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45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凡人实现梦想的10条法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 17:0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看了日本电视台一个节目
10 laws for· ordinary people to make your dreams a reality
这个节目是2010年1月10日播出的
因为5月5日要播part2,今天重播而已。
自己看到的时候已经放了一会儿了,
前面的没有看到的部分,
漏看的内容是找了电视台官网的节目介绍以及网上别人的博客了解到的。

该节目里面提出了一些教育方面的观点比较新颖,
说其新颖也可能纯属自己孤陋寡闻而已,
不过还是打算转到我们的教育网来看看有没有一些能够参考的。
详细内容会陆续整理发出,暂且发帖与此。
期待能与大家展开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1:59:08 | 只看该作者
法则1:让我们严厉的呵斥孩子吧

被呵斥过的孩子更容易有爱心

当孩子不肯自己收拾玩具,违反家规,在外犯了错误的时候,都应该立即呵斥。
最好的呵斥时机,应该就在犯错的现场。

呵斥能增强其社会协调性,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当机立断喝止其不好的行为。
甚至于可以适当给予身体的痛苦(就是说要"揍"了吧)。

最新研究表明,人脑中感受身体痛苦和心灵痛苦的是同一个区域,叫做前扣带皮层。
这个前扣带皮层,除此之外还能感受“他人的痛苦”。
因此,当因为被呵斥而发达起来的这个前扣带皮层,也会使人对于他人的痛苦更为敏感,
进而容易培养人的爱心和社会协调性。

曾经有人对没有被呵斥过的孩子,和被呵斥过的孩子分组进行了一个调查,
统计二者攻击性行为(包括语言)的频度。
结果显示,没有被呵斥过的孩子那组的数值是另一组140倍。

但是实际操作时要切记避免过度的体罚,导致伤害孩子的心灵。

确实很多教育从方法论升级到实际操作的时候,会有很多难处。
掌握好一个度是很不容易的,这个需要家长们极大的耐心和恒心。

和这个法则相似的理论,其实我们的谚语里面早就有了,
即所谓:小树要砍,小孩要管
其实上面提到呵斥也好,体罚也好,说白了就是打骂孩子,
俗话说,骂人无好口,打人无好手,
这样的手段,其实现代教育,特别是西方的很多教育理论似乎是反对的,
根据中西方的一些这方面观点,自己总结了一下,
觉得重点是要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立即严正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具体表达方法在于个人的修养,这个可能没有办法强求,
不过孟子的妈妈给过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择邻处,断机杼。
首先是防患于未然,提供好的环境,避免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
当“子不学”的时候,孟母没有打骂,而是用断机杼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强烈不满的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3:18:35 | 只看该作者
法则2:说出你的梦想

将自己的梦想详尽地告诉他人来增加现实性

梦想好比构思未来的蓝图,据说只有人类才能有这个能力。
人类的大脑能够考虑到遥远的将来,
持有一个梦想,
为了实现它而制定计划,
然后思考具体要如何实施。
以一个梦想开始,
人的头脑就开始活跃起来了。

当孩子向你说出一个梦想的时候,
不管那个有多么可笑和幼稚,
千万不要去否定它。

因为一旦那样做了,
很可能孩子以后就不会再去拥有自己的梦想了。

不管那个梦想是什么,至少都应该得到类似这样的答复:
很好的想法啊,那样的话我们一起来加油吧。
然后,和孩子一起经常来讨论这个话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以上内容主要是翻译官网的介绍而已,
看起来有些生硬,接近于那些比较雷人的电视剧台词的味道了。
自己个人的理解是这样,
梦想源于人的欲望,属于一种原动力(可能星球大战看多了。。。)
轻易的扼杀掉它,属于一种暴殄天物的行为,
应该善加利用这种力量,并将其引导到好的、合理的方向。
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的梦想也往往天南海北,不着边际,
很多梦想是眼下没办法实现,甚至都无法开始努力的。
前不久看过一部tw的连续剧
女主人公相貌平凡,也没有什么特长,
但是却拥有一个乐天派的性格,
她有一个宝贝--愿望盒,
自小的很多梦想都一一写下来放在这个小小的愿望盒里
那些梦想看起来大都实现不了,不过暂时存起来方法倒也不错
至少不是立即就被否定了,而且始终能够有所期盼
即所谓“惦记着”。。。
当然根据情节需要,最后几乎所有的梦想竟然都实现了。

我不认为这个是tw电视剧首创的情节,
愿望盒的方法在教育中应该还是属于比较老套的一种了,
不过有时候确实是有效果的。

如果也可以将梦想广义的理解为孩子的感受的话,
那么我想到了目前看的一本书
“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
是美国的两位专家写的。
里面的第一章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就着重讲到过,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感觉的问题
看来东西方的思想到头来还是走到一条道去了。
俗话说:顺的好吃,横的难咽
在教育孩子方面,只要能充满一颗爱心,
自然就能顺应自然、顺应人性,
很多难题也能迎刃而解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0:21:39 | 只看该作者
法则3:让我们竭力地赞扬孩子吧

赞扬孩子能增进他的动力和恒心

正所谓“惩恶扬善”,
法则1讲了如何“惩恶”,现在要讲一讲“扬善”了。

当人被赞扬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重要的神经递质,
这种物质也被叫做动力荷尔蒙,将会影响到人的前额区。
多巴胺会使人脑获得一种成就感,并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
进而不断的产生新的动力,成就新的目标,然后继续得到赞扬。
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成功的线性循环。

有人称被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赞扬的话,通常效果会更好。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不满7岁的孩子,由父母来赞扬会有更好的效果。

相信很多家长都在教育书本上看到过推崇赞扬的方法。
其中应该是西方的教育专家更多的注意到这个手法,
东方人的含蓄,谨慎的教养中
似乎没有很好的土壤来培养这种方法,
不过相信很多家长们都已经在实践中体会到这个方法的好处了吧。

也许我们的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思想,
只不过经常是以一种比较隐晦的角度提出来的,
论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南怀瑾先生将这里的“习”字解释为“体验”,
自己的“学问”能够学以致用了,本身就能“不亦悦乎”了,
而当这个成果能被他人看到,并加以赞扬的话,
那就更加是120%的“悦乎”了。
“扬善”的思路,在太多的教育方法里面被提到,这个不再多费口舌了,
只不过这里将这个方法的原理做了生理上的研究,
觉的有点意思,如果套用现在的话说,多半就是--可持续性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0:52:31 | 只看该作者
法则4:在喜欢的事上累计花10000小时

这个纯属“勤能补拙”的理论,只是做了量化而已。
这个理论是说,只要每天坚持不懈,在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下功夫,
无论音乐、美术、体育还是其他什么方面,
如果能累计超过一万小时的话,一定能达到一流的水平。

这里强调了一点,就是要是“自己喜欢的事”,
否则的话徒增痛苦而已,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一万小时,假设每天花3小时的话,大概就是9年的时间。
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没有天才,那么就请花时间老老实实的努力吧。
问题是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坚持下去。
看起来似乎要结合法则2和法则3来奏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02:28:22 | 只看该作者
从这里开始,我是直接看的电视节目

法则5:将自己变成傻瓜再去见人吧!

去接触更多的人,拓宽眼界,追寻梦想。

最近日本兴起坂本龙马热潮,
相关书籍,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以至于坂本龙马的故乡也一度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
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不失为一个小小的亮点。

坂本龙马其人其事这里不做赘述,
据说他小时候老尿床,一直到挺大了也没改好。
不过现代人帮他找到了理由,
说一个小孩子要是一直尿床,很可能是大器晚成的表现。

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控制排尿的功能位于人脑中司职理性的前额区。
尿床属于该部分发育迟缓而引起的生理现象。
前额区发育越迟缓的人,最后反而有可能得到更高度的发育。

坂本龙马非常看重人际交往,
据说他在日本境内东奔西走的总距离就达到绕地球一圈的长度,
正是因为拜会了很多仁人志士,
使他得到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为自己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节目中还介绍了一个现代的例子。
教育界的杰出青年--宫本延春。
此人初中一年级时几乎所有学科都是1分(5分制)。
20岁时99乘法口诀只能背到2那行,
写字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这样的在大多地方肯定都属于超级弱智了。
但是就是那么一个人,后来通过学习,
不仅当上了高中老师,而且还就任日本政府的教育再生会委员。

据说小时候学习不好,很大的理由是受到同学的欺负。
看来学校的学习环境不好的话,给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不过这里不谈这个问题。

因为一味地陷入被欺负的痛苦中,无心学业情绪低落,
更没有余力考虑什么梦想和希望之类的。

不过地球是在转的,一个人也不可能永远处于倒霉的位置,
当他遇到现在的妻子--纯子以后,世界开始变了。
纯子给了他一和录像带(当然不是艳照门之类的)
内容是NHK的一部关于爱因斯坦的专辑。
他被里面爱因斯坦讲述的物理的世界所倾倒,
没想到世界上还有那么有意思的事情。

(这里看来这个老兄确实也不同凡人,
我本人没看过那个专辑,不过也不至于会因为那个受到刺激。
估计那人长期压抑的太久,能量终于找到突破口了吧。)

于是他立志要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的物理学家。。。

(要不是看过法则2,真想上去抽他两耳刮子)

24岁进入私立丰川高中,进而开拓了人生的道路。

(估计是成人的那种,可能日本这样的人多,才有这种学校。。。)

27岁考入名古屋大学理学部
据说这里出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益川敏英。

之后成了一个高中老师。

(看起来他们高中老师不见得师范毕业的,都是各专业出来的)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想到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
上面的例子虽然一直在强调与人接触,开拓眼界。
不过关键是在于一个虚心求知的态度。
坂本龙马是行为是自发的,他是主动把自己变成傻瓜去拜会高人,
宫本延春的情况却更多的来自偶然的先天不足,
后者看起来是真“虚”,当时的状态真是个傻瓜。

老子就有过“无之以为用”,“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为百谷王”的思想。
这个法则和老子的思路如出一辙。

法则5与其说用于教育孩子,不如说对家长们更加来的适用。
其实,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连通世界的每个角落,
我们已经无须像坂本龙马那样亲身奔波西东,
打开电脑轻点鼠标,世界信息尽收眼底,需要的只是一颗“虚”心。
相信到教育论坛的各位,大多是为了孩子,抱着这样一颗心来的不是么。

今天太晚了,改天继续。。。

[ 本帖最后由 qhhu226 于 2010-5-3 01: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12:48 | 只看该作者
法则6:让我们不断的失败吧!

在失败中不断接受教训,总结经验,然后才能一步步接近成功。

这又是一个老掉牙的理论,不就是失败乃成功之母么。
不过节目中述说了一段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不妨来看一下。

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总共获得了1093项发明的专利,
但是他的知识几乎全都不是来自于学校的,
因为他进入小学才3个月就退学了。

因为这小子在课堂上怪问题太多,
“为啥子会刮风捏?”
“为啥子天是蓝色的捏?”
“为啥子鱼淹不死捏?”
等等,老师被他烦死。。。
有一次上数学课,教1+1=2
这小子又举手。

老师说:
“这还能有啥子问题撒,1+1因为等于2,所以等于2,就这么定的。你能咋地吧。”

小子也不含糊:
“为啥非是2捏?
2杯水到一大杯子里还是1杯不是?
2团泥巴和一起还是1团不是?
还有上回我把家盘子打碎成十七八块了都,
后来俺爹要揍俺,让俺娘拦着了,
第二天俺娘用胶水把那十七八块粘起来,
结果又成一个盘子了。
你忽悠谁,忽悠不了俺,俺不信你的。”

结果老师怒了,找来他娘南希,说:
“你们家这孩子脑子有问题。。。”
他娘一听就火了,没等老师说完,
眼珠子一瞪,一拍桌子:“你放P!”
站起来拉着孩子就走了,再也没回来。

后来才知道,敢情南希原先也是个小学老师,
有底气,有能力,把孩子领回家自己教了。

想来现在我们学校的教育水准也是差强人意,
一方面,大学每年扩招,大学越来越容易进,
大学生是越来越多,结果就业难的大学毕业生也是越来越多,
一方面,进个幼儿园比考大学还难。
很多家长都不信任教育局,所以自己上教育网来培训来了,
敢情都想学南希自己教个爱迪生出来不是?

不过南希教自己孩子可真是花下心思了,
孩子的问题是有问必答,还寓教于乐,
带着这小爱迪生到大自然中
观察风云雨雪,花鸟鱼虫。。。

然后就说到那个著名的孵鸭蛋的故事了
这个细节不说了,不知道的人自己去谷歌百度一下。
结果么小爱迪生当然孵不出小鸭子来了,
然后就很失落,痛哭流涕。
这个时候南希看着她的孩子微笑着说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句话:
(这个场景好熟悉,田田妈那里出现过,王财贵那里也出现过,不过接下来说的话不同罢了)
“失败了也不要紧啊。
你已经亲自尝试过了不是么?
明白了自己花2天时间是孵不出小鸭子来的这个道理不是么?”

从那以后小爱迪生就再也不怕失败了,
他懂得了只要能从中有所长进,失败也是有价值的。
(要是王财贵说到这里会要求听众鼓掌的吧。。。)

人类有个最大缺点就是动不动就放弃了。
而成功的最大秘诀却是要你再来一次。

然后节目中出现了很多关于这个主题的山寨名言,
摘录于此,博各位看官一笑。

所谓成功,就是由99%的失败支撑起来的那个1%
----本田宗一郎(本田汽车创始人)

我的经营要是看作一个战绩的话,那么是1胜9负。
如果那个也能叫做成功的话,
那是因为我无惧失败而一路挑战过来的缘故。
----柳井正(优衣库创始人)

我无数次的经历失败,无数次的遭受打击,所以我成功了。
----迈克乔丹

失败不是跌到,而是从此不再起来。
----玛丽·碧克馥(美国电影演员,制片人)

对于我们大家来讲,
制定一个很高的目标然后失败了并不算什么,
但如果一直完成很低的目标并且沾沾自喜的话就危险了。
----米开朗基罗

写作“失败”,念作“成功”
----野村克也(棒球球员,现任教练)

为了能成功,就要坚持不懈直至成功,
半途而废的话就只有失败了。
----松下幸之助(松下创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3:43:57 | 只看该作者
法则7:让孩子去做喜欢的事吧

做喜欢的事才能发挥特长,并给自己带来自信。

其实这个思想也完全不新鲜,
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就曰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过看了节目还是不免有些感触,
毕竟电视节目是以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节目中用来作为例子的人物是被誉为漫画之神的----手塚治虫
大凡喜欢日本漫画的人应该会听过这个名字的吧,
去年翻拍成电影版的那个阿童木的原画就是这人。
此人事迹不多宣传了,有兴趣的自己到谷歌百度一下。

手塚治虫小时候,漫画在日本被认为是一种低俗的读物,
普遍认为其对于教育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但是虫虫的妈妈不以为然,
不仅让虫虫看,而且还亲自读给他听,
甚至不是那种一般的朗读,
而是绘声绘色的那种,根据角色不同还要使用不同的声调来演绎,
让虫虫时而恸哭流涕,时而兴奋不已。

这里的爸爸妈妈们要注意了,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以后沉迷漫画,
我们给孩子念绘本讲故事的时候
可能要注意控制一下情绪,或者说表演欲,
不能过分投入了。。。

说笑归说笑
其实感情丰富的朗读给孩子听,
让孩子和你一起感动,一起兴奋,
能够大大增强孩子的想象力,
对于他们的大脑发育是非常有益的,

虫虫在小学里就开始画漫画玩,
不少同学都很喜欢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原来看他个子小,脾气好,经常欺负他的人也不再欺负他了。
不过虫虫的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做一个医生,
所有后来他就考入了大阪大学附属医学部,
不过虫虫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
一直到1951年毕业,他对于今后的道路有些迷茫了。
于是问妈妈自己到底做个医生好,还是做个漫画家好。
于是虫虫的妈妈说出了一句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话:
“你真心喜欢的是哪个呢?”

又来了,为啥那种一生最重要的话,人家都总能在节骨眼上随口就来哦。
这正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问题。

后来么,结果大家都能猜到了。
虫虫是豁然开朗,一直按着自己喜欢的方向走下去了。
不过虫虫学医也没有白费,事实上他不仅是个漫画家
也是一个医生,医学博士,
他的医学知识很多也体现到他的漫画中了。

其实孩子生出来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
让他喜欢什么,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只不过这个选择不那么容易,
但是你不为他选择,给了他太多的喜好,
结果也很可能分散了他的精力导致一事无成,
这方面正是我们要绞尽脑汁的地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13:27:10 | 只看该作者
法则8:即使过分保护、过度干预也没有关系,但不要采取放任主义!

教育方面父母亲插手越多,越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

节目讲的是一对先后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的母女
----玛丽·居里和她的女儿伊伦·约里奥-居里,
看了故事以后,并没有感觉到任何有过分保护、过度干预的做法。
不过说起这个居里夫人,实在是太过强悍了,
在诺贝尔奖项上她保有3大记录,
首位女性获奖者,
唯一一位多次获奖女性(1903物理,1911化学)
唯一一对母女档,不仅自己获奖还培养女儿也获奖。

故事很简单,原先玛丽终日忙于科研工作,无暇顾及女儿,
虽然看到女儿越来越闷闷不乐,却也分身乏术,无计可施。
伊伦其实很想妈妈能陪在身边,
终于有一天主动提出要呆在实验室做功课,并且看着妈妈工作,
玛丽也就答应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耳濡目染,家长言传身教,
后来么顺理成章地就有了那么个完美的结局。
只不过当伊伦得奖的时候,她妈妈已经去世了。

那么为啥子那么神奇捏?后来就有人研究了。
在父母亲身边学习,其实是有不一般的效果的。

根据对一些名校的录取生的统计发现,
90%的学生是在起居室、厨房之类,即看得见家人的地方学习的。
相比之下,在自己的单间、书房学习的孩子只占10%的比例。

从孩子的心理来讲,
他们希望自己努力学习的样子被父母看到,并受到夸奖。
这个情况是符合法则3的。
所以很多聪敏好学的孩子,都曾在母亲身边学习。
大多情况下其实甚至也无需特意去注意和夸奖孩子什么,
只要允许他待在你的身边就可以了。

有时候我们会刻意为孩子学习营造一个安静的封闭式环境,
其实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人不见得就能静下心来,
反而往往会出现心情烦躁的现象。
不要再把孩子关进小房间去,对于他们而言,
没有什么能比在母亲身边更能使其安心的了。

对于那些年龄更小的孩子来讲,
也同样应该注意多给他们和父母接触的机会。
从婴儿期的抚触,
到幼儿期的亲子游戏,
亲子间接触的密度越高,对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则越有利。

很多爸爸都有过让孩子骑在自己肩上的经历吧,
因为那样能让孩子到达更高的位置,看得更远。
那么就像献出肩膀一样献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吧,
虽然我们大多微不足道,平平凡凡,
但是让孩子至少能够超越我们,
相信这是我们大多数家长都能轻易做得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22:11:47 | 只看该作者
法则9:孩子就是自家的好!

这样才发现孩子的才能。

1988年,辻井伸行出生没多久就被医生宣判将要终生失明,
他的妈妈当时有多痛苦这个不多渲染了,
不过孩子没有是视觉的话,
自然只能更多通过他的听觉来和他交流了。

当他8个月的时候,他已经能对一直给他听那张
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的CD的旋律作出反应了。
可是那张CD不久出了问题,
于是他们就换了一张其他人演奏的英雄波兰舞曲。
结果小娃子显得就不那么高兴了,
孩子妈发现这个现象以后比较兴奋,
说:咱家的娃真棒啊,换了CD马上就听出来了。
孩子爸不屑道:你拉倒吧,那么丁点儿大的他知道个P呀!
不过妈妈还是执着的去买了和原先那张一模一样的CD回来
结果果然小娃子又开始手舞足蹈起来了。

这样的一位妈妈,当然后来就发现了孩子在听觉、音乐方面的才能,
辻井伸行7岁就获得全日本盲人学生音乐大赛器乐部钢琴演奏一等奖。
2009年在美国举行的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中
和来自中国上海的张昊辰并列获得一等奖。
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人。

相信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也很多的吧。
那么为什么妈妈特别能发现孩子的才能呢?
这种现象称为“母亲脑”,
妈妈在育儿的过程中,大脑发生会发生微妙的改变,
让母亲能够能够注意到孩子的一些细微的变化,
比如发烧啦,要换尿布啦,肚子饿啦。。。等等
“母亲脑”的形成,源于怀孕期间分泌的一种荷尔蒙
----催乳素
据说通过和孩子的肌肤接触,
还能够进一步增强“母亲脑”的能力。
但是育儿的辛劳也很容易给母亲带来巨大的身心疲劳
以至于形成抑郁症,
抑郁症是育儿的一大障碍,
因为它会抑制催乳素的产生,
大大削弱“母亲脑”的能力。
据说将烦恼的心情用日记能形式写出来,
是驱散抑郁症的有效方法,
在心理治疗方面也经常被采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7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3:27 , Processed in 0.12568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