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理念] 男孩节节败退是一场教育危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3 10:3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柳虹的儿子小弟刚刚上小学,小家伙从小就聪明伶俐,深得家人喜爱。但是自从小弟上了学,柳虹就再也没有安生过。         柳虹总是接到老师的告状电话:前天是在楼道里打闹,碰碎了楼道墙壁上的画;昨天是上课不注意听讲总鼓捣自己的书包或者用胳膊肘不停地碰同桌;今天又是中午不好好在教室里休息,偷偷地跑到操场上玩……         在学校老师眼里,小弟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差生”。         “男孩和女孩不一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却常常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对于体内有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睾丸素的男孩,却要求他们保持与女孩一样的规矩,不要打打闹闹。”孙云晓说,“当一个男孩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时,他却必须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听上8小时课,这是一种摧残。”         很多男孩子被无情地贴上了“差生”的标签。         现行的教育制度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制度,秩序、纪律是刚性的法则,显而易见的,这些法则与男孩子的天性是格格不入的。         李文道博士介绍,人类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一个主要负责语言和推理,另一个主要负责运动、情感及空间关系。联系两个半球的是被称为胼胝体的神经纤维。研究发现,男女两性的胼胝体在形状、大小以及大脑偏侧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女性的胼胝体多于男性。         所以,女孩在做事情时往往同时使用大脑的两侧,而男孩往往只使用右侧,运动是他们的优势,再加上他们体内好斗的激素环境,男孩子需要更多的活动来消耗更多的体力和精力。“一个男孩每天至少需要4次较为充足的户外活动。”孙云晓说。     学校不喜欢男孩。男孩更不喜欢学校。         在应试教育向更宽更广范围蔓延的今天,男孩的教育更是雪上加霜了。         以前,被束缚的男孩子还可以在放学以后、周末和假期彻底解放,在尽情的游戏中释放那些被捆绑的手脚,同时,在游戏中发挥优势、塑造个性、培养创造才能。         但是,面对越来越重的升学压力,很多学生周末也被排满了各种补习班。这使得本来在学校就得不到运动机会的男孩更加“被束缚”了,而且很多男孩子由于成绩不好会被束缚得更牢、更紧。         正像一位友人向孙云晓抱怨的那样,现在束缚孩子的已经不是绳索了,而是一根根的钢条。         男孩的生存空间被一点点地蚕食殆尽,他们根本无力翻身。         父教缺失造就“娘娘腔”城市女教师比例高达80%         男孩的问题不仅出在学校,家庭教育的责任同样重大。         阳阳已经上初中了,第一眼看到他的人一定会有些困惑,阳阳虽然留着寸头,但是异常秀气的面庞和文静的举止,让他看起来更像个女孩子。         阳阳刚出生的时候,爸爸不在北京工作,阳阳跟着妈妈和外婆一起生活,后来爸爸回到北京了,又由于跟妈妈闹矛盾长期不住在家里。         一个全“阴柔”的环境让阳阳的女性气质越来越明显。在越来越异样的目光的包围下,阳阳已经不敢跟同性接触了。         面对“特殊”的儿子,阳阳的父母终于站到了一起,但是,很多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         “一个人性别形成的主要机制是模仿”,李文道说。男孩子要从榜样身上学习宽广和包容,学会坚强和果断,感受男子汉的气质,学习成为一个男人。因此,在男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少正确的男性榜样,将会给男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父亲是男孩子一生中第一个榜样,也是最重要的榜样,但现在,不少年轻的父亲由于过大的生存压力,或者由于自己心智的不成熟,不能很好地承担父亲的职责。         父教缺失的现象在当今的中国城市中还是很普遍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8年开展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比较研究”显示,当遇到烦恼时,日韩美三国高中生把父母均列为前五位的倾诉对象,而中国的高中生只把母亲排在第三位,而把父亲排位5名之外,名列“网友”之后。         父教缺失了,学校也无法弥补这样的缺失。《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显示,我国女教师比例远高于男教师,尤其是城市女教师的比例高达79%。         男性榜样的缺失使得不少男孩子终身“缺钙”:少了阳刚气,多了“娘娘腔”。     因“性”施教,适当按男女分班         男孩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无解的,因为男孩的这些特点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是男孩子独特的“资产”,是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把男孩的“资产”当成了“负债”。         针对这种问题,孙云晓提出“因性施教”的观点。学校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更大限度地发挥男孩和女孩不同的优势。         孙云晓提出可以在现在男女同校的制度下,适当的进行男女分班,至少可以在某些课程上按照性别进行分班。这样可以照顾到男生女生不同的性别特点,更好地因材施教。         另外,孙云晓提出小学阶段在选拔班干部时,能否给出一个男女生恰当的比例,这样可以避免男孩子在小学中总是处下风的局面。         其实,男孩女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他们有各自性别的优势,也有各自性别的劣势。正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丰富多彩。我们要做的是为男孩和女孩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现在的问题是,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正在压抑孩子的个性,受害者不仅有男孩也有女孩,只是女孩的性别特点使她们更能适应这样的环境。因此,男孩所遇到的危机其实是一场教育的危机。         正像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拯救男孩》的序言中写道的:“需要拯救的不仅仅是男孩,更需要拯救的,是我们的教育。”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5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9:59 , Processed in 0.06819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