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教不是为上小学做准备的学前教育,是为一生做准备的人生奠基教育,它对人生和人才的影响正如数千年前民谚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自主创新理论中的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同步相似发展的学说。我认为早期识字是重要的基本素质教育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难道它不是人的基本素质吗?我经过20余年的研究发现,孩子掌握视觉语言一点也不比掌握听觉语言难。所以我提倡早期识字,其目的是为了发展语言,它同时也是对孩子进行一种人生行为的训练。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养成爱阅读、爱书本、会思考、善自学的爱好,并形成习惯,这是人生一大要事和美事!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运用“冯式立体早期教育法”设计的“生活游戏识字法”,可以让每个孩子都能像学习认人、识物、说话、走路一样,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脱盲阅读。但我也要提醒家长,一定要避免进入“早期识字中心论”的误区,不要片面追求早期识字的数量和速度,不要将识字的多少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标准,因为培养孩子对生活和识字阅读的兴趣比识字本身更重要。
目前,早期教育存在着以下七点偏见:
1.“学龄前”偏见。认为学龄前的孩子还没到学习年龄,父母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吃饱、睡足、长胖、开心。殊不知,婴幼儿是人类学习的能手。学会直立行走、手脚分工、认识万物、掌握语言、发展各种心理品质等重大难题都是他们解决的,而且人一生掌握的知识概念大约95%是5岁前学来的,所以父母要重新认识婴幼儿。
2.课堂偏见。传统观念认为,学习就是在课堂上接受教育、接受知识,却不知道课堂教学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而已,而且课堂教育的形式,完全不适合婴儿,也不完全适合幼儿。环境熏陶、生活游戏才是最适合婴幼儿的课堂,而且家长的为人和喜怒哀乐更是天底下最深刻、最有效的早期教育。
3.理解偏见。毫无疑问,小学以后的教育应以理解记忆为主,但机械记忆却是每个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一些家长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由,拒绝让小孩子接触知识,这是很片面的。其实,婴幼儿有机械记忆的本能兴趣,他们空白的大脑也需要填充。传统教育中的“学说话”、“唱儿歌”、“背唐诗”都是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谁是先理解乐曲而后听音乐的呢?
4.难易偏见。成年人往往把自己的难易观念强加给孩子,认为把容易的东西教给孩子尚可,难一点的,孩子就不会了,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束缚孩子的发展。其实,婴幼儿心里并没有难易观,在他们眼中,好奇就接受,厌烦就拒绝,从来没有 “难”和“易”之分。
5.苦乐偏见。“十年寒窗苦”、“苦学苦练”,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总认为,学习是件苦事。有的家长怕“苦”了孩子,就采取了“弃学取玩”的态度。其实早期教育的玩和学是统一的,有趣的学就是玩,有益的玩就是学,选择有趣的学而非枯燥的学,选择有益的玩而非无聊游戏,就是最好的早教,加之环境和榜样的力量,就是所谓不露痕迹的最好的教育。
6.早慧早夭偏见。许多父母对于孩子的聪明早慧又高兴又害怕,害怕因此影响孩子健康,会用脑过度。其实,孩子用脑不是外部压力起作用,而是由好奇、兴趣、精神生活的需求在起作用。如果孩子真的厌烦了,他就会打哈欠、打瞌睡,很自然地“关闭”脑的门户,强迫也没有用。有谁见过婴儿得神经衰弱、失眠症的呢?
7.系统偏见。认为教育一定要系统传授,循序渐进。殊不知最优的早教,是丰富生活的积累,是快乐健康情感的陶冶。早教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婴幼儿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使他们身体健美,智能高超,性格卓越,富有气质。父母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应当给予孩子高的起点和强的优势。性格卓越的标准是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六大性格品质,这是给孩子一生的好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