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27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儒家的道德意识——季谦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4 23:4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儒家的道德意识
——己丑年八月王财贵教授讲于庐山东林寺
我很喜欢听到有人鼓掌,因为这代表我讲的很好,虽然还没有开始讲。(先生笑、众鼓掌)不只是我喜欢听到鼓掌,我知道大家也很喜欢鼓掌,代表你听得很高兴,听得高兴就代表听的效果更好,所以为了自己也要常常鼓掌。(先生笑、众鼓掌)
因为这次在课程上公布说要讲《论语》,所以我看到有很多的朋友都准备了《论语》的课本。一部《论语》四百九十八章,要讲哪一章呢?除非说像上课一样要从第一章一直讲下去,要么就分类的讲。讲《论语》大概就这两种方式。有些人讲《论语》,就把《论语》的篇章分类,论人、论孝、论忠、论学、论政、论交友等等,不过分类要重新编订。但是我们短期的几场讲座也不能动这么大的手脚,其实也讲不完。如果我这几次讲座的内容有牵扯到《论语》的地方,我都没有预先整理,随时需要随时提到某些章节。因此,我就没有用课本。因为提到哪一个章节这是很随意的,或者说它是变动的,或许从这一篇提到那一篇,或许引用全文,或许节录它的一两句话,因此,就很难用到课本,我自己也没用课本,那大家课本带来了也用不上。不过我相信大家对《论语》这本书应该有相当的熟练,甚至对于儒家一些基本的文句也应当很熟悉,我们随时讲到也应该没问题。假如是比较偏僻的章节我们就再加以详细的解说,如果是一般常用的章节,大家很熟悉,一引用到大家不感到陌生才对。所以很抱歉,没有时间跟大家翻阅课本,因为不是按照《论语》的章节一章一章说的。
今天的题目是讲儒家的基本精神,儒家的基本义理。这个题目可以叫做“儒家的道德意识”。意识就是意识形态,但是跟意识形态的内容不大一样。那什么叫意识呢?意就是我们的心意,识就是我们的认识。那么意从哪里来呢?意从起心动念中来,所谓意念意念嘛。所以心起的念就是意。有了意,自己对意、对起心动念有了察觉,有所认识,这样叫做意识。意识就是我们对人生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是普通的认识,不是我们认识山川草木的这种认识,也不是认识到我心中有喜怒哀乐情绪的认识,也不是外在知识的认识,而是内在的认识。这种内在的认识也不是心理学层面的认识,它是更深一层的认识,这一层的认识可以说是人类心灵基本的活动,让我们有所察觉,有所认识,这样叫做意识。我们在生活当中内心里面会生起很多的意念,那么这个意念有更原始的,更深度的,或者说对人生有更原则性把握的,乃至于它对于人生起一个指导性作用的意念,这样叫做意识。这样讲不大容易了解,我们举例来说,所有的指导人生方向的学问都来自于一种意识,这个意识越有原则性基础性,就代表他对人生的体会越深刻,对人生的体会越深刻,所起的对人生生命方向的指导就会形成一种教导。所以所有的对人生的教导都发自于一种意识,这个意识或许是自己生起的,有了这种意识就有了对人生的基本看法,这就会造成人的一种人生观,一种世界观,一种宇宙观。有了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这个人的人生就会接受这种观念的指导,这个叫做意识。所以不管是自我生起一个意识,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认识,还是有一些智慧特别高超的人对人生有特别深刻的反省,对人生有一些原则性的把握,这种原则性深度性的把握不是这个有智慧的人特别有的,其实是每一个人也都会有,只不过有些人不能了解的那么深刻,这个有智慧的人把人生看透了,看到很基本的地方,于是他提出来,或者说他以自己的生命去实践,依照他的意识指导他的人生去做工夫去实践,结果改善了他的人生。有这样的人提出来一些见解,他的生命表现对这个意识的向往转化,于是就对一般人产生启发的作用。因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这么了解人生,只是一般人了解的没这么深刻,有某些人了解的这么深刻罢了。说出来了做出来了,其它人内心里面内心深处也应该有这样的见解,现在接受启发了,果然发现自己的生命有这些见解,他也会对自己的生命有这种意识。那个有智慧的人他就成为一个教导者,其它人就受他的启发,就形成一个教化的系统。一个教化的系统他之所以要这么教化,要这么教导人,其实是这个有智慧的人他体会到人生很深处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他心中产生,他察觉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于是他的人生就有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其实也是所有人类共同的方向,他就形成一个教化的系统,这个教化的系统简称为教,这个有智能的人就被称为圣人。教就是这样产生的,是对人的生命有一个深度的认识觉醒,然后形成一个生命的方向,让我们的生命依照这个方向前进,来改善来完成他对生命的见解,大家都这样做就形成一个教化系统。
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佛教,佛教的起源也是对人生有一种很深刻的体会,也就是说对人生有一种意识。这种意识不同于其它的教导,是佛教特别有的一种基本观念,于是佛教就有他的一个特色,跟别的宗教、别的教导不一样。世界上每一个教导不管是宗教的,还是哲学的,如果他不一样的话,我们就应该追寻到他们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才能够对这种教导了解得更深刻,了解到它的本质,而且才能够分辨出为什么这些都是教导,或者有人说这些都是劝人为善,都是在指点人生的方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系统,那么多的教?如果不能够追寻到他最基本的意识,对这个教的了解不是那么很清楚,对其他的教的分辨也是模糊的。我们既然信一个教,我们要了解人间所有的教化,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了解他的基本意识,就是知道他从哪里来,也知道他走到哪里,最后知道他对人生有多少贡献,然后才知道自己要尊信哪一种教化。
刚才说佛教是一个很特别的教,我先不用宗教这个词语,因为佛教确实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很难把握的,很难完全了解的一个教导。假如说佛教是宗教,这个宗教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一般人听到宗教会用狭义的眼光去了解,其实宗教也有广义的意思。如果用狭义的去了解,最能代表狭义的是西方的一神教,那是狭义宗教的意思。就是有一个宗要你去归宗,这就叫宗,依宗来起教,叫宗教。人生有一个宗旨,有一个目的,那个人生宗旨目的就叫宗。要教导人向着这个宗旨目的去走,他必定有一些教导,这些教导就叫做教,合起来叫做宗教。如果只是这样讲,它是广义的意思,就是人生有一个理想,有一个目的作为人生向往的最高点,这叫归宗。人生归宗于某个理想,要走向那个理想必定要开出一些教导,让众生依着这些教导,走向这个宗,这样叫宗教,这是广义的意思。那么这个宗教,如果它的宗所定的目标是只有一个人能了解,他所说的教虽然众人都可以依照这个教来走,以教来定这个宗,或者依宗起教,以教定宗。这个宗只有一个人了解,一般人是不能了解的,因为他的程度太差,不能了解这个宗,他必须依照这个有智慧者的启示,这样子这些众人凡夫就依照着这个有智慧的人的教导而做,像这样子这个有智慧的人就是教主了。那么众人依照这个有智慧的教主而作,不是他心中自己明明白白的,这样就容易变成狭义的宗教,所以狭义的宗教就是有教主,有教徒,教主是明白的,教徒是不明白的。因为他不明白,所以他要崇拜这个教主。于是就有许多的教仪有许多的仪式,必须时常配备许多的教所。有教徒,有教仪,有教所,有教众,这样就形成狭义的宗教。那么广义的宗教就是人生要有个理想,提出理想的人,也可以说他是教主,但是这个教主不是被众人所崇拜,而是说众人也可以跟教主一样,或者说当下可以体贴教主的心灵,他的修行路程是明白的,这样子就减弱了宗教崇拜的气氛,但是还可以成为宗教,因为他有宗有教,叫依宗起教以教定宗。佛教两方面都可以说,佛教我们看到他有狭义的宗教一面,也可以看到他有广义的宗教的一面。好了,顺便讲到宗教的意义。宗教的意义也是跟刚才所说的意识有关联。往往根据对人生的基本意识形成了他的宗,他的人生的归向所在。
佛教最基本的意识,对人生最基本的看法叫“苦业意识”。这是新儒家牟宗三先生归结出来的。佛教的意识是“苦业意识”。“苦”跟“业”叫“苦业”。释迦牟尼佛最先开始出家,是由于他深切的看到人生的痛苦,最后了解到人生的苦是由于“业”,由于造“业”而来,这两个合起来叫“苦业”。
比较直接表现苦业意识的就在《杂阿含经》里面。《杂阿含经》的第一段,我们也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悟道以后跟比丘说法的第一次上课,也可以说代表释迦牟尼佛心中盘旋不去念兹在兹的一个意识,他告诉弟子人生是苦。释迦牟尼佛第一次说法“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以下再讲“声、香、味、触、法,亦作如是观。”“当观色无常”,这是释迦牟尼佛开口说法的第一句。“应当观”这个“观”是“正观”,非常清楚的,非常确实的观察,或是认识。“色”是无常的,所谓“色”就是“声、香、味、触”,“色”是无常的,所以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这叫做正确的观法。正观者喜贪尽,既然是“色”无常,山河大地,草木鸟兽,我们日常所应用的,所有的日常用品,乃至我们的色身都是无常,所以“如是观者,则为正观”。如果这样正观则“喜贪尽”,你就不会去喜好,就不会去贪求,“喜、贪”就没有了。“喜贪尽者,说心解脱”,什么叫解脱?就是对于有色的世界不喜不贪,这样叫做解脱。这是佛教的第一义,这是最重要的意义,这是释迦牟尼佛最基本的教导,来自于对世界“无常”的体会。“无常”进一步再说“无常即苦”,“无常”就是“苦”,这个世界为什么叫做“苦海”?并不是我们生活上遇到很多的苦难,所以叫“苦”,叫做“苦海”。你就是生活上有一些快乐,这个生活还是苦,为什么?因为苦不是由我们心理上的喜、怒、哀、乐感受而已。用什么来规定“苦”呢?用“无常”来规定“苦”。所以凡是“无常”,皆是“苦”。你就是乐还是无常,你能常乐吗?此谓是成佛,常乐我净。要不然你怎么常乐呢?你不能常乐,这个乐就是虚假,所以是无常。无常而虚假,人生一切如幻,你的乐在哪里呢?所以“无常即苦,苦即非我”,苦就不是你自己。
在主观上,世界不是你自己的。在客观上,世界也没恒常性,它也没有自我。所以世界是空,所以非我,所以无我,就不是我,没有一个自我,所以“无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既然是“非我”,既然不是我,就不是我所能拥有,所以“非我者即非我所”。你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所以人生的意义只是一个苦。为什么人生会有这么多苦呢?释迦牟尼佛追溯到人生苦的根源,追溯到十二个歩棸,一直追到“无明”,人生的苦由“无明”而来。“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优、悲、恼苦。”(先生背得很快)人生为什么是苦?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你有生命,你没有生命就没有苦了。你为什么有生命?因为你拥有,你为什么拥有?很简单,因为你从“无明”而来。“无明”而来,一步一步的“无明”,“缘无明”就有“行”,“ 缘行”就有“识”,“缘识”就有“名色”,“缘名色”,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追下来就是业,就是“造业”。“造业”就是苦的集合,叫“苦集业”。苦的集合成为生命,人的生命是一大苦,世界是一大苦,一大苦聚,大苦的集合。对于一大苦聚你还留恋什么呢?所以要归于集灭,归于集灭是有方法的,这个方法叫做道,所以叫做“苦集灭道”。为什么佛有这个道?为什么这个路可以走?为什么佛开出一个教化,开出一条路就可以走?佛开出的教化,开出的道的作用目的是达到“灭”。为什么作用目的是灭?就是对于人生的“苦”跟“业”的意识,这个意识叫“苦业意识”。这个意识是所有其它的教导,其它的学问,或哲学家,其它的宗教家所没有的,所不一样的,所以佛教成为独树一帜的智慧。因为“苦业”确实是人生一大迷惑,确实是一大染污,一切都是由“无明”而来。由“无明”而来,修行工夫叫“解脱”。这是他由一个意识形成一个教,如果不能深透这个意识,就不能了解这个教。所以佛才用三个把握佛教的要领来教导后代的弟子,不可以丧失这三个要领。这三个要领起因也在于“苦业意识”,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以说 “无常即苦,苦即非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最后的目的是“涅盘寂静”,就是要看透无常,回归清净,这是佛的意识。
另外,我们也说有别的宗教,尤其像西方的宗教,一个很大的教派。西方的宗教所以成立好像也很有道理,为什么?因为他也起因于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深度认识,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呢?牟宗三先生就把它归纳为“怖立意识”。“怖”就是恐怖,“立”就是站立,发抖。恐怖而发抖的意识就叫“怖立意识”。他起源于对人生的一种恐怖发抖,为什么会恐怖发抖呢?恐怖感跟释迦牟尼佛的苦业感是不大一样的。人生为什么会有恐怖感?因为人生是很渺小的,这在所有人类最初的阶段都曾经会有这种意识;为什么人生会感到很渺小呢?我们生活很顺利的时候,不会这样感觉。但是遇到生活的挫折的时候,比如说遇到暴风暴雨的时候,你会感到人生的渺小,乃至于在生死关头你也会感觉到人生的渺小。除了人生之外好像有更高明的存在,这个更高明的存在好像在监控着人间。所有的人类最初时期,往往都会有这种意识,西方人把这种意识渐渐的提炼,把这种意识一直往前发展,一直的提炼一直的提炼,一直提炼出一神教。其它民族包括中国人,对于人生的渺小,对于人生之外是否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就使人往往有一种恐怖感,有一种敬畏感,就会使人非常的恭敬。这种敬畏感停留在比较直接的粗浅的阶段,于是就认为各方面都有神。比如说遇到大风你怎么解释大风呢?大风对人类起到很大的伤害,人类没有办法抗拒,就认为风的背后有个神在主导,然后就有雨神、雷神,什么都有神,这就叫“多神论”。人类各民族最初期文明还没有发展的时候,大概都是“多神论”。人类确实能够感受到人生的渺小,特别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尤其明显。但是“多神论”会让人们感觉到如果多神的话,神的背后会不会还有神呢?谁来统治这些神呢?这个想法是很合理的,既然神统治了人,各种神都统治人间的一块,那么各种神的背后有没有一个统治者呢?就好像人间,一个县上面有一个省,一个省上面有一个中央。我们就依人间的组织,也设想神灵界也有这样的组织,这样的组织越往高位越高,提炼到最后有一个最高的统治者存在,那是超越人生的,超越于现实世界的,乃至于他是世界的源头,世界由他创造的,于是到最后就只有一个神,不必有其他的神,因为这个神是万能的,他管一切,一个神就管一切。这就是“多神论”的提炼,提炼到最后是“一神论”,用“一神论”来解释世界一切的问题。“多神论’是比较粗浅的一种宗教,“一神论”是比较高级的一种宗教。这样,我们就知道西方人为什么看不起东方人的宗教,就是东方人的“多神教”了。乃至于全世界他们都看不起,认为这是魔。
照哲学来看,“唯一真神”这一种想法是比“许多神”这种想法高明,为什么会有神来管理这个世界呢?原来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世界一切命运都由神来主管。人类要做些什么事情呢?人类只能匍匐在上帝的脚下,只能够祈祷上帝,什么事也不能做,一切的幸福来自神的恩典,人生一切的作为目的就是要荣耀神。这是由于对人生渺小的恐惧必然形成的一种宗教教化。这是一定的,一定会变成这样的教化。不管是那一种“一神教”,既然是一个神,他们的教法都是差不多的,都是祈祷。某一种意识对人生有所启发,他就会形成一种教导。意识不一样,教导也不一样,教导不一样,形成的宗教面貌就不同,对人生的意义,指导也是不同的,整个人生观也就不一样,整个东方西方的人对人生的看法就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来自于对人生基本的反省,对人生基本的了解。
讲了这两种意识我们就比较容易再讲儒家的基本意识在哪里,这样子就可以分辨儒家跟西方宗教的不同,乃至于可以分辨儒家跟佛家的不同。这种不同要从基本意识来看,其它所有方方面面的不同,都是由于基本意识引申出去的,没有很多的不同,只有这一点不同。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儒家的基本意识,我们可以称为“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是世界上少有的,不只是少有,而且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意识也很深刻,凡是意识非常深刻,就说明他的意识达到人生很基本的地方,他必定有一种的普遍性。也就是说人类都会有共同的感受。凡是人类有共同的感受,他必定形成一个大教,必定有很多人跟从这个大教。
刚才说佛教是人类的大教,他必定流传久远,一定是信众广大,为什么?因为人生确实有“苦”有“业”。你不能否认人生的“苦业”。西方的宗教,像基督教,像天主教,回教等一神教,他也必定会拥有很多的信众,而且流传久远。西方人说他们的教是普世的,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要信他们的教,他们的教是教导天下所有人。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因为天下所有的人都应感受到生命的渺小,都应该对于生命之外的大能力有一种敬畏之感。这是很难否认的。你如果不能否认人生是渺小的,那你就要承认这种教是有意义的,而且你还会知道这种教会有很多人去信奉他。除非你超脱了这一种意识,你认为人生不是渺小的,人生是与天地同在,你如果这样认为你就不会去信一神教了。
对于儒家来讲,你要了解儒家也要了解他的基本意识。假如一个人有儒家的基本意识,他就可以走儒家的路。他的意识非常明白,他走的就很坚定,很确实。这一种人他就是一个儒者,一个儒家的信徒。假如对这个基本意识不太了解,那叫做道听途说,他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儒家之徒。对一个意识的清楚把握是信一个教,或者说去走人生的一条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因此现在我们要讲儒家,要了解儒家,我认为首先要了解儒家的基本意识。儒家的基本意识我们称为“道德意识”。什么叫做“道德意识”?“道德”这两个字如果依照他的原始意义,依照他的字面意义来看,也可以简单的讲,叫做行道有德。我们就要问什么是道?道则路也,一条路。什么叫路?本来是我们在生活中从这里到那里,所走的路叫道,现在道德的路是道的引申,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在走路的那个道,而是我们生命要走的路。既然是我们生命要走的路,就有一个理在那里。理就是你对人生之道的了解,了解本身的过程,就有一个理让你遵循。你遵循的理,走的这条路,再引申过去,就是人生这条路的最高目的,人生这条路的最高目的就是道。他是最高目的,你就要走向最高目的,你所走的过程也叫做道。那么人生的最高目的在哪里呢?他在最深远的地方,那是人生之理。人生有了道的认识,你还要以你的生命去实践,去走这一条路。你对道有体会,不仅包括你认识它,而且你还去实践。孔子说“智及之”,你还要“守之”。 “智及之”就是你的智慧可以洞见到道,可以洞见到天地宇宙间最高的真理,人生最高的目的。一“智及之”你的生命就有了方向,这个方向所达到的目标叫“止于至善”。你能够“止于至善”就能够“知止而后有定”,你的人生就有了定向。“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从 “知止而后有定”到“虑而后能得”的“得”就是有得于心。有得于心一方面是他的认识,一方面是“智及之”。你的智慧看到了道德,但是这个道德只是道德的感受。有了感受“知之真切笃行处”,你对人生有了感受就要凭着感受往前走,越往前走就越有所得。意思就是说你的现实生命所作所为都合于道,就叫行道有得,叫“道德”。
“道德”并不是一般人说的做好事,多说好话。“道德”是对于人生之道有清楚的认识,而且念兹在兹,一步一步的修行,渐渐的接近人生的理想,这一个人就是一个有德者,因为他行道有德。
儒家的意识是“道德意识”。“行道有德”这个意识还是一个形势的认识。“行道有德”,每一家都还在说“行道有德”呀?基督教也可以说道,耶稣也可以说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我就是上帝。有真理处就有道路,有道路处你的人生就是真实的人生,所以耶稣说这句话没有错。但是他自己说自己就是道路,就是真理,只是我们信不信就是了。他如果真是“三位一体”的存在,我们对上帝有所信仰的话,那我们就可以说耶稣所说的话是真理,耶稣就是上帝,他可以代表上帝,代表一切。耶稣是真理,既然是真理,那么他也是道路,既然是道路,当然是生命。你要得到永生,必定要遵从这个道理,就是这样说的。基督教也可以说行道有德,因为他们有道。他们依照上帝的意志而行,他们行有所得,所以他们也可以叫道德。佛教也有道德,也可以说成道德,为什么?佛有的道,叫佛道,依照佛道而行必定有得,所以叫做道德。这个道德就成为功德,你有了功夫,对行道有所得就叫功德,所以佛教也可以说成道德。我们刚才说的儒家的道德跟其它道德是不一样的意思。
韩愈有一篇文章叫《原道》,他就指出来说“道与德是虚位,仁与义为定名”。讲道说德是虚的,他只有个位子,只有个形式。凡是教导都指出一个道来作为归宗,一定教导人走向这条道,最后合于道。这个路程就渐渐有所得,就渐渐有道德,这时候道跟德是一个位子。由于道跟德的规定各家不同,所以道跟德的路程是不一样的。儒家有特别的道德的意义跟别的家所说的道德不一样。因为儒家一直用道德这个词语,所以我们一看到道德这两个字往往就会想到儒家的意识。我们说儒家的道德意识不是普通人认识的做好人、做好事、说好话。这不是道德的本意。道德的本意说是行道有德,可你行什么道,或是得什么道,在哪里可以说人意识到这个道德?也就是说如果孔子意识到这个道德,孟子也意识到这个道德,他们以道德来教化人生。我们就要问,你怎么可以说这个道德是人类普遍有的意识?这是比较难说的。如果要讲佛教“苦业”意识是很好说明的,佛教的“苦业”意识很好说明,为什么?因为人的现实真的有很多苦,所以人们一听到“苦业”便很好接受。西方的宗教说“怖立”,人生是渺小的,一定有一个超越的存在来创造世界,来掌管世界,来安排世界的命运。这也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因为人生渺小,每个人都有这个感受。至于儒家的道德是比较令人难以立即接受的。假如一般人接受了,他也是基于人类内心的深处,本来就有道德意识。只是对这个道德意识为什么有,他比较没有清楚的感受。
人到底有没有道德意识,或者说道德到底是不是人类最基本所在,或者说道德在人生当中,我们以下说明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孔子的教导以“仁”,一个“人”两个“二”的那个“仁”做教导。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仁德”,对“仁德”的追求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再进一步说,对“仁德”的追求,或者说对“仁德”的体会是非常明白的,是你坦然明白的,是你当下就可以明白的。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孔子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仁”,一个人想要了解仁,或者说想要成为一个仁者,一个人只要有这样的意识,或者只要有这样子的需求,有这样子的愿望,“我欲仁”,我希望成为一个仁者。“斯仁至矣”,这个人的仁德就到了,到哪里呢?就到你的眼前来,到你的身上来,到你的心里来。“我欲仁,斯仁至矣”就这么简单。“仁远乎哉?”,仁难道很远吗?不远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有的注解家解释“斯仁至矣”那个“至”,用“在”来解释。我对于仁有所追求,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仁者,仁德仁者就在你这里,就在你的生命中,为什么呢?因为仁德不是从外而来,仁德本来就在你的心里面。这样子你想要成为一个仁者,仁德就在你的生命中。在这里孔子就表示了一个意思,人人心中本来就有仁的意识,或者说有仁的愿望,有仁的需求。依照仁德而行,就是所谓的君子。他行之有所得,有某种操守境界,他就是一个贤者。把仁德完全展现,他就是一个圣人。孔子就开出了一个成德之教,这个成德之教是由道德意识开出的。
“我欲仁,斯仁至矣”。每个人要怎么来了解“仁”呢?每个人都必须回归他自己,回归到他自己的内心。他应该会觉醒,他心中是有一个仁德的愿望的。如果这样讲还不能够让一个人醒悟,他自己有仁德,在自己内在的生命里老早存在,你还不能够立即醒悟的话,我们还可以用孟子的解说来解释人本来就有这种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基本的意识。孟子说:“人皆有四端之心”,什么叫“四端之心”?“四”的意思就是从四方面来看,“端”的意思就是从他的表现,“四端之心”就是他心灵的四种表现,这四种心灵就是道德的心灵。他所表现的这四个方面就是道德的表现,叫做“四端”,这样子的心叫做“四端之心”,是心的四端的表现,从“四端之心”的表现来了解心。孟子是从人的表现来说一个人他有道德的心,道德的心就是刚才说的道德意识。他的心灵有这种的想法,那么有着一种的体会。心就代表我们生命的活动,我们生命的活动当中有一种对道德的体会,对道德的向往。对道德的体会,对道德的向往在我们现实生命中有四种表现。所以表现出来的不是心,是情。情者实也,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实实在在被我们所知道。从我们的意识说我们的心灵本来就有这些内容,这些内容一活动,就被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活动分四个方面,人皆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叫做人的“四端之心”。你表现为“恻隐之心”,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同情心,表现为“辞让之心”,表现为“恭敬之心”,表现为“是非之心”。人类为什么会有这四种表现呢?这是很自然的,从这里发现了我们的心。为什么说他很自然呢?孟子有一个比喻,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邀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举这个事例,说明人都有这“四端之心”的表现,都有“恻隐之心”的表现。
比如说有一个人忽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掉到井里了,他心里会有一种触动,他会为之不安。要掉到井里的是一个小孩子,不是他自己,但是那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的时候,你忽然心动了,你为之不安,不忍心。甚至产生出一种想要抢救那个小孩子的行动,这种恻隐之心是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忽然间升起来的。所以我们会不会有道德的意识,道德意识会不会是人类的基本意识,一般来讲是可以辩论的,你可以说你没有。但是孟子举这个例子说,你在一个不经意的情况下,你往往会有,而且一定会有。这就证明了他是我们人类本来的内容,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被引发出来。假如我们人类本来就没有一种恻隐之心,没有一种同情心,你怎么会在忽然之间被引发呢?所以孟子说这种引发“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邀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你对一个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会有一种痛切之感,你不是因为我有痛切之感以后,想要救这个孩子,这个孩子的父母亲会感激我,没有想到这里你就起了“恻隐之心”。“非所以邀誉于乡党朋友也”,也不是你救了这个孩子,我们村庄里面的所有人,都会来赞赏你,你没想到被赞赏就有这个心了。“非恶其声而然也”,更不是这个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他会哇哇大叫,这个声音好难听,我不想听到他大叫了我要把他救起来,也不是因为这样。总之,不是为某种利益,也不是某种不方便,统统没有理由。在一个统统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忽然有了同情之感,请问同情之感从哪里来?
有人说这是因为父母的教导,老师的教导,那时候没有想到父母的教导,老师的教导,当然也没有任何功利的意义。这是没有目的的目的,这是没有条件的条件。你为什么会同情这个孩子?为什么想要救这个孩子?是完全没有条件的。没有条件又有结果,请问这个结果从哪里来?孟子说这个结果就在你心中,你心灵的活动才会产生这种结果。以你的实情,以你所在的表现来说人的心灵。当孟子这样说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否认了。孟子举这个例子是一个永恒的例子,也就是说自从孟子举这个例子之后,大家都认为孟子举这个例子非常切重要点,所以后世人也都经常引用孟子举的这个例子。由于有这样的例子我们才能够真切体会到是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有恻隐的本质所在。只是一个人没有遇到现实情况的触发,没有发生出来,没有发生出来不代表没有。有些人发出的较少,因为他的心灵比较迟钝,必须透过修养才能够渐渐的清明,越清明的人他的这种仁德的表现就越明显。
如果有人说:“我就是没有善心,那你怎么证明我有呢?我就是没有同情心,你怎么证明我有呢?”一个人愣要这么说,孟子也没有办法,孟子就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禽兽也。”所以任何人不能随便说“我没有恻隐之心”,不可以跟圣人随便辩论,你跟圣人辩论往往是输的,圣人没有你那么笨,不要自以为聪明,所以千万不要说我没有,(先生笑)就要说你有。你一说你有,孟子就问:“你的恻隐之心从哪里来?”你什么理由都不能说,只有说:“从我的本性而来。”
孟子从实情说心,从心说我们的性。心是我们意识到的地方,我们的性是意识的根源,有某种意识必定有他的根。这跟佛教的“苦业意识”,跟基督教的“怖立意识”,是不一样的意识,来源不同。佛教的“苦业意识”在我们现实生命中就可以感受到苦,基督教也是,在我们现实生命中也能感受到恐怖。但是儒家的感受不是从现实生命中来,他是从你的心灵中来。这个意识不一样哦!意识的来源不一样哦!从你的心灵中来,是从孟子的理论,他不是直接说我们有“恻隐之心”的本性,本性会发为我们的意识,我们的心,于是我们的心就有了表现,表现出道德的一种感觉,一种行为。孟子不是这样讲的。有人这样讲,这样讲是不大合理的。
谁这样讲呢?《中庸》这样讲。《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的说法很接近基督教。“天命之谓性”,我们的本性是天之所命,是天命。你有的本性是上天给你的,上天给你道德之性。“率性之谓道”,“率”是遵循。你遵循上天给你的本性,就是人生之道。你对上天给你的性并不能完全的遵循,还需要修道,慢慢的修,去做修养做工夫,使你的人生完全合于上天给你的道,这样叫“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一个人要对人生有所体会,有所完成,你要让人生的境界有所提升,你不可以一刻离开你的道。这样,我们的道是上天规定的,上天给予的。这样讲你可以不信。上天在哪里呢?
有些耶稣基督的门徒也有一种疑问,他也可以不信耶稣所说的话。门徒有一次问耶稣说:“你天天给我们讲上帝,请问上帝到底在哪里?我们怎么没有看到?我们怎么可以相信你?”这个问得很好。各位,你如果是耶稣,你传上帝之道,请问,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没有回答好,弟子就走光了。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耶稣毕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立刻就说:“你天天跟我在一起,还没有看到上帝吗?”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信我就是。于是弟子就没话讲,照常跟着他。(先生笑)这叫以不解解之,根本没有解答这个问题,最后就是取一个信。所以耶稣教,一神教,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信。你有了信才有希望,有了信有了希望才会去爱,叫“信望爱”。他不可以以爱为先,人生不能体会爱,人生也不能知道自己有希望,你只能有信才会有希望。这叫宗教的本质。要建立超越的宗教、一神的宗教是不容易的。他里面有个盲点,有一个非理性的存在。那就是,上帝在哪里你都没有看到过,你就信上帝。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第一点就是信,在你还不知道自己以前你就先信吧!如果你不信,你就永远不可能得救,你信了以后才有可能得救。这就是宗教一般的模式,所以刚才说这叫狭义的宗教。
但是《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我们固然也可以这样来怀疑天命在哪里?谁说的?我们的性是天之所命,我们就一定要按照我们的性来做。如果我们不了解天命怎么办?不了解天命我们就没有道了?我就不需要遵照你的教了?所以《中庸》的说法不是最恰当的说法。不过《中庸》再讲下去“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假如我们读到下面这一段,我们就知道《中庸》毕竟跟西方的宗教不一样,他不是完全从上面讲下来,不是从上面压下来,不是说人要做道德,为什么?因为天命给我们道德,我们要遵从天命来行道德。如果这样讲,天命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现在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人生要戒慎恐惧,在你看不到,在你听不到的地方。“莫现乎隐,莫显乎微”,那个听不到看不到的地方是最明白的,最大声的。那个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是什么东西?就是孟子所说的“四端之心”,本在你的人性当中。他内心的呼声本是你道德的一种呼唤,是很大声的,是很明显的。只是你不去深刻的体会他,所以一个君子要“慎其独也”,要非常体会他独至心灵的呼唤。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你一个人知道。人家都没有看到,只有你一个人看到。你内在心灵的一种声音是别人看不到的,只有你自己一个人能看到,能听到。当你看到它听到它的时候,请问你要不要遵从它而行?这就叫戒慎恐惧,这戒慎恐惧就是从心上说的。刚才说“天命之谓性”是从性上说,从性上说就可以通为天命。从天命来说性,从性来说道,从道来说教,这种道德的理论叫从上说下来。你如果从戒慎恐惧,从你的“怵惕,恻隐,羞恶,辞让”之心来体悟我们本身就有道德的能力,这种道德的能力是我们本心就有的。从这里就可以说我们的心,就可以说我们心灵的活动,就有道德的要求,就有道德的自我要求,道德的自我规范。道德的自我要求自我规范这种心从什么地方来?如果要追溯的话他就说是我们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有”这四个字,就可以合成一个字叫“性”,我们的质量,我们的性质。性从哪里来,性不知其由,叫做天性,自然的性。如果非要追溯他的来由就是从天而来,天命之性。从心来说性,从性来说命,从命来说天。这叫从下面说上去。
中国人,中国的儒家说道德意识有两种说法,有两条路。一条是从上面说下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种说法刚才说了,他有模糊的地方,不清楚的地方。哪里不清楚呢?他的根源不清楚,我们可以问为什么你告诉我天命?天命在哪里?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及格的,还好《中庸》不止是这么说,《中庸》的下半段就和于孟子,从心上说。  
每个人要回归自己的动念所在,心灵的动念又有两类。一种是现实的,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自私自利之心,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觉察,一种感受,保护自己。这可以说从自然而来,也可以说是人的性,是人的心灵的一种活动,也可以说是人心灵的一种意识。但是除这意识之外,又有另外一种意识,不是为现实生命发动的一种意识。为现实生命发动的意识是有条件的,你要保护你自己。“食色性也”,这也是性。另外一种性是孟子说的善的性,就是你的道德性。人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从超越性来说现实的人性,就不把人的现实性说成人性。孟子讲人的性善是不能反对的,孟子说:“我是从人的性善这一方面来说人是性善的。”这你还反对什么呢?除非你说:“我没有善的那一面,只有现实的自私自利的这一面,只有恶的这一面。”
荀子讲性恶,不是讲人的本性是恶,是说人有恶的倾向,人的生命有现实性,人的生命有需要,人的生命有需求,有“食色性也”这一种需求。有了这种需求却不知道节制,人与人就会相争斗。有了这种需求,恶就开始表现了。我们人的现实性是中性的,不一定是恶的。但是人的现实性容易引发自私性,有了自私性就引发了人类在现实上的争夺,从争夺说恶。从这里反驳出来说人性是恶。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说人性恶是人人共同的感受,并且这也是一个意识。人的性容易走向恶的感受,请问怎么办?荀子没有说人之性恶,你就应该顺着恶的感受,恶是有道理的。荀子没有这么讲,如果他这样讲就不足以成为一个大家,不足以成为一个儒家之徒,不足以成为孔子之后的两个大家之一。荀子说人之性恶是为了让人们警觉,你不要走向恶,你就要化解你的恶性。荀子说性恶,你就要对之你的恶向,你就要克服住恶,并且把他转化。用什么来转化?用礼教来转化,用法制来转化,因此,荀子才注意礼跟法,注重外在的约束。这是荀子对人性看法必定要走的路,从现实的人性看,人往往会趋向于恶,所以你就要防止他趋向于恶。用什么防止?首先要用礼教来防止,礼教是温和的防止。如果礼教不能防止呢?我们就用法制来防止,法治是强硬的防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比较温和的防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是一种强硬的防止。所以,荀子很接近当代的法治精神,为什么?因为他发现了人之性恶,跟西方人发现人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现实的,是差不多的,所以西方人就比较容易产生法制的观念。
荀子性恶是真理,荀子说性恶也要鼓励我们成圣人。孟子说性善是真理,而且是更加高明的真理。荀子说性恶是人的现实性,是表现在比较粗浅的地方。一个人现实表现很粗浮,就显示出他的性恶了。孟子说性善是在人类非常内在,很深刻的地方,是人的光明之性。从人光明的地方说性善,是不能反对的。从人的现实地方说性恶,也是不能反对的。所以,性善跟性恶同时存在。同时的存在不是两边的存在,是上下的存在。荀子所说的是下层的人性,孟子所说的是超越的人性,是上层的人性。荀子说的现实的人性不能产生道德。荀子的道德从哪里来呢?从古圣先王制定的礼法中来,那是外在的约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23:42:02 | 只看该作者
荀子的理论也有最后的盲点,有他走不通的地方,有他想不通的地方。既然人性是恶的,是很现实的。那么,古圣先王的光明的地方从哪里来?荀子就讲不通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代以来都遵循孟子,不遵循荀子。因为荀子的理论有缺陷。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每个宗教的理论都有缺陷。请问,上帝在哪里?天在那里?这是不通的,不能解的。
孟子的性善没有缺陷,他是直接从人们生命中当下的感受发起的。除非你否认,你有当下的光明的感受,你有当下的同情的感受。用王阳明的说法是:“你当下否认你有良知”。如果你不否认,他就问:“你的感受从哪里来?”一定从我内心中来,从内心中说性,从性说天。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你要尽你的心,才能知道你的性是什么。“知其性,则知天矣”。性从哪里来?一定是自然而来的,本来就是的。从自然、本来就是说天,天并没有什么神秘,天也是由于心,由于性来说的。以心性来说天命,不是以天命来说心性。
要这样子了解才知道儒家教化的根源所在,根源所在就是孟子说的:“人皆有之”。人的善心善性是客观的普遍的。一个人有善心善性的心感,他就有善心善性的感受,固然善心善性的感受都是主观的。每个人的善心都从自己的内心升起,这种升起不是自己私人的一种小情感,他是一个普遍的道理。心就是理,理就有客观性。主观的心产生的认识具有客观性,叫心即理。心就是性,心即理,性就是天,又叫天理。天理在哪里?天理就在人心当中,有人心才有天理。以人心性来规定天命,天道。这叫做“道德的意识”。
从这里建立起儒家的道德理论,是孟子的功劳。孔子的时候并没有建立这套理论,孔子只有如如地表现,随时地表现,在当下表现仁德。孟子对于孔门有功,对于儒家有功。韩愈说:“孟子之功不在禹下”,孟子对于儒家的功劳不在大禹治水之下。没有孟子这套理论的建立,孔门的仁德之教就不能这么清楚的明白。陆象山说:“夫子之道混无隙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孔子以仁来发明,来表现仁德之道,随时表现,当下圆满。就是把天命天德如如地表现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表现在每一件日常的处理当中,在每一件表现当中都处理得恰如其分,这叫做非常的浑然一片,这是圣人的气象。“夫子以仁发明斯道,混无隙缝”。孟子把夫子的仁德之教十字打开,有纵贯的开启,有横面的的开启。纵贯的开启就是“尽其心者,知其性矣,知其性,则知天矣”。从心说性,从性说天。有了“四端之心”的开展,善性的开展之后,有了无穷的开展。从一个人的仁德之心,从一个人的道德意识,展现出他的人品,展现出他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不只是他自己的行为,假如他自己对道有体会,对道有所得,叫内圣。道德必定关切到世界、关切到自己的家庭、关切到国家、民族、乃至关切到整个宇宙。道德心含量无穷,道德的开展是无可限量,这叫做横面得推扩,这叫做扩充,内圣一定展现为外王。外王是何等广大的事业,但是他是内圣所必然的要求。从来没有一个有德者说:“我只要修养我自己就好了”,这样不能成为一个有德者,内圣必然开为外王,内圣开为外王是横面的展开。有纵贯的展开,有横面的展开叫做“十字打开”。孟子把道德之教十字打开,他的核心点就是道德的意识,对于道德的亲身体会。有了道德的体会就会上下打开,十字打通,左右横贯,(无远忽近)。整个人生就有了真实的,可靠的方向可以走。这个方向是光明的方向,这个方向每一步都是切切实实,坦荡明白。
每一个人依照自己切实坦然的道德意识而行,你就是一个君子。行之有所得,就是一个贤者。完全展现内圣外王所有的内涵,就是一个圣人。他的起因就是你那么一点点意识,这个意识不是现实的意识,是超越的意识,这个意识直通于天德,这样就完成儒家的道德学说。这又不只是学说而已,是每个人当下的体会,在自己的心中就会升起一种对自己鼓舞的力量。即知即行,不行就是不知,良知就是良能,你的知就产生了动能。道德意识不只是有一种了解上的体会,还有一种实践上的动力,这就是道德的本性,这样子我们才可以了解什么叫做儒家。从道德意识去检验所有儒家的文章,检验孔子的每一句话。我们将会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是从道德的意识发出来。虽然孔子没有讲出来,但孔子的心灵对道德的意识是深切广大,是与生命合为一体。他所有的言论,所有的行动都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读《论语》就要这么读。
“学而时习之”也是因为一种对人性光明的向往,才会“学而时习之”。这种光明的向往是人类最基本的,是我们本来就有的意识,才能够“不亦说乎”。与人的相处,我们最安慰最喜悦的是“有朋自远方来”。我跟对方都有这一种意识,都是向往这种意识,都是有道德追求的人,于是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故君子慎其独也。”道德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既然人不知,你为什么还要为自己发愁呢?你还要为自己发闷呢?这都是自己的事,所有的德性都归于自己,不但归于自己还要“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出去自己就是无限。任何一个章节都要以道德的意识来了解他,这叫做了解全体,才能了解部分。了解义理才能了解训诂,了解文意。有一种说法是从文意一直开始追寻,开始去了解,一直到他所要表现的意义。另外一种说法是,你有了最深的见解,才可以慢慢地了解文章的最深意义,其它的教导统统一样。以后遇到任何一种教导,任何一种哲学,都要先问他:“你的基本意识在哪里?”从基本意识出发就可以开出一个教。从基本意识来体会这种教,来体验这种教的说法叫“法印”。合乎这种教的基本意识,就是这个教,不合的就是违反这种教。
所以,你可以用道德的意识来检验中国所有的儒者。从先秦儒者,到宋明儒者,一直到今天的新儒家。你就看他是不是基于道德意识的出发,如果是那么他就是儒家,如果不是,他就是不合格的。
今天我就以一种综合的方式讲一种综合的原点。我讲的东西不多,但是大家可以放视到一切的理论,一切的行动上。“一即一切,一切就是一”。放之则归于六海,卷之则归于命。一定要收放自如,这样才能够了解一个学派,了解一个教。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长久鼓掌)
(广毅班 尹清召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05 , Processed in 0.09431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