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我零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2 11:4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我零岁

一位母亲象是很担心的样子,前来同我商量:“先生,我孩子的遗尿症怎么也治不好。您看怎么办才好呢?”经过详细询问,得知遗尿的孩子才一岁半,这使我感到惊讶。也许有人怀疑是否真有其事。但实际上,在颇有教养、从书本上学习孩子的心理、发育、营养、疾病和教育等问题的人当中,确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当然,丰富关于孩子的心理和发育方面的知识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不管头脑装进了多少知识,如果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那么,煞费苦心学到的知识就不会发挥作用,甚至对孩子来说是一害。担心一岁半的孩子遗尿的这位母亲就忘记了这件重要的事情。
不能忘记的重要事情就要制定适合本人的切实可行的育儿计划。就是说,制定一个怎样培育孩子、在什么时期做什么这样一个宏大计划。
说是计划,但育儿不能完全按照母亲的想法办,也就是不能完全按计划办。
“因为想按照计划进行,所以,才担心一岁半的孩子遗尿问题嘛。”如此等等,也许会有人说,那么还订这个计划干什么呢?如果不预先制定好计划,就根本不知道孩子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就有可能只注意眼前微不足道的现象,坐失时机,或者使用错误的教育方法。
如果预先制定一个大计划,但实际上没有按计划进行时,就要及早进行检查:为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原因何在!今后应该怎么办?而且,要把完全被照母亲的想法进行的部分和没有完全按照母亲的想法进行的部分区别开来。
然而,不管制定的育儿计划多么细密,多么好,多么适于孩子成长,但如果母亲不是信心十足地、毫不动摇地进行育儿,那么,这种计划就只能是一纸空文。当然,有的会不知所措,但这时自己要毫不动摇,马上找专家商量。而且,平时自己要有自信,觉得自己的想法正确,这样做最好。逐项实现制定的计划。这样,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聪明伶俐的孩子。育儿,的的确确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正因为如此,才需要计划。

人类进化的见证人——母亲
在南非发掘的最古老的人类祖先,大约在七十万年前。其次,古化石人类有五十万年前居住在爪哇的“爪哇猿人”和在北京近郊发掘的“北京猿人”。
婴儿大脑的重量,刚生下来时为三百七十克于四百克。之后,迅速增大,到一个月,就同猴子大脑的重量一样了,到三个月,就赶上了非洲古猿人大脑的重量。到十一个月,就长成同爪哇猿人的大脑一样重了。到七、八岁,大脑的重量就相当于成年人大脑重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了,所以,不妨认为同尼安德恃人的大脑重量基本相同。再往后,大脑就缓慢长大、增重,一般男子二十岁,女子十八、九岁,就长成完全成熟的成人大脑了(一千三百克)。
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人类才好不容易有了现在这样的头脑。从这个缓慢的进化过程来看婴儿大脑的生长情况,即可了解其生长短度是何等的快。
如上所述,婴儿出生后三个月到十一个月的八个月时间,从大脑的重量这一点来看,大脑的进化情况与此相等,即相当于人类进化的二十万年时间。而且,在婴儿生后十一个月到七、八岁这七年的时间中,大脑的生长发育情况相当于爪哇猿人向尼安德特人进化的过程,即相当于三十万年的时间。
由此看来,母亲的确是人类大脑进化的见征人,可以切身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
孩子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成人的缩影,是小大人,同成人具有相同的精神能力。由于年龄小,难以充分发挥他的精神能力,但不能抑制他的欲望。因此,教育孩子象成人那样穿农、吃饭、行动。期待孩子成为一个“小大人”。人们历来都是这样想的。就现在来说,期待孩子同成人一样行动、按照成人的标准判断孩子的也不乏其人。
即使只从大脑进化的过程来看,也可以发现上述想法是错误的。孩子只是孩子,并不是小大人。如果成人按照成人的尺度和标准估量孩子,那样是不能正确地理解孩子。对孩子,必须用孩子的尺度进行估量和判断。
孩子的所有行动能够通过孩子的心理状态来证明。而且,孩子有适应自己年龄的行动标准。
在制定了育儿计划、并在实际生活中逐项实现时,如果不经常想着适应该子年龄的行动标准是什么,那就会失败。把孩子视为小大人进行教育,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在精神上并不是小大人,说到底只是个孩子.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进行估量。
孩子虽小但能理解大人做的事。即使是刚刚出生的婴儿,看到大人和蔼的态度,也会感到心情舒畅,并将其视为自己人。如果看到母亲不高乐,或者听到父母在大声吵架,那婴儿尽管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对这种不愉快的气氛也是很敏感的,这种不愉快的刺激积累多了,就会对婴儿大脑的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到了学习语言的年龄,大人的态度和语言就会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必须谨防以为孩子不懂而放纵自己的言行。

何是标准
抚育第一个婴儿的年轻母亲经常这样说;“我总是怀着祈祷的心情,但愿孩子天天把牛奶喝光。”
“我的孩子只按照杂志和书上说的标准量喝牛奶,所以,成长也相对慢些,身长和体重都在标准以下。为了使孩子在各方面超过标准,至少要达到标准,所以,想让他多喝些牛奶。”据说不少母亲每天怀着这种心情喂奶。那么,究竟何是标准呢?
标准,就是一定年龄的婴儿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只是一个大致的标准,如果过于拘泥数字,决不会产生好结果。不少母亲过于拘泥标准,错误地认为婴儿长得越大越好。
“这孩子还没有生下来,体重就已经是一岁半的标准了。”
当我们碰到抱着胖乎乎的婴儿而引以自豪的母亲时,就找到了这句话的最好注脚。肥胖儿现在已经成了问题。这说明对过于肥胖的婴儿本身来说也是不好的。因为,不管怎么说,过于肥胖,就会使运动能力减退,因而可能对头脑的发育产生微妙的影响。
虽说有标准,但出生时,既有个头大点的婴儿,也有个头小点的婴儿。如果出生时比标准大很多的婴儿,满一周岁时,却只比标准稍微大一点,那就说明发育成长不太顺利,则令人有担心;如果出生时比标准小很多的婴儿,满一周岁后,尽管还没有达到标准,但正开始慢慢接近标准,那就说明发育成长顺利,则用不着担心。
婴儿的身体发育如果不能总是这样以出生时的身长和体重为标准进行考虑,就会招致育儿失败。
而且,即使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也是各种各样的,有肥胖的人,有瘦人,有个子矮的人,有个子高的人等等。身体的高矮和体重的轻重同本人的能力和才能完全没有关系。同样,婴儿的身长和体重(非常极端的例子除外),在诞生时即使低于标准,只要在相应地成长,那就与精神能力的成长没有关系。必须考虑到,每个婴儿的体格也是干差万别的。
孩子身体上的特征各不相同,同样,精神上的特征也各异。个人差别很大,没有可以适用任何孩子的规律和标准。
而现实有的,只是一个大致的标准。如果婴儿比这个大致的标准发育快就感到放心,如果发育慢就感到担心而焦躁忧虑,这样的母亲不能算作贤明的母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5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20 , Processed in 0.07190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