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江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娃娃们搜图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4-11-8 07:37:55 | 只看该作者
上树产卵的“大头鱼” <img src="http://www.kepu.com.cn/gb/lives/fish/story/200210240097_6872.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p align="left">  在云南腾冲,有一条秀丽而神秘的槟榔江,两岸是一望无际的原始丛林,江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鱼。因鱼头特别大而取名“大头鱼”,也有人因见其头呈扁形,胸宽平而常贴于江底石缝之中,又称之为:石扁鱼、石贴子、老虎鱼、刺古头等。  每当春夏之交,雨季来临,江水上涨,水漫两岸的丛林,此时大头鱼便从水中沿着树干往上攀援,悬挂在树干上、树枝上,犹如一串串墨绿色的大辣椒。此时,捕鱼人便会悄悄地走近,用网兜在树下边,再用长竹竿敲打树枝,树枝的摇动使鱼儿纷纷掉入网兜中。  大头鱼是鲇形目鮡科纹胸鮡属鱼类的总称。这类鱼的胸部宽而平坦,形成一个吸着器,它们依靠吸着器将身体吸附在石头或树上,并能将身体左右、上下移动。它们为了保护下一代,以免鱼卵被山洪冲走,便爬上树去产卵。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江水的继续上涨,大头鱼的鱼卵孵化成小仔鱼而落入江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04-11-8 07:39:07 | 只看该作者
弹跳冠军—弹涂鱼 <img src="http://www.kepu.com.cn/gb/lives/fish/story/200210240083_6863.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在我国沿海高潮区或半咸水的河口滩涂地带,生活着一种体长仅数十毫米的小型鱼类,头大而方;眼突出并能转动;胸鳍基部有一肌柄,可以用作在陆上支撑、爬行的器官;左右腹鳍愈合成一个吸盘。  弹涂鱼有离水觅食的习性,每当退潮时。它常依靠胸鳍肌柄爬行跳动于泥涂上以觅食,或爬到岩石、红树丛上捕食昆虫,或爬到石头上晒太阳。当它出水后,发达的鳃室充满了空气,并把尾部浸在水中,作为辅助呼吸之用。离水生活已经成为它的重要习性。它能在陆地上象蜥蜴一样活泼运动,胸鳍肌柄能前后自如运动,起着爬行动物前肢的作用。为了加强在陆上爬行能力,臀鳍变得很低,尾鳍下叶的鳍条变粗。在泥涂上行动时有步调,每一步必配合胸鳍的向前活动,即先用胸鳍踏在地上,再把身体拖向前去,步调的重复很快。当胸鳍向前运动时,腹鳍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当它在作短距离蹦跳时,只依赖胸鳍的活动;而在作一米以上距离的跳跃时,就必须辅助于尾部叩击地面。当它在躁急或受惊吓时,才会作远距离跳跃。每当退潮时,你可以在滩涂地方看到弹涂鱼在跳来跳去地玩耍和互相追逐。弹涂鱼的视觉非常灵敏,稍受惊动就很快跳回水中或钻入洞穴、岩缝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04-11-8 07:39:59 | 只看该作者
地球上海拔最高处的鱼类 在我国青藏高原上,生活着两类高原特有鱼—裂腹鱼类和条鳅鱼类。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它们都有着独特的外部与内部的结构,以适应其生存环境。<img src="http://www.kepu.com.cn/gb/lives/fish/story/200210240082_6861.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裂腹鱼类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经济鱼类。体型一般较长,有较强的游泳能力,以克服流水的冲击。它们腹腔内黑色的腹腔膜,能阻挡外界强烈的紫外线,以免损伤内脏。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食物的贫乏,大多数种类适应于刮取着生藻类或以底栖动物为食。由于气候寒冷,生长极为缓慢,许多种类8龄鱼仅重250克,10龄鱼重500克,25龄以上才能达重5000克,体长600毫米。大多数种类初次性成熟为14龄以上。由于生长周期长,繁殖能力弱,高原上的猛禽较多,裂腹鱼类为了保护自身及后代,它们的卵巢和精巢有毒,因而其它动物不敢贸然吞食之。过去,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不吃鱼,把鱼奉为神明,究其原因与其鱼卵有毒有关系。<img src="http://www.kepu.com.cn/gb/lives/fish/story/200210240082_6862.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裂腹鱼类有一个与其它鱼类明显不同的特征,在于肛门和臀鳍基部的两侧各有一列变形的大鳞片,称为臀鳍。裂腹鱼类体表的鳞片有无,与其分布高程有关,大体可分为三个类群:第一类群为原始等级,鱼体鳞被覆于全身或局部退化,须2对,此类群聚居于海拔1250-2500米高程;第二类群为特化等级,体鳞局部退化或全部退化,须1对,聚居于海拔2750-3750米高程;第三类群为高度特化等级,体鳞全部退化,无须,聚居于海拔3750-5000米一带,其中小头高原鱼分布在海拔5100米的水体中。  与裂腹鱼类作伴的另一类群—条鳅类,除个别种类外,绝大多数长仅50-60毫米或100多毫米。它们通常栖息于江河湖泊的静水或缓流的底层,以水生无脊椎动物或着生藻类为食。其分布与裂腹鱼相似,高级特化类群主要分布在高原腹心和河流上游地区。较原始类群,主要分布在高原边缘或低山峡谷地带。多数种类对高原环境表现出更为广泛的适应性。其中有5种分布高程达海拔5000-5200米,是地球现生鱼类中分布最高的鱼类,远远打破了美国生物学家提出的鱼类分布临界线4800米的纪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04-11-8 07:43:27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形似植物的海鞘<img src="http://www.kepu.com.cn/gb/lives/water/life/images/haiqiao.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海鞘形状很象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海洋中,从潮汐到千米以下的深海都有它的足迹。它以特有的本领附着于船舰底部,数量又多,所以影响船只速度,消耗油量;还会附着堵塞水下管道,影响水流畅通,造成危害。但海鞘幼体的尾部有脊索,而脊索正是高等动物的标志,这样使海鞘跨入了脊索动物的行列。海鞘对研究动物的进化、脊索动物的起源有重要作用。 海鞘形状有的象茄子,有的似花朵,外形很象茶壶。若用手指触动海鞘,它就就会从出水管孔射出一股强有力的水流,然后由原来的挺立状态而绵软倒伏,所以它是动物。 海鞘是营固着生活的动物,体外被一层类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象鞘一样套着,使身体得到保护和维持一定形状。这是动物界独一无二的一种现象,海鞘也因此而得名。它通过入、出水管孔不断地从外界吸水和从体内排水的过程,由鳃摄取水中的氧气,由肠道摄取水中的微小生物作为食物。 有的海鞘在生育时,能在身体上长出一个芽体,这个芽体在长大后脱离母体,发育成一个新个体。这就是海鞘的出芽生殖。有的海鞘进行有性生殖,这时,海鞘雌雄同体,但是卵子和精子却不能同时成熟,所以自体受精通常不会发生,只能是不同个体间进行婚配生育了。 刚出生的海鞘很象小蝌蚪,有眼睛有脑袋,尾部很发达,中央有一条脊索,脊索背面有一条直达身体前端的神经管,咽部有成对的鳃裂,而且小海鞘还能在海里自由地游泳。然而,几小时后,它的身体前端就渐渐长出突起并吸附在其他物体上。随后,尾部逐渐萎缩以至消失,最后只留下一个神经节。海鞘这种由小到大的变态与进化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生物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逆行变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04-11-8 07:44:27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一眼两用的四眼鱼<img src="http://www.kepu.com.cn/gb/lives/water/life/images/siyanyu.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这种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河流里的小鱼,长着非常奇特的眼睛,外形似蛙眼,高高地突出在头顶上,构造非常奇特。每只眼睛的中部,从前到后由一条黑色水平隔成两个均等的部分,瞳孔和水晶体也平分成上下两部分,看起来活象四只眼睛,所以称它“四眼鱼”。 四眼鱼有极高的警觉性,它的两只眼睛实际上起着四只眼睛的作用,两只用于水面,两只用于水中。当四眼鱼停留在水面观察空中的昆虫时,就把上部眼睛露出水面,让光线通过短而宽的水晶体,一旦发现猎物,迅速跃出水面捕捉;当四眼鱼看水下东西时,光线通过卵型的水晶体射到眼内,一旦发现食饵,便奋力追捕。 四眼鱼身体细长,纺锤形,常常集结小群在水面上游泳觅食。水面刚好与眼中横膈膜相平,使得眼睛的上半部露出水面,下半部埋在水中,既可以看清水面上飞行的昆虫,又可以监视水中的鱼虾。如果岸上有人发现,它在200米外就能发现,并立即躲藏起来,因此很难被捕住。 <p align="cen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04-11-8 07:45:21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水下建洞房的三棘刺鱼 <img src="http://www.kepu.com.cn/gb/lives/water/life/images/sanjici.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三棘刺鱼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小型硬骨鱼,因脊背上有三根御敌的棘刺而得名。它是以鸟类的方式建巢的著名水下建筑师。 当产卵期邻近时,大群的三棘刺鱼便从深水游向浅水。这时的雄刺鱼体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平时的青灰色逐渐变成了艳红色。雄鱼离开鱼群,各自选择合适的领地,营建新房。筑巢时,雄鱼先在海底的泥沙里用嘴挖一个浅槽,然后收集各种海藻丝,水生植物的叶子、根及其他植物碎片,堆积在槽沟的上方。接着雄鱼缓慢地游过松散的叶堆,同时分泌出一种黏性物质,把各种碎片胶结在一起,使球巢产生更大的内聚力。然后在对面开一口子并修建坑道,并把坑底向上推,以扩大内腔。 洞房竣工以后,雄鱼开始追逐雌鱼。当接近满腹是卵的额雌鱼后,雄鱼便跳着“之”字形的舞蹈,把雌鱼引进洞房。雌鱼入巢产卵后,从第二个门口游出,二雄鱼从第一个口进去给卵受精。最后,雄鱼单独呆在巢里,精心照料自己的后代,并把所有的竞争者、雌鱼以及任何靠得太近的动物统统驱逐开。雄鱼停歇在入口的前面,用胸鳍把新鲜的水扇进巢去。如遇巢内缺氧,它会在巢壁上开个孔,一保证通过足够的氧;如遇巢有损坏,它就立刻加以修补。约一周后,幼鱼孵出离巢,形成密集的小群,在“父亲”的看护下,到巢附近活动。如果小鱼掉了队,父亲就会把它含在口里送回鱼群。几周后,小棘鱼便离开爸爸集群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04-11-11 22:03:44 | 只看该作者
很美的图片,女儿非常喜欢。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3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2:07 , Processed in 0.07640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