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客觀理解牟宗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0 13:2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翟本瑞(南華大學教授)



   我不是牟先生的弟子。我想,我這輩子最遺憾的事,大概就是不曾隨著牟先生學習,一窺中華文化堂宇之奧、宗廟之美吧!



1.

   牟先生特立獨行,對於任何形式的權威毫不客氣地予以批駁。為書立論、公開講演,甚至與晚輩學子私下談天,對於學界一般公認的權威,不論其著述多寡、地位尊貴,常予以嚴厲批判。久之,一般人都認為牟先生很會罵人。「我那裡會罵人﹖」牟先生不只一次地表示,這些都是「客觀的理解」罷了,是本著文化傳統,客觀呈顯這些學者的淺薄罷了。牟先生也常常告誡晚輩學子,要先求客觀理解,才有資格月旦人物、品評思想,但是,這對缺乏國學底子的年輕一輩談何容易﹖沒有接觸牟先生的思想之前,青年學子的參考借鏡只能是其週遭的既有學術權威。牟先生在第一屆新儒家會議的引言中指出:

中國從明朝亡國以後,學問傳統即告斷絕,所謂學絕道喪,一直到清末民初,社會上了不起的高級知識份子,大體都有真性情,在某一方面說,亦有真智慧,真志氣。但他們為什麼都不得成正果﹖這些真性情、真智慧、真志氣算是白白地浪費了! 我常想:這癥結到底出在什麼地方﹖

   我思考的結果發現癥結是在於他們生命中都缺乏某種東西,那種東西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的那個「學」。生命中的真性情、真智慧、真志氣都要靠「學養」來充實才可以支撐得起來,而那一輩老先生正好都缺乏足夠的學養。

因此,在牟先生看來,雖然許多學者「思考力強,性情真,志氣高,也有相當的智慧,無學以實之,結果盡成空華,白白的浪費了一個人才」。如果僅是幾個學者如此,揮霍個人生命,倒也就罷了,然而,假使數百年來所有知識份子都是如此,這不能不說是整個民族的浩劫。牟先生對既有學術權威的批評,正代表對中華文化不得彰顯所產生的由衷悲慟,並不單純針對個人而發。因為這些權威的學養和思想與他們所享有的地位不配,牟先生不得不糾舉這些名實不符的現象,以端正學風。

   相較而言,牟先生對青年學子的鼓勵,常超出一般的預期。我曾不只一次聽到牟先生讚揚邱黃海君反駁「一心開多門」之必要,而對於林美惠同學依「陽柔」的審美態度所寫的《論朱子倫理主義中的唯美原則》亦讚賞有加。有人無法理解為什麼牟先生會對這些後生晚輩如此讚揚而說出「年紀輕輕就能客觀理解,真了不得」等稱許的話。在筆者看來,重點並不在這些青年學子是否很有學術成就,而在於他們知多少說多少,並且能對某些重要議題具有「客觀的理解」。後生可畏,因為他們具有無窮的潛力,只要本著「客觀的理解」的精神,誰能限制他們的成就﹖

   有次,牟先生為了康德翻譯問到我一個希臘字的意思。回香港後給惠貞的信中還提到此事:

....本瑞能讀希臘文很了不起,我連那個字母都不會寫,見了就討厭。當初陳康從德國回國,能懂希臘文的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西南聯大湯用彤先生特為他購一部希臘文的亞氏全集,我們聽了都認為陳某真了不起,學問真大,後來漸漸淡忘了,社會上也不認為懂希臘文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大家都等閒視之。我現在想想這是不公平的。否則本瑞早成大名了。為什麼陳康當年那麼哄動,而今卻反無人理呢﹖

當然,這令我相當慚愧。當年為了研究新約神學學了幾年希臘文,目的只在查對原典,談不上通曉,幾年沒用也早已還回去了,怎堪得牟先生謬讚,至今想起也還心虛得很。然而,由此小事,正也見出牟先生的真性情,只要有年輕人能耐得下心來學習,願意花心思客觀理解傳統思想,總會讓牟先生欣慰不已。時代大儒竟是如此容易滿足,但這也正反映出學術界的悲哀,連對中國思想「客觀的理解」都是那麼的奢侈!



2.

   中國文化生生不息,五百年有聖人出。也正是在這些先聖先賢身上,我們才能體會出中國文化的精神所在。當其之世,聖人受到各種誤解和冷落,只能尚古師友、孤寂而不得志。然而,憑藉著與整個文化傳統對話,聖人不但開展出屬於民族意志的旺盛生命力,更彰顯文化的各種可能性,將文化的潛能開展出來,而成為現實,以展現中國文化的創造力。換句話說,聖人氣象正就是中國文化生命力的具體表現。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前兩者太過抽象,唯其大儒始能透悟;然而,就學術界而言,要對文化傳統有所貢獻,最起碼要能為往聖繼絕學,使之維繫不墜。面對百年來西方文化的衝擊,牟先生不但能夠「為往聖繼絕學」,更能承先啟後,使學統與道統維持不墜。牟先生自述六十多年來所做的一件事為「反省中華民族之文化生命,以重開中國哲學之途徑」。在顛沛流離的動亂歲月,普遍崇洋媚外心態下,眾人唯恐將傳統文化拋得不夠澈底的年代,這一件事幾乎是不可企及的幻想。然而,牟先生做到了,他用一輩子的精神,致力於完成此艱巨任務,所憑藉的是他個人堅強的意志力。在他生命的具體展現中,我們才能瞭解儒家並不矯情,也不作做,牟先生就是儒者精神的體現。

   我雖資質駑鈍,讀書不勤,不配瞭解牟先生的學問,但是,幾度接觸而得到的些微啟迪,已然讓我驚駭不已。牟先生六十多年來的學術研究雖可區分為幾個不同階段,但整體是連貫一致的。其著作展現出這種思想超脫的境界:早年對於西方哲學及邏輯的研究,奠定比較中西哲學的基本參考點;新外王學的開展,重新拾回被中國人拋棄已久的儒學傳統;疏解道家、儒家之後,再透過佛家名相與思辯的反省,重建儒家面對西方思想挑戰所能提出的回應,由此真正建立中國哲學的反省基礎;再透過對康德的反省,重行肯定中國哲學的時代意義;此後,更為消融系統間的歧異性質而逼顯出圓善論;最後,則以美學見出思想的意境所在。

   在牟先生身上,思想不斷被深邃、超脫,不斷逼顯出另一層次的問題;每一問題解決後,就將討論層次提昇到另一更高的論域,永遠不停留在同一層次打轉。牟先生常說,本來認為將某一工作完成就已經達到疏通中國思想的目的了,沒想到完成此一工作必然逼顯出另一問題來,不得不面對,只得正面面對而想辦法消融它。於是,牟先生一生的思路與著作都是本著這種精神,順著文化與思想的『必然性』而展開,他認為這是客觀而不移的,只要聰明才智夠,思想家必然要面對與他相同的心境,同樣的,也會提出與他相同的的解決方案,這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必然的。

   這種意境是何等崇高,我雖遠不能至,但仍心嚮往之。對大部份讀書人而言,思想被切分為許多不同領域,下焉者死守某一領域,一輩子抱殘守缺;上焉者,每個階段研究不同領域,以多接觸不同領域為職志,將更新領域當作日新月新的証明。實則,在大部份的時間裡,我們都是自欺欺人,以量多取代思想,在淺薄的平面打轉,卻無法超脫提昇,感受到那種層次提昇的樂趣和境界。於是,牟先生的諸多著作也被矮化為幾個領域,被淺薄之士以相同的小學邏輯曲解式地理解。這時,牟先生也就只能是諸多思想家「之一」了!

   多年來,每次早上造訪牟先生,常常在客廳等侯好些時侯,待他工作完畢後才得見著。牟先生表示晚年氣力與精神都不如以往,所以每日只能「早上工作兩三個鐘頭」。單就此點,已讓無數年輕學子汗顏而無地自容了。筆者自認不算偷懶之人,為學在同儕中也還過得去,偶而發奮起來,也還可以連續幾天讀好幾個鐘頭書,但是,也總免不了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常淪於「發奮是為下次的倦怠」之譏。姑且不論牟先生年輕時每日都是在圖書館中渡過,單就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精神,也就世所少見。每回見到牟先生,想著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不改其志,這不正就是聖人的真實寫照! 當年顏回英年早逝,孔子哭道「天喪予! 天喪予! 」牟先生能夠活到八十七歲,完成許多大部頭的著作,使得近代中國思想界不至於成為一片空白。然而,如果天能再假牟先生以數年,則中國思想理應能夠再開創出另一更高境界。牟先生自述他自己:

   一生無好運道,不能事業成功。教一輩子書,不能買一安身之所。只寫了一些書,卻是有成,古今無兩。

好一個古今無兩,這話說得多狂,但也說得多客觀。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牟先生証明了中國文化具有如此的創造力,也証明了中國哲學是一條可大可久的康莊坦途。如果沒有牟先生,誰敢如此狂妄,說中國文化在當今之世仍然是生機蓬勃、是活的哲學﹖是牟先生讓當代中國知識份子活得更有尊嚴! 更敢親近中國思想!



3.

   年少懞懂,未能選擇中國哲學當作安身所在,是自己沒有福份,然而,有機會接觸牟先生卻錯失良機,找許多理由欺騙自己沒有時間,則是自己的命,總是要自己負責的。

   在牟先生住進加護病房之際,一位朋友問道:「我們算不算是牟先生的弟子﹖」我們配嗎﹖聽過幾次演講,見過牟先生幾面,就算得上牟先生的弟子,那天下豈不都是牟先生的弟子了﹖我們那有資格稱得上牟先生的弟子﹖我們連牟先生的書都沒讀過幾本,連客觀理解牟先生都談不上。

   牟先生整理中國傳統思想,開展出許多不同的境界,直到臨終前仍念茲在茲地關懷由文化生命本源所逼顯出的真實問題。真正澈底地瞭解牟先生,必須能夠順著牟先生思路,客觀地逼顯出存在中國思想中,另一層次的問題意識。但是,對大多數連牟先生最初出發點在那裡都不知道的人,這不啻椽木求魚,畢竟夏蟲不可語冰也!

   牟先生過去了,新的時代來臨,這是一個沒有大師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割裂的時代。思想界必須抉擇,是要放棄牟宗三,還是要超越牟宗三﹖

超越牟宗三﹖談何容易,以現代人讀書方式及國學底子,即使聰明才智夠又能活到一百歲,也不見得能夠做到。還是放棄牟宗三來得快些! 然而,為了五百年能夠再出聖人,這道統是不能中斷的。站在為往聖繼絕學的立場、站在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立場,學界都責無旁貸地應負起此重任。有人認為牟先生創造出一套自己的哲學系統來,但牟先生常說「中國哲學只能這樣講,我所說的都是客觀的義理」。無論同意與否,今後嚴肅地反省中國文化與哲學問題的人,都必須
先從客觀理解牟先生的著作做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3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00 , Processed in 0.07363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