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个月宝宝的听经日记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4:22:10 | 只看该作者
7、怎么才算是幼儿读经的时间:二十四小时都在读经中
季谦:
[这篇文章最后由季谦在 2008/10/10 12:26pm 第 2 次编辑]

        请注意:算幼儿读经的时间,不是统计端坐在那里多久,你教他多久,或他读多久。而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读经中。
        正襟危坐,看书认字,手指口念,如临大敌的读,算数。但如果不是看书指字读,只是拿着书随便读,也算。如果不是拿着书,只是跟着家长老师念,也算。如果没有人带,跟CD念,也算。如果没念,听到家长老师念,也算。如果没人念,听CD念,也算。如果在那里玩耍嘻闹或睡着了,只要在人读经或CD读经的声音范围内,已经了不起了。如果根本没听到,就让CD自个儿在那边兀自念个不停,都算。
        这样加起来,就可以是二十四小时了。
        唯一要除外的,就是看电视时没效。
        世人都以看得到的为准,又以自己学习的方式为准,当然,讲到最后,是以当今美国人的教育思想为准。须知,人所知有限,又须知,大人是已经没什么指望的了,又须知,美国人的教育思想并不一定是全对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方式可能是错的,大人的学习模式可能和孩子不一样的,至少强迫小孩用我们这一代大人自以为正常的方式学习,那肯定是大错的。
        请用一点良心(原本清爽活泼的心,谓之良心),从时代的框框中,跳出来,清明一下,想想看,如果我讲的是有理的,就这样做吧!如果认为不合理,请照您现在做的做去,也相当不错了。如果不知我所讲的到底对不对,或对到什么程度,总之,不敢自信,那就看照着做,有没有坏处,如果没有坏处,而可能有些好处,又更为方便,那就做做何妨?

6、3岁左右不识字的小朋友怎么教读经和识字
季谦:
[这篇文章最后由季谦在 2008/09/18 11:12am 第 2 次编辑]


        如果小孩爱看书,到某个程度,就要限制一下。不要因为太多的阅读,以至于妨碍了读经的进程。大概的原则是这样:
       上策:全时段读经。
       中策:三分之二时段读经。
       下策:一半时段读经
       过此以下,难以成才。
       如有人问:阅读也相当重要啊,全时段都读经,一个人没有广博的知识,只读经够吗?则答:这种说法,都不通人性,也不了解语意,只用一种「不很高明」的逻辑看人看事。说全时段读经的意思,是做为老师与家长的,一心只教读经,不必特意安排孩子阅读的时间,只要孩子「是活的」(注意,孩子是活的,大部份讨论教育的人都把孩子当死的,当计算机),则他平日每天自有几分钟时间会抢着阅读。而因为他的阅读能力很强,所以他的「日常知识」不会少于一般学校里的孩子。而且到了相当年纪了,把应精读的书都背诵了,开放去阅读,则一日千里万里,其知识量之增长速度及构作系统以及批判的能力,是从小注重阅读的人所不能比拟的。
        所以人间之教育,教出「能力」最为重要,从那么小,读那么多的「儿童书」,是浪费的。
        眼界高者,言论自高,此意只宜与上智人说,一般人,都以为能阅读就了不起了,现在台湾教育部正大力推动阅读教学呢!

8、受教者得三分,教学者自得七分
佛门中人云:功德回向,与人三分,自得七分。吾亦以为教人读经,受教者得三分,教学者自得七分。亲子教学相长,孩子受益终身,养儿之乐,莫甚于是!

9、BB六个月,请问读经教育方面能做些什么呢
恭喜您的孩子还这么小,您就注意到「读经」了,
真是有福气的孩子!
请完全了解读经的理论,实践之,慎勿辜负了他的福气。

古人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吾例之云:人同此性,性同此教。
请浏览这里的信息,
此信息已足让千万BB受教而有余,
您的孩子亦当如是教。

——如真爱孩子,真关心教育的话,应自己先做些功课(看信息,并思考以抉择)。遇到特殊情况时,再提问题。
当然,相信您的孩子是很正常的,那就没问题了。

这么小的孩子不是用注意力在学习的,他是全方位的吸收,所以只要让他处在经典的环境里就可以。虽然是在做游戏,但是周围的声音也同时吸收进去了,不用担心。
还有家长念给他听是很好,不过不可能长时间的念,所以建议另有两到三架CD放在家里,一台播放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一台播放中文经典,一台播放英文经典,可以同时播放,二十四小时循环播放。还是那句话,无论孩子在做什么,都让他陶冶在经典的环境里。

10、三岁前是在家自己教好还是交给学堂教好
季谦:
        一,一岁多的孩子,甚至两岁半以前的孩子,是不能「教」的,你「教」他,是错误的。因为他不用「教」就随时都在学,而且学得很好,一辈子「受用不尽」。你为什么要「教」他?你看:一般人根本没有教他的婴儿,但这些婴儿自然就都把人类的恶习学好了--譬如,愚笨、吵闹,喜欢听流行歌、看卡通等,何必教呢?
        二,孩子,只给他环境就好了。给他什么环境,他就学成什么样子。好环境,学成好的,坏环境学成坏的,真是所谓因果报应,历历不爽。
        三,所以,给他好环境,就好了。于是,你应全天候给他好的声音,给他好的颜色。他就学好了。
        四,一般人的教,是用大人的学习方法施教,以为需要「注意」才能学习。一个婴儿怎能「注意」呢?其实,这正是婴儿的大能力。因为他不必注意,都学进去了。等到一个人需要靠注意力学习的时候,已经快没指望了。
        五,既然您说在家听经已经一年多了,那不就好了吗?您还要怎么教呢?如果他愿意「受教」的时候,你就用你的笨方法教他一阵,如果他不受教了,想玩了,你何不一面播放着经典,一面跟他玩?你在跟他玩的时候,是真的「玩完」了,但他在跟你玩的时候,都学好了。为何要执着自己错误的方法而着急呢?
        六,顺便小声交待一下:以后来本网,最好不要说「送到学堂,怕会染上不良习性」这样的话,因为本网正积极推动读经学堂,而读经学堂标榜的是:「如有不良习性的孩子到学堂来,能解消他的不良习性」。希望您所说的「会传播不良习性的学堂」不是说着「读经学堂」。
        七,您的孩子这么小,如送到读经学堂,读经学堂对他,也是不「教」的。但,相信就能把您的孩子教好。
        八,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教,这在本网反复讲了几千次了,请您多浏览,便自能解疑。

11、对于儿童口齿不清现象的看法
季谦:
        铃木镇一先生曾说:长大以后五音不全的人,是因为他在三岁之前听了老祖母唱不标准的儿歌的结果。

        也就是说:听的标准,就会唱得标准。歌声的高低,是有客观标准的,如果所唱不合标准,谓之五音不全。但若只以语言看语言,无所谓标准不标准,基本上人人的语音都是标准的──标准的地方土著的发音。也就是说听得标准就讲得标准,这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只不过,人类这种模仿语音的本能是慢慢表现的,大概在三四岁时,才能成熟,而且有相当的个别差异。
所以小孩子的构音不全,如果不是生理结构的问题,不必太紧张,不必为「臭乳呆」而苦恼,也不必花钱花精神做任何治疗的游戏。因为如果孩子是活的,他还会长大,一般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就好像一个周岁刚学走路的孩子容易跌倒,如果有「幼教专家」观察出孩子跌倒的方式有多少种,研究出一套「训练」的课程,看起来颇有趣,也有相当效困,但是却很少父母会让孩子去做「步伐训练」一样。
        尤其读经教育,就是最好的语言训练,包括发音训练。
        近代以来,人类的教育,常常去注意那些不必注意的,去认真做那些不必认真做的,而该注意的却忽略了,以至于该做的都没好好做。
        例如,教儿童读白话文,教儿童算数学。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0-12-28 15: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4:34:36 | 只看该作者
转自“春花的读经生活”

家长的误区(一)
        现在很多的父母都这样想: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要凭孩子的兴趣。
        其实稍微凭着良心思考一下,只要说良心话,都会得出完全否定的回答,为什么呢?您不妨问一下孩子,你有什么兴趣?他懂吗?他会说,我爱吃冰淇淋,我爱喝可乐,我爱看电视,玩电脑……或许他也会说,我爱看书,我爱画画,我爱弹钢琴,那么,您就真敢让孩子过多地喝可乐吗?过多地看电视玩电脑吗?如果真是这样的,就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好的父母会引导孩子的好的兴趣,比如绘画、弹琴,培养孩子的能力,所以,对孩子的教育,选择权在父母这里,不在孩子那里。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完全是吸收的能力,如果您说我就自自然然什么也不管,其实他也一样在吸收周围所有环境给他的讯息。不种下好种子,就一定会有坏种子。


家长的误区(二)
        年轻的父母很多由于孩子小,体力透支大,无遐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或者说即使有教育的想法,也不是特别重视,或者说重视的不够,这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不重视理论的学习,以为“做”就行了,怎么“做”并不是很清晰,由于很忙乱,听谁一说,一听,有点道理,急急忙忙就做起来,也不仔细思考一下:这个对,是不是全对?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要弄明白哪个更高明一些。俗话说:“缓缓想,急急行”,又说:“磨刀不误砍材功”。

        教育上有一个原理,就是,“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这里的“法”就是“理论”的意思,如果做为你对孩子实施的教育的理论背景,是上等的,你做了,有可能得到的结果只是“中”,如果你选择中等的原则做为背景,得到的结果可能就是下等的,等到结果出来的时候,就来不及了,所以,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家长的误区(三)
        在我们的想法里面,凡事“从易到难”已经根深蒂固,无论做什么事,让孩子学什么东西,都有意无意地从易到难地做去,而忽视所学的东西、所做的事情的规律,要小心喽。表现在教育上就尤为严重,数理化这些理科的课程从易到难是没错的,而人文的内容也是这样的想法就大错特错了,这些,王教授在讲演中重重复复地说,可是要真能处处想明白,还真是不容易呢。
        这个想法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起作用,使我们完全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害怕孩子接受不了,害怕把孩子的脑筋累坏,觉得孩子读那么深的经典一定很累,不知不觉地就把自己的这些情绪体现在言行之中了,这些,我们要好想想了。


        从易到难,这样的想法束缚着我们的头脑,局限着我们的眼光,于是不敢让孩子的心灵快速长大,不敢给孩子吸收高质量的好东西,怕孩子少年老成,认为孩子读了高明的东西,一定不是小孩子的模样了,所以就代之以肤浅的、只供一时消谴好玩的内容,因为我们明明看到:孩子能马上表现出来啊,孩子多高兴啊,多好看呐,能马上炫耀啊。这当然也不是不可以的,也不是排斥的,只是这是不需要教的,孩子能表现他的表现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力气教呢?教高能量的内容,给孩子留一个表现的空间,让其自由表现,错了对了都无所谓,因为他还没到需要表现的时候,只教最好的,那么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那些经典的高质量的内容,在他心里酝酿发酵,而成为免疫力、自我的学习能力、反省能力,成为生命中的自觉,不是会最大可能地化除人性中的弱点吗?启发人向着光明趋行,这不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灵成长的机会吗?这是需要功夫的,是需要久久熏习的,是真需要好好教的,是真要化在血液里才能起作用的,等孩子长大表现出性情不好、涵养不高、懒惰、不爱学习,那就悔之晚矣。要知道,没有谁是故意懒惰的,都是因为心灵的能力不够才懒惰的,那么,读进去不是第一步吗,读进去,烂熟于心,也才有悟的可能,越熟,解悟的机会越大,读读读。。。不是最简易的方法吗?虽简易但并不简单,这叫“居敬而行简”,不是“居简而行简”,这背后是何等的智慧,您体会过吗?
        从易到难,一辈子都要爬坡,从难到易,越来越轻松哦,如果很轻松,就像玩麻将那么轻松,哪个不愿意一生好学不倦呢?

        这体现在:父母总是用大人的眼光看孩子,大人小孩一样的教法,其实,我们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孩子理解力不好,就认为孩子什么能力都是差的,殊不知,孩子在13岁以前有强大的吸收能力,有强大的忆能力和模仿能力,而孩子的记忆是不需要理解的,也不需要太注意的,也就是说孩子可以一心多用,只要重复,重复听重复看,您仔细反省一下自己孩子说话的过程,孩子周围的环境如果说话的多,孩子说话就早,母亲常常和孩子说话,孩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说话,他是理解了才说的吗?不是的,他就是在重复地听过以后,在具体的情境下就运用出来,其实,孩子是听了几百几千次的周围的说话声以后,自然熏习而成,您想想,在不会说话的0岁---1岁(大概数,有早有晚),孩子不是一直在听吗?而且,他也不是非常注意地在听看什么,而是在玩在闹,在不经意中就学会了,只要这个环境里有的,特别是重复了很多遍的,如果这时把孩子放在一个没有人说话的地方,孩子怎么可能会说话呢?而把孩子放在一个多种语言环境里,他也一样能学会多种语言,毫不混淆,比如地方话和普通话同时学会,如果家里面经常有人说英语法语。。。。。。他也一样能学会,而不需费力,这是老天爷给的短暂的学习语言的时期啊,西方科学称为“人类的语言天赋”,而高度语言的熏习最直接地就促进了脑神经的发展,也就造就了孩子一生的聪明,这是人性啊,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该怎样顺应孩子的天性,做最合理的而不费力的教育。


家长的误区(四)
        所有科目都一个教法
        现在主流的教育体系,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教育,说白了,就是懂了才教的教育,我们教孩子,都要问一下:你懂不懂?如果不懂,就不能教了。
        您会问:这不对吗?是的,这是对的,但不全对。对于自然科学,比如说数学物理化学,是要这样教的,以至于所有的技术类的学科都是要这样教的。
        而艺术类的、人文的、就不能这样教了,比如音乐美术绘画,最重要的还有语文,是耳濡目染,长时间熏习而成,是稀里糊涂学的,并不需要明白乐理、明白语法等等这些技术问题,或者说这些长大以后,理解力成熟再学就行,在日复一日地重复出现的环境里,您是加重了孩子心灵的重量、给孩子种下聪明的种子呢?还是只让孩子接触浅陋的浮浅的东西?其实做起来是简单的,但是父母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有意无意地错过了时机了,错过时机,就会费力多而收功少,甚至费尽心血而毫无成效。打个比方,如果从沈阳去广洲,大方向是向南,而您却向北走,无论怎样努力,也到不了,而且是越努力越远。
        打开成功人士的书籍,就会发现他们都有共同的说法:情商比智商还要重要。而好的情商是怎么来的呢?小时候的环境熏陶是十分重要的呀,就能奠定其一生人文情怀的基调,成就孩子的大格局,而这其实是简单的,只需转一下念头,所谓“一念之间”,所谓“态度决定一切”。


家长的误区(五)
        书呆子
        很多父母怕孩子过分热衷读书,而成为书呆子。其实这是一种完全没必要的担心。
        仔细观察发现,这样的想法并不是讨厌孩子读书,只是怕孩子不会学以致用,心思不灵活。其实,古代所说的书呆子,是有的,因为那时交通不发达,非常闭塞,而可读的书又很少,但是真成书呆子的人也很少,书呆子的原因不是读书造成的。
        现在资讯如此发达,就是想让孩子成为书呆子都得费点劲儿,孩子都是愿意表现的、应用的,这是不需要教的,关键是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如果没有学问,没有良好的内在修养,要怎么表现呢?所以,父母要关心的,应该是在孩子天才的吸收年龄,给孩子恰当地吸收,就像给孩子存储黄金,而不要关心孩子是不是将来会把黄金拿出来用。再换一下考虑问题的角度,书呆子和呆子比,哪个更好些?和电视呆子、网络呆子、赌呆子比,哪个更好些?为什么不担心孩子成了呆子、电视呆子、网络呆子、赌呆子呢?现在这样的呆子还少吗?


#508:
        如果让我现在重来一遍的话,我会这样安排:

       0---6岁一直听经看经读经(包括音乐美术英文外文),能读时就领孩子读。在孩子10岁前,除了听经、读经外,我不给孩子学任何其它的,但也不禁止,只是随便,我努力做的一件事就是读经,我想这样孩子是有的是时间玩的。也会有的是时间阅读,但我不要求有什么结果。10岁以后,再学一样乐器,引导孩子自己学数学等等。。。。这些是我以后带孙子时的想法。
       10岁前多听音乐,并且是经典音乐,这应该是学音乐最好的方法吧?学乐器是技术的,所以我觉得10岁后学应该不晚?关键的一点是小时候尤其是3岁前是否大量地“听”过音乐,听过有“绝对音准”的音乐,是否有过音乐听力的大量熏陶,有了这样的基础,技术上的练习应该什么时候都不晚吧?呵呵,这些仅是我个人的想法。

       而且我说的是:10岁前唯一我要认真教的,不是唯一孩子学的那些可以自己学会的,我会在环境中布置上,让孩子随便自己学就是了。就像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只认为奥数与学习习惯重要,所以我只认真做了这两样,其它的,我不限制,甚至孩子乐于做的事,我还鼓励,从不打击。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0-12-30 17: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14:36:30 | 只看该作者
从“昀的国学诵读”楼里搬来:
=================
xly2004:

现在每天半遍都做不到。

四海版,上册读完要2小时;今天,前半本节省了5分钟。

下册就开始磕巴了,越往后越磕巴。读完下册要4小时10分左右。

每天用一个小时来读的话,另加周日读一遍,一周也就2遍。

那些想诵读经典的,可以上、也可以不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尽量呆家里读吧。

到我们这个时候,想大量都不行了。在我们家,不上学是绝不可能的。上半天,都属做梦。就这样每天读点儿,都有反对声:孩子太辛苦了;既然上学了,赶上学校的功课就行了;家里的学习可以停了。

春花:

不要这么悲伤了,一周两遍也是了不起的量了,只要坚持,会越来越快的,您就沉下心来让孩子读一年《易经》,看看是什么样?敢吗?

xly2004:

其实不是敢不敢,而是有没有信心的问题。

之前看这个那个孩子读完好多书了,就猴急地上新书。现在反复看您的贴、不断的短信咨询,心是越来越定了。不再去羡慕其他孩子读完多少部书了。只要依据自己的时间多读遍数即可。终于厘清了一件事:目前,我们要关注的不是读完了几部书,而是于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读书能力。

想起朱熹关于诵读的话: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用您的诵读经验,分解来看:

“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不作强制要求。只要输入正确,遍数到了,自然符合上述要求。

“只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老实大量的必然结果。读书能力、机械记忆力随之形成。因为诵读的内容选择了国学经典,最终的收获亦不会仅仅局限于读书能力、记忆能力的形成。

修正我对儿的态度,踏踏实实多读遍数。

只要开口读,不管读成啥样,都要笑眯眯地鼓励,都要知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14:07:11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本没有完美的事,却有本末轻重,在任何一个时间,都有这个时间中“生命的大石头”。

       《大学》里面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孟子说:“君子智不遍物,急先务也。”

  
        对现阶段的我来说,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大的“本”,是最重要的事。其他挣钱、事业之类的都可以靠边站。若错过这个阶段,到孩子上学后不知要多费多少心来纠正呢!见到现实例子还少吗?
        别人的意见,若是不合理不正确的话,是连参考价值也没有的。
        年底辞职。自己带孩子。

        想起春天时候我在老家,街坊就说:“上学上学,有啥用?看她上那么多年学还不是一样在家带孩子,还弄得连个家都没有。”(那时我们还没买房子)。当时听说了心里挺难受的。其实也没必要。带孩子和带孩子不同。生孩子养孩子,那是连小猫小狗都会做的事情,人类作为高等生物,若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那“高等”在哪里?养孩子用心不用心,是不是善于教育他们,过不了几年孩子都会回馈给你的。

        又想起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住在我老公他农村老家,我跟孩子说话给孩子读书,他们族人邻里在外面偷偷的议论:“还给她读书,她小屁点懂个屁呀!”建议他们管教一下三岁的孩子,就回说:“管啥呀,还小哩,大了就好了。”我无语。
        做好自己的事。能影响他人就影响,不能影响拉倒。反正各人的孩子各人自己受。(是不是很不“博爱”?没办法。)
        到小孩三四岁就什么都看得出来了。其实现在也能看出来一些。比如笑笑就特别孝顺,懂事,说话早,走路早,活泼 。但是他们又说了:“那是孩子生就哩,哪是管出来的。”我更无语。
        或许再过几年,孩子的差别很明显地看出来了,我再说话,会起点作用吧!但是孩子的黄金时间就荒费过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10-12-30 20:25:42 | 只看该作者
我之前跟您想法一样,觉得英语不要急着教,先把国语学好再说。现在我有一点改变想法,因为现在我感觉到其实我一起教也花不了小朋友多少时间,而且小朋友还未建立国语的强势地位,对她来说,任何语言都是一样自然习得的,如果到二三岁,国语占强势地位后,很有可能会排斥英语,这是我从很多帖子里看到妈妈感叹的。而且学习机理可能有所不同,要通过中文的翻译转换来理解,与自然习得相比,可能反而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小朋友1岁左右的时候给她讲简单的英文绘本,我们家说话不早,一岁还只会偶尔叫叫爸爸妈妈,但是我也想她脑中估计中文是很强势了,还好,她并未排斥英文绘本,很快就上手了,非常喜欢听,只要我讲得动,她也可以听很久很专注。说很久,其实10分钟也可以讲好多本了,于她于我都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我相信是给她英文的一些具体熏陶(听经是另外一方面,同时做的,毕竟高度英文是比较抽象的,绘本具体一些)。
    很想听听您现在的想法。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0-12-30 20: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10-12-30 21:0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4 子云008 的帖子

支持你..我也是今年辞职。自己带孩子.很享受現在的生活..附南師的文如下..
國學大師南懷瑾在一次演講中談到小孩子的生活教育:現在的教育,我發現第一流人,受最末等的家庭教育。尤其在香港啊,在外面的華僑,在台灣,我所看到的,第一流的家庭,很有錢,夫妻倆都有汽車出去做事的,生了孩子,找一個菲律賓的、印尼來的做保母,就交給她。所以第一流家庭的孩子,開始都受最末等的教育。               
                                                                                                                                        老先生是感嘆,教育怎可假手於外人?教育是從父母的言教、身教開始,由胎教到家教。
                                                                                                                                                                    至於生活教育則是四個字:灑、掃、應、對。前兩項無非是洗廁所洗茶杯抹桌子之類,後兩項學謙恭有禮的做人,不得對師長無禮,不得目中無人。所以到人家家裏,一看客廳的樣子,自己曉得自己的身份年齡,應該是甚麼位置,這都是從小的教育,生活的教育。
                                                                                                                                                                    現在的小孩,都好像我們的紀律部隊──身在福中不知福!都被寵壞了!他們不但毋須灑、掃,用過的文具、讀過的書簿、穿過的衣服,丟得滿地都是,也不要自己收拾整理好,自有工人打點,久而久之,都變成大少爺大小姐!
                                                                                                                                                                    沒有生活教育,小孩自小沒學懂自律及規矩;大家於公眾場所常見到:在茶樓嘻嘩無度,在快餐店蠻牛亂跑,在地鐵爭霸座位……種種行為,說明孩子欠的是生活教育!當然,父母的過分溺愛,學校關注學生的成績多過品格的薰陶,使人眼冤!
                                                                                                                                                                    教育要因時制宜,有網民提出「接觸各類資訊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道理是:一點色情、暴力的資訊都不給孩子看,他們長大了就會很傻很天真。
                                                                                                                                                                    教育孩子,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不要只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要給他們應有的灑、掃、應、對,有了基本功,正軌做人好輕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16:5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5 linlin124 的帖子

给孩子一点英文熏陶,时间上倒是没什么,每天用不了多久的。只是,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甚至对思维方式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我只是担心对小小孩来说同时接触会不会造成他们思维方式的混乱?听到好些双语家族的孩子,确实说话比较晚,应对的时候反映也比较慢(好像是要先在脑子里转换一下?)

    我还是打算在孩子两岁多国语说的差不多之后再接触外语。孩子0-6岁都属于语言的敏感期,应该不会耽误的。
    再说我家孩子现在一岁两个月,在饮食、运动、语言、生活习惯方面需要关注的地方都很多,每天足够的户外活动也是必要的(现在北方零下几度的天气笑笑每天至少有几小时的时间在户外),再加上大量的经典听诵,实在没有精力再加外语(我英语底子不好,发音有问题)

    其实这方面我了解不太多,有时间多多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17:0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6 tracylin2002hk 的帖子

孩子现在多大了?辞职后的每天生活安排是怎样的呢?

    古之所谓小学:洒扫、进退、应对。这都是古代小孩子最初的教育呀
    反观现在的家庭教育,做的太失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11-1-4 17:1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8 子云008 的帖子

2&5歲兒子,每天忙的很..早上讀經,下午彈琴,教大兒子PHONICS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11-1-4 20:2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7 子云008 的帖子

笑笑有福气的宝哈。我们齐2岁前我都忙着喂养,其他一概不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9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23 , Processed in 0.10253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