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0-3-19 13:1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sunhonglin 的帖子
第二章 0岁-2岁半(1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沙和孩子们的成长
儿童对可以变化的玩具兴趣大,而人的想象力有限,任何一种人为的玩具都无法与大自然的赐予相媲美,沙和水就是大自然赐予的孩子最好的礼物。
幼儿园里有四个沙池,每个孩子入园时,无一例外都留恋沙子,这种留恋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带着孩子们到湖边、海边、植物园玩耍时,还是沙子抓他们的心。玩沙和玩水是连在一起的,孩子玩沙玩到一定程度,一定会玩水。
小欧来幼儿园的第一天,进了沙池,抓起一把沙,沙从他的小手指缝中流出,落在手臂上,再从手臂上落下,这感觉让他惊喜万分。李宗林刚进幼儿园时,好动得不得了,但只要一进沙池,马上就变得宁静下来,能在沙池玩好几个小时,半年后,专注的品质形成了。回想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我很难找到一个不爱沙子的孩子。
沙到底给了孩子什么?
有人说沙发展了孩子的数学心智,我还没有琢磨出其中的道理。我的发现是:儿童对可以变化的玩具兴趣大,而人的想象力有限,任何一种人为的玩具都无法与大自然的赐予相媲美,沙和水就是大自然赐予的孩子最好的礼物。
沙如水一般,既是固体的,又是流体的,它变化无常又易被掌握,它那无穷尽的形态和用之不尽的玩法,从本质上满足了儿童创造和想像的本性。除了水之外,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比得上沙的奇妙,也没有任何一种玩具能如此多方面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最后,无一例外,孩子总是将水和沙融为一体,在沙水之间找到新的玩法。
我常常看到,孩子们拿着各种小容器,一趟趟穿梭在班级和院落之间,一次只盛一点点水、一点点沙,几个小时乐此不疲地来来回回,那情景如天国一般。
实际成人也乐意玩沙,在海边,大人踩在沙上,用这样的方法亲近自然,满足人那原始而永不会放弃、也不能放弃的心理需要。
哥哥,你别走
今天气温较低,但户外空气湿润,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我们来到游乐场,孩子很少,但有一个小哥哥不离桓桓左右,想和桓桓玩。
桓桓已经2岁3个月了。小男孩十分照顾他,看他骑着小车到转弯处或前方有障碍物时,小男孩都会加快步伐抢先跑到危险的地方。当桓桓停下车,要去玩其他设施时,小哥哥问他:“我可以玩你的小车吗?”
桓桓一巴掌打在小男孩脸上!小男孩难受地“哎”了一声。我立刻告诉桓桓:“这是粗野的行为,请你向小哥哥道歉。”桓桓说:“对不起。”我说:“如果不想给小哥哥玩,你可以说不。”
过了一会儿,桓桓又骑上小车,回头一看小哥哥没追来,就停下来看着小哥哥。
小哥哥早已原谅了桓桓。他刚向桓桓跑了两步,楼上的妈妈喊他了,他立刻转身跑向妈妈的方向。桓桓追了几步小哥哥,发现追不上,坐在地上伤心地哇哇大哭。
我跑过去抱起他,他伤心地用小拳头打着我,我给他解释了小哥哥走的原因,并说:“ 小哥哥喜欢你,老师也喜欢你,你心情不好,想哭就哭吧!”然后抱着他走来走去,过了好久他才慢慢安静下来,离开老师的怀抱,又去骑小车了。
孙瑞雪:正常儿童有两个优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还手,不记仇。
幼儿伤心时总是大哭。这是他表达情感的方式,直接而不掩饰。
这说明的生命。即使对于成人来说,虽然我们有了强大的理智,但很多情况下,是情感状态决定着体验的丰富性、工作能力的发挥、决策的优劣以及生活的很多方面。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一系列正常的心理状态:小小孩受到关爱和帮助还没有什么感觉,但他简单地建立起一种安全感和秩序感;他不愿意时就用打对方来表达;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对大小孩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依恋;他对大小孩的离去感到痛苦,这个痛苦的消解需要时间。
大小孩自然地照顾小小孩,同时试着去满足自己的愿望;被小小孩打时他并不生气;受到小小孩拒绝时也并不难过;事实上,大小孩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的发展和果实正在后面,可惜被他妈妈意外地打断了。
妈妈们叫孩子时很少先观察一下孩子正在干什么,谁知道有多少个宝贵的瞬间就被这样打断了?
征求别人的意见
2岁半的桓桓看见了文文的小摩托车,不加思索地骑了上去。王老师请他征求文文的同意,桓桓双手拇指与食指来回搓着,眉头微皱,表情严肃,快走到文文面前时,他的表情逐渐放松了,但还是很严肃 ,刚要张嘴,文文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似的,转身向地下室跑去。桓桓愣了一下,旋即回过神来,立刻去追文文。
一直追到地下室入口处,文文用力敲门想进去,桓桓站在后面,非常安静地等着 ,希望文文静下来和他说话。等了1分钟,文文仍在那儿用力地敲着门,嘴里大喊着“开门!开门!” 桓桓似乎等不及了,在后面小声问:“哥哥,我可以玩你的车吗?”他声音太小了,文文根本没听见,继续在那儿敲门。桓桓又开始搓双手拇指与食指,眉头皱在一起。过了一会儿,桓桓发现文文没理他,失望地叹了口气。我以为他会放弃,没想到他又鼓起勇气,重复了一遍刚才的问话,声音也比刚才大了很多。
这回文文听见了,但并没有听清楚,他瞪着大眼睛疑惑地看着桓桓。桓桓立刻感觉到机会来了,微笑着对文文说:“哥哥,我可以玩你的车吗?” 桓桓的发音不太清楚,文文还是没听清,疑惑地转头看看我。桓桓的表情有点紧张,也用求助的眼神看我,我知道他需要我的帮助,立刻友好地对文文说:“文文,桓桓在问你是否愿意让他玩一会儿你的小车。”听了我的话,文文犹豫了一下,眼睛看着地面摇了摇头,见文文摇头,桓桓就像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似的,非常平静地走出地下室,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慢慢坐在游乐场的台子上,皱着眉头,出神地看着文文的车,看了好久,似乎在想着什么。忽然,他放松了眉头,叹了口气,跑向远处的滑梯。
孙瑞雪:儿童刚刚开始形成自我、还不知道如何同别人沟通时,教师的启蒙非常重要。儿童提请求的心理过程和成人的没有根本区别,但儿童心里没有世俗的考虑。和成人相比,儿童是一个心理的存在者而不是社会的存在者,交往对他的心理影响远远超过实际的交往内容。在交往中学会遵守秩序、调整自己,为将来孩子的人际关系智能打下基础。
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桓桓出色的心理调节能力。
语言的敏感期
乐乐2岁6个月了,大约三十天左右的时间里,他见谁学谁说话。
妈妈:“乐乐,请你不要打扰我,到外面活动活动好吗?” 乐乐:“乐乐,请你不要打扰我,到外面活动活动好吗?” 妈妈:“乐乐,讲完故事去睡觉好吗?”
乐乐:“乐乐,讲完故事去睡觉好吗?”
妈妈:“多喝水,就不容易生病。”
乐乐:“多喝水,就不容易生病。”
奶奶:“乐乐,你尿完没有?”(奶奶带她去大小便)
乐乐:“乐乐,你尿完没有?”
老师:“乐乐,你真勇敢,真棒。”
乐乐:“乐乐,你真勇敢,真棒。”
老师:“乐乐,我们一块去洗手吃饭好吗?”
乐乐:“乐乐,我们一块去洗手吃饭好吗?”
财务室,乐乐想玩一件办公用品。他问出纳。
乐乐:“阿姨,可以让我玩吗?”
出纳:“哦,让我看看有用吗?”
乐乐:“哦,让我看看有用吗?”
出纳:“哦,没用,你可以玩。”
乐乐:“哦,没用,你可以玩。”
这段时间,他还经常趴在妈妈耳边说悄悄话:“妈妈,我给你说悄悄话。”之后妈妈只听到最后一句:“你知道了吗?”妈妈只好回答:“嗯,我知道了。” 乐乐对接电话也有浓厚的兴趣。铃声一响他就飞奔到电话旁,拿起电话:“请问找谁?再见,拜拜。” 挂断电话。
孙瑞雪:在日常语言建设的敏感期,儿童模仿口语、练习口语,感觉语言的音韵,不断重复使用语言,在使用中把语言内化。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头语言,要说文明的、规范的、准确的、富有美感的口语。
插不上的圆柱
今天,桓桓第一次操作圆柱体插座。他先从最粗的圆柱开始,一个一个拿起来放进插座中,接着又从细小的圆柱开始,一个一个插进插座中,一直做到最粗的一个。做完这些,他开始四处张望,然后极不情愿地从活动室走出来,用脚踩地上的圆柱。我拿起圆柱:“这是教具,教具是用来工作的,请归位。”可他拒绝归位。薛老师抱起他说:“现在吕老师帮你归位,请你看吕老师怎样归位。”
我走向桓桓的工作毯,把最细的圆柱体插入插座中,接着从细到粗一个一个插进去。
插到第4个时,桓桓像发现了什么似的,挣脱薛老师的怀抱走过来,把圆柱体从粗到细插了回去,放到最细的一个时 ,他发现放不进去,把它颠倒过来才放进去。
孙瑞雪:圆柱体插座是儿童学习空间几何关系的第一种教具。几何是抽象空间中的边界,圆柱体插座把圆柱几何直观化。这个教具体现了蒙氏方法的基本思想,即儿童的认知从感觉开始。
圆柱体插座让儿童通过几何边界的对应来感知几何边界。一一对应是这个教具操作的主要内容。在一一对应的操作中,儿童发现空间形状并感知序列,通过错误对应和正确对应的比较,掌握空间概念,为将来的几何学打下良好基础。
儿童操作这个教具一般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
爱,妙不可言
我发现2岁半的桓桓最近对家里的阿姨很依恋。
今天早晨,阿姨送来桓桓后悄然离开,桓桓发现后立刻痛苦地跑向门口,不停地喊着“阿姨!阿姨!”我追到他身边轻声安慰道:“桓桓,阿姨回家给桓桓做下午饭去了,桓桓下午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 他听了破涕为笑,情绪好了起来。
整个一上午我都和他在一起聊天、工作、游戏。下午吃加餐的时候,我坐在旁边陪他,他不停冲我笑。妙妙吃完离开后,桓桓跪在我面前,双手搭在我腿上,慢慢对我说:“吕老师…… 桓桓爱你。”说完羞怯地将头埋在我的两腿前。我心里热乎乎的:“桓桓,吕老师也爱你。”听到我的回答,他的小脸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爱,真是妙不可言!
孙瑞雪:儿童对教师对环境的爱和依恋,说明学校(幼儿园)的环境是一个美好的环境,儿童在这个环境中是快乐的。儿童依恋老师是他感情的需要,也是他不能独立的表现。
拿掉剪刀
豆豆兴奋地拿起一把剪刀对老师说:“我要剪纸!”
正在看书的桓桓听见了,赶紧把书归位,也拿了一把剪刀对我说:“剪纸、剪纸。”
我拿了一张纸,放在桓桓打开的剪齿上让他剪。桓桓的手部小肌肉群还没很好地发展起来,他两手一起用力,困难地、专注地剪着纸。在这期间,豆豆停止了剪纸工作,但他拒绝将剪刀归位。老师帮他归位了,但无意中把他的剪刀挂在了桓桓的挂勾上。
桓桓停止剪纸后,发现自己的挂勾上挂着剪刀,毫不犹豫地把那把剪刀扔到地上,再把自己的剪刀挂上去,然后平静地离开。
孙瑞雪:这个情景让人忍俊不禁。我们知道小小孩在秩序被破坏时可能会哭。可桓桓没有哭,而是直接用行动纠正了秩序。一个正确而雅致的秩序感会在儿童那里很快实现“肉体化”,当这一切成为习惯和自然,就奠定了他的文明基础。
这篇小短文让我们看到了蒙特梭利教育方法的好几个用语:打扰;归位;肌肉发展;专注;帮助儿童;工作;秩序。用这几个词可以写出很多这个年龄的正常孩子的小短文。
找椅凳
下午吃加餐,桓桓一幅没睡醒的样子,洗完手来到餐桌旁自己的位置上,眼睛看也不看就直接用手摸自己的椅凳,摸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自己的椅凳不见了。他一脸茫然,似乎在说:“桓桓椅凳呢?”
接着他蹲下来看桌子底下,看了好半天,确定桌子底下也没有,再次露出茫然的表情:“椅凳呢?”
突然间,他从桌子底下看到对面豆豆的椅凳。豆豆没来。桓桓兴奋地说:“桓桓椅凳!”立刻站起来跑向对面,准备拿椅凳。
豆豆的椅凳上洒了一点果汁,老师正在擦。桓桓兴奋地跑过来,手指着椅凳对老师说:“桓桓椅凳!”老师告诉桓桓:“这个椅凳没擦干呢,还不能坐。”桓桓再次出现茫然的表情:“那桓桓椅凳呢?”
正在这时,桓桓似乎想到了什么,立刻跑去卫生间。原来他记起了放在卫生间搭衣服的小椅凳。正要拿时,听见老师说:“桓桓,椅凳干了,你可以用了。” 桓桓兴奋地跑回来说:“桓桓椅凳,桓桓椅凳。”然后吃力地把它搬自己的位置上,吃起了加餐。
孙瑞雪:“恒恒椅凳”是一个儿童式的电报语,意思是“恒恒坐的位置上的椅凳”。电报语是儿童语言的特征。
恒恒的位置和这个位置上的椅凳已经成为恒恒的秩序。这么小他就能努力恢复这个秩序,这对成人来说很平常很简单,但对儿童来说,它是儿童处于放松状态和正常状态时才出现的景象。
小狗下坡
2岁1个月的桓桓入园两周多了。?
昨天,老师们向几个小宝宝展示“小狗下坡”的教具。小狗从坡上缓缓走下来,发出悦耳的“哒哒”声。桓桓急切地拿起小狗,把小狗的头掉过去,想让它再从坡上走回去,可小狗只能从倾斜的坡上下来,不能回去。
桓桓又把小狗放在地上,发现它还是走不了。最后,他把小狗放到坡上, 让小狗下坡。他则在旁边看着,脸上带着微笑。他的愉悦传给了每一位在场的老师。
孙瑞雪:发现是儿童的快乐之一。北京华亭幼儿园的几个孩子或前或后都进入了空间智能的敏感期,如何满足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呢?一天,老师发现了“小狗下坡”的玩具,觉得它对孩子探索空间有帮助。果然,这个玩具让孩子在惊喜中又是观察又是实验,一会儿突然大笑,一会儿突然安静,整整一个下午,孩子和老师都沉浸在认知的喜悦中。
探索空间
(一)
2岁2个月的桓桓不停地把不同的教具放在同一个地方;皱着眉头把弹力球扔出去,先是往平地上扔,然后往树丛中扔,扔了再找。找到后就“咯咯”地笑。
他还把球扔上比他高出很多的小平台,然后跑到小平台的另一端等待小球慢慢骨碌过来。这些天,他不断重复着这些游戏,从不厌烦。??
(二)
去动物园游玩的一天真开心。吃完汉堡,老师和孩子们在草坪上玩乐着,抱在一起在草地上打滚。许多游人的目光被我们吸引了。
2岁2个月的桓桓对在草地上打滚有些害怕,我抱着他尝试了一次。他很高兴,我鼓励他自己试一次,他却被临近的小水管吸引了,把小草、小叶放在水管中,水管中有水,小叶浮了起来。他静静想了想,又用小手去按小叶,看着小草和小叶顺着水流走。过了大约四十分钟,大家要离开了,他还不愿离去。
孙瑞雪:儿童通过物体的位置探索空间,通过物体的运动探索空间,通过不在视界中的物体探索空间,还通过弯曲的视界探索空间。他们由此得到空间感,形成空间概念。
这些都是空间的要素:直观的位置,直观外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就是科学逻辑的起始点。但生活中,儿童对空间的探索常常不被家长所了解,家长不知道敏感期这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自然也不知道有一个探索空间的敏感期。
求 助
2岁2个月的桓桓的语言发展有点慢。他只能说单字或两个字的词,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想法有点困难,常常用“嗯嗯”声来求助。
那天早晨在游乐场,桓桓专注地摆弄着齐齐的摩托车。半小时后,他把小车推到满是小石子的地方时怎么也推不动了。一使劲,小车翻倒了!
一个小男孩正好经过,桓桓向他求助。我说:“桓桓,你可以请小哥哥来帮助你,对他说‘你可以帮助我吗?’”桓桓对小男孩说:“帮我。”刚走出几步的小男孩回头看了看桓桓,过来帮他扶起了小车,转头就走,我忙说:“桓桓你应该对小哥哥说谢谢”。桓桓说“谢谢!”看着奔跑的小哥哥的背影,他眼中充满了感谢。
孙瑞雪: 向他人求助和帮助他人是人的生存能力之一。如果成人不愿意帮助他人,漠视甚至敌视他人,追溯他的童年,我们或许能找到原因。
儿童要自我发展,这发展需要环境。教师的任务就是准备环境。儿童在一个环境中发展自我,这过程常常需要帮助。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帮助。
怎样自然地设计环境和提供环境,使教师提供的环境和帮助在无意识中使儿童不断发展,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坡上漫游
1岁9个月的淼淼是班上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记得刚入院时,他走路都走不稳,户外活动也不愿离开老师的怀抱。而现在,他天天拿着自己的鞋站在教室门口,想换鞋去户外活动。户外的滑梯上、游乐场内总能找到他的身影。他喜欢到处漫游。
今天,淼淼又换了一种方式漫游。看到其他孩子在有坡度的坡面上玩“红绿灯”游戏,他也加入了。对他来说,上坡比较轻松,下坡则有点难度。刚开始他在坡面中段练习,下坡时慢慢控制身体,渐渐地,他下坡速度越来越快,身体控制得越来越好,有时嘴里还一边哼着调调,一边往坡下出溜,还能突然停在阻挡他的人前面。就这样上上下下,他练习了三十多次。
孙瑞雪:上下坡是每个孩子都有的重要敏感期,是走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现。当幼儿学会上下坡,他就真正地、完全地学会走路了。
淼淼的这个敏感期有点晚了,他在抓紧练习。
位置的秩序
儿子安吉从小养成了一个习惯,入睡前要听我读书。记得他1岁2个月时,有一天我身体不舒服,怕传染给孩子,就让他爸爸给他念书。安吉不愿意,拿着书非让我念,我便躺在床上念了起来。刚念了一会儿,安吉哇哇大哭起来,我莫名其妙,只好安抚他:“妈妈这么难受还给你讲故事,你为什么还哭呀?”安吉根本不听我的,把书扔到床上,继续冲我发脾气。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挣扎着坐起来,把安吉抱到我怀里,接着读书,他立刻安静下来,开始全神贯注地听故事。
我知道了。这是我们俩一贯的阅读姿势。
安吉2岁的时候,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大家坐在一起吃饭。安吉看了看坐在对面的爸爸,又看了看我,不安了好一会儿,最后终于大哭起来。大家以为他饿了,忙着给他夹菜,可他推开筷子继续哭,怎么哄都没用。他坐在我怀里指着对面的爸爸喊:“爸爸,爸爸。”我把他送到爸爸怀里,他却又指着我喊:“妈妈,妈妈。”我突然意识到:平时吃饭时他总是坐在爸爸妈妈中间,今天为了照顾客人,爸爸坐到了我们对面。一桌人全体起立调换位置,让安吉坐回他爸爸和我中间。安吉这才安静下来,开始吃饭。
孙瑞雪:儿童位置的秩序感并不是一直存在,等到他对事物的位置“变变也行”时,他对事物的独立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把握有了飞跃。
儿童位置的秩序感的发现,是蒙特梭利对儿童心理学的一大贡献。
重上楼梯
我刚进小天使班不久,一个母亲对我说,她1岁多的孩子极爱走路,带孩子上街,一路上孩子都要求自己走。进了华联商场,人太多,妈妈抱着他乘电梯上楼。孩子大哭大闹,非让妈妈抱他下来。妈妈无奈地又把他抱下楼,他挂着泪珠跑到楼梯口,一步一步重新上了楼。妈妈为此大惑不解:“以前他不是这样,总让我们抱,可最近特别喜欢走路,而且路越长越高兴。”
孙瑞雪:走的敏感期大概从7个月开始出现。起先孩子拒绝坐,不断要妈妈拉着双手跳,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走,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上楼梯、下楼梯都要自己来,不管需要多长时间;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走......走路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跨出了一大步。
这时,成人应该放弃自己的走路节奏、生活节奏去配合孩子,让孩子在敏感期内得到充分、良好的发展。
当走的能力发展起来时,孩子可能会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寻找慰籍、爱意和温情。他会走了,但他开始说:“妈妈抱抱! ”这时候,妈妈不应当说:“你会走了,怎么还让抱呀?”
捏香蕉
小外甥女容儿现在4岁了。我记得她的很多故事。
容儿8、9个月大的时候,家里人经常给她喂香蕉。一天,姥姥又给她喂香蕉吃,喂到最后一点,容儿“哼哼”着扑过来,用两只小手抓剩下的香蕉。软软的香蕉被她捏得糊满了手,她低头看着,又要捏,姥姥惊讶地叫着:“不能捏!脏!”拉过容儿要给她擦。容儿扑打着,想努力挣脱姥姥,但幼小的她没能争过姥姥,双手最终被姥姥擦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姥姥还是给容儿喂香蕉。容儿极安静地一边吃,一边看着姥姥手里的香蕉,吃完了一根,姥姥刚要给容儿擦嘴,容儿突然放声大哭起来!姥姥吓得忙抱起容儿哄,怎么哄都不行,容儿就是不停地哭!我抱过容儿问:“容儿不哭,告诉小姨要什么?”
容儿哭泣着,扭头看看桌上的香蕉皮。我问:“你是不是还要吃香蕉?”没等容儿反应,她妈妈说:“不会的,她平时只吃一个,有时一个还吃不了。”
我想起昨天容儿捏香蕉的情景,便拿过一根香蕉,剥了皮放到容儿手里。拿着香蕉,容儿不哭了,稍稍过了会儿,她轻轻捏了一下,一截香蕉被她捏扁了,她伸出另一只手,抓住香蕉使劲捏了下去,香蕉软软腻腻地粘在她手上,很快,一根香蕉被她捏得没了样,香蕉泥落到床上,落到她身上。我又剥了一根放进容儿手里,她急切地拿着这根香蕉又开始抓捏。
我在一边观察着她:她的动作时快时慢,有时用一只手,有时用双手。还不时抬起那双黏糊糊的小手,放在眼前观察。抓捏了一个小时后,容儿挥舞着粘满香蕉泥的双手,高兴得手舞足蹈。
以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当拿到软的物品,容儿便去捏;如果同时把软硬两种东西放在她面前,她会去捏软的东西,硬的东西捏一下便扔在一旁,不去理会。
孙瑞雪:抓捏香蕉还算脏吗?只要可能,婴儿会抓捏一切到手的软东西,果酱、面条、蛋黄、炼乳、泥巴……
常常是,当成人不能给孩子提供香蕉、面团时,孩子就喜欢吃饭时用手抓饭,玩饭;会抓“屎巴巴”,去体验那“粘糊糊”的手感......
记得有一种玩具,软乎乎、粘乎乎的,像大鼻涕一样,扔哪儿粘哪儿,十分受孩子的欢迎。很多成人不理解——孩子怎么喜欢玩这种恶心的东西。
八九个月的幼儿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手的活动,而是有着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给儿童设置了很多障碍,剥夺了他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
小托蒂的悲剧
一个名叫托蒂的意大利小男孩有一只十分奇怪的眼睛。说“十分奇怪”,是因为眼科大夫多次会诊得出的结论都相同:从生理上看,这是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但它却失明。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何以失明了呢?
原来,当小托蒂呱呱坠地时,这只眼睛因轻度感染被绷带缠了两个星期。正是这种对常人来说几乎没有副作用的治疗,对刚刚出生、大脑正处于构建发育关键期的婴儿托蒂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于长时间无法通过这只眼睛接受任何外界信息,原先该为这只眼工作的大脑神经组织也随之“战略转移”了。
小托蒂的遭遇并非偶然。后来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做了很多类似的试验,结果都一样——生命的器官严格执行着“用进废退”的原则。
孙瑞雪:小托蒂的悲剧在于错过了眼睛受光的敏感期。
经验证明,在各个敏感期,如果儿童受到干扰和阻碍,不能正常使用他们的身体的各种功能,相关的功能就会丧失。不能使用手,手就会多动;不能使用脚,脚就会无用;不使用鼻子,鼻子就会失嗅;不使用耳朵,耳朵就会失聪;不使用眼睛,眼睛就会失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婴儿开始使用口和手时,成人的干涉就开始了。这种干涉刚开始还限于一些老人、低龄保姆和少数无知的父母,随着幼儿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成人的干涉就越来越多。当儿童开始使用他自己的意志和思维时,成人的干涉会更厉害。
十年的实践让我们对儿童的心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发现很多儿童在无意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的心智是残缺的。当他们长大成人,当了父母,很可能接着干涉自己的下一代。这是一个残缺的循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