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9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自得其樂讀《論語》(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9 14:0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連載11.01君子樂學
  【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思考與隨想】:  
  看佛經,苦苦苦,眾生皆苦;看聖經,罪罪罪,人人有罪。
  古今中外,聖人何其多也,幾乎大部分的聖人都強調著人間的苦難和不幸,都習慣於作完美的救贖。可是我們的孔老夫子卻是非常另類的聖人。我們翻開《論語》。在氾黃的紙上,我們讀到最多的字是。樂山、樂水、樂學、樂道。一個字,值得我們細細咀嚼。人生是一場不完美的旅途,但是并非沒有美麗的風景。苦亦過,樂亦過,何不仰起頭,笑著看世界,也許會看到別樣的風景也說不定。  
  《論語》開篇講的就是,這也是必然的事情。《論語》是什麽呢?《論語》編出來是做什麽的呢?當然是用來教育學生的,是給學生們編的教材呀。不講學,講什麽呢?難不成《論語》編出來為了出版騙稿費、騙版稅、騙眼球的不成?所以開篇講的就是。這也是整個《學而》一篇的主題,其中深意不說自明。  
  這一章中學課本裡面選用了,現在只要是認識幾個字的,也都讀過,好像沒什麽好說的了。每一個中學老師知道用這些話來來教育我們多復習、多作習題;幼兒園的老師用這個話來教育我們要和小朋友好好相處。呵呵,但是實際上是這樣子嗎?我們真的明白了孔子要告訴我們的嗎?也是未必。我們不妨再仔細看看原文,也許還有不同的收穫。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講的就是學之樂。學習是快樂的嗎?呵呵,估計如今的學子烤生都是不會同意的。每天被習題折磨的一個頭兩個大,哪裡來的什麽快樂呢?學習,還要反復的複習,這樣的生活還快樂?孔老夫子明顯是忽悠人嘛!嘿嘿,是的,這樣的生活哪來的快樂呢?這是學習的錯嗎?不是,這是教育的錯。在只有沒有的今天,當然不會體會到有什麽快樂的。如今的教育,哪裡還是教育呢?好好的孩子也都被教育成了神童(精神病兒童),可是,教育本來不應該是這樣的。也不應該是這樣的。至少孔子那時候還不是這樣的。教育的主體是,而不是。人的本事都是出來的,不是出來的。只有發自內心的,才能得到東西,那種填鴨式的灌輸,也只能灌輸成烤生而外焦裡嫩。如果僅僅將這個理解為現在的教育,那麼真的永遠也是無法體會到的樂趣的。這個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好好想一想。  
  另外,這裡面的時習其實也不是我們理解的那樣,也不僅僅是老師們灌輸我們的那個解讀,不僅僅是反復的複習、溫習的意思。意思是和當其時也的含義相同。也就是這個,也就是如楊伯峻老先生說的那樣,代表了一定的、適當的時間,比如說六歲上學就是正當其時,比如白天上學,晚上休息,這就就是當其時也,現在的孩子們,每天都是學習到深夜,正是不當其時。其實也不是複習、溫習的意思。這個字,本來就是有練習、演習的意思。孔子的裡面不僅僅是有啃書本的東西,還有很多的實踐的內容。知行合一,身體力行,學以致用才是真的。否則,就成了書蟲子了,對世界一點好處也沒有的。孔子之學,都是要用的,這點在我們後面的解讀中會看到。如果這樣的理解,也的確是有快樂的。這也是符合現代的教育觀念的。其中的精神,我們以後慢慢講,慢慢的體會,也許會看得到和我們印象中不一樣的孔子。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好像是大家引用最多的一句了,尤其是在餐桌上。呵呵!餐桌旁们國人們是通常都是最有創造力的!這句話按一般的理解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關於的理解。我們現在無法知道孔子他老人家到底是和誰說的這幾句話。對學生們說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果是這樣,那麼他老人家說的。就不應該是朋友了。而且按照上學時我那個初中老師的說法(當然,他老人家又不是什麼名人。對不對我就不知道了)“同學為朋,同道為友。那麼似乎就是指遠來的弟子了。當然,對於我這樣不求甚解的人來說,或者說是一般的讀者來說,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朋友也沒什麼不可以。有的版本就是說成友朋自遠方來朋友這個詞,在古人的心中遠遠比我們嘴上掛著的那句朋友神聖的多。不像我們現在,隨便的喝頓酒,都是朋友了,後面我們會提到孔子是怎樣交朋友,怎樣作朋友的,到時候我們再看看,是不是和我們的不一樣,也許就會理解爲什麽孔子要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似乎就不那麼簡單了。人不知,誰?前後都不知道。確實很難理解。他是在說自己?還是說別人?人不知。通常的解讀是不理解、不知道。和知我者謂我心懮是一樣的,朱熹等人都是這樣說的。但是真實的情況是不是這樣,現有的資料考證出來是不容易的。好在,這並不影響我們去學習。既便只按照朱熹的理解,也沒有什麼不好。那畢竟是近幾百年來的官方的教科書哦。明凊两代的科舉朱熹的說法都是唯一的。的確,人和人之間是很難完全了解的,整日裡喊著世渾濁而莫余知兮是沒有用的。再說了,總是要求別人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我們不妨問一句:憑什麽?欲人知己,先學知人。如果真的能過作到這些,也的確離君子不遠了。  
  至於君子的含義,非常複雜,這裡先不說。以後會慢慢的提到的。這一章的重點就在,而學的重點也就在於一個。那么既然要學,就存在著,學什麽?怎么學?什麽是學?等等問題。這些問題也就是本篇要說的問題,我們先講到這裡,下一章慢慢聊。  
  【參考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後經常(一定時間)溫習(實習)。不是很高興的[事情]?有朋友(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情]?人家不了解,不知道,而不生氣,難道不也[]是君子嗎?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5:11:20 | 只看该作者
【連載2】1.02孝弟為本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歟)
  【思考與隨想】
  不是說這一篇都是講“學”的嗎?怎么第二章就變成了說“仁”的了呢?呵呵,是說仁,其實說的也是“學”。爲什麽呢?孔子的“學”,最重要的是作人,如果連人都不是,還學什麽呢?學什麽都是白費。這樣的例子還少嗎?看看為納粹設計毒氣室的“科學家”就知道了。孔子的“學”都是以修身為本的。先做人,再成才。成不了“才”的,最多不過是個廢品,如果沒有做好人的,那就是危險品了。這一章講的就是學的基礎,也是學的內容。
  
  這一章看起來是沒有什麼疑問和爭議的。對文字本身的解讀也相對簡單的,但是翻譯成白話卻不太容易。其實原文反而更好理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多好的話呀!怎樣翻譯都感覺不是那麼一回事兒,有時候翻譯還不如不譯。呵呵!比如說“本”其原來的基本意義就是樹根。引申義就比較豐富了。不論說成是“基本、根本、基礎”。那種豐富的內含就沒有了。語言有時候就是這樣。
  
  “有子”就是孔子的弟子,名字叫做有若。在論語中,能經常被稱為子的基本上就是他和曾參了,主要原因可能是《論語》主要是這兩位的徒弟們編輯的,看來有幾個好徒弟真是重要的……。呵呵。誰讓子貢、子路那些人,當官的當官,行商的行商。要想千古留名,還是當老師最實慧,自己不行,還可以有學生來揚名。但教幾個好徒弟也不是容易的事兒。用心教,成材不成材都說不定。何況老師自己還要奔小康呢,哪來那麼多功夫……,呵呵!又扯遠了。
  
  有若能夠被稱為“子”,還有一個說法,大概的意思是這樣的:孔子故去之後,那些學生們都是非常懷念老師的。恰好,有若長的模樣和孔子比較像,於是大家就請有若登臺上課,也算是對老師的一種懷念吧。可是比如那些年長的弟子們不滿意,不承認。所以沒有取得認可,而且傳說中有若是因為不會算命,或者是不會作天氣預報,就被趕下臺的。呵呵,那時候當個老師也是不容易。不過這種說法是不可靠的,我們當個笑話聽聽也就算了,當不得真,咋能就因為長得像,就能被請到講壇上去呢?還好,只是講壇。要不然豈不亂了套。不過是附會之說罷了。有若其實也還是很有本事的,說的話也都是很有道理的,在論語中出場幾次,也都是正面的形象。他本人也的確是在戰國開始的時候,對於孔子的思想傳播起過很大的作用。
  
  在這一章,提出的概念就是“孝”和“弟”,孝,我們都知道,講的是如何對待父母;弟,在這裡讀為悌,講的是如何對待兄弟。如何才是“孝”呢?這也是儒家的一個基本概念,在下一篇的開始有好多章節都是在說這個,這裡少說些。基本上來說“孝”也就是兒女對父母的一種敬愛,親情,回報,並且有此產生的一系列的倫理上的概念。說起來非常的複雜,但實際上很簡單,就是一種將心比心的回報。父母給了你生命,給了你慈愛和養育。難道不應該給予相應的回報嗎?這個也就是孝了。而弟,就是兄弟之間的那種感情。現在也許獨生子多了些,好像很難理解。其實也沒關係,後面也是有很多解讀,我們可以慢慢看。而儒家主張的,其實也就是將這種對父母,對兄弟的感情放大,最後放大到整個人類,這也是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比較核心的觀念。短短的一章是不肯能探討完的。我們先有個印象,以後在慢慢的說。論語的編排自有一番巧妙。前面的幾章,涉及到整個論語的基本概念。隨著閱讀的開始,每一個細節都會有相應的解答。該有的,總是會有的。
  
  這一段雖然說是有若說的,其實還是很能代表孔老夫子的思想的。仁和孝、家和國。這是論語中說得最多的命題。由己推人、由家及國、從小見大更是充分的體現了孔子甚至是整個儒家的思唯模式。從修身到齊家,再到冶國、平天下。用對待兄長的態度,看待上級。用對待父親的態度對待君主。於是就有了“忠”。孔夫子及後世的儒學者們,就是要用這樣一種“類親情”的觀念。試圖通過親情的鈕帶來維系着一種君君-臣臣-父父的上下關係。從而以家庭的模式。去創造世界,改造世界。這是長期以來,尤其是建國後的一段時間,為大家所逅病的。因為馬氏學者們,敏銳的在這看似和諧的,甚至是看似親情的、溫情的背後。看到的是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壓迫。於是就說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鴉片,“為赤裸的階級壓迫抹上一層溫情的面紗”這也許不是全無道理。所謂的“君權、神權、族權”的“三座大山”也是不能完全否認的。但是,是不是完全意義都是壓迫呢? 至少孔老夫子本人未必是那樣想的。
  
  孔夫子不過是在設想一個互相仁愛的社會。如果要求他那個時代完全否定“君”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由己度人,於家及國。推導出一種上下和諧,互相仁愛的社會。雖說不現實,但是誰又能說不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呢。至於後世實行的變了味道,也不僅僅是他老人家的過錯吧!什麼東西走到了極至,也許就走到了反面。在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這些觀念也都本來就有的,也不是孔子獨創。在那個家國不分的時代,孔子的這種思想也不是沒來由的。在孔子之前,至少有個印象中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國,也就是這個樣子的。雖然那個是被美化了的,但是這個至少是當時公認的一種思想。孔子只不過是將其更加系統化而已。
  
  這也許就是某些人批判的過尤不及的中庸之道吧。這種家國思想是不是正確的姑且不論。僅從一般意義上說,強調仁孝也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我們經常說孔子是講“禮”的,但是孔子的“禮”和在孔子之前傳承的“周禮”并不是一回事,在第三篇我們會集中的探討這個問題。我認為其實孔夫的核心理念是“仁”,“禮”只不過是仁的方式或者說是手段。這個還是留待以後再談吧。
  “孝為仁之本”。古人有個說法,“仁”可以與“人”相通。“孝為人之本”如果不考慮後來割股臥冰之類變態的作法,也是沒有什麼疑義的。我個人任為,孔老夫子也不一定會讚賞那樣的作法。“孝”本身是絕對正當的。但孝如某些後世的理解,又是“肖”又是“綱”的,就有問題了。
  
  這個問題太大,好在仁、孝、禮、家、國。都是《論語》談得最多的命題。以後有時間慢慢說。
  
  這一章不過是在講人的根本問題,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道德都沒有,連一個“人”都不夠格的話,還是不要奢談什麽學或者不學的問題。
  
  【參考譯文】
  有子說:一個人,[平常的]為人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那麼這樣的人]而會去頂撞(冒犯)上級(對上級不尊重),[這樣的人/事]是少見的;而不喜歡冒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樣的人]是沒有的(不存在的),“君子”都會重視基本的[東西],作好基本(根本)的[東西],“道”自然就會發生出來。“孝弟”,就是“仁”(作人)的基本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3:08:12 | 只看该作者
【連載3】1.03巧言令色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思考與隨想】
  唉,翻譯絕對不是個好工作。不論是翻譯古文還是外語,怎麼樣翻譯都是挨累不討好的。翻譯家們所說的“信、達、雅”,的確是很難的。其實和前一篇提到的那樣,這句話真的是不該翻譯的,原文的本身是相對容易理解的,還翻譯做什麽?想起了當年某人罵魯迅的一篇文章的題目《論魯訊的硬譯》,可是我連硬譯都作不到。鬱悶中……。想想梁實秋先生竟然可以譯整部的莎翁全集,而且那樣有味道,死的心都有啊!也不知道是怎麼作到的,佩服得五體投地,估計俺是沒有那個本事了,所以所有的譯文其實都是不用看的,我的,更是不用看,之所以寫出來,不過是方便大家理解罷了,本來也不算數的。大家湊合著看看也就罷了,呵呵!  
  “巧言令色”啥東西呢?用白話還真得不好解釋,但是原文倒是很好理解,簡單的說,“巧”就是好,“令”就是善。簡單的理解“巧言令色”就是那種整天在你身邊說好話,獻殷勤,陪笑臉的貨色。“鮮矣仁”鮮,三聲,就是少的意思。孔子這句話說的絕對是個真理,我們看到這樣的人,最好是繞著點走,否則,可能被人賣了,還幫人家數錢呢!被人忽悠瘸了還說謝謝呢。呵呵。用俺們東北的土話說就是:“凡是嬉皮笑臉、嘴上抹了蜜似的小白臉子,就沒有一個好銀(人)”呵呵,孔老夫子說話當然不能像俺這樣粗魯,但是土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還是孔子原話說的好,俺們還是聽孔夫子的吧。文言其實也是有不少優點的,當年爲了某些目的,將其徹底的拋棄,也未必就是什麽好事。一個經典的比喻就是給孩子洗澡,爲了潑洗澡水,卻把孩子也給扔了。許多東西都是這樣,比如正體字。  
  文言總是可以給我們一種畫面感,就好像有一幅畫眼前一樣。看到“巧言令色”這四個字,我的眼前就會出現一幅畫面:“一個一臉正氣的人,在那裡誇誇其談地講着非常正義、非常有道理的話……”。呵呵,其實這樣的人我們都見過,每天只要一打開電視,十個臺里會有八個都會有這樣的人。呵呵,建議千萬不要在吃飯的時候看,不然噴了滿地不好收拾,而且還有吸入氣管的可能,還要麻煩我的同行們,那就不值得了……。嘿嘿,  
  越是虛偽的,越要裝得真。有時候,一個真的“惡人”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那些面善的。十個左冷禪也玩不過一個岳不群。孔老夫子早就告訴我們,表面上的光鮮是靠不住的,越是高調唱着的人,越可能是男盜女娼之徒。  
  小時候雖然沒謮過《論語》,但是這種感覺一直都有。其實,既便沒有謮過《論語》,《論語》的、孔子的、儒家的許多東西,早就融到了血液裡了。既便是在那些罵孔子最凶的人,其思維裡一樣都會有孔子或儒家的成分在裡面。這是洗不掉的,經過了千年以上的沉淀。包括儒家在內的傳統,己經和我們的血液與靈魂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了。短短的五六十年、三四百年都是分不開的。  
  然而。自從看了孔子的這句名言以後。總有一個後遺症:每次看到“正人君子”們總是想……。
  呵呵。這樣也不好!
  【參考譯文】
  孔子說:[喜歡]花言巧語和[虛偽的。故做善良狀的]偽善的面貌的[那類人],是很少“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3:08:46 | 只看该作者
【連載4】1.04三省吾身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思考與隨想】
  第四章我們的曾參就出場了,這也是必然的事情,人家本身就是名人。再說了,一般認為《論語》主要就是曾參的學生們編的,在第四章出場已經是給別人面子了。甚至有人說《論語》就是曾參自己編的,那個估計是忽悠的,論語中明明白白的記錄了曾參得病,甚至死亡之前的事情。難道死人還會編書嗎?罪過,罪過,子不語怪力亂神,還是別瞎說了。  
  曾子就是曾參了,論語裡面除了孔子以外,能被稱為“子”的也就是曾參,有若,冉有幾個,各有緣故。主要還是和他們的學生參與了《論語》的編輯工作的關係,曾參字子與,曾皙(名點)之子。曾參在傳統上被稱為“宗聖”,他前面稱為是“聖人”的孔子,後面稱為“亞聖”的孟子,而曾參恰好是這兩者之間的關鍵!提到孟子,那是我最喜歡的先秦諸子之一了。另两個是莊子和墨子。孔子是述而不作的,而孟子的文章總是能給我最深的警醒。然而,歷代的統治者都不大喜歡孟子。朱元璋那土匪不是就要把孟子的神位從孔廟裡搬出去嗎?也許只是因為孟子他那句“君為輕”的話吧!其實對孔子不也是一樣嗎,除了供給年年相似的冷豬頭以外,對於孔子的思想也是閹割了,再閹割的。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爲什麽只是半部呢?因為另半部對那些土匪不利呀。對不起,扯遠了,說曾參又扯到孟子那去了!也許是他們和孔子聯了宗吧,到現在也是那樣,比如曾宪梓、孔祥熙、孔令輝那樣,輩分分明。  
  曾參他爹,就是後來那個喜歡在春天裡下河游泳的曾點。呵呵!父子兩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也真是不一般。還有誰來的?傳說中好像還有顔回父子,但是顔回他爹算不算正式的弟子也是沒有定論的。我們還是說曾參,曾參有一個經典的小故事,估計大家地都熟悉,簡單的說說,也是有許多的隱喻的。故事講的是“曾參殺人”。什麽?孔子的徒弟裡面還有殺人犯?呵呵,其實也是有的,但是不是曾參。這個故事也和殺人無關,別急,聽我慢慢說。  
  話說有一天,曾參不在家,估計是上孔子那上學去了。只有他媽在家,他爹呢? 好像是死了,沒做仔細考證,不好瞎說,可能也上學去了(純粹胡說,呵呵)。曾參他娘正在織布,(孟子他娘也常幹這個,古代女人都需要作紡織女工?也真不易!既便不差錢!)。他家的一個鄰居跑來,對曾參他娘說:“曾參殺人了!一會兒就來抄家了!還不快跑!”曾參他娘跟連頭都沒抬,就說了:“不可能!胡說!我們家小參可不能!”那人就走了……  
  過了一會兒,又一個鄰居跑來說了同樣的話。這回他娘又說了:“不可能!我們家小參不是那樣的人!”嘴上是那麼說,可是手停了下來,說話的人走了以後,曾參他娘也沒心織布了,就獃坐在那裡想,想的是什麼?……沒人采訪過,我也不知道。  
  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鄰居來了。說的仍然是相同的話,結果,據說他娘挾個包——從後門跑了。也有人說是翻墙跑的,我是不信的。結果,原來是另一個叫曾參的人殺了人,大家都傳差了。這個小故事,充分的證明了流言的威力。一件事情,被多個人重復以後,不論多麼荒誕,連最親近的人可會相信!呵呵!  
  故事講完了,俺們回到論語本身來說事。這段話也是大家經常提到的。也許因為入選教材的原故,也許是因為這幾段在論語的第一頁吧。我們看書,第一頁總是被翻得很爛。  
  “吾日三省吾身”。有人說是三面鏡子,有人說曾參省的就是下面的三件事,應該也是一種誤解。這裡的“三省”,應該是不能只是指實數的“三”,應該是當“多次”的意思講。更不能絕對的說就是下面三件事。如果真的是每天三件是就有趣了,早飯前想第一件……,午飯想第二件……,晚飯想第三件……,呵呵!或者早中晚各想一遍這三件事,還真累!一天也不用幹別的了,任何事情這樣機械的去解讀,總是有些可笑。那曾老夫子莫非就像早年間看過的那老電影一樣?
  “女人啊,每天早晨都要對着鏡子說:我長得真美,人人都愛我......”
  呵呵,有點累。輕鬆一下!  
  我們是不是有必要每天都要這樣的反思和反省?也許沒必要,整天都反思。也就真的不用幹別的了。但是,一段時間反思反省一下自己的靈魂還是有必要的。要不然,我們就有可能失去我們自己。至於是不是曾老人家說的那三件事,倒不一定是絕對的。曾參說的三件是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的自省之中,至少應該包含曾參說的這些事情。  
  第一件事說的是忠,是忠於人?還是終於事?另外有一種感覺,他說的為人謀。是不是講的本身就是為了君主辦事呢?存疑.(當然只代表我自己的疑惑)大部分人還是認可是一般性的為人辦事,不一定指的是君主。  
  第二件是講信、講誠。這有什麽可說的嗎?  
  第三件是學,語義很清楚,唯一可計較的還是前文說過的那個,“習”的理解,是溫習還是練習呢? 沒有實踐的“學”還是“學”嗎?畢竟“禮”不僅是空泛的制度,而且是有一些形式上的儀式在裡面,是需要練習、演習的。餘下來就不多說了。我們知道有本書叫做《傳習錄》也就來源於這個。  
  這三個,作為孔子的弟子是都要作的,也都是經典的命題。以後還會討論到,現在還是不多說的好。
  【參考譯文】
  曾參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給人辦事是不是盡力了呢?和朋友們相處是不是能作到以誠待人呢?學的東西復習(練習)了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3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33 , Processed in 0.10192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