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91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南老師的論語別裁—學而第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8 15:5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學而第一                               三言四語    現在各大專學校的學生,有一個新稱號——“三四教授”。假如我們看見一位不認識的教授,想知道這位老師是教什么的,往往被詢問的同學會說:“哦,三四教授。”這句話含有非常輕視的意思。所謂“三四教授”就是教三民主義、四書五經的教授。他們在學校里是沒有人看得起的,同軍訓教官一樣,被學生另眼相視,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八九年前,和一位國立大學教書的朋友談起,問他怎么搞的,教得學生對三民主義如此反感?他說這件事沒有辦法。我認為不是沒有辦法,表示愿意代他教几個小時。后來有個机會,一位某大學的學生要我去參加他們開會,他說他們要開會討論“中國文學的再革命”,听到這個題目,我說:“你們要搞這個東西?!我晚上來看看!”    我約了那位三民主義教授一起去參加。參加開會的都是調皮學生,他們激昂慷慨,說了一大篇話,最后要我講話。我就告訴這些同學們,首先應該了解“革命”是什么意思。這所大學是國立的最高學府,在這里的青年知識分子,對它的意義不能不懂,要知道“革命”一辭,出于我國最古老著作之一的《易經》,然后講了許多理由。    我說,譬如中國文學自“五四運動”以來,由舊的文學作品改成白話文后,有什么功用呢?几十年來親眼所見,中國的教育普及了,知識普遍了,對世界知識的吸收力增加了,無可否認,這些對于國家的進步有貢獻。但是對于中國文化,卻從此一刀斬斷了。什么原因呢?中國文化庫存里堆積的東西太多了,几千年來的文化都藉著古文保留著。至于接受白話文學教育的人們看不懂古文,當然就打不開這個倉庫,因此從中國文化的立場看,就此一刀攔腰斬斷了。    你們現在講文學再革命,講白話文學,我們先要知道為什么要推行白話。在“五四運動”前后,一般人認為救這個國家,必須吸收新的知識,尤其要融會古今中外的學術文化,于是老牌留學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國家的語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認為中國所以不進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們,尤其四書五經“子曰、孔子曰”一塌糊涂,非把這個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話文。                       語文的變与不變    但是有一點要注意,我們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雖然現在的文字和語言是合一的,但是語言大約三十年一變,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書籍,除非專家,否則是莫辨雌雄。    我們中國的老祖宗曉得語言和時代是要變的,所以把文字脫開了語言,只是用很短的時間,經過兩三年的訓練就會寫出來,這個文字就單獨成為一個体系,表達了思想。因此這种文字所保留下來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來,如面對現在,沒有阻礙,它對于國家有什么錯誤呢?沒有錯。只是因為教育不普及,大家對于這個國文的修養沒有學好。當時提倡“五四運動”的部分人士,求進之心是對的,在學問修養上,老實講,還有商量的必要,于是這一文學革命就出了問題。    舉例來講,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上廁所,我們小時候叫“出恭”,后來叫“解手”,現在叫“上一號”了,看看几十年來,變了好多。因此,我們翻開資料,對“五四運動”前后的白話文,現在看來,簡直不通;到了現在的文章,說它不好嗎?真好。好嗎?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沒有保留的价值。將來怎樣演變還不知道,所以你們為什么要文學再革命,我就不懂。    因此,文學革命,我沒有資格講,你們也沒有資格講。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詩、填詞,都能露一手,然后發現這种文學有毛病,這才有資格談革命。現在你們連“命”都還沒有,還“革”個什么呢?你們還有文學革命的資格嗎?    我這番話一講,他們听傻了。這個會后來也就搞不成了。無形中也把大專院校中這個小風波平息了。因此,我告訴那位教三民主義的朋友,一定替他教几個鐘點課,因為大學生中,信仰堅強的固然很多,而對三民主義頭痛的也大有人在。后來我去替這位朋友講課,起初不講三民主義,而講中國文化与中國思想演變的原因道理。分析自上古到現在為什么變得這樣,演變到后來,所以才有我們國父的三民主義出來,問同學對不對?對!有沒有价值?有价值!所以要讀三民主義,讀了以后再加批評都可以,不能盲目的不去看它,就說這個三民主義是党八股。党八股你懂不懂?不懂就不能隨便批評。這一來,引起他們讀三民主義的興趣了,這是我所經歷的故事。                       四書五經的假面目    講到四書也是一樣,我們在這里講推行复興文化運動,而在外面,尤其是新的教育——國民義務教育施行以后,討厭四書五經的情形,是無以复加了,而問題出在四書五經的孔孟思想被講解錯了。這不是現在才開始,從唐宋以后,乃至遠從漢唐以來,許多要點,就一直講解錯了。    要說明這個道理,我們也要講一個實際的故事。    我們這一代,就時代背景而言,是生活在夾縫中,是新、舊、中、外,交接巨變中的人生,我的幼年在私塾中度過,當時讀四書五經也非常反感,因為以前老師對學生的質疑,只說“將來你會懂”,這個“將來”不知要“將”到几時。所以后來“五四運動”,鬧新學派風潮的時候,我們雖然沒有參加作打手,但是多少也有點憤慨。步入中年以后,對中外思想,尤其在這個時代的演變,看到了這么許多,自己要找症結了。所謂找症結,那也是十七八年以前,好几位先生在一起談起,大家認為要救中國就要复興文化。于是有些教授學者們,主張把四書重新編輯。他們認為四書雜亂無章,要分門別類編在一起,講孝的歸到孝,講仁的歸到仁,把《論語》的篇章整理一遍,希望我也負責一個部門。當時我答應考慮考慮,回家拿出四書重讀一遍后,發現這個改編方法有問題。第二天開會,我就反對,不贊成改編,因為,以全部《論語》來講,他本身就有一貫的系統,完全是對的。我們不需要以新的觀念來割裂它。問題出在過去被一般人解釋錯誤了。我們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將唐宋以后的注解推開,就自然會找出孔孟原來的思想。這叫做“以經解經”,就是僅讀原文,把原文讀熟了,它本身的語句思想,在后面的語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釋。以這個態度研究《論語》,它可以說前后篇章貫而通之,因此我不主張改編。                       被忽視的道家    后來,在一些地方講解《論語》,我就提起一個問題了。就是我們自“五四運動”以來,有個口號,叫“打倒孔家店”的問題。    中國文化的演變發展,大致分兩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漢以前的中國文化,人們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實所謂孔孟思想,只是中國文化中間主要的一環。另外還有道家、墨家、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國文化一個系統下來的。如果把它縮小范圍,則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國文化在政治上歷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這一點我們要注意。中國歷史上,每逢變亂的時候,撥亂反正,都屬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則用孔孟儒家的思想。這是我們中國歷史非常重要的關鍵,身為中國人,這個歷史關鍵是應該知道的。    孔孟思想,本來与道家是不分家的,這种分家是秦漢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講中國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釋、道三家了。    “釋”就是印度來的佛學,代表整個印度文化的精華,它從東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一直到宋代。宋朝以后,印度本身已沒有真正的佛學,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蘭教思想及婆羅門教等所占据,佛學思想在印度式微了。現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學,只有到中國來。歐洲人乃至日本人講的那一套是不正确的。                       三家店賣的是什么    唐宋以后的中國文化,要講儒、釋、道三家,也就變成三個大店。    佛學像百貨店,里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    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國人不吃飯,只吃洋面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會如此,還要知道將來怎么辦,這都是當前很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研究四書。    研究中國固有文化并不是開倒車,而是要以最新的觀念去理解它。并且,我們要了解中國上下這兩千多年的文化、思想、歷史,不管它是什么政体,大致都以司法為中心,司法与行政是分不開的。談到司法就講到法律,現在我們只講兩大法系,所謂海洋法系与大陸法系。司法方面的立法,也根据這兩個法系的精神而來。我們卻忘記了中國自秦代以來,漢、唐、宋、元、明、清,有我們“中國系統”的一個法律系統。這個中國法律系統的哲學背景,就是以四書五經作基礎,例如過去中國許多判例的根据,就是根据四書五經中的道德觀念而來。所以這部四書五經,在過去無憲法觀念時代,嚴格說來就是一种憲法思想,也就是政治哲學思想的中心,法律思想的中心。其他各种哲學思想也都歸之于它,這是講好的一方面。                          冤枉的一打    講坏的一方面,孔家店為什么會被人打倒?“五四運動”當年,人們要打倒它,這是必然的。但為什么道理呢?后來才發現,實在打得很冤枉。因為這個店,本來是孔孟兩個老板開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還加上一些伙計曾子、子思、l韙l等等,老板賣的東西貨真价實。可是几千年來,被后人加了水賣,變質了。還有些是后人的解釋錯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學家為然。這一解釋錯,整個光輝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層非常厚重的陰影,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    現在我們有個更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的寶庫。因為現在中年以下的人,對此几乎一無所知。尤其現在中學以上到大學的青年,根本不知道中國文化的寶藏。由于這個原因,所以今天開始講四書,并從《論語》講起。                           再論《論語》    《論語》,凡是中國人,從小都念過,現在大家手里拿的這一本書,是有問題的一本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學問人品,大致沒有話可講,但是他對四書五經的注解絕對是對的嗎?在我個人非常不恭敬,但卻負責任地說,問題太大,不完全是對的。    在南宋以前,四書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籠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說,明代以后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許許多多問題,我們研究下去,就會知道。所以各位手上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書,值得參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們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經‧系傳》上就有兩句話說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以現代觀念來講,意思是人類的語言不能表達全部想要表達的思想。現在有一門新興的課程——語意學,專門研究這個問題。聲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話,在錄音机中播出,和面對面加上表情動作的說出,即使同一個听的人,也會有兩种不同体會与感覺。所以世界上沒有一种語言能完全表達意志与思想。而把語言變成文字,文字變成書,對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層了。    我們研究孔孟思想,必須要從《論語》著手。并不是《論語》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須從它著手。現在我的觀念,有許多地方很大膽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認為《論語》是不可分開的,《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們手里的書中,現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開始把它圈斷了,后來成為一條一條的教條,這是不可以圈斷的。再說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個人認為是如此,也許明天我又有新認識,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為止,我認為是如此。                          學而有何樂    現在這篇《學而》,包括了孔門當年教學的目的、態度、宗旨、方法等等。過去我們把它圈開來,分作一條一條讀,這是錯誤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名話連起來看,照字面講,凡是中國人,無論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它。“不亦說乎”,“說”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興的那個“悅”字,是很高興的。假如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連大龍峒孔子廟我也不會去了。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這樣講,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為他太通達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從一般人到公務員,凡靠薪水吃飯的,是“富不過三天,窮不過一月”,遇上了窮的那几天,朋友要來家里吃飯,當褲子都來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慘’乎。”絕不是不亦樂乎。    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謂“慍”,就文字解釋,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沒有發出來,在內心中有煩厭、厭惡、討厭、怨恨之感。那么,別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當君子,你對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騙你,心里難過一下總可以吧!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實在是做不到。    根据書上的字面,順著注釋來看,就是這樣講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來,不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對四書反感,過去的讀書人也對四書反感。因為它變成了宗教的教條,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實上不是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點也沒錯。    “學而時習之”,重點在時間的“時”,見習的“習”。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講過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學問”。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這個解說在本篇里就有。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于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個人。                         真人和假人    講到作人,我們就想到庄子也提到過這件事,《庄子》這本書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對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現在指南宮供奉的呂純陽叫“呂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這個名稱,就好像帶有宗教色彩,相當于西方的上帝,中國的仙、佛一樣。實際上過去道家所謂的“真人”,是指學問道德到了家的人。与這名詞對稱的叫假人,假人還是人,不過沒有達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標准。發揮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稱之為“真人”,孔子認為這就是學,就是學而之人。于是一個“學”字,這么多觀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學問從哪里來呢?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作人做事上去体會的。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個錯誤,這就是“學問”,“學問”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這個研究方法,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体驗,隨時隨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進步,自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了。我們平日也有這個經驗,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們勸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當然很難過,最后証明下來,果然你說得對,你固然替他惋惜,對于自己認識的道理,也會更進一層得到會心的微笑——“說”,不是哈哈大笑。悅者,會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點所講的是學問的宗旨,隨時注重“時”和“習”,要隨時隨地學習,不是我們今天來讀四書就叫做學問,不念四書就不叫做學問,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點接著下來,是說做學問的人要准備一件事,就我個人研究,有個体會——真正為學問而學問,“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殺頭也不干,所謂“仁之所至,義所當然”的事,犧牲自己也做,為世為人就做了,為別的不來。因此為學問而學問,就准備著一生寂寞。我們看歷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現在到處給他吃冷豬頭,當年連一個“便當”也吃不到。但是他沒有積极去求富貴。怎么知道這一套他不來呢?因為他明知當時有拿到權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們也要他去拿權位。因為孔子時代中國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個國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這個軍事學的專家,几乎就要舉起膀子來:“老師,我們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來。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個安定的社會,文化教育沒有完成,是不能解決其他問題的。基本上解決問題是要靠思想的純正,亦即過去所謂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窮苦,從事教育。所以做學問要不怕寂寞、不怕凄涼。要有這個精神,這個態度,才可以談做學問。    雖然做學問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在為天下國家,千秋后代思想著眼的時候,正是他寂寞凄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不一定是遠方外國來的,說外國來几個人學中國文化,我們就樂了嗎?那是為了外匯,多賺几個錢罷了。《論語》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個“遠”字是形容知己之難得。我們有句老話:“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任何一個人作了一輩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內,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無憾。一個人那怕轟轟烈烈做一輩子,不見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學問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話跟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不要怕沒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這人在遠方,這個遠不一定是空間地區的遠。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以后,到漢武帝的時候才興起來,才大大的抬頭。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贊揚孔子,這個時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來是非常寂寞的,這樣就懂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誰來了解你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    “不慍”這個問題很重要了。“怨天尤人”這四個字我們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遇了打擊,就罵別人對不起自己,不幫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嚴重的連對天都怨,而“慍”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么我站不起來?為什么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种种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里并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种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拿現代的新觀念來講,就是講究人生哲學的開始。    再說,連貫這三句話的意義來說明讀書作學問的修養,自始至終,無非要先能自得其樂,然后才能“后天下之樂而樂”。所以這三句話的重點,在于中間一句的“不亦樂乎”。我們現在不妨引用明代陳眉公的話,作為參考:“如何是獨樂樂?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如何是与人樂樂?曰:与君一席話,胜讀十年書。如何是眾樂樂?曰:此中空洞原無物,何止容卿數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了。不然,知識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為“直到天門最高處,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愛与罪    接下來是有子的話: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    人之本与?    首先就講到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學問的基本。但是,“孝弟”就是孔家店要被人打倒的“罪狀”之一。為什么孝悌會成為被打倒的“罪狀”之一呢?這要先知道一件事,就是司馬遷作《史記》是一件大事。他當時對漢武帝有些作法是反感的,但又不能不服從,服從嗎?在良心上又不安,他就作《史記》,將自己的思想,容納到《史記》中去。如記帝王的事,稱為本紀,而他將未做皇帝的項羽也列到本紀中去,就是暗示漢高祖与項羽,一個是成功的英雄,一個是失敗的英雄。又如《史記》中“世家”本來是記載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諸侯,也列入世家,司馬遷的意思,是孔子有千秋的事業,說孔子的言行思想,影響將及于千秋后世,所以將他列入世家。    孔子思想言行表現在書本上的有多處,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為《春秋》,他著《春秋》后最重要的兩句話是“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千古以來,這兩句話各有各的解釋,都非常曖昧,到了我們這种時代搞清楚了。為什么呢?自從民主時代以來,大家都罵孔子幫助專制皇帝,因為專制皇帝的思想和制度,用了孔子“尊君”這一部分思想精神,后來我們打倒他,也就認為他是這樣的。現在再讀《春秋》,再研究孔子思想,不是這樣一回事了,而是另有一番道理。    第二點我們講到孝悌,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講到這里我要說兩個現實故事。    十多年前,有一個哈佛大學博士班的學生,跟我作中國文化的論文,他回國之前,我囑他回到美國去提倡中國文化的孝道,他說很難。我告訴他這是千秋事業,不是現世功業,告訴他孝道是什么東西。我說,中國人談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對的,父親對儿子付出了慈愛,儿子回過頭來愛父親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對弟弟好,弟弟自然愛哥哥。我們后來講孝道:“你該孝,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說法有問題,天下的确有些“不是的父母”,怎么沒有“不是的父母”呢?這不是孔孟的思想,是別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                       孝道是這樣一個東西    且看世界上的生物——人也是生物,中國道家過去叫人為“ 虫”——不帶毛的光光的虫。人號稱万物之靈,是人自己在吹,也許在豬、牛、狗、馬看起來,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專吃我們豬、牛、狗、馬”,這是立場不同。拿生物學的思想,從另外一個觀點來說,“ 虫”与其他生物是一樣,人之所以与其他生物不同,就是加上人文文化。由此可知文化的可貴。    為什么講這個道理?世界上凡是動物,豬、牛、狗、馬、雞、鴨等等,都是一樣的,以母雞保護小雞的現象來看,可見世界上最偉大的是母性。等孩子帶大了,走開了又各不相顧。各种動物都是一樣,人原來何嘗不是這樣,但人現在為什么不會這樣?于是談到人文文化的教育來了。                         禿頭的十字架    西方人常自稱為十字架的文化——愛下一代。大家知道,美國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商場(等于賭場),老年人的墳場。到現在為止,西方文化的結晶就是如此,只知道愛下一代,下一代長大了,結婚了,就是夫婦。對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管了。由男女變成夫婦,而家庭,而社會,而國家,橫著向世界發展,又下而愛孩子。就這樣循環下去。他們自認為是十字架的文化,我看這個十字架斷了,是丁字架的文化,因為沒有上半截了。我這樣說他們也許不承認。但是談自然科學,他們可以把我們當學生,談到人文文化,他們作我們的學生還不夠。美國立國才兩百年,我們有五千多年歷史,談到人文文化,靠經驗而來,尤其中國歷史,多少失敗,多少破碎,一直到現在,才完成了這個文化系統。當然他們不承認十字架文化沒有上面,因為上面有上帝。但卻看不見,摸不著,誰相信呢?姑且承認有上帝,但是由人到達上帝的橋梁,在中國文化有孝。“孝”是什么呢?就是他們西方文化叫的“愛”,也就是回過來還報的愛。就是說父母好比兩個朋友,照顧了你二十年,如今他們老了,動不得了,你回過來照顧他,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這里,假使一個人連這點感情都沒有,就不行。    那么西方文化有沒有這個愛呢?絕對有,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父母到子女家,盡管要事先寫信給子女,使他得准備,子女還是會思念父母的。又如祭祖宗,西方人不一定清明節掃墓,但到了墳場,在親人的墳墓前,悲哀的情緒是一樣的,只是表達方法不同而已。遺憾的是,外國人沒有把“孝道”在文化上培養起來的心理建設。    “孝”的問題解決了。什么叫作“弟”呢?“弟”就是兄弟姊妹的友愛。中國的五倫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中四倫都講得通,為什么加朋友這一倫?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點。朋友在五倫的思想上也占一席,為什么呢?有時候有許多話,許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對父母,下不可以對妻儿講,只有找朋友講,所以朋友為五倫之一。朋友是一种感情的結合,這是中國文化的特殊處,這個“弟”就包括了對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會的友情。    說到這里,又一個故事來了。五六年前,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來訪問,他問了好几個問題,中間他提到一個問題,他非常佩服我們《大學》一書的思想,“但是《大學》思想有一個問題”,他說:“我是一個社會學教授,而《大學》中有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間沒有社會思想,這是個遺憾。”我听了哈哈大笑,然后告訴他,《大學》思想包含有社會思想在內,其中“齊家”即是社會思想。中國“齊家”的家,不是到教堂中一結婚就成了家的家,那是西方文化小家庭制度的家。過去的中國文化是大家庭制度,有宗族、有祠堂,所謂五世同堂,聚族而居。大家庭固然有許多小毛病,但也有它的好處,像宗族的發展,即由此而起,這是孝道的精神。因此,我要重复說一句,“齊家”的“家”就是社會。    又如江西人稱“老表”,是最親切、最好的稱呼。其由來是古時候戰亂,江西人很多移民到湖南,許多年后,年輕的后代,還回到江西掃墓,而留在江西的后代子孫,以為是祖宗墳墓被他人誤祭或盜葬,次年預先守候,兩方相見,論起家族上代淵源,認出是表親關系來,而稱“老表”。這個“老表”就說明了宗法社會對血統、家族的重視。如以西方制度電气化的小家庭,來看我們“大家族”的“齊家”,豈不是大笑話?    把這几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再來看這里的書就懂了。有子是誰呢?有子名有若,孔子的學生,字子有,少孔子四十三歲,孔子死后,學生們怀念孔子,因有子的學問好,曾請他上堂講課。所以孔門弟子編這一篇書時,立即提出有若的話,因為當時他等于一個助教,先由他講。他說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愛。    “而好犯上者鮮矣”,犯上就是搗亂——“孝弟”的人有深厚的感情,這种人是不好搗亂的。                          誰能忘情    中國文化中的“感情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宗族的力量最大。所以由“友道”形成的這套結合,我名之為“特殊社會”,就是后世所講的幫會。我國的幫會,從秦、漢以來,唐、宋、元、明、清,歷代一直都有。曾經有人說,中國的農民与知識分子一結合,就會發生變亂。這說法我不同意,我認為中國過去的農民最乖了。他們只要能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少找麻煩,有口青菜豆腐飯吃就好了。中國怕的是半農民,不是真農民。中國知識分子与特殊社會一結合,社會就會亂。但是這种特殊社會非常講仁義之道。這种特殊社會包括孔子、墨子、游俠三种思想的結合,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力量很大,但是他們凡事是訴諸情感的。所以我們要看清楚他們所打擊的,就是我們固有的好東西。至于應該如何去發揚光大,這是另一個問題。    所以有子說,一個人有真性情,就不會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的,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因此,大家要知道學問的根本是什么呢?“君子務本”。文學好,知識淵博,那是枝節的,學問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內心的修養。所以“本立而道生”,學問的根本,在培養這個孝悌,孝悌不是教條。換句話說,培養人性光輝的愛,“至愛”、“至情”的這一面,所謂“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与。”他說這個是“人”的本。至于什么是“仁”,下面有一專篇,我們暫且不去討論它。    這個“仁”,就是孔子做學問的最高目的。                          花言巧語    有子的話講完了,接下來就是: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什么是“巧言”?現在的話是會吹、會蓋。孔子說有些人很會蓋,講仁講義比任何人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卻不腳踏實地。“令色”是態度上好像很仁義,但是假的,這些与學問都不相干。“鮮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這個學問的境界,因為那是假的。我們從電視中就看得到,那個小丑表演的角色,動作一出來,就表示“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鮮矣仁”,我經常也跟同學們講,作領導人第一個修養是容忍。有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樣的“巧言令色”,但每個人都喜歡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養到戴高帽子感覺不舒服,而人家罵我,也和平常一樣,這太不容易。所以知道了自己的缺點和大家的缺點,待人的時候,不一定看到表面化的“巧言令色”。大家經驗中体會到,當你在上面指揮時,覺得那种味道很好;但是這中間很陷人、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你說素來不要名、不要錢,只講學同,就有人來跟你談學問。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那個學問是拿來作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個道理以外,相反的,我們作學問要踏實,不能“巧言令色”。                          三面鏡子    下面講要怎樣作學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為孔子的學生,名參,少孔子四十六歲。由這一點我們看到,孔子回到魯國講學傳道的時候,都是培養年輕的一代,同我們的心情一樣,怕自己死了以后,這個命脈,這個根本失傳了。和我們現在一樣,對于年輕學生,拚命講給他們听,好辦一個交代。    曾子在當時孔子的學生中比較魯,魯就是拙一點,其實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較老實,不太說話,后來謫傳孔門道統。他著《大學》,孔子的孫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他學的,所以現在一般人拿《大學》、《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我們千万不要這樣跟著搞錯了。《大學》是曾子作的,原來是《禮記》里的一篇,后來到唐宋的時候,才把它拉出來,變成了四書之一。所以把《大學》、《中庸》思想,就認為是孔子的思想,是不大妥當的,這僅是孔子思想的演變。孟子是子思的學生,孔子三傳的弟子,這時已經到了戰國時代。孟子的思想又与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溫文儒雅、修養极高;孟老夫子,有時好像卷起袖子伸出拳頭,有點俠气,也有一談就使气的味道,和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這也代表了時代和文化思想的演變。    曾子說,我這個人做學問很簡單,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么學問?“為人謀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實?什么是“忠”,古代与后世解釋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謂的“忠”是指對事對人無不盡心的態度——對任何一件事要盡心地做,這叫做“忠”。這個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間,有定見不轉移。“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我答應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對人也不好,誤了人家的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講了話都兌現?都做得到?第三點是老師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曾子說,我只有這三點。我們表面上看這三句話,官樣文章很簡單,如果每一個人拿了這三點來做,我認為一輩子都沒有做到,不過有時候振作一點而已。    曾子這几句話,為什么要擺在這里?嚴格地說,這些學問不是文學,要以作人做事体會出來,才知道它難,這就是學問。    這個學問講到這里,都是個人的修養。但是學問只講個人修養是不是可以?不是的,擴而充之就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所以上面是講學問的內涵,下面就講學問的外用了。引用孔子的話: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道”是領導的導,換句話就是孔子也教我們領導之德、領導的修養,以領導千乘之國。    講到“國”字,研究中國文化便要注意,看到秦漢以前古書里的“國”字,很多學者都容易產生很大的誤解。比如老子曾說“小國寡民”,講老子的思想,就講小國的政治,在民國初年,又有人對無政府主義与老子思想拉在一起。要知道秦漢以上,到漢代初期的“國”字,不是現在的國家觀念,那個時期的“國”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單位的名稱。所謂“諸侯就國”,就是中央政府下一個命令,要這些地方官(諸侯)各自回自己的崗位(封地)去。那時地方單位有千乘之國,百乘之國。“千乘之國”用現在的觀念比方總是不倫不類,還是不作比方的好。“乘”,古代以戰車、壯丁、田賦等合在一起計算的。漢、唐以來有很多考証注解,不必多說。換句話說,領導一個大國家,或者領導一個單位,乃至領導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這是很難的。“敬事”,對一件事認真做為“敬事”,一項職務宁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認真去做,現在就有許多地方許多人不敬其事的。至于“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絕對信服。爭取下面的“信”,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說了的話一定要兌現。如好的將領,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誰也會受感動而信賴他。所以要“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節用指經濟政策的措施,對經濟要能夠節省,是經濟原則。節用是為什么呢?不是為我,而是為“愛人”。    第三點“使民以時”,用人時應該把握時間。這個“時”很重要。在軍事思想方面來講,包括很大,所以孫子兵法講時講勢,也有用勢之道。對人在道德上要知道“時”,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問,反責備他不來上班,這就是不“愛人”,“使民不以時”了。所以“使民以時”是用人要在時間上恰到好處。這樣部屬都听你指揮,乃至全國老百姓自然跟你走。這是道德的修養,也就是學問。    這些話不但是孔子教育門人做學問的道理,同時也是孔子當時針對社會人情的弊病而指點的。我們只要研究春秋戰國時代的史料,為什么那個時代是那么的紊亂,便可了然于心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milkrabbit + 2 + 2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6:01:28 | 只看该作者
可愛的小學生

    以上講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便是孔門做學問
的目的、態度和方法的記錄。說到這里,我們已經了解了,所謂做學問,是要從人生
的經驗中去体會,并不是讀死書。假使一個人文章寫得好,只能說他文學好;這個人
知識淵博,只能說他“見聞廣博”,不一定能說他有學問。一個人即使沒有讀過書,
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對了,就是有學問。何以見得呢?下面就是一個証明了,跟著講
學問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
    有余力,則以學文。

    這話在文字上解釋當然容易,但我們深入研究一下。所謂弟子,古代稱學生為
“弟子”,中國古代老師對于學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樣。講到這里,我們有點感慨
了,中國的文化,師生之間有如父子,過去有“一日從師,終身若父”的情形,而老
師對于學生,也負了一輩子的責任。我們親眼看到的,几十年前,還保留了這個風气,
一個學生縱然中了狀元,官作得很大了。回到家鄉,看見老師,而老師既沒有功名,
也沒有地位,學生對他一樣的要跪拜,和當年從師一樣。學生對老師是如此,老師對
學生,也是負了一輩子責任。

    舉個特殊的例子來說,我們很明顯的看到明朝的方孝孺,后來水樂帝要殺他的時
候,他為了要作忠臣,不怕死,他說充其量滅我的九族,而永樂偏偏要殺他的十族,
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師的家族,認為老師沒有教好。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看出過去中國文化中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師道精神”。談
到過去的道,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這三道:一個是“君道”,講究如何領導,如
何當家長,如何當國家的領袖,乃至如何當一個班長,這都是“君道”。其次是“臣
道”,就是說我們怎樣做一個忠實的部下,怎樣幫助人完成一件事。再其次“師道”。
中國過去文化中,這三道是合一的,所謂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換句話說,那時
的教育、行政、司法和教化(教育与教化,應該有其不同的意義,我們將來再討論。)
集于一身。那么師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國人尊師重道的觀念,所以老師稱學生為弟子,
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間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學生稱弟子,再傳稱門人,
這個觀念和習慣是這樣來的。

    到了我們現在,值得研究了,我們須注意將來如何建立,如何复興固有的尊師重
道精神。現在的尊師重道,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真正尊師重道的人是小學生,我想諸
位都有這個經驗,我們的孩子如果在小學念書,回來就開口老師怎么說的,閉口老師
怎么說的。几年前,教師節的時候,孩子回家要敬師金,說給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說
不行,這是敬老師的要一百元。這种事到了中學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沒有這個
觀念了;到了大學,學生看老師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對的,老師對學生也是如此,
挾了一個皮包上來,拿一本書講解一番,便有鐘點費,彼此都是商業行為,教完了以
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挾個皮包走了。學生与老師在路上見面,万一點個頭,在我覺
得,已經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認識,就這么迎面過去,堂而皇之的,學識愈高,
愈沒有尊師重道的精神。這是今日中國文化一個极大的諷刺。

    至于說老師与學生之間的道義關系、感情關系,除非這位老師很有地位。据我所
經驗的,每個學生要拿學位,作論文的時候,便隨時來找:“老師怎么辦?”很親切。
我還碰到過這樣的事實,有個要拿學位的學生天天來,來了非常恭敬,甚至覺得他恭
敬得過分,我家里的孩子們說:“這個學生好,真有禮貌。”但是,你得注意,這是
“幣重言甘”哪!他也的确送禮來,還送得蠻講究,我說你送禮送得這么重,雖然有
研究費領,可是一個月的研究費也不夠買這些東西,何苦呢?他說:“對老師應該恭
敬。”我曉得這不是誠意的話,因為他的言語太恭敬,太甜了。“巧言令色”、“幣
重言甘”是靠不住的。結果畢了業以后連影子都看不見了。這就是現在中國文化的怪
現象,是文化道德的普遍事實。國民道德的修養從教育界開始,是應該徹底研究的,
所以我在這里要講到師生的道理。

                       呂端大事不糊涂

    現在,孔子告訴我們說,這個學生“入則孝”,在家里是個孝子。(怎么才叫孝,
下面有很多地方研究孝道,在此暫且不談。)“出則弟”,出門在外面与兄弟分開了,
怎么弟呢?就是在外面,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
天下都是這弟字的意義。“謹而信”,作人非常謹慎,但是談到這“謹”字要注意,
不要變成小器。謹慎与拘謹是兩回事,有些人作人很拘謹,過分了就是小器。“謹慎”
在歷史上有個榜樣,就是我們中國人最崇拜人物之一的諸葛亮。所謂“諸葛一生唯謹
慎,呂端大事不糊涂。”這是一副名聯,也是很好的格言。呂端是宋朝一個名宰相,
看起來他是笨笨的,其實并不笨,這是他的修養,在處理大事的時候,遇到重要的關
鍵,他是絕不馬虎的。那諸葛亮則一生的事功在于謹慎,要找謹慎的最好榜樣,我們
可多研究諸葛亮,這里暫且不提。

    總之,所謂謹慎不可流于小器,這點修養要注意,這個人能謹慎處世而信——在
人与人之間,人与社會之間,一切都言而有信。同時又“泛愛眾”,有偉大的胸襟,
能夠愛人,尤其在此時此地來講,對同志的友愛,擴而充之,對其他人的友愛。理論
上講起來很容易,而廣泛的愛人,那就是“君道”“師道”的綜合,愛天下人就如愛
自己一樣,理論容易,要修養到如此真難。孔子說,假使一個人對這些都做到了,
“而親仁”,再親近有學問道德的人做朋友,“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做到以后,還
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學文”,愛作文學家也可以,愛作科學家也可以,愛作藝術
家也可以,愛作別的都可以,那是你的志向所在,興趣問題,可以量力而行,各听自
由。

                          飲食男女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几句話,是接著証明了學問的目的,不是文學、不是知識,是作人做事。子夏
比孔子少四十四歲,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戰國開始的初期,他講學河西,
在戰國時期一般對時代有影響的大學者,蒙受他的影響很大。所以這也是我們大家要
注意的。領導歷史、領導國家社會的,到底還是學問思想。

    現在引用子夏的話,証明學問是什么。我們看原文“賢賢易色”,兩個賢字,第
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
學問修養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們,是怎么解釋的呢?他們對“色”字解
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這樣受冤的。)
“賢賢易色”就是看到賢人——有學問道德的人,馬上跟他學了。“易色”,女色都
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戀愛中的,把女朋友都丟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
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說法,我認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為圣人,是不會違反人情的。
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對于人生的看法——
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兩件大事:飲食、男女。一個性的問
題,一個生活的問題。所謂飲食,等于民生問題。男女屬于康樂問題,人生就离不開
這兩件事。有時候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說“食色性也”是孔子說的,錯了,這句
話不是孔子說的,是与孟子同時的告子說的。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將錯就錯,一錯再
錯。

    這個性的問題,究竟先天的性或后天的性呢?以后再討論。但宋儒解釋“賢賢易
色”,為了作學問,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丟開,這是不通的。

    這個“色”字,很簡單,就是態度、形色,下面還有証明,所謂“態色”就是態
度。“賢賢易色”意思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
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這是很明白,很平實的,是人的普通心理,
不管一個如何坏的人,看到一個好人,總會不自覺地對這好人比較友善,這是人之常
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講孝道。這句話有一個問題產生了,子夏為什么提到“竭
其力”呢?重點在這個“竭”字。過去一般人講到對父母的孝順,是“非孝不可”。
其實孝道也要量力而為,孝要竭其力,不要過分了。前一兩年,有個年輕人基于天生
的(不是教育的)孝心,為了孝養父母,去做了小偷,犯了法,對于這樣行孝的人,
在心理道德上,我們覺得這個人“非其罪”也,因為他為了孝順,為了醫母親的病,
結果偷了錢,犯了法,這是可以原諒的。但是在學問修養上看,對他的批評是“這個
人沒有受良好的教養”。在道理上來講,這個青年是好心,但是好心要學識來培植它,
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過分的事。中國古人有兩句話綜合起來的一副對聯說: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万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
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跡”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個人很窮,想買一罐奶粉
給父母吃,但實在沒有錢,買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積蓄點錢再去買。
只要有這個心,只要他這份情感是真的,我們就不能說他不孝。“原跡貧家無孝子”,
如果一定要在事實上有表現,那窮人家里就沒得孝子了。這個道理非常清楚,我們用
這個道理來解釋,就是說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盡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這個“君”字,成為過去打倒孔家店的口實。他們認為這是專
制思想,是捧帝王、捧獨裁的古老教條。事實上不是這么回事,我們先要了解中國文
化的“君”字是什么意思。從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寫,頭上“尹”字,“尹”
字的古寫是“”。我們的文字,是由圖案演變而來的,手里拿一根拐杖,下面一個
口,代表一個人,這個人年齡大了,學問道德很高,拿根拐杖,也等于指揮杖,所以
凡是拿拐杖的,指揮杖的,都是君。后來才轉借變成皇帝的專用,其實中國文化中的
“君”也不是皇帝的專用詞,比如我們過去寫封信給平輩,不好稱他先生,也不好意
思稱他老弟;乃至一位老師寫給學生,這位老師謙虛一點就稱學生“某某君”,如果
說君是代表皇帝,就是“某某皇帝”了,通嗎?沒有這回事。日本人學我們中國文化,
寫信通常都是以君為尊稱詞。

    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論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
認識你,認為非你幫忙不可,而你答應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應幫忙朋友完成一
件事,要抬轎子就規規矩矩一定盡心,答應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盡自己
身、心的力量。就好比結婚一樣,要做到從一而終。否則當初不要答應,既然答應了,
講作人的道理,就要有信。至于替人家做事的道理就是忠,也就是盡自己的力。不可
以表面上愿意幫忙,做出部下很恭敬的樣子,背地里卻一切不同意,反而搗亂扯腿。
即使在外面做主管,也常會碰到這些事。這就是作人的“臣道”不夠,簡單說就是不
誠懇。

    所以“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話解釋就是看到好的人
能肅然起敬,在家能竭心盡力地愛家庭,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家,放
棄自我的私心,所謂許身為國。還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再三提到,在感
情上說,每個人都認為做到了對朋友言而有信。据我自己的反省,雖然很想徹底做到,
事實上卻很困難。有時候對朋友答應了的事做不到,心里非常難過,為了自己道德的
要求,想盡辦法去做,所以仔細研究起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實在很不
容易。所以子夏說,能夠做到這樣,“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盡管這個人沒有
讀過一天書,我一定說這人真有學問,這不是說明“學而時習之”并不是說一定讀死
書嗎?

    因此,我們不要跟著宋儒一段一段地去解釋,整篇連貫讀下來,自己就搞清楚了。

                         沒有朋友的上帝

    下面講到學問態度,那就更妙了。引用了孔子的話: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講到這里,說句笑話,朱文正公及有些后儒們,都該打屁股三百板,亂注亂解錯
了,所以中國文化,給自己人毀了。我們怎么看出來的呢?不知道諸位是否跟我一樣
都見過的,清朝末年,老一套的學者,大体上許多都是這樣的,他們讀了這句“君子
不重則不威”的書,就照宋儒他們的解釋學樣起來,那樣子,用現代的話來講,對于
年輕人真是“代溝”。那時老頭子們在那里談笑——你不要以為老頭子們談笑會有第
二個方式,還不是一樣談飲食男女,人事是非。再不然就談調皮話,不管他學問多高,
都是人嘛!人很普通,都是一樣。可是那些老頭子明明正在談笑不相干的事,看到我
們年輕人一進去,那個眼鏡擱在鼻尖上,手拿一根煙筒的老頭子,便蹩起嗓子道:
“嘿!你們來做什么?好好念書去!”一副道學面孔。他們認為對年輕后代要“重”,
可是他們不知道“重”是怎么解釋,以為把臉上的肉挂下來就是“重”,為什么呢?
“君子不重則不威”,硬要重,“學則不固”,不重呀!學問就不穩固了。

    接著“無友不如己者”,照他們的解釋,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們的。這句話問
題來了,他們怎么注解呢?“至少學問道德要比我們好的朋友”。那完了,司馬遷、
司馬光這些大學問家,不知道該交誰了。照他這樣——交朋友只能交比我們好的,那
么大學校長只能与教育部長交朋友,部長只能跟院長做朋友,院長只能跟總統做朋友,
當了總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無友不如己者”嘛!假如孔子是這樣講,那孔子是
勢利小人,該打屁股。照宋儒的解釋,那么下面的“過則勿憚改”又怎么說呢?又怎
么上下文連接起來呢?中國文化就是這樣被他們糟蹋了。

    事實上是怎么說的?“君子不重則不威”的“重”是自重,現在來講是自尊心,
也就是說每個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拿現代話來講,也可以說是自己沒有
信心,今天中午有一位在國外學哲學的青年,由他父母陪來找我,這青年說:“我覺
得我自己不存在。”我說:“你怎么不存在?”他說:“我覺得沒有我。”我說:
“現在我講話你听到了吧?既听到了怎么會不存在呢?根据西方哲學家笛卡儿的思想,
‘我思故我在’,你能夠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沒有?”他說:“沒有,我覺得我
什么都不行。”我說:“你非常行,比任何人都行。”事實上這個孩子是喪失了自信
心,要恢复他的自信心就好。

    我們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時候,對事情的處理,一點自信都沒有,這
是心理的問題,也是大眾的心理。比如交代一個任務給諸位中間任何一人,所謂“見
危授命”,你有時候會喪失了這個信念,心理非常空虛,在這地方,就須要真正的學
問,這個學問不是在書本上,這就是自重。所以一個人沒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視自己,
不自尊,“學則不固”,這個學問是不穩固的,這個知識對你沒有用,因此我們必須
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

    那么“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么?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
一個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們既然要自尊,同時要尊重
每一個人的自尊心,“無友不如己者”,不要認為你的朋友不如你,沒有一個朋友是
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聰明智慧大約相差不多,反應快叫聰明,反應慢就叫笨。你騙
了聰明的人,他馬上會知道,你騙了笨人,盡管過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終會清楚的。
難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騙死了都不知道的,這個道理要注意。

    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
一點會是對的。有兩個重點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
這個家伙的行為太混蛋了,但有時候他說的一句話,意見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為
他的人格有問題,或者對他的印象不好,而對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听,那就不對了。
有時候“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人一開口就罵人,說粗話,你認為說粗話的、土
包子,沒有學問,然后把他整個人格都看低了。這都不對,不能偏差,“無友不如己
者”,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
因為看到了每一個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缺點,那么不要怕改過,這就是真學問。

    据心理學的研究,人對于自己的過錯,很容易發現。每個人自己做錯了事,說錯
了話,自己曉得不曉得呢?絕對曉得,但是人類有個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養的人,
對這個毛病改不過來。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錯了,第二秒鐘就找出很多理由來,
支持自己的錯誤完全是對的,越想自己越沒有錯,尤其是事業稍有成就的人,這個毛
病一犯,是毫無辦法的。所以過錯一經發現后,就要勇于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那么,我如何來証明這個“無友不如己者”是這樣解釋呢?很自然的,還是根据
《論語》。如果孔子把“無”字作動詞,便不用這個“無”了。比如說,下面有的
“毋意”、“毋我”等等,都用這個“毋”字。而且根据上下文,根据整個《論語》
精神,這句話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別人。過去一千多年
來的解釋都變成交情當中的勢利,這怎么通呢?所以我說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沒有
錯,都是店員們搞錯了的,這要特別修正的。

                          种瓜者

    下面一節,等于一個結論: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古人對于這一句的解釋,我也有點意見。拿孝道來講,過去講中國文化的孝道,
本來很重要,我們看歷史上給皇帝的奏議,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這句話。等于是
憲法的基礎精神,過去我們沒有“憲法”這個名稱,但是有這個精神——憲法的哲學
精神,以孝道為基礎、作中心。所以過去的皇帝,權傾天下,一到內宮,見到母后,
皇帝也要跪下來,皇太后對什么事講一句不應該,皇帝就非改不可。(但是出了內宮,
母后則不能干政。)固然,我們向來以孝治天下,但硬拉上了作解釋,也是不對的,
古人就解釋“慎終追遠”是孝道。所以過去在大陸,人家大廳里的祖宗牌位上面,總
是“慎終追遠”四個字,這就是因為古人解釋“慎終追遠”只對孝道而言的。他們解
釋:慎其終者,是說對過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們要怀念他。“民德歸厚矣”,他
們解釋,如果大家都能孝順父母,孝于祖宗的話,社會風气就趨于厚道了。

    這是有問題的,意思對,但牽強附會。為什么引用曾子的這一段話講學問呢?
“慎終追遠”是什么意義?“終”就是結果,“遠”就是很遠的遠因,用現在觀念
的一句話來講就解決了,“一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欲慎其終者,
先追其遠,每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那遠因來的,這里我們可以引用佛學里的一句話: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薩,大致相當于中國儒家的圣人,圣人們非常重
視一件事情的動机。比如有一個朋友來約你作生意,這個動机,也就是這個初因,我
們要注意,也許是善因,也許是惡因,如果是惡因,即使叫你作董事長,將來坐牢的
也是你,那么這個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薩是怕這個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
果,像死刑犯到執行時才后悔,這個后果來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學問的人,對每一件
事,在有動机的時候就做好,也就是剛才說的,要有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也
就是開始就要慎重。

    有人不擇手段的創業,經常喜歡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的“不擇手段”
這句話。但是你要注意,對馬丁‧路德這句話,不要只說一半,他是說:“不擇手段,
完成最高道德。”現在把這句話攔腰一刀,砍去一半,把“不擇手段”拿去用,而不
是“完成最高道德”,這就很危險了。

    所以“慎終追遠”的意思,是說与其要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西方文化中
有一句俗話:“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這個道理。大家認識了這個道理,則
“民德歸厚矣”。社會道德的風气,自然都歸于厚道嚴謹。這是“學問”的道理。

                         孔子的素描

    講到這個地方,一直太嚴肅了,所以下面來個滑稽的事情。在這里,也可窺見孔
門弟子寫文章的筆法,并不呆板,是活潑生動的。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与?抑
    与之与?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
    也,其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名亢,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歲。孔子一生講學,尤其是周游列國回來,專
心培養后一代,教育后一代,所以學生都是年輕人。子貢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個
人物。吳越之戰,也和他有關,他為了保護自己的父母之邦——魯國,自動以國民外
交的身份到吳、越去動之以利害,而引起這場戰爭。

    這一段是說有一天子禽問子貢的話,如果把它改編作話劇,那一定是一場很滑稽、
很有趣,令人莞爾的戲。好像是子禽悄悄地扯了子貢的袖子,把他拉到門邊,避開了
孔子的視線,然后壓低嗓門輕輕的問道:“喂!子貢!我問你,我們這位老師,到了
每一個國家,都要打听人家的政治,他是想官做,還是想提供人家一點什么意見,使
這些國家富強起來?”子貢答得很妙!他說:“我們的老師是溫、良、恭、儉、讓以
得之的。老弟,夫子不是像你們這一般思想,對于一件事情總把人家推開,自己搶過
來干的。他是謙讓給人家,實在推不開了,才勉強出來自己做的。假如你認為老師是
為了求官做,也恐怕与一般人的求官、求職、求功名的路線兩樣吧?”可見他沒有作
正面的答复,只把反面的道理告訴子禽,等于對年輕后進同學的一种教育方法,這方
法是啟發式的,不作正面解答,要受教的人自己去思考判斷。

    溫、良、恭、儉、讓。現在先簡單的解釋這五個字的五种觀念。

    “溫”是絕對溫和的,用現代的語匯來講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
“恭”是恭敬的,也就是嚴肅的。“儉”是不浪費的。“讓”是一切都是謙讓友好的、
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上面這五個字,也可以說是五個條件。描寫了孔子的風
度、性格及他的修養。

    這五個字包含了許多,也就是中國儒家教人作為一個人,要在這五個字上作重大
的研究,多下功夫。

                         五字串通五經

    講到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就又牽涉到中國文化的全体根源。因此,我
們首先就要研究一本書——《禮記》。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寶庫。我們的“大同”思
想,就是《禮記》中《禮運》篇里的一節。要了解“大同”思想的哲學基礎,必須要
把《禮運》這一篇全盤搞清楚。所以《禮記》是我們文化的寶庫,也是過去几千年來
憲法精神的所在,里面包括了現代的學問:政治、經濟、哲學、教育、社會、科學,
什么東西都有,乃至醫藥、衛生,以及中國人過去的科學觀念,都有了。所以要了解
中國文化的根本,《禮記》是不能不研究的。豈但是《禮記》,換句話說,要了解我
們中國文化,了解孔孟思想,了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直下來的
根本淵源,還必須了解其他“五經”。

    談到“五經”,《禮記》中有一篇《經解》,對于“五經”作總評。這怎么說法
呢?以現在的觀念來說,就是對“五經”扼要簡單的介紹:對《詩》、《書》、《易》、
《禮》、《樂》、《春秋》以一兩句話批評了。

    《經解》篇說:“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意思是,到一個地方,看社
會風气,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

    《經解》篇接著說:“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所謂詩的教育,就是養
成人的溫柔敦厚。講到溫、良、恭、儉、讓這個“溫”字,就得注意孔子所說詩教的
精神。(現在我們不偏向于這方面,暫時只作一參考。)

    “疏通知遠,書教也。”《書經》又叫《尚書》,是中國第一部歷史,也不止講
歷史,而是中國歷史文獻的第一部資料。現在西方人學歷史,(現在我們研究歷史的
方法,多半是由西方的觀念來的。)是鑽到歷史學的牛角尖里去了,是專門對歷史這
門學識的研究,有歷史的方法,歷史的注解,歷史對于某一個時代的影響。中國過去
的情形,學術家与文學家是不分的,學術家与哲學家也是不分的。中國人過去讀歷史
的目的,是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過去而知道領導未來,所以它要我們“疏
通知遠”。人讀了歷史,要我們通達,透徹了解世故人情,要知道遠大。這個“遠大”
的道理,我講個最近的故事來說明,有一位做外交官的朋友出國就任,我送他一副對
聯,是抄襲古人的句子:“世事正須高著服,宦情不厭少低頭。”一般人應當如此,
外交官更要善于運用它。對于世局的變化,未來的發展,要有眼光,要看得遠大。
“宦情”是做官的情態,要有人格,尤其外交官,代表了國格,代表全民的人格,要
有骨頭,站得起來,少低頭,并不討厭“少低頭”。不能將就人家,要怎樣才做得到
呢?就是懂得歷史——疏通知遠——這是《書經》的教育精神。

    “廣博易良,樂教也。”樂包括了音樂、藝術、文藝、運動等等。在我們的傳統
文化中,這些都包括在“樂”里,“易良”就是由坏變好,平易而善良。

    “箴靜精微,易教也。”《易經》的思想,是老祖宗們遺留下來的文化結晶。我
們先民在文字尚未發明時,用八卦畫圖開始記事以表達意思。什么叫箴靜呢?就是哲
學的、宗教的圣洁;“精微”則屬科學的。易經的思想是科學到哲學。融合了哲學、
科學、宗教三种精神。所以說“箴靜精微,易教也。”

    至于“恭儉庄敬,禮教也。”是人格的修養,人品的薰陶。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春秋》也是孔子作的,也是歷史。什么是“屬
辭比事”呢?看懂了《春秋》這個歷史,可提供我們外交、政治,乃至其他人生方面
作為參考。因為人世上許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沒有兩樣的,因此常有人說歷史是重
演的。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歷史會重演嗎?不可能。真的不可能嗎?也許可能,因為
古人是人,我們也是人,中國人是人,外國人還是人,人与人之間,形態不同,原則
卻變不到那里去,所以說歷史是重演的。但是,不管歷史重演不重演,尤其中國文化
有五千年的歷史,對于作人處世,處處都有前輩的經驗。雖然古代的社會形態与我們
不同,原則卻沒有兩樣,所以讀了《春秋》,“屬辭比事”,就知識淵博,知道某一
件事情發生過,古人也曾有這樣一件事情,它的善惡、處理方法都知道,這個就叫
“比事”了,是“《春秋》教也”。

    以于五經,在《經解》中,只用几個字,就將每一部書的精華思想予以表征。拿
現在的白話文來講,這每一句話的几個字,就可以拿到好几個博士學位。“小題大作”
嘛!盡管作,從西方文化自十六世紀的文藝复興運動開始,到現在為止,一切都扯進
來,扯到最后,說明了這一點,就可以完成一篇博士論文了。但是在古人,几句話而
已。

                       善知識与惡知識

    下面還有:“故《詩》之失,愚。”老是去搞文學的人,變成讀書讀酸了的書呆
子,很討厭,那就是笨蛋。任何學問,有正反兩面,五經也如此。

    接著提到“《書》之失,誣。”所以讀歷史要注意,尤其讀中國史更要注意,因
為宋朝的歷史是元朝人編的,元朝的歷史是明朝人編的,明朝的歷史是清朝人編的,
事情相隔了這么久,而且各人的主觀、成見又不同,所以歷史上記載的人名、地名、
時間都是真的,但有時候事實不一樣,也不見得完整。為了彌補這個缺陷,還要讀歷
史的反面文章。反面文章看什么呢?看歷朝的奏議,它相當于現代報紙的社論,在當
時是大臣提出的建議和報告。為什么要提出建議報告?可見所提的事出了毛病,否則
就沒有建議了。宋朝王荊公——王安石就說過懶得讀《春秋》,認為那是一本爛帳簿,
這也是認為“《書》之失,誣”的觀念。這點是我們研讀歷史要注意的。

    “《樂》之失,奢。”光是講藝術等等,又容易使社會風气變得太奢靡了。

    “《易》之失,賊。”一個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
別人還沒有動,他就知道了一切,這樣好嗎?坏得很!“察見淵魚者不祥”。如果沒
有基本道德修養,此人就鬼頭鬼腦,花樣層出了。所以學《易》能“上通天文,下通
地理。”固然很重要,但“作人”更重要,如果作人沒有作好,坏人的知識愈多,做
坏事的本領越大,于是就“《易》之失,賊”了。

    “《禮》之失,煩。”禮很重要,過分講禮就討厭死了,等于說我們全照醫學理
論,兩手就不敢摸面包。全听律師的話,連路都不敢走,動輒犯法。你要搞禮法,那
煩透了。所以“禮”要恰到好處。

    “《春秋》之失,亂。”懂了歷史的春秋大義以后,固然是好,有時候讀了歷史
又有問題,好像一個人不研究軍事哲學,則這個人作為一個健全的國民不成問題,等
到研究了軍事哲學以后,相反的,他又容易闖亂。不會武術的人,最后可以壽終正寢;
會了武術,反而不得好死,是一樣的道理。

    《經解》對五經的批評,正面反面都講了。下面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五經的修
養,要做到溫柔敦厚而不愚。這樣的人,才能愛任何一個人,愛任何一個朋友。所謂
敦厚,對別人的缺點,容易包涵,容易原諒,對別人的過錯,能慢慢的感化他,可是
他并不是一個迂夫子,那么才是“深于詩者也”,這樣才算是詩的教育。以下《書》、
《易》、《禮》、《樂》、《春秋》,都是如此。現在我們再回到《論語》上來。

    子貢所講孔子的溫、良、恭、儉、讓,是講孔子的修養,是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
之大成,他有了這樣高深的修養,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國古代的“淑世主義”,他
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業。千秋大業就是學問思
想,千秋事業在當時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等等,
在當時并未受人重視,可是德及万世,名震千古。孔子這种千秋事業是要集中國文化、
思想、精神之大成,認清楚自己的任務,犧牲現實的榮華,才能夠做到。所以子貢對
子禽說,你問到老師究竟為什么來著?你看看老師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你一定要認為
他對政治有野心,有要求的話,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經過了這一段有趣味的問答,下面一段的問題就來了。

                       老鼠生儿的孝道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
    謂孝矣。

    講到這里,我們要向前輩的某些儒者、理學家、讀書人告個罪了,他們的解釋,
又是錯誤的。他們說看一個人,他父母還在的時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時候看他
的行為,三年當中,沒有改變他父母所走的路線,這個人就叫作孝子了。問題來了,
假使父母行為不端,以竊盜為生,儿子不想當小偷,有反感,可是為了孝道,就不能
不當三年小偷去。這樣,問題不就來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話,明明知道錯,可推說:
“孔子說的呀!圣人說的呀!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錯三年呀!”這叫圣人嗎?照這
樣講,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學。為什么呢?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
鼠生儿打地洞。”通嗎?不通!這些問題,都出在過去的誤解。當然,宋儒并不一定
完全錯,但像這种錯的地方,我們要注意。所以古人說,讀書要頂門上另有一只眼。
中國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為智慧眼。我們要用宗教家所謂的智慧之眼去
看,就很容易了解了。

    “父在觀其志”的這個“志”,古人的文字“志”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
想、態度。我們都曾經作過儿子,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父親、師長的面前,听到教訓
吩咐,口口聲聲稱“是”,但背過身來,卻對著同學、朋友,做一個鬼臉,表示不听。
所以“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
前,背著父母的時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誠誠懇懇,非常老實,說不
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內,無改于父之道,
說得到做得到,經過三年這么久的時間,感情沒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貫作法,這就
是孝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6:02:38 | 只看该作者
無所适從的禮俗

    下面講做學問的態度。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為什么講學問講到禮?這個禮,剛才提到了《禮記》。講到禮,感慨良深!我們
知道,中國人都自稱“禮義之邦”,現在很成問題。几十年前,遇到人打恭,后來慢
慢改成鞠躬,后來再加上一點軍事化的,將手舉起掌近于眉,十五度的半鞠躬,以后
改成兩方面握手,又變成現在的點一個頭,后來又變成翹一個下巴。現在我們中國人,
見面施禮的動作,不知道是哪一套了。所以說,講到文化,感慨良深。

    文化表現在形態上,常有四樣大類:“衣、冠、文、物”。我們在日本都還看得
到,日本人平常也穿西裝,但是遇到皇室的重大典禮,還是穿自己制定的民族禮服。
過去執政党在抗戰以前,擬過一個關于“衣、冠、文、物”的文件草案,對國民的衣
服,都有了規定,后來因抗戰軍興,沒有實行。

    現在我們在禮儀方面,看見了人,剛說的五套禮貌都要來的,再加上在飛机場,
還有抱一下,貼個臉的,真可謂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又看結婚禮儀,過去拜天地,拜
父母,后來改成文明結婚,新娘穿白衣服,這是我們過去的孝服;還有男儐相,拉紗
的花童,這叫“文明結婚”。再下來,法律問題,寫一張婚約,蓋兩個章,還加上証
人,大有為离婚作准備的味道,現在更簡單了,跟外國人結婚的,外國人穿上那种日
本式的木拖板,就去結婚了。到法院公証處看看,什么怪樣子的都有。

    喪事上更看出來了,軍樂隊、西樂隊、鑼鼓隊、笙簫隊、和尚、道士,集古今中
外之大成,出殯行列,什么都有,不倫不類。所以講這個禮儀,我們大家要注意,為
自己的國家建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大家要起來做具体的研究。

    此外,《論語》上的“禮”是社會秩序的禮,個人的禮。曾有一個學生給我的信
上稱“南老師”,我對他說,不知道你究竟寫信給誰,因為我的孩子也在教書,也是
“南老師”,你既不照中國禮法稱名,也可照西洋規矩稱“親愛的某某”,只來一個
“南老師”,“南”是姓氏,是通稱;名是特稱。在我們中國的禮貌,有事寫信用通
稱,呼姓是不禮貌的。更滑稽的是他自稱“愚生某某”。這個“愚”,本來是平輩稍
長或長輩自成的謙詞,“愚兄”、“愚叔”、“愚舅”等等。而他來個“愚生”,就
不知道到底誰是誰的學生了。這是一般人看不起中國文化,不加以注意,所發生的許
多問題之一。信不會寫,禮貌不懂,不知道進退應對,不曉得席位尊卑。現代坐沙發,
坐汽車,西方物質文明產品的使用,西方人也還是有西方人的禮貌、西方人的規矩,
尤其學外交的人不能不懂。而現在年輕人常弄錯,所以我們自稱“文章華國,詩禮傳
家。”反省起來,是很難過的,非常沉痛的;為了國家民族,這些地方是要注意的。

    再講到有子的話“禮之用,和為貴。”這等于禮的哲學。禮是干什么的?是中和
作用,說大一點就是和平。這也就是禮的思想。人与人之間會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間
彼此有矛盾;中和這個矛盾,調整這個偏差,就靠禮。那么法律也就是禮的作用,法
律的原則之下,理國乃至辦事的細則,就是禮的作用。假如沒有禮,社會就沒有秩序,
這怎么行?所以人与人之間要禮,事与事之間要禮,而禮的作用,“和為貴”,就是
調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中國文化中稱先王,不是指那一個皇帝是先
王,“先王”這兩個字,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傳統文化”、“中國文化”的意思。所
謂“王者望也”、“王者用也”這些注解以外,我們了解“先王”兩字的精神,就代
表列祖列宗。所以中國文化的先王之道“斯為美矣”,最了不起的,我們人文文化的
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更早。“小大由之”,無論大事小事,都要由禮
的精神來處理,失去了禮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是講相當矛盾的道理。
我們經常看到“矯枉過正”四個字,“枉”是歪了,看見事物歪了,必須要矯正它;
矯正得過分了,又是歪了。換句話說,不是向這邊歪,就是向那邊歪。總之“過正”
就是歪。禮也是這樣,要中和,過分的調節也不好。一個青年一點不懂禮貌固然不對,
但他一天到晚都講禮貌,太多禮了,人家就要誤會他拍馬屁,所以“知和而和”,對
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調整它。但過分的調整就錯了,“不以
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所以禮義的基本精神,是調節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
是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調整。

                   上帝的外婆是誰

    要研究中國文化,孔子所編的《禮記》是不能不看的。它是我國傳統文化初期包
羅万象的著作。以現代學術來講,包括了哲學、政治、軍事、經濟、衛生、醫學等各
方面的學問。當然,是原則,不像現在分得那么細。所以《禮記》這部書,并不是只
講禮貌,我們的禮節禮貌,只是禮的一种表現而已。中國文化的“禮”字,拿西方文
化來講,就是哲學。哲學大致可分兩個范圍,以中國道理來講,一個是形而上的,一
個是形而下的。所謂形而下的,是宇宙万有一切學問,都包括在內;形而上的,在中
國人叫作“道”,在儒家思想叫“天”,“天道”也就是“本体論”。形而下的,在
西方哲學,就是“知識論”、“人生的价值論”。西方哲學大概是這樣分類的。“形
而上”這個名稱,來自《易經》,日本人翻譯希腊哲學時,借用了《易經》上孔子所
說的這個名詞——“形而上者謂之道”。

    什么是“形而上”?就是宇宙來源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男或是先
有女?究竟這個宇宙万有是誰創造的?宗教家說是一位主宰創造的。哲學家就問這個
主宰是哪里來的?創造主宰的又是誰?假使創造主宰的是主宰的媽媽,那么主宰的外
婆又是誰?哲學家是一路追到底的。討論這形而上的道,就是“本体論”。“形而下”
是講宇宙万有形成以后的各种現象和各种知識。西方“本体論”的探討,最早發源于
希腊,也已經兩三千年了。當時大概又分作兩派,一派是唯物思想,一派是唯心思想。
這個唯心与中國固有文化所講的唯心,又不相同。講到哲學,這個基本上的思想來源
問題,首先要認識清楚,以免混淆。

    后來哲學家認為:人為什么會知道宇宙的來源?是靠知識來的,靠思想來的,那
么,思想的本身是不是靠得住?就先要研究了。于是產生了知識論。假使思想的本身
都靠不住,那么用思想所了解的“宇宙的本來”,也是不完整的。這就是哲學的范圍
了。一直經歷了上下几千年的這一學術,中國人根据日本人的翻譯,叫它為“哲學”。

    另外一部分是“人生哲學”——研究人的价值問題。

    在西方哲學家看來,中國人沒有哲學,至少過去中國沒有像西方人一樣,追究宇
宙的本体。像我們現在看到的,西方文化這個系統是很嚴謹的,他們的哲學思想最初
是宗教,宗教只教人信,而且是專制強權,絕不容許你怀疑。你想知道上帝怎么來的,
但是你不能問,只要“信”就得救。哲學家說,你要我信可以,不過你要把那個幕拉
開給我看看,我看到了以后,絕對信!這是哲學精神。

    后來,因為哲學的發展,又形成了科學,科學家更進一步說,光看一下還是不行,
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确有這個東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學,而科學,是今日西方
文化發展的步驟。

    中國人真的沒有哲學嗎?有!所有哲學是“人生哲學”。只講作人倫理的道德,
講作人應該怎樣。西方人認為我們沒有哲學,過去我國的一些學者也跟著人家這樣講,
是不對的。事實上,中國哲學思想,都包括在《禮記》、《易經》等書里面,而且最
多了,不過須要大家努力整理。我國學者,在這几十年來,所整理出來的哲學思想,
還是不夠的,太不夠了!而且有所偏。這還要我們自己溫故知新,多向這方面努力。

    現在,我們講的重點:“禮”不光是禮貌、禮節,而且包括了形而上的哲學,和
形而下人生上的一切運用。因此,下面就接到這一節了。

                   《三國演義》的幕后功勞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复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
    失其親,亦可宗也。

    “信近于義,言可复也。”為什么中國文化提倡“仁、義、禮、智、信”?“信”
有什么好處?為什么教人建立“信”?因“信近于義”,義者相宜也。這“義”字上
表現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我們要注意“仁義”兩字,“仁”字,凡是博愛、慈愛都叫
“仁”,世界各國文化,都有“仁”的同義字;但中國的“義”字,英文、法文、德
文,任何一國文字中都沒有同義的字。只有中國文化中才有的。這個“義”字,有兩
個解釋,儒家孔門的解釋講:“義者宜也”。恰到好處謂之宜,就是禮的中和作用,
如“時宜”就是這個意思。另外一個解釋,就是墨子的精神——“俠義”,所謂“路
見不平,拔刀相助”。中國人有這個性格,為朋友可以賣命,我們中國人這种性格,
有時候比儒家的影響還要大,為了朋友,認為這條命該送給你,沒有關系,幫你的忙
給了你,其他民族也有這种精神,可是沒有這种定義。我們有這种文化,而且過去中
下層社會普遍存在。這很重要,尤其一個國家在變亂的時候更明顯,在抗戰期間就看
到,老百姓為國家民族犧牲的精神,非常偉大,就是中國文化的表現。有人說這是儒
家孔孟思想影響的,并不盡然,其實是《三國演義》等等几部小說教出來的。所以中
華民族能夠有忠義之气,這是我們民族的特性,特別的長處,所以我們負責教育的,
要留意這類問題。

    這里“信近于義”的“義”,与墨子的“義”字,有相同之處。人為什么守信?
答應的話,一定做到。所以我們歷史上有著名“季布一諾千金”的故事。《論語》中
的子路也是這樣的人。“言可复也”,守信的人,不可講空話,因為“言可复也”,
講了話必須恢复。什么是“恢复”?就是講了的話要“兌現”。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禮貌的當中要恭敬。所謂恭,就是內心對事情的庄重
認真,并不是看見人敬禮就是恭;雖然不敬禮,當朋友有困難的時候,那种無限關心
的神態,不說出來就知道。所以人恭敬不恭敬,表面態度雖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內心
的事。因此恭敬就是禮。人与人為什么要恭敬?“遠恥辱也”,免得招來無謂的恥辱。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因就是動机,中國文化:親親、仁民、愛物。“因不失
其親”,意思是人絕對無私是做不到的。(這個問題,將來會討論到,中國文化中兩
個觀念是由道家出來的,一個是大公無私,一個是絕對自私,兩种极端思想,對我們
而言都做不到的。而儒家則主張有限的自私。)舉個例子,如果大家沒有衣服穿,我
弄到了一件,先給我的父親穿,父親穿了給我穿,等自己多一件時,再給別人穿。助
人的心行,由近而遠,漸漸擴及他人。“亦可宗”,像這個樣子,也可以宗仰。

    這些都是講做學問的態度。然后再引用孔子的話: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說明學問的道理,并不是只讀死書,而是注重現實人生中的作人處世。孔子說生
活不要太奢侈,“食無求飽”,尤其在艱難困苦中,不要有過分的、滿足奢侈的要求。
与《鄉党篇》孔子自己生活的態度、作人的標准是相通的。“居無求安”,住的地方,
只要适當,能安貧樂道,不要貪求過分的安逸,貪求過分的享受。這兩句話的意義,
是不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而重視精神生命的升華。“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
責任、一切應該做的事,要敏捷——馬上做。“慎于言”,不能亂說話。“就有道而
正焉”,這個“道”就是指學問、修養。那么哪里叫“有道”呢?古人的書本,書本
上就是“有道”,從書本上去修正作人做事的道理,這個樣子就叫作好學。可見《學
而》一篇,并不是說讀書就是學問,前后好几處,都是這樣証明的。

                       多才多藝的子貢

    接下來講子貢。我們特別留心這個人,上面也曾提到過,子貢在孔門弟子中,不
但是學問家,也是外交家、政治家,以現代觀念來講,也是工商界的鉅子。

    讀司馬遷的《史記》,就可以看見一篇東西——《貨殖列傳》,《史記》這部書,
在中國歷史文化上,有了不起的价值。《貨殖列傳》就是講商業家,講社會工商經濟
發展的情形。中國文化在過去始終是輕商的,所謂士、農、工、商,商人的階級,列
在四民之末,為社會所輕視,而司馬遷特別提出商來,寫了這篇創作。以后中國的歷
史,才有《貨殖列傳》的精神,順便也記載一般經商者的事。司馬遷當時寫《貨殖列
傳》的動机,是認為工商社會的發展,是關系國家政治的命脈,不能不注意,可是當
時不能如此明顯提倡,所以他寫了《貨殖列傳》。其中還包涵許多褒貶的微詞。

    司馬遷有很多東西是創作,像他又寫了《游俠列傳》。在過去,人們認為游俠這
一批人,作奸犯科——“老子拳頭大”,就是那么回事。司馬遷卻特別寫了《游俠列
傳》,他認為這些人在社會落伍的時候、動亂的時候,道德、道理、人情、法律都沒
有辦法的時候,只有“老子拳頭大!”一伸胳膊則沒有事了,才可解決問題,所以他
覺得這种精神,非常可取,就寫了《游俠列傳》。

    《史記》這部書,研究起來很有趣,中國文化的許多精神,司馬遷都在《史記》
上點出來了。

    我們講子貢,牽涉到《史記》,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特別提到子貢這個人,
非常了不起,乃至強調地說,孔子的學說思想,后來能夠流傳下來,端賴他的出力。

    現在講到學問的修養,提到子貢一段非常重要的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其斯之謂与!子曰:賜也,始可与言詩已矣!告諸往而
    知來者。

    這一段很值得注意的。以前一直講學問,這一段則是描寫有一天子貢問孔子的故
事。有如電視上的一個短劇。

    子貢說,老師!人窮了,倒楣了,還是不諂媚,不拍馬屁,不低頭;發財了,得
意了,還能夠對人不驕傲,何如?這個“何如?”若演起戲來,導演一定教演員作得
意狀。子貢這個時候,似乎認為自己學問修養做到這個地步已經很不錯,很有心得了,
心里在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師的欣賞,給一個一百分,至少九十分,所以他這“何如”
用白話來說是:“老師!你看看我怎么樣?”那种自肯的味道,完全在這“何如”兩
個字上表現出來了。

    我們都常听說“得意忘形”,但是,据我個人几十年的人生經驗,還要再加上一
句話——“失意忘形”。有人本來蠻好的,當他發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很
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連人也不愿見,一副討厭相,自卑感,
种种的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体會到孟子講的:“富貴不
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個人做學問,只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一句話
——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無論怎么樣得意也是
那個樣子,失意也是那個樣子,到沒有衣服穿,餓肚子仍是那個樣子,這是最高修養,
達到這步修養太難了。所以子貢講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确是不容易,很難得。
可是孔子并沒有給他九十分,只是“可也”而已。下面還有一個“但是”,但是什么?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你做到窮了,失意了不向人低頭,不拍馬屁,認為
自己就是那么大,看不起人,其實滿肚子的不夠;或者你覺得某人好,自己差了,這
樣還是有一种与人比較的心理,敵視心理,所以修養還是不夠的。同樣的道理,你到
了富而不驕,待人以禮,因為你覺得自己有錢有地位,非得以這种態度待人不可,這
也不對,仍舊有优越感。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環境中,就
是那么平實,那么平凡,才是對的。所以孔子告訴子貢,像你所說的那樣,只是及格
而已,還應該進一步,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安貧樂道。安貧就非常難,孔子
在下面就有“君子,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的話。所以有些朋友很
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時常常問起:“你看我這個人怎么樣?”我說:“我個人不完
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過有一點苟求清高。”一個人是應該清高的,但有人是苟
求清高,或者為了標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犧牲。那就大可不必,這就不平凡,
不平凡不是真涵養的精神。因此孔子告訴子貢,要安貧樂道,要平實,他說僅是做到
不驕傲,不算好,還要進一步做到好禮,尊重別人和愛人。

    富而好禮的方面,我們与工商界人士接触就看得出來,社會上的有錢人,有的非
常討厭,不學無術,一開口庸俗不堪,所以富有不一定好禮。好禮不一定僅僅講禮貌,
而是在學問作人各方面隨時虛心求進。假如一個真正富有的人,能夠不斷追求學問,
不斷講究作人做事的道理,實在了不起。有的人事業成功了以后,往往親朋間脫离了
關系,這是遺憾的事。

    講到這里,再看下去,知道子貢是服了老師,孔子是了不起的,所以子貢提出了
一句話來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与!”這個詩是古代的詩,
誰作的呢?前輩古人作的,當時流傳很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八個字是引
用古詩里的原句。這詩是講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蓮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塊石頭,
買來以后,先將它剖開,里面也許能有几百個戒指面,也許只有十個八個也說不定。
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鋸子弄開石頭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銼子把石頭的部
分銼去,就是第二步手術叫磋;玉磋出來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
雞心型、手鐲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這玉發出美麗奪
目的光彩來,就是磨。切、磋、琢、磨,這就是譬喻教育。一個人天生下來,要接受
教育,要慢慢從人生的經驗中,体會過來,學問進一步,工夫就越細,越到了后來,
學問就越難,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与!”這句話大有推崇孔子的意
思,好像說:“做學問還要像玉一樣地切磋琢磨,我懂了。”那么孔子答复他了,子
曰:“賜也,始可与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賜是子貢的名字,孔子說你懂得
這個道理,現在可以開始讀書了,也可以開始讀詩了,因為我剛剛提示了你一個道理,
你自己就能夠另外推演出別的道理來。這表示了一個人的天分高,拿現在的教育來說,
是教了一個原則,其他就可以自己類推了。

                           詩的人生

    不過這句話研究起來有一個問題,是詩的問題。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在文學的境
界上,有一個演變發展的程序,大体的情形,是所謂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小
說,到了清朝,我認為是對聯,尤其像中興名將曾國藩、左宗棠這班人把對聯發展到
了最高點。我們中國几千年文學形態的演變,大概是如此。

    今天中午有位學者,談到很多人寫作的東西,他說過去看了一些作品,馬馬虎虎
過得去,還不注意。現在看一些作品可難了。他這話是真的。有些人有文學家的天才,
隨便寫几句,從筆調上一看,就知道他在文學上一定會有成就;也有的人力學一輩子,
也不能變成文學家。雖然寫文章寫得蠻好,但是他到不了那個程度,怎么下工夫都無
法突破他們自己的那一個极限,他的文章始終只是一個科學家的文章。所以看科學的
書,沒有辦法看得有趣味。我曾經對學生說,你教化學的,如配合文學手法來教,會
比較成功。科學本身很枯燥,所以最好把它講得有趣味,比如對一個公式,先不要講
公式,講別的有趣的;最后再說明這個有趣的事,跟某一公式的原理是一樣的,听的
人就可以貫通。結果有几個學生用這個方法教,的确很成功。但現在中國文學正在劇
變當中,還找不出一個法則來。

    至于詩,過去我們讀書,沒有人不是在小學(不是現代的小學)就開始學詩的。
每一個人都會作詩,不過是不是一個詩人,是另一個問題。有人問為什么我們對詩的
教育這樣重視,這是個大問題。下面第二篇《為政》里就有一個要點,說明這個道理。
一般人通常認為,作詩就是無病呻吟,變成詩匠。從前也有人打趣這种詩,所謂“關
門閉戶掩柴扉”,關門就是閉戶,閉戶也是關門,掩柴扉還是關門。平仄很對,韻腳
也對,但是把它湊攏來,一點道理都沒有。這就是無病呻吟,這樣的文學,實在有問
題,都變成“關門閉戶掩柴扉”了。過去還有一個笑話,在几十年前,有一种所謂
“廁所文學”。在江南一帶,像茶館等公共場所的牆上,亂七八糟的字句,寫得很多。
這些字句,無以名之,有人就稱它為“廁所文學”。有人看了這些文字,實在看不下
去了,也寫了一首詩,這首詩也代表了中國文化中文學的末流。原句是:“從來未識
詩人面,今識詩人丈八長,不是詩人長丈八,如何放屁在高牆?”這是當時批評“廁
所文學”的滑稽之作,像這類衰敗的情形,我們現在看來很平常,但當時卻很嚴重。
所以當年國父不得不提倡革命。那時文學、文化的問題,是非常嚴重。那些無病呻吟
的詩,衰敗的東西太多了!像這一類含義的笑話,實在太多。所以后來“五四運動”
的時候,要打倒舊文化,固然打錯了,可是這個錯誤的實在,也不能完全由當時動手
打的人擔負起來。這個錯誤是在那個時代,歷史的包袱給他們的壓力而造成的。

    這里孔子對子貢說的話,點出了“詩”的道理是什么,作詩學詩的人,并不光是
想當一個詩人,否則當詩人就要被罵“如何放屁在高牆”。所以詩的目的,并不是專
搞文學,其中所含的道理非常重要。關于詩的文化,孔子在下一篇說了,在這里他告
訴子貢,讀了詩,并不是教你變成一個酸溜溜的書呆子,一定要“告諸往而知來者”。
豈但作詩,我們讀歷史也是一樣,我們為什么讀歷史?現在大學里的歷史系、歷史研
究所的研讀歷史,雖然拿到好成績,但對作人做事,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們中國人過
去讀歷史,主張要學以致用,它的精神就是“告諸往而知來者”,懂了過去就要知道
未來,這也就是詩的精神。

    到了最后,是這一篇的結論了。大家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來,《論語》第一篇《學
而》篇的開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
君子乎?”你看這一篇文章又是怎么作結論?恰恰好頭尾相顧。最后一句怎么說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是《學而》這一篇的精神所系。他說一個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
了解別人。這就歸結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概人們都有的一個通
病,就是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們說錯一句話,臉紅了;但三秒鐘以后,臉不紅
了,自己馬上在心里頭找出很多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完全對,再過個
把鐘頭,越看自己越對。人,就是這樣,所以人總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對于自己是
不是了解別人這個問題,就不去考慮了。所以《學而》這一篇的宗旨,最后的一點,
以本篇第一節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重點。這個結論的重點就是你為什
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別人。于是這一篇作學
問的目的,到這里得到結論,整個結束。

中文圖書(SD)掃校 下一篇 回目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3-9 17:13: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我刚买了南老的论语别裁,正在潜心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3-9 19:58:38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3-17 19:53:35 | 只看该作者
两年前买过,匆匆看了一遍,但现在都没什么印象了。
有空要再看一遍,确实不错。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7:34 , Processed in 0.08387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