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228|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父亲教育婴幼儿的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9 12:1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亲爱的朋友,年轻的爸爸妈妈: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这个论坛,学习到很多东西。我也分享自己的一点心得。欢迎大家交流!
         本人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知道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指引我们做一个好人,打下真诚、善良、宽忍的心性基础,启发人的智慧。所以,我经常学习传统的经典,并决定用传统文化教育自己的子女。

   在妻子怀宝宝的时候,我正在学习《四书五经》。我在睡觉前,我经常对着妻子肚子里的宝宝朗读《四书五经》,而妻子则时常播放西方的古典音乐《田园曲》、《春之声圆舞曲》。也就是说,宝宝胎教时,学习的是《四书五经》和西方古典音乐。

   宝宝出世了,是个女儿,当时有点失望,但现在也很喜欢她。也许是胎教的成效吧,宝宝五个月大就会叫“爸爸”了,这是我所知道最早的,这也增加了我教育宝宝传统文化的信心。

   因为我知道儒家的启蒙典籍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所以我计划按顺序教宝宝这三本书。在宝宝六个月大的时候,我开始对宝宝念《三字经》。当时妻子说,宝宝听不懂的。我解释道:宝宝是明白我们说话的大致意思,只是不能准确的表达而已。我的一个亲戚,她有三个小孩,育儿经验很丰富,她也赞同我的看法(现在)。我就坚持下来了。

   宝宝到了九个月,已经会说简单的双音字“蛋蛋”“奶奶”。有一次,我对宝宝讲《三字经》里的故事“融四岁,能让梨”,宝宝听了之后,学以致用。那时候,我家经常吃核桃,敲开核桃,取出碎开的核桃仁,有大块,有小块,宝宝会分核桃,大块的给我和妻子或者爷爷奶奶,小块的留给自己。全家都很开心。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10-7-14 21:2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866yu + 1 + 1 不好意思,+1點成-1了
上海楚妈 + 1 + 1 纯粹支持。
静好 + 1 + 1 我现在至今遗憾的就是没有给孩子进行读 ...
tracylin2002hk + 2 + 2 真好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6-19 23:02:55 | 只看该作者
好爸爸,加油呀!为您和您的家庭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1:49:00 | 只看该作者
到了一岁两个月左右,我教宝宝时,宝宝会跟着我说“性本善”,我很高兴。之后,我下班后有空就问宝宝,想不想学《三字经》啊?宝宝通常会说“学”。我就会教一段《三字经》(四句左右),讲一个《三字经》中的故事。偶尔说“不学”,我也不勉强。每次学习的时间逐步增加,从开始时的一两分钟到一岁九个月能坚持八分钟左右。小孩子天性善良,能明好坏。例如,我讲《三字经》配图所画的“二子学奕”的故事,她会指着认真学棋的学生说“乖”,指着另外一个学生(开小差想射大雁的)说“不乖”。在教的过程中,也教自然知识,例如,在出外玩耍时,解释“三才者,天地人”。“曰水火,木金土”。
      到了一岁九个月,女儿已经基本学完了《三字经》里面讲述历史之前的内容,比较熟练的前面的部分能够在提示下背诵。
      这时候,因为她知道楼上比她大一个月的小哥哥在学习《弟子规》(那个小孩很小就能说话,会自己吃饭,也非常好,这是传统文化又一个成功的案例),她说她想学《弟子规》,我看《三字经》中的主要内容也学完了,于是就转学《弟子规》了。
    《弟子规》的教育方式也基本一样。有时候她不想学的时候,我就哄她,我们去看哥哥喂药给妈妈喝(《弟子规》配图里的故事)好不好啊?因为她很喜欢看这些故事图画,通常会说“好”,我们就去学了。到了两岁的时候,我会引导女儿复述《弟子规》附图中的故事,例如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这时,女儿每次学习《弟子规》的时间也增加到了10-15分钟。
      回想这两年多对宝宝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高兴的,快乐的。女儿能学习儒家典籍,保持善良的天性,我们一家和睦,享受天伦之乐。我个人也受益匪浅,教育女儿时,自己也把教的内容背诵下来了,这对于我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是很有益的,同时也启发了自己的智慧,对自己的中学教师工作也有较大的帮助。
     所以,对于儿童读经,我认为是很有好处的。本人保持每天通读、背诵佛家经书一个小时左右,深深受益。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866yu -1 -1 学习一下。
tracylin2002hk + 2 + 2 真好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6-27 19:29:1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读经启蒙的很早,我还在跌打中,没有见到成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6-28 20:04:0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自己就很喜欢,这样熏陶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21:40:47 | 只看该作者
从本人的经历和经验看,对于儿童的家庭读经教育,我认为:
1、应该尊重子女的个人意愿,最好让子女乐于学习传统文化;
2、学习的内容应该由浅入深,例如,儒家的学习从启蒙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开始,然后到《四书五经》。(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学习和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过程可以讲故事帮助理解,生活中学以致用;
3、学习时间由短到长,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心理学家观察、研究后,得到了下面的统计数据: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持续时间为:5--6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20分钟;10--12岁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超过30分钟。如果时间过长,轻则效率降低;重则产生厌学情绪。而且现在小孩还要学习其他东西。

以上是个人在家庭教育的经历,欢迎大家交流,共同提高,谢谢!
至于私塾或假期的读经班,本人不了解,不便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8:52:46 | 只看该作者

提供《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电子书下载

《三字经》目录


序言


第一单元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第二单元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第三单元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第四单元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第五单元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第六单元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第七单元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第八单元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东西 此四方 应乎中)


第九单元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第十单元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第十一单元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与丝竹 乃八音)


第十二单元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第十三单元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


第十四单元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第十五单元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第十六单元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第十七单元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第十八单元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第十九单元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第二十单元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第二十一单元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第二十二单元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第二十三单元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第二十四单元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第二十五单元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第二十六单元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第二十七单元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第二十八单元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蜀魏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第二十九单元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第三十单元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第三十一单元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第三十二单元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十七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第三十三单元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第三十四单元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第三十五单元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第三十六单元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第三十七单元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奋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第三十八单元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第三十九单元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碁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第四十单元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第四十一单元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第四十二单元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第四十三单元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第四十四单元

(人遗子 金满赢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附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8:55:07 | 只看该作者

提供《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电子书下载

第一单元



 



  【原文】

  人之(1)初(2),性(3)本(4)善(5),

  性相(6)近(7),习(8)相远(9)。

  苟(10)不教(11),性乃(12)迁(13),

  教之道(14),贵(15)以专(16)。

  【读音练习】

  人(rén) 之(zhī) 初(chū),性(xìng) 本(běn) 善(shàn),

  性(xìng) 相(xiāng) 近(jìn),习(xí) 相(xiāng) 远(yuǎn)。

  苟(gǒu) 不(bú) 教(jiào),性(xìng) 乃(nǎi) 迁(qiān),

  教(jiào) 之(zhī) 道(dào),贵(guì) 以(yǐ) 专(zhuān)。

  【字词义解释】

  (1) 之:的。

  (2) 初:初生;刚开始的时候。

  (3) 性:本性;天性。

  (4) 本:本来。

  (5) 善:善良、好的。

  (6) 相:相当。

  (7) 近:接近。

  (8) 习:学习、后天的习惯。

  (9) 远:差别大。

  (10) 苟:如果。

  (11) 教:教导。

  (12) 乃:就会。

  (13) 迁:改变。

  (14) 道:方法。

  (15) 贵:注重。

  (16) 专:专心。

  【译文参考】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时候善良的本性,大致都很相近,没有多大的差别。等到长大以后,因各人的环境不同,所学习的也不同;在好的环境人就会变好,在不好的环境人就容易学坏,于是性情开始有了差别。假如在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教导,学了种种不良的习惯,他原本善良的本性,就会渐渐变坏;而教导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必须专心一致,不可边做边停,才能使他有完整的学习。

  【问题讨论】

  (1)“人最初的本性”指的是什么?是指人出生时的本性吗?还是生命本源最初的特性?请说说看。

  (2)如何看待这个“习”?只有课本学习的内容才算是“习”吗?

  (3)我们从出生后所学习的一切是不是能让我们变得更好?有没有可能经过后天的学习后我们反而变得不好了呢?思考后请和大家分享并举例说明。

  (4)我们该如何保持这善良的天性呢?

  (5)这个“专”又该如何理解呢?为什么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能专心致志?(教学引导: 学习若能一心不乱,就能不偏离正道,也就能保持我们善良的天性。)

  【故事天地】

  周处除三害

  晋朝时,义兴有个年轻人叫周处,从小爹娘都死了,因此无人管教,他虽然天生有豪侠气度,但常仗着一身蛮力在乡里打架闹事,无恶不作,村里人见了他就像碰到毒蛇猛兽般,总是躲得远远的。

  这一天,他正在街上闲逛,看到一群人正在谈论着什么,他连忙走过去看热闹,大伙们都不做声的走开了。周处觉得很奇怪,便抓住一个老人问道:“你们在说什么?”老人很害怕,只好如实地说:“我们这里出了三害,其一是南山的山里有一只吃人的老虎;其二是长桥下的河里有一条蛟龙;它们害死了很多人……”老人的话还没有说完,周处便大声说道:“老虎、蛟龙有什么可怕的,让我来消灭它们。”说完,就转身跑了……

  话说周处跑到南山上,寻找那只吃人的老虎。这一天,他终于找到了那只老虎,当那只老虎向他扑来时,他就势一闪,骑到老虎的背上,挥起拳头,狠狠的击打老虎的头,把老虎打死了。接着他又跑到长桥下,跳進河里去杀蛟龙。周处在水里与蛟龙打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杀死了蛟龙。

  村里的人们见周处还没有回来,以为他被老虎或蛟龙吃掉了,高兴地敲锣打鼓,庆祝了起来。没想到周处兴高彩烈地回来了,听到百姓们说除掉了三害,正高兴地庆祝,才明白自己也是三害之一。

  周处感到很惭愧,很内疚。由于自己平时胡作非为,使得百姓们把自己也当成了一害。因此,他下定决心改过,重新做人。后来,他拜了陆云为师,努力读书,终于做了大官,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

  【心得写作单】

  (1)假如你是周处,当你听到村民把你当成三害之一,你心里的感受如何?

  (2)周处是如何除掉“自己”这第三害呢?

  (3)今后再面对别人的批评,你会如何对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9:03:33 | 只看该作者

提供《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电子书下载

下载方法:请登录邮箱zhenxiang_123456@163.com,登录密码:zhenxiang

然后打开信件《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在信件的附件里下载。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9:09:06 | 只看该作者

南怀瑾先生谈儿童智慧开发(转载)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关于大家习惯所称“儿童读经”的事,“儿童读经”是大家最近讲惯的术语,其实就是儿童读书。 

  不管称儿童读书、儿童读经,或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也好,在我的看法,这个时代,尤其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国家,在近七、八十年来这个时代,中国人一听到“读经”两个字,就莫名其妙地反感,认为是复古,走倒退的路线,或者认为不合时宜,这都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因此,我对大家推广的这个工作,就改个名称,叫做“儿童智慧开发--中国与西方文化导读”。 

  这样一来,一方面免除各方面的误解,另一方面也为中华民族建立一个承先启后的新文化。 

  其实引用孔子的话,什么事都要“正名”。什么叫正名呢? 

  就是对于事情的一个主题,先要弄清楚,实际上,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运动,就是一个背书的方法,就是教人家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有别的东西。就是教刚生下的孩子,从零岁起到十五、六岁之间,就读书、背书。 

  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书,甚至包括佛家一小部分也可以,不过在传统的教育上,是以儒家的书为基础,佛家的书,要大一点再读。背书的内容,不仅是中国的基本文化要背,还要背其他各国的文化,如英文、法文、德文等等。过去,西方的教育方法,不管欧洲、美国也和中国一样都要背书。 

  大家都会会觉得很古怪,认为在这个时代,怎么还要教小孩子背书? 

  一般人不懂,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也可以说,西方人也忘记了。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 

  高声朗诵,有什么道理呢?这个含意很多,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不管中文、外文,高声朗诵,慢慢悟进去,等长大了,音韵学懂了以后,将来的学问就广博了,假使学外文,不管英文、法文、德文,统统会悟到音韵的拼法,一学就会。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法,大家都会的。但是这个世纪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后,对儿童的教育,再不采取朗诵,背诵方法,而着重知识的灌输与理解。这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受美国教育家“杜威”思想的影响。后来影响到美国,教育上讲“实用主义”,主张教育就是生活,推 翻他们所认为古人背诵是读死书的这种制度。认为念诵、背诵是像打针一样注入式的,又像喂鸭子硬喂进去,只会把人喂怀了。所以一百年来,东西方学校的教育都采取较放任儿童的方式,不需要背诵。只要求他懂得,来启发他的脑筋,开发他的智慧。尤其在中国“五四运动”这个阶段,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彻底的推 翻了读中国的古书,接受新的教育,把一些教科书都变了。过去是读《大学》、《中庸》、《论语》、《孝经》、《三字经》、《千字文》,变成读的是“小猫叫,小狗叫,开学了,开学了,老师早,老师好”,这是学语言,没有文化了,一直沿用到现在,这种教育方法所造成的流弊,祸害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一代的中国人,变成没有文化根基。 

  我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我们只要看看犹太人就知道。自摩西出“埃及”,到现在二、三千年来,犹太人在世界上,始终是第一等人,在几千年以后的现在,重新建国,建立了以色列。犹太人几千年来的教育,自己独立一个系统,不与外面接触的,始终保存他的文化精神。可是世界上的人忽视、轻视了这一点,尤其我们中国人更不注意,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 

  “五四运动”这一班人,为了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推 翻旧文化,可是新的中国文化是什么,并没有建立。所以对中国文化就拦腰砍了一刀。现在国内文化断层是很严重的,这几十年来,新的权策,新的一些做法,几乎连根都挖掉了。像我们这个年龄层,七、八十岁的人,快要死光了,将来要想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使国家民族文化保存下来,几乎不可能。因此趁我们还在,极力地提倡注重文化。 

  提倡以后,推广些什么?现在回到原来的本题,也就是我们让孩子们背书、朗诵的方法,不须告诉理由。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任何一段,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给他讲解,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这样背下去以后,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不但中国文化要背,外文也要背。 

  我们需要认识背诵,重点在那里,也许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中国五千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西伯来文也是靠背诵流传下来的。中国唐朝、欧洲十二世纪以前,还没有发明印刷术,也没有纸张,人类文化保存,是靠每个人背下来,口口相传。譬如,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烧书,在那个时候已经发明毛笔了,有些是用毛笔写在牛皮、羊皮上,或用刀刻在竹片上,然后一卷卷卷起来,所以读书是一卷一卷的,所以叫开卷有益。自秦始皇烧书,到汉武帝开始重新恢复文化,距离七、八十年之间,中国文化,《四书》、《五经》、《老子》、《庄子》,都靠这老先生亲口背出来,口口相传。你以为是像现代靠印刷术、电脑联网出来?不是的,都是背出来的。他们这些读书人、大学问家,怎样读书呢?都背来的。比如过去背了的《大学》、《中庸》,随时想起就背一背,从小背到老,中国文化是这样背下来的。即使到了宋朝以后,发明了印刷术,还要背啊!因为那时印书不是很普及,也是很困难的。甚至到满清末年民国初年,在我小的时候,有些书还是借来抄,亲手抄,然后背。当时印刷业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一本书、一篇文章要亲笔抄写三遍,还要背给老师听。像林则徐、林则徐的好朋友龚定盦这些人,都是背书的,而且背的很熟啊!背诵的方法,不但不妨碍社会的发展,反而使社会文化发展更发达,更精详。可是现在人不懂,以为背书是背死书。至于背书的理论基础,这就牵涉到修养的科学,以现在来讲,牵涉到脑的科学。背书非专一、安定不能背起来。小孩子背东西是不痛苦,是很快乐的。因为专一唱歌、专一背书,脑筋就更宁定。思想行为都要变的。这个就要讲到脑波的问题,譬如大家讲修养、修道、学佛打坐,打坐就是使脑神经专一思维,专一思维,就宁定,使身体生理机能改变,健康起来。脑子变健康,那么思想行为也变健康了。背书有很多很多好处的,现在一般医学,尤其脑科医学,还没有作详细研究。关于脑科医学这点,我也不是专家,只是大概提一下,背诵的作用可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就更细腻、更精详。 

  我们现在提倡儿童智慧的开发,习惯也叫读经,就是那么一种古老的方法,那么简单一条路线。这个工作每个家庭都可以开始,拿本古书就可以背。我们现在印这些书,发送出去,只要有人肯背,就帮忙他。 

  问:有人提问读经跟经济效益有没有脱节? 

  答:如果父母所希望的经济效益的定意,是让每个孩子们从学校毕业出来,在社会上,就能找一份工作,可以赚钱谋生致富的话,那么有的人读了大学、硕士、博士,找不到工作的还很多呢!至于说读古书出身,将来到社会上找不到工作,赚到钱或赚不到钱,谁做结论?可能读了古书在社会上更好哇!比如说,我就是读古书,背古书,我的经济效益好像比你们都好一点。至于读了古书以后,怕孩子长大以后没有经济效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们背诵古书,真的把古文背好,智慧开发以后,读现在学校的教科书,一看就懂了,这效益已经出来了。我们看到现在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书包越背越重,眼镜越戴越厚,晚上做功课到九、十点,天天考、年年考,考了高中,初中读的东西不要了,考了大学,前面的东西都不要了,这都是浪费。如果用背诵的方法,把文字基础、文化基础打稳了以后,读这些教科书,并不要花几年时间,只要几个月,中学教科书就都会、都懂了。这样可以节省好多时间,节省好多办学经费。可是大家不懂。经济效益的理论可以说是很大的。 

  问:现在工业这么进步,金融发展那么快,再反过来读古书,中间有什么关联? 

  答:工业发达,工商业作股票,经济、金融发展的时代,也要知识啊,知识要智慧指挥,读了这些古书以后,脑筋开发了,学知识就更容易了,智慧更高了,不但没有冲突,还有好处啊! 

  问:小孩子功课很多,那么再读这些古书的话,就没时间了,而且也增加压力。 

  答:现在在台湾全省各地,台北薇阁学校,以及在大陆很多小学,每天十分钟,或每个礼拜只花两次半个钟头时间来背书,等于一个礼拜只花一个钟头,就像唱歌嘛!这不会增加功课的压力。现在成果已出来,他们背熟了,中国字认多了,读学校的教科书认得更快了,自己也理解进去,不会增加压力,反而使他们更轻松愉快地打开脑中的思想,增加知识,一点都不妨碍。我倒认为现在的教育制度,都在浪费青年的头脑、精力,乱读的书都没有用。像我的方法,原来我叫我家的孩子不要去学校读书,我说你们六岁起,我教你们六年,包你直接考上大学。可是孩子的妈不赞成这种做法,那只好听他的喽,所以孩子自己吃了苦。现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孩子,父亲教他背书,现在13岁,升大学。这也是一个案例,不但没有浪费时间,还争取缩短了教育时间。 

  问:还有一个问题,背完了永远会记得吗? 

  答:像我们是背书出身。对不起,还是记不得。可是到底记得不记得呢?记得。我7、8岁读的书,我现在80多岁,你提了那一点,我马上都可以答出来,还是忘不了,理解了就忘不了。现在学校里,6岁起,读到20几岁大学毕业,拿到博士,有时你问他,这十几年当中学的东西,就答覆不出来呀,这是常有的事,很明显的事。因为他不肯背诵,是应付临时的考试,那样叫做强记、硬记。“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像唱歌一样,不用动脑筋。现在的教育,假如是用脑筋强记,把脑筋都记坏了,这不是背诵。像有些人,大学毕业了,再去背书,用的方法是强记,不是背诵。因为他已经成人,就是强记,背诵是小孩,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内涵,并不知道的,就是会唱、会念、这个叫背诵。以佛学来讲,背诵是进到第八阿赖耶识里去,记忆强记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是脑子表层的作用。比如一个小孩子学普通流行的歌曲,随便一听就背来了,他不要用心的,就永远记得了,这就是背诵。 

  硬记的不算数。就像我们现在看那些领导人站在台上拿讲演稿一样,是强记的。每天怎么样讲演,是秘书替他写好的稿子,要点也是你说的,可是自己就记不住。然后一边演讲一边看稿子,这是现代人的作法。古代的人不会作这个动作。现在这些高级领袖,站在台上背自己的演讲稿,自己还不晓得是讲了些什么东西,这是很丢人的时代。过去的学者也好,了不起的英雄领导哪里还会拿个稿子去讲话,心理想的什么要点都有,就直接讲出来。我们小的时候,看到革 命的老前辈,上台演讲从来不带稿子的,但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现代人长篇大论,站在那里,低著头,戴个眼镜,看一下,抬起头讲一句,讲了上半句,忘了下半句,自己也不晓得讲些什么,这就是不读书、不记诵的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8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24 , Processed in 0.106559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