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ptsamm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读经是否可以作为学习语文的全部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4-8 11:0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secretgarden114 的帖子

做任何事情都别太极端,对读经的事情我也是这样认同,正常的读经,课外阅读,故事书,成语书,历史书,自然科学书,正常添加在孩子的进程中去。为什么要极端排外经典以后的书呢。以前没有,是因为以前用毛笔和竹简写,只能写精华,少量的书,现在不一样,造纸技术和时代进步让我们有机会了解更多,我们为什么要拒而绝之呢。读经不错,古人的精华不可丢,同时我们时代添加的新元素也不要因为极端读经而丢去。我相信宝宝也会喜欢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tsamm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4-8 11:18:1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观点和#11的一样。阅读面可以宽广一些,量可以慢慢的增加,力争在孩子的关键期培养起孩子的阅读习惯。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tsamm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4-9 07:56:05 | 只看该作者
您的问题,让我陷入沉思,有了许多感慨,楼上的老师都回答得那么好,让我很受益,没有能力回复您的提问,借您的楼发一下自己的感慨跟疑问,期待和您及各位老师妈妈们共同探讨。
=========================================================

《大学》里面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读这段文章,对我来说,有醍醐味道的一个字是“止”这个字,知止就是要知道止于何处,就是方向要定下来,才能开始走路,那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的,首先要明白自己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要止于何处?这些难道不需要想清楚吗?即使一时之间不能完全清楚,也要朝这个方向去想啊,只要有了这个念头,就会冷静下来,在在处处反省自己的内心,到底自己要把孩子教成什么样?要止于何处?

    我在听王财贵教授的《易经》乾卦的讲课录音的时候,教授讲到“大哉乾元。。。。。。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说:“大明”就是天道他是自我明白的,不是糊里糊涂的,这里用“终始”,不是“始终”啊,不是贯彻始终,是贯彻终始,为什么呢?有终才有始,不是有始才有终,什么叫做有终才有始,以前讲过,你必先要有你的目的,你才能够有个开始,所以你要到台北,你一定要先知道台北在哪里,你才能够开始走第一步,要不然你永远开始不了第一步,所以大明终始,因此乾元是创生,不是试看看,走一步算一步,不是的,他是「大明」,「大」明就全部透明,全部透彻,整个宇宙的生成已经全部透彻了的以后然后才有了始,所以宇宙是在这样子的大明的创造性之下而流行。。。。。。
   
   佛家也有一句话:“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王财贵教授还以此为题目写过一篇文章,我特爱读那篇文章,每一次读都让我有新的感悟,那么这句话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认为“理无碍”是最重要的,当然“理”要想“无碍”的话也需要历事练心,也需要在事上磨练,那是一生的实践,但那不应该是方向性的改变,方向不能总是变来变去,那样子就成了无头苍蝇,而只应该是技术层面的修改以及内容的更加清晰与纯正吧?

   教育的问题,观念是重要的,我们做父母的是需要下一些功夫的,这些功夫当然包括多看些教育理论,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烦恼与问题,都不能停下思考的脚步,层层深入地追问下去,不是听某个专家说一嘴,某个领导提一倡就可以的。或许人家下面还有答案,自己蔽于己见想当然,只知道点皮毛,并没有深入了解,自己处心积虑都想不明白的问题,或许人家已经有答案了,由于自己的所知障而失掉了学习的机会了。所以,虚心学习,再与自己的内心相对照,仔细省察、好好体帖,用别人的话启发自己,让自己的心清明起来,要真的知道自己要“止于何处”。这只有问自己了,别人谁能代自己来回答呢?

知道了止于何处,有了定力,剩下的就是怎样下功夫了。

在和孩子耳鬓斯磨地每一天每一天中,看着孩子的小模样,我会常常担忧自己是否耽误了孩子?常常希望孩子能一生幸福。常常追问自己:我的孩子将来要成为什么样呢?后来在看哈佛大学以及一些名校的介绍和校训时,缕出了点自己内心的想法,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品学兼优文理兼达,现在我四书老庄都读了一百遍了,原来费尽心思体会出来的这几个字,现在看来都成了小儿科了,我又能更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就是期望孩子的素养是这样的:不但身体强健,心灵的力量也要强健,理性内敛,大智内含,宅心仁厚,用行舍藏,可上可下,动静得宜,情商智商都好。

王教授说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性,培养人才”,人性有很多通孔来表现,如果分解地看,我想有道德、才艺、科学(抽象的学科)等诸大类,而这些学科的学习是不同的,也是有先后次序的,充分明白本末轻重先后次序,才能不错过时机,在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否则是一定会错时机的,人文道德艺术是需要久久熏习酝酿的,不需要马上理解、马上懂,却需要不断地熏习,用有高质量高智慧含量的内容来熏习,需要“口而诵心而惟”,这就是童蒙养正,这就是要养成一个人厚重的生命背景,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我体会这个“重”是心灵的重量、生命的重量(这也是王教授讲演中说的),有了这种重量,则不怒自威,威而不猛,恭而安。

抽象的学科,孩子需要从具体运思成长到抽象运思,是理解训练的科目,是大脑的体操,是不需要特别急的,比如说数学,我的想法是这样:数学一定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学的,不会自学的孩子,在小学和初中有点聪明找个补习班什么的,还可以应付一下,到高中就很难应付了。数学是用思考的,是把抽象的概念符号以及形成的公式定理等等在脑子里不断地熟练地运用,它是有机械结构的,前一步不熟练,最好不要做下一步,如果强行做,这样就没有幸福感,但也有可能在做的过程中把前面的弄懂了,所以,我总结学好数学应该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孩子的素质,这是主观面,二是数学学习的规律,这是客观面。主观面上,孩子的素质最好是静定的能力非常强,能长久地专注思考, 很耐烦很冷静地一步一步地演算推理判断,我觉得这是可以通过读经培养出来的,当然别的方法也可以,但没有读经这么综合,又能培养静定,又能提升语文程度......,客观面上,数学学习的规律我觉得就是它的机械结构和必须消化理解,这不同于人文艺术和道德,我觉得数学只能自学,老师只做为辅助,而不可以强灌,在孩子实在不懂的地方稍微点拨一下,或者是放一放,让孩子自己慢慢消化,其实在消化之前用读经的方法做点功夫最好,就是把讲概念公式定理的地方读读,理解了就过,不理解的多读几遍,理解以后最好都背下来,然后再做题,让孩子自己慢慢做,别着急,这样,孩子就慢慢能学出兴趣来,也会很从容。

卡尔‧威特的父亲(德国一位乡村牧师)说:子女的教育必须与孩子的曙光同时开始;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因此儿童的「学习能力」与「无学习能力」并非取决于「天赋」而是决定于「教育得当」之中。


王财贵教授在香港全球华人读经探讨会议中,提出了:

美乐激发出语言、
语言开发出语文、
从高度语文能力激荡出
儿童的思考能力与判断力;
高度语文能力是须靠教育的熏陶,
教育使儿童能各得其所、各正其性。

这------读经教育------还不是教育的经济学、教育的唯一之道,又是什么呢?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4-9 08:5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mayavati + 10 + 10 纯粹支持。
ptsamm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4-9 09:15: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tsamm 于 2010-4-6 20:54 发表
坚持了几个月后,终于可以一本正经地指读论语先进和颜渊,再重返学而一直读到公冶长。去年完成《大学》,今年开始读《中庸》,每天读经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但不可以算是熟读,只是勉强可以自己朗读,大部分都是靠记忆,认得的字不超过半数。
...

我觉着您读经的年头虽然很长,但实际的时间并不多,这应该是症结所在,小孩子识字是可以用多种方法的,但读经是综合的,我有一个同事,孩子4岁多的时候,我跟她介绍读经,现在5岁多了,从那时开始,她每天就硬性地读一个小时,从不间断,从最初的不能指读到现在一个小时全部指读,我告诉她家里放些儿童低幼读物,随便放着,不用管孩子看不看,只教读经,少看动画片或不看,在孩子没意思的时候,又没有电视看,只好拿起那些儿童读物,第一本是一个字一个字蹦的,妈妈假装没看见,显出莫不关心的样子,实际上心里觉着很好笑,不知不觉地,孩子现在已经能一本接一本地读了,虽然读的还很浅显,妈妈还要控制他,跟他讲价,说你读经多一点,就让你看一本书,这小孩子已经忘了看电视的事了,每天就想着怎样跟妈妈讨价还价,怎样能多读会儿书,呵呵,挺有趣的。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4-9 09:1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tsamm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9:11:18 | 只看该作者
“就是期望孩子的素养是这样的:不但身体强健,心灵的力量也要强健,理性内敛,大智内含,宅心仁厚,用行舍藏,可上可下,动静得宜,情商智商都好。”

让我很震撼的一段文字。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4-11 07:21:35 | 只看该作者
又有了一些新的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4-12 09:1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ptsamm 的帖子

谢谢您。

我刚来论坛不久,对论坛功能还不是很熟悉,看到各位都能评分,我也评过几次,不知为什么总是没评出来?待我慢慢研究一下。

我说的这几句话基本上是从经典中或经典中体会出来的,这是我理解的圣贤人格。

其实经典中震撼的文字太多了,应该说句句都让人振撼,经典是高质量高智慧的文字般若,是活的智慧,从小让孩子们重复再重复这些内容,让他烂熟于心,就像肉烂在锅里的感觉,让这些文字和孩子们的生命混合在一起,成为孩子们厚重的生命背景,就等于让他在生命中储存了黄金,或许他一时间不会换成小钱来用,但那是很简单的,随着生命的成长,只要能活下去,在生命的体验中,由于文句的熟悉,举手瞬目都有悟的机会,都有表现的机会(换成小钱的机会),怕的是在该储存的时候我们没有给他储存、储存的不够多呀。

再次感谢您的评点,我很喜欢。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ptsamm + 2 + 2 学习了
tracylin2002hk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4-16 07:47:4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同paisley和Maya版主的观点。我也认为海外孩子在完全浸入英语环境前,一定要小学低年级阶段前抓紧中文学习。而且学中文并不会真的耽误英文。呵呵,事实上,等你们的孩子大了就会知道,其实不会真的有这种取舍代价的,中文好的孩子,英文也会很好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tsamm + 2 + 2 说的有理,往往是当局者迷罢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4-16 08:32:01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大家的讨论,很有收获,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3:59 , Processed in 0.085473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