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果行育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敢不敢这么教你的孩子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10-8-23 22:53:33 | 只看该作者
"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这样的忠告,应该适合每个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10-8-24 07:59:31 | 只看该作者
说点不成熟的看法,这在我们传统里面的说法就是:道法自然

在现代的白话说法就是:家长和孩子先有点物理观,多了解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别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做法,更加不能有永动机的规划,知道自己个体人生这一万多天可以做的事适合做的梦,发现自己不得不去做的事和一些自己这一万天里很想要去做的事,用日本人的说法,就是知道自己的天命之所在,有觉悟要承担天生我才的过程中一切快乐和痛苦,能够一万天过的差不多的时候,可以感觉还不错就是不负人生一回。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10-8-24 10:08:56 | 只看该作者
当我说“乏味就可以不听吗?”,我头脑中的想法是:有时候乏味的东西是很重要的东西。看了果行的反问后,再来细想这句话,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是可以有多种理解法,所以,再次让我确信我最近的想法:生活的诸多争吵或者闹别扭甚至同事间的勾心斗角,很多时候都是这样造成的:对同一句话,说的人是个意思,听的人是个想法,转的人又是另一个理解法,没有谁是故意要反着来,而是就这一句话,他/她确确实实是这样理解的。

我现在在琢磨着怎么教孩子能够理解这一点,这样对有时候会遇上的误解(其实不叫误解,英语里的单词叫: miscommunication,排除了听者单方面的负责),他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去想一下问题,学会用别人能正确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一路看下来,又觉得其实这些东西可能只有“自组织”才学得会吧。但看上去他们没有想着要组织一把啊,我们做家长的怎么引导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1:3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4 happy_99 的帖子

真好哇,很喜欢这种不停有问题的讨论,也给了我重新整理思路的途径。

你的问题真是好,善于聆听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而实际在我们沟通时,会有那么多误会,是不是不善聆听?罗夏墨迹测试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上图,是随意滴在纸张上的墨迹,纸张对折,就出现了这幅画。在心理测试中,要你诠释这个图,通过测试,心理学家可以透过你的想象,知道你的人格和态度。

图片是随意的,中性的,而解释就是我们额外增加的信息,就是我们的心理投射。

聆听,其实只能听见我们心理有的那部分声音,大量信息都被忽略或加以曲解。尤其是一个闭塞系统,外来任何一点与该系统不和谐的声音都会引起强烈振动,内心混乱无序感开始产生,这种感觉让系统无法忍受,所以会反应过激。

再往下我就不引申了,可以解释,人类对谎言有一种堕落的爱。中国人也常讲:自欺然后欺人。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10-8-24 11: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1:4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1 wanyi77 的帖子

如雷贯耳的课程,一直没看,听你推荐,决定观摩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1:5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3 dotor.w 的帖子

有一本书叫《让天赋自由》,在线阅读:http://data.book.163.com/book/home/009200040003/0000FbUB.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dotor.w + 2 + 2 谢谢。我看看去。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2:45: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anyi77 于 2010-8-23 22:26 发表
就我所知,凡想把事情说清楚的,都会用妇孺皆知的词汇和定义,尽可能消除语言的藩篱。

用我这种俗人难以理解的名词和现象来说明原本我可以理解的事情,似乎涉嫌学术歧视——你的学科能力不足,你就out了,站 ...


是我惹的祸,最近瞎琢磨,正巧在另一帖遇到大米,想他理科好,请他帮忙一起整理些思路。自组织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四处蔓延的点一下子好像成了面,但一扑捉吧,又抓不到了。现在,大米不知到哪去躲清闲去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9 金币 +19 收起 理由
wanyi77 + 10 + 10 :)
小米爸爸 + 9 + 9 拨牙了,痛死我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3:18:23 | 只看该作者
不要教太多

自组织让我越来越明白,大人不要教孩子太多,甚至不要为教某些科目临时学,嚼烂了再喂给孩子。学习摸索的过程才是能力培养。精细喂养,如鲸鱼说的“豢养”,缺失了灵性自由生长的环境。短期的“优秀”遮盖了孩子原本的活力,这正是一种高级平庸的开始。雷,永远是埋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人生一辈子很长,进国藤并不意味着成功。

再说,盆景的美丽靠修剪,与天然的美简直不在一个层次。

如果我们总是相互交流如何把孩子被组织得更加精细,那么我们在尝试扮演上帝的角色。而我们不是上帝,孩子也不是任我们捏的泥土。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winterming + 2 + 2 我很赞同。
nikkiyy + 2 + 2 真好哇!
wanyi77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10-8-24 14:0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9 果行育德 的帖子

不要教太多,赞成,不过我有两个问题,觉得不好解决

第一:怎么判断教太多和不多?现在的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是几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如果一点都不教,孩子是不可能掌握如此海量的知识的,怎么把握这个度?

第二:你不教太多,别人教太多的不良影响怎么解决。举个例子,就拿孩子下棋来说,我们小时候,学习下棋应该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没有老师,没有培训,都是走的野路子,大孩子带小孩子,结果是大家都学会了,个别有兴趣的自己研究棋书,下得还很好。可是现在,孩子都被送培训班学棋,棋是下得好了,可是却失去了灵气,而且对于不去培训班的孩子来说也失去了自组织的基础,咋办?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5 金币 +25 收起 理由
wanyi77 + 10 + 10 呵呵,先想清楚这个问题,你就进步了:)
dotor.w + 2 + 2 每个才艺班都是满满的大队孩子,汗,我 ...
happy_99 + 3 + 3 这个例子正好应了我们孩子现在的情况
果行育德 + 10 + 10 咋办?凉拌,(*^__^*) 嘻嘻……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10-8-24 14:58:33 | 只看该作者
我倒觉得“不要教太多”,不是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不会让你教太多,很认真听家长教的孩子,不多,,,我也见过一个很认真听家长教的,这个孩子很好,某个程度上我很喜欢这个孩子,他应该已具备了一些成功的素质,认真,专心,记忆力好。
    我也看不到优秀和能力有什么水火不相容的矛盾。
    rdf的孩子个个足够优秀,也个个牛有能力。他们大概都被精细教育过,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最强。我想自组织学习通俗来讲也可谓自学。
    了解本地的最牛班,也是个个优秀,而且能力超群。
    当然这种能力也许还不足够,还不足够成就事业,但已经让人看到了这些孩子的潜力。

    优秀唯一和能力矛盾的地方,也许是因为优秀,所以有很多人很多机构愿意豢养这种优秀人才。如果优秀的人才没有足够的野性野心,也许就被优越的环境约束住了,这种足够的优秀就很难转化为足够的能力。


我喜欢学习,但学习的对象我一定要看他的实际业绩,,如果我们要谈孩子的自组织学习,空想总是不行的,还是要找一个自组织学习的佼佼者,在他身上我们提出来的设想才是实际的。我最近看一套rdf孩子的书,我愿意以他们为例,来考虑这个问题。当然,如果谁有更好的实际例子,就最好了。。。一楼的孩子说实在,她的成就还不足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snowman0322 + 1 + 1 是这个道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8:34 , Processed in 0.097729 second(s), 3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