和羽毛可以拿,迫不及待地催妈妈们快做。大点儿的孩子还帮着妈妈一起做。做完之后,我们提醒他们“左手执龠,右手秉翟,可别拿反了。”孩子们兴趣高涨,不断摆动着龠和翟到处跑跳。我带着他们做了几个动作,他们全都乖乖地跟着示范,做起动作来。过了一会儿,别的小朋友逃走了,MM和Sophia还跟着我一板一眼地学着,真让人感动。

很可惜我备课不够充分,记住的动作不够多, 大家在家里可以带孩子看一下youtube上的视频,学一学正确的动作。有很多台湾同胞上传了每年祭孔大典时的佾舞,比如其中这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ad-DkjnaNw
(也请同时告诉孩子,我们受条件所限,用的是短羽毛,而真正的翟是长翎毛,而且是插在相当精致的铜管里。)


7。讲解《八佾第三》前半部分。
趁着孩子们在玩耍,我终于抓住机会讲解了一下《八佾第三》前半部分,不过讲得比较匆忙。主要讲了四点:
A。孔子重“礼”,也可说论语全书都在谈论“礼”,然而孔子更强调的是礼必须从心流出,只有保持洁白、正直、纯正的本质,礼才具备全部的意义。《八佾第三》几乎每一章都在强调本心的重要。
B。巧笑倩兮句,提了一下南怀瑾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解释是错误的(可能不少人会参考南怀瑾的解释本子)
C。解释了“祭如在”相当于“祭人如人在”,指祭祀祖先,与祭祀神灵相对。
D。“媚于奥媚于灶”句,解释了奥是一抽象之神,不如灶神来的实在。
因为时间所限,复杂的背景还是没有提,如“三家者”的势力与当时鲁国形势、古时君王祭祀天地泰山等典礼、君子射箭饮酒的礼仪、“谛”的含义等。请大家得闲的时候看一看我早先发的全篇解释文档,争取全篇都理解。


总结与感想:
1。如上所述,今后的诗经诵读环节将会延长平展,鼓励每个孩子都单独背诵/朗诵一遍,如有困难可以和父母合诵。我读了波士顿一家国学班的博客(Julie's Happy Hom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5291380100odv3.html),想借鉴一下她们的创意:每个孩子读/背一遍当周诗经,就叠一块小积木,一圈读下来,叠得高高的,孩子们会很有成就感。如果谁家有形状较为一致的小积木可不可以带来?感谢Julie妈妈的好创意。

这次孩子们出色的表现也让我思考:这是因为《简兮》涉及歌唱与舞蹈,是孩子们喜欢的主题,还是因为之前我给他们看过佾舞的生动视频,因此经过影像片断强化过的史实更受孩子喜欢?无论如何,这都是我可以努力的方向。

2。这次“文化历史与地理”环节,我总结的教训如下,供后来者借鉴:
A.照片不够大,因此不够吸引孩子们。纯粹风景照片也不是孩子所爱。
B.即便故事情节有趣,如果插图太写意,或语言太书面化,难以吸引孩子。我原本想着应该孩子有机会接触水墨画、文雅讲究的中文,但看来这种类型的图书只适合一对一情形下的讲故事,群体讲故事时很难停下来一一讲解,会降低孩子的兴趣。
C。孩子对神怪题材更有兴趣,下次我会考虑多选一些这种题材的故事。

3。本周日(3月13日)由一沙妈讲安徽(Sophie妈备饭),下周日(3月20日)由Sophie妈讲江苏,请两位做好准备。我们几位妈妈商量了一下,从今天起,大家还是各自带各自的碗筷,既不必花费太多公用经费购买一次性碗筷(ps,尚未交$20活动经费的家庭这次请勿忘记),又环保。请别忘记!

4。《简兮》已经读过三遍,因此本周日我们将诵读周颂部分中的《雍》,也即“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出处。周颂部分的诗篇都比较晦涩,我已把文稿放在附件中,请大家提早在家诵读几遍,让孩子听个耳熟。多谢MH妈妈的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02:33:15 | 只看该作者
有一次国学堂活动时MH妈提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孔子的学说有这样大这样久远的影响力?

我找到一篇很好的文章,深入浅出地谈了这个问题。一共3页,不长。欢迎大家都读一读。


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的形成

唐君毅


今天在此地与诸位见面﹐很高兴﹐在二十年前﹐当牟先生在此地任教时﹐我曾应人文友会之邀而作一次演讲﹐今天是旧地重游了。

今天讲的是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本来这题目我的一篇发表在中华学报的文章﹐有二三万言﹐此文曾在香港转载﹐因中共之批孔﹐故近来注意这方面。中华学报未必为一般人所见到﹐且那文章亦未将意思表达得完全﹐重点在那里﹐看的人亦未必十分清楚,故今日再讲这题目。

现在不是说孔子的学问本身﹐孔子思想究竟怎样﹐是另一问题。亦不是考订孔子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而是看实际上孔子在历中文化中的地位是怎样形成的。当然﹐要研究孔子﹐发扬孔子的学问﹐亦必须参考过去的历史文化中孔子的地位﹐了解古人对孔子的了解是怎样的﹐这对研究发扬孔子学问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此问题﹐民国以来许多学者乃至外国之汉学家都有许多说法﹐孔子本是诸子之一﹐何以他的地位如此特殊呢? 很多人说是因为汉朝的董仲舒的尊儒而造成﹐因而妨碍了中国学术的进步﹐这说法到处流行﹐又有说因为儒家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为历代帝王所提倡﹐四书五经为考试的内容﹐故孔子有崇高的地位﹐又有说孔子所讲的道理﹐对统治者有帮助﹐如三纲五常之说﹐这些说法都极普遍﹐亦可说是事实﹐外国之汉学家亦视中国为儒教国家﹐重视儒家的政治意义。当然儒家影响政治是没有问题的﹐但这究竟是因呢﹐还是果呢? 若是因﹐则孔子思想便先天地限制于政治上﹐若是果﹐则这些都是因为中国人推尊孔子而产生的结果﹐由于中国人的推尊孔子﹐而致使帝王提倡儒学﹐今天要说的重点便在这里。其次﹐孔子地位的形成﹐并不是在某一个时候完成的﹐而是逐渐由各时代对孔子的推尊而渐次形成的﹐为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领域的人所共同推尊而形成的﹐政治与帝王的力量﹐只是果﹐而不是因。

我们为什么这样子说呢? 这是一历史的事实﹐因若我们说孔子的地位是由政治造成的﹐则首先便有一不能解释的事实﹐即孔子在当时的政治界是不得意的﹐先秦诸子者中都有记载孔子失意的事情。只是死后﹐得鲁君的哀悼﹐此外﹐便没有其它政治力量。故孔子的地位﹐主要是靠他的弟子的尊崇。孔子死后﹐弟子但都以丧父之礼事之而无服﹐心丧三年﹐三年期满后﹐弟子们聚会以话别﹐散后﹐子贡则独自再回到孔子坟前再居三年。此后﹐孔子许多学生及其它人﹐便聚在孔子坟前居住﹐一两百年后﹐便形成「孔里」﹐由于孔子的弟子及弟子与政治发生关系﹐而使主政者对孔子的尊重﹐但这已是两代以后的事﹐孔子的影响﹐直接是在于教育﹐孔子直接影响的是他的学生﹐后来这些学生许多从政﹐更有成为王者之师。于是便慢慢形成孔子的地位。孔子直接的影响是在教育上﹐在这点如深本渊源﹐可见到孔子自己也说好学﹐「好古敏以求之」﹐他对前圣先哲﹐是自居于学生的地位﹐他是先为学生然后为师﹐孔子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乃至晏平仲为师﹐然后孔子的学生以孔子为师。孔子在中国的地位﹐如同耶稣之在西方﹐穆罕默德之在回教国家﹐释迦之在印度﹐但他们并不如孔子的有老师﹐而自居于学生的地位。耶稣是前无所承的﹐而为后人之师﹐为后人之教主﹐他并没有老师在他之上。释迦本有老师﹐但佛经上载释迦出生时﹐便自谓「上天下地﹐唯我独尊」此代表佛教对释迦的观念﹐认为没有人能当他的老师﹐法华经上说佛之前身有老师﹐但今生则没有老师﹐这说法在佛经上是一致的。穆罕默德承认在他之前有先知﹐如摩西﹑耶稣﹐但说他自己是最大最后的先知﹐并不是承继耶稣而来的﹐他对上帝﹐有特殊的了解﹐而并没有师承。是以他们都与孔子不同﹐都不承认有所师﹐都是空前的。孔子则不然﹐:「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他自居于学而知之﹐自谓「学不厌而教不倦」﹐此可见孔子是自居于一学生的地位﹐故我们应说孔子是一学生﹐有许多老师﹐如尧舜﹍又有许多学生﹐既承先﹐又启后﹐既继往﹐又开来﹐这是孔子的特点。而耶稣等虽启后与孔子同﹐但却看不起先辈。

其次﹐孔子所承的先辈﹐都属于中华民族的。夏商周虽属不同的部族﹐但文化是一气相承的﹐如周公﹐虽代商之无道﹐但对商之圣主﹐仍是尊重的﹐故我们可视夏商周为一大民族(华夏民族)故孔子所传承﹐所开启的﹐是本身的民族文化﹐而耶稣之教﹐却传放外方﹐今日之犹太人﹐并不信基督﹐释迦亦然﹐这虽更有时代性﹐但他们所要求的宗教精神﹐与他们本身的民族精神﹐有一段距离。而孔子所要求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便能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合一﹐为中国人所共同遵守。回教在这地方与孔子不同﹐但回教之所以能为阿拉伯人所信﹐因为穆罕穆德本人是军事的领袖之故﹐是凭着军政的力量﹐使阿拉伯人接受回教。孔子则纯粹靠他的文化思想﹑学术内容﹐以「文」的传承﹐成就中国文化﹐而不是靠军政的力量﹐而使孔子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分不开。由以上之比较﹐便可见出孔子的特殊。孔子的「文」的承先启后﹐承先﹐是承尧舜﹍﹐启后﹐是开启后来的学术﹐诸子百家差不多都是后孔子一百年方兴起﹐可说多少都受孔子影响孔子的学问﹐同用「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二语以表之﹐兼修己及治人二方面﹐而墨子﹐是得「行义以达其道」一方面﹐以义行仁﹐道家则得「隐居以求其志」一方面﹐重个人精神之游于天地。于此可说道墨皆是孔子某一方面的精神﹐而孔子兼之。

故孔子在先秦是居于承先启后的地位﹐而并非是诸子之一﹐是在诸子之上的﹐以孔子为诸子之一﹐始自章太炎﹐以前人是不如此说的﹐孔子当然是儒家的宗师﹐但孔子并不只是属于儒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于论述各家时﹐皆引孔子之言以作评论﹐可知班固是以孔子为居于九流之上的。在这地方﹐我们可知孔子是上承六艺﹐下开百家的﹐学不厌﹐是承六艺﹐教不倦﹐是开百家。《庄子》天下篇将学问分三种﹐一是政治﹐二是学术(诗书礼乐) ﹐三是百家﹐但没有列孔子﹐百家中没有儒家。可知儒家是归入诗书礼乐部分﹐是从古代传下来的﹐而孔子是承六艺之学而来的。百家之学与六艺之学并不相同﹐百家是后起的﹐而六艺是从传统下来的﹐史记上说「考信六艺」﹐以之为标准所在﹐最为明显。

由此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是要回归到本源的意思﹐不肯只讲分散的学问﹐而要讲本原的﹐因百家是后起﹐而六艺是本原。其实有只讲黄老﹐只讲申韩﹐而不说本原﹐不能综合﹐这是不够的﹐故要以本原处来统一﹐这是所以要崇儒的缘故﹐罢黜﹐是罢黜百家政治地位﹐而不是禁止研究。

六艺之学﹐以今语说之﹐即人文的学问﹐诗是文学﹐书是历史﹐礼是法律礼仪﹐乐是艺术﹐易是天道﹐哲学﹐春秋是明是非﹐乃历史哲学。此为人文学问的全体﹐故汉初之或言黄老﹐或言申韩﹐只是讲得一部分﹐而非全体﹐故董仲舒的崇儒﹐是要以全体代替部分﹐并非如后人所想之专制。在六艺之下﹐百家亦可成立﹐但不能居于最高的地位。但亦无禁止之事﹐如西方之待异教。


其次﹐孔子不只是儒家﹐而可通于其它各家﹐亦不只是哲学家﹐以前人看孔子是先师至圣﹐是文宣王﹐并不是狭义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为孟荀所承接﹐但有许多人不是以思想承接孔子﹐如司马迁:「孔子至今五百岁﹍」亦衷心欲继孔子﹐故他是以史学来承继孔子﹐董仲舒是以思想来承继孔子﹐但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可以与司马迁在史学上相比吗? 故我们可说﹐汉代真正承继孔子的人是司马迁。其后﹐刘勰亦认为文章的各种体裁﹐是从六经而来的﹐而要宗经征圣﹐显然地他是以文学来承继孔子文学家中﹐如陶渊明﹐亦是要继承孔子的﹐他虽有佛道气息﹐但他说的「先师」﹐如「先师有遣训」﹐明是指孔子﹐又曰「游好在六经」他以他的诗来承继孔子﹐李白虽曰「狂歌笑孔丘」﹐但亦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亦是要以风雅来承继孔子﹐杜甫更是宗儒。虽然汉唐主流是明显的继承孔子者﹐但对孔子精神的契接﹐未必比得上几位文学家。关于以后的宋明儒如何承继孔子﹐不详说了。

这些推尊孔子的人﹐都在政治上不得意﹐董仲舒险遭杀戮﹐司马迁则受刑﹐魏晋玄学家之尊孔者如王弼﹑何晏等﹐多遭祸﹐陶渊明是一贫士﹐刘勰是和尚﹐更不得意﹐再者﹐李白﹑陈子昂﹑韩愈亦俱不得意﹐可知他们尊孔是纯为敬佩孔子的学问精神人格的﹐与现实政治毫无关系﹐而孔子地位的形成﹐是由于后人以其学术地位﹑文化地位所共推尊而成的﹐然后才有皇帝出来封孔子。宋明儒之起﹐初是凭几个在野的苦学之士(宋初三先生) ﹐明儒之始﹐是一面耕种一面讲学的吴康斋﹐他与陈白沙一起下田而弄伤手指﹐但仍力耕不辍。朱子被斥为伪学﹐周濂溪是一隐士﹐二程张载在政治上俱不得意﹐阳明被贬﹐方孝孺被诛十族﹐文天祥刘蕺山则死难﹐皆不是因官禄而尊孔的。这情况从清朝以后方开始变﹐清代皇帝多提倡孔子﹐但他们一面倡孔﹐一面兴文字狱﹐可知并非真能尊孔﹐清代可称为儒家者﹐只一曾国藩﹐但他只能在文化上表现孔子精神﹐而不能在民族大义上发扬孔学﹐而曾国藩亦是在野的。可知历代之尊孔契接孔子精神者﹐多是不得意的在野之人﹐而从民国以来所说孔子地位是由于政治力量所造成之论﹐是倒果为因的说法。

清代对孔子的看法﹐与前不同﹐今不多说。

袁世凯想作皇帝﹐便推尊孔子﹐于是使人引起错觉﹐以为孔子是帮助统治者的﹐孔子的地位是靠在位者提倡而成的。而其实真正了解孔子﹐推崇孔子的﹐在政治上都是不重要的﹐但你能说他们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不重要吗? 如司马迁﹑刘勰﹑陶渊明﹑李白﹑杜甫﹐他们不重要吗? 可知孔子的地位的崇高﹐不只是在于思想上﹐而是及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全体﹐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鹅湖月刊第三期)
牟宗三﹑唐君毅等《寂寞的新儒家》,页17-23,鹅湖出版社,中华民国八十一年八月初版﹐中华民国八十五年十一月再版。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丹溪佳人 + 2 + 2 精品贴!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3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58 , Processed in 0.212384 second(s), 3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