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5453|回复: 6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梅戏故事片《天仙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9 17:2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科名片《天仙配》为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内容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的第七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在槐树下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派托塔天王和四大金刚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董永行孝故事在魏晋时已见于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戏曲或名《织锦记》、《百日缘》、《槐荫树》。黄梅戏整理本较有影响。有同名电影和电视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liuqunb + 10 + 10 节日快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7:29:58 | 只看该作者
【天仙配的古文】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日:“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日:“以钱与君矣。”永日:“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日:“妇人何能?”永日:“能织。”主日:“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嫌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日:“我,夭之织女也。缘君至孝,
  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汉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时就死了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父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用小车载着父亲,自己跟着。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就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事用。主人知道他贤能,给了他一万钱而且打发他自由地走了。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对董永说:“(我)把钱给了你了。”董永说:“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主人说:“(这)妇女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就行)。”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织完了。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最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说完升上高空而离去,不知到哪儿去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liuqunb + 10 + 10 节日快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7:32:17 | 只看该作者
黄梅戏故事片《天仙配》贴图1:

[ 本帖最后由 飞天小猪 于 2010-2-19 17:34 编辑 ]

OUTPUT_000150.jpg (101.51 KB, 下载次数: 0)

OUTPUT_00015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7:34:56 | 只看该作者
上海电影制片厂,是中国电影老企业,是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 。1950~1952年 , 上海长江电影制片厂、昆仑影业公司 、文华影业公司 、国泰影业公司等8家私营电影企业联 合组建 为国营 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 。1953年 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与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合并 ,仍沿用上海电影制片厂厂名
  简介
  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的主要生产地便在上海,这使上海具有着大量的电影生产经验、人才和物质实力。例如亚细亚影片公司、上海影戏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公司、艺华影业有限公司等等一系列中国最早期最有影响的电影制作机构都建在上海。因此,把上海视作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并不为过。上海电影制片厂正是在这个传统上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的。第一任正、副厂长为剧作家于伶和戏剧家钟敬光。电影艺术家 、剧作家陈白尘和张骏祥出任了艺术委员会的正副主任。
  此后它成为中国影片生产基地 ,拍摄了许多优秀影片,如《51号兵站》、《羊城暗哨》、《女篮五号》、《红楼梦》、《聂耳》、《李师师》 、《 枯木逢春 》、《 李双双 》、《舞台姐妹》、《白求恩大夫》、《苦恼人的笑》、《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秋天里的春天》、《芙蓉镇》等。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曾一度改为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下设3个电影制片厂 :江南电影制片厂 、海燕电影制片厂和天马电影制片厂。不久,撤销江南厂,上海电影制片公司改建为上海市电影局。
  1973年后,海燕厂(当时名为红旗电影制片厂)和天马厂(当时名为)重新合并为。补充:上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成立于1957年4月。她是融美术片、儿童片的制片、制作、发行、放映及图书、杂志、音像制品、多媒体产品的出版、发行、销售;版权授权经营与开发:儿童卡通服装、玩具、文具礼品的开发与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文化机构。这里汇集了蜚声动画影坛的编剧、导演、美术设计师、摄影师、作曲家和技术专家,具有较强的影视动画片创作、制作和衍生产品研发实力。
  50多年来,《铁道游击队》、《牧笛》、《南征北战》、《鸡毛信》、《渡江侦察记》等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获得了包括丹麦欧登塞童话电影节“金质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童牛奖”等在内的200多个奖项。在致力于发展中国民族动画片的同时,还和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合作拍摄了《狐狸列那》、《诺亚方舟》、《不射之射》、《环游地球八十天》、《番茄酱》、《鸭子侦探》、《天才发明家》等影视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具有较完善的影视发行网络。
  所创作的影视动画片发行至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电视播放栏目《卡通王》在全国近30家电视台播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拥有上海亿利美动画有限公司、上海卡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卡通王》杂志社和上海美术电影专修学校等实体,以动画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为社会各界提供影视片、广告片的制作、形象设计、卡通产品的研制开发、制作和动画片创作人才培养等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7:37:59 | 只看该作者
黄梅戏故事片《天仙配》贴图2:

OUTPUT_000171.jpg (87.38 KB, 下载次数: 0)

OUTPUT_00017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19 17:39:09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看了很多遍,经典!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飞天小猪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7:40:40 | 只看该作者
黄梅戏故事片《天仙配》贴图3:

OUTPUT_000216.jpg (85.35 KB, 下载次数: 0)

OUTPUT_00021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7:45:18 | 只看该作者

桑弧:




简介



  桑弧原名李培林。中国电影编导。191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四十年代初,在老一辈电影导演朱石麟帮助和指点下,开始电影编导和创作。五十多年来,编剧、导演了三十多部影片。200491日在上海去世。
[编辑本段]个人经历
  年轻的李培林立志做一名杰出的新闻记者,可是,生活给他安排了一个蹩脚的角色——银行职员。埋怨命运、郁郁寡欢,没有变成李培林的主题。他喜欢看戏,并开始以“醉芳”为笔名,为当时刚刚倦游归沪的麒麟童——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写戏评。这位“醉芳”流畅的文笔、独特的见地引起了一帮包括唐大郎和卡尔登戏院老板吴性栽等票友的激赏。“卡尔登”的经理、吴性栽的内弟、麒派票友周翼华辟出一间办公室作为活动地点,经常去聚会的小报同人甚多,因而报上名之为“翼楼”。
  当时的李培林过着上海文人的生活:唱戏、聚会、打牌、谈心。而海上的光怪陆离,让李培林盲打误撞地进入了电影圈。1935年,李培林通过周信芳结识了著名导演朱石麟,并在他们的提携下尝试电影创作。1941年,李培林以“桑弧”为名创作了剧本《灵与肉》,——据说这一艺名源自“当年蓬矢桑弧意,岂为功名始读书”。随后,桑弧接连创作了《洞房花烛夜》、《人约黄昏后》,均由朱石麟先后搬上银幕。
  从19451946年,桑弧在朱石麟的支持下自编自导了《教师万岁》和《人海双珠》。一种“海派”的性格逐渐在他的创作中显示出来。与一般对“海派”的理解——误解不同,桑弧的“海派”始终透露出一种市民化的、狡黠的创造性,既无文明戏的僵化酸腐,也不似艳情古装剧的露骨,他线索繁多、浓淡适宜的特点为他逐渐赢得了认可。

19468月下旬,卡尔登戏院老板吴性栽成立了文华电影公司。桑弧负责公司的艺术创作。为了打响文华电影公司成立的“第一炮”,桑弧经人介绍认识了张爱玲,随后便邀请她为文华公司创作电影剧本。张爱玲很快就写出了电影剧本《不了情》。从此,他们开始了合作——19472,《不了情》作为文华公司的开山之作正式开拍,导演桑弧,主演为舒适和陈燕燕。这部影片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上映后一炮打响。借着《不了情》的轰动效应,桑弧再请张爱玲创作了《太太万岁》。这部影片哀而不伤,悲喜交集,桑弧对于喜剧的把握在这部影片里已经成熟。当时桑弧31岁,张爱玲26岁。

1948年,继《不了情》、《太太万岁》大获成功后,桑弧拟将张爱玲的名作《金锁记》改编拍成电影,可是这第三度合作,因为女主角张瑞芳久治不愈的肺结核,以及动荡的时局,最终不了了之。张爱玲和桑弧的合作到此为止,虽然当时沪上小报曾经风传二人绯闻,但桑弧以“叔红”为笔名撰文评论《十八春》后,再也没有与张爱玲有任何联系,甚至张爱玲逝世,桑弧也没有写什么悼念和回忆性的文章。
  《哀乐中年》是桑弧在1949年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它表现两个年龄悬殊的教员的爱情,以及父子冲突,含蓄中见出浓烈,喜剧中透出悲凉,近年越来越受到推崇。

1949年后,市民的悲欢已经不可能成为文艺创作的主题。解放后,桑弧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位“海派”导演似乎放弃了海派,他的名字和三个“第一”联系在一起,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和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魔术师的奇遇》虽然服务于教化,但离奇的故事、眼花缭乱的噱头却分明让人嗅到摩登的味道,那是一种更简单、更朴素的小欢乐、小烦恼,一次不可多得的关于梦的体验。
  “文革”开始后,桑弧创作的空间更趋狭小,被批斗时,他发出“我再也不搞电影了”的哀语。但一俟机会来临,他还是回到了熟悉的领地。他担任编剧的水墨动画片《鹿铃》获1983年金鸡奖和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奖。1990年,桑弧导演了他的收山之作——京剧艺术片《曹操与杨修》。这时的桑弧74岁。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桑弧一直对市井小民的琐屑生活保持着兴趣,他关注的是“不彻底的人生”,这使得他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品质,不同于左翼的慷慨激昂,也不同于一些商业片的一味媚俗。正如张爱玲在《<太太万岁>题记》中所说:“所谓‘哀乐中年’,大概那意思就是他们的欢乐里永远夹杂着一丝心酸,他们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没有安慰的。”人生的况味,有时就在那些悲欣交集的片刻。
  在中国导演的队伍中,桑弧是一位茕茕孑立的个数:他的影片没有黄钟大吕的宏亮,亦没有交响乐的激昂,而更接近于一把悠扬的胡琴,平缓却委婉地演绎着凡俗的小曲。
  桑弧置身在时势的漩涡之外,却俯首于情感分合、家庭摩擦、亲友关系的世俗纠纷之上,以揶揄的态度对之进行喜剧式的讥讽。他的作品浅显而生动,虽缺乏大历史的深度但有着人生的质感,尽管只是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却也力透纸背地表达了活着的幸与不幸。
  柯灵先生将桑弧的早期作品归纳为“浮世的悲哀”(注),说他是从平凡中捕捉隽永,在屑碎中摄取深长。49年以后的桑弧作品不再如《人海双珠》、《太太万岁》、《不了情》、《假凤虚凰》那般庸常琐细,但也依然是《太平春》、《有一家人家》、《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魔术师的奇遇》、《他俩和她俩》、《邮缘》、《女局长的男朋友》样的温婉通俗。
  就是因了这份不多见的世俗风景,桑弧在重要导演中占有当然的一席之地:他以上海市民的生活空间和家庭景观扩充了中国电影的地缘风情,以“琐琐的哀乐”、“细小的爱憎”、“善恶的摩擦”(柯灵语)添补了社会写实的主题内涵。桑弧的创作,使社会片不再是单色的时代政治图像,而成为杂色的人间众生相。
  在中国电影历史中,桑弧有三个第一的光荣记录:即他拍摄了1949年后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但剧情片《不了情》、《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编剧)更得研究者的青睐,它们的意义被定为对中国城市电影和市民观赏趣味的开拓。在这些影片的空间里,主要活动着中产阶层的人们,他们是银行职员、公司老板、律师、理发师、小学教员、家庭主妇……这里的人情纠葛是家长里短,人际冲突是世俗利益。他们虽无横溢财富,却也无衣食之忧,远离大时代的硝烟,挣扎在个人事业或情感的焦虑之中。与同时代的蔡楚生和孙瑜相比,桑弧似乎缺少激烈,也不够浪漫,但他独享一份实在,他在近乎于“自然主义”的生活图景中刻画了一个特定阶级的无奈和仓惶,而这种无奈和仓惶对于洞穿一个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丝毫不乏锋芒和力度。
  桑弧的个人履历和他的上海市民电影取向十分吻合:他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因此自然而然地影像上海;他来自中产家庭自己又成为这个阶级的一员,因此得心应手地塑造他们的银幕形象;他受惠于传统戏剧和好莱坞电影,因此擅长中国式的家庭情节剧。在艺术创作中桑弧忠实地传达了自己的世界感受和情感体验,成为个人所属阶级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作品




  女局长的男朋友 (1986).... 编剧、导演
  邮缘 (1984).... 编剧、导演
  浪花细沙 (1983).... 艺术指导
  鹿铃 (1982).... 编剧
  子夜 (1981).... 编剧、导演
  她俩和他俩 (1979).... 编剧、导演
  第二个春天 (1975).... 导演
  无影灯下颂银针 (1974).... 导演

白毛女-舞剧 (1972).... 导演
  白毛女-舞剧、电视屏幕复制 (1970).... 导演

上海之春 (1965).... 导演
  柳荫记 (1963).... 编剧
  槐荫记 (1963).... 编剧
  魔术师的奇遇 (1962).... 编剧 导演
  春满人间 (1959).... 编剧、导演
  大风浪里的小故事 (1958).... 导演 编剧
  英雄赶派克 (1958).... 编剧 导演
  宋士杰 (1956).... 编剧
  祝福 (1956).... 导演
  天仙配 (1955).... 编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4).... 编剧、导演
  有一家人家 (1951).... 导演
  太平春 (1950).... 编剧、导演
  越剧精华 (1949).... 导演
  哀乐中年 (1949).... 编剧、导演
  太太万岁 (1947).... 导演
  假凤虚凰 (1947).... 编剧
  不了情 (1947).... 导演
  人海双珠 (1945).... 编剧、导演
  教师万岁 (1944).... 编剧、导演
  侬本痴情 (1943).... 编剧
  洞房花烛夜 (1942).... 编剧
  人约黄昏后 (1942).... 编剧
  肉 (1941).... 编剧


所获奖项



  《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文化部1957年优秀影片金奖、1954年第八届卡罗维伐利电影节音乐片奖和1955年第9届爱丁堡电影节映主奖
  《祝福》获1957年第十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特别奖和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担任编剧的水墨动画片《鹿铃》获1983年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终动画片奖;
  《她俩和他俩》获文化部1979年年优秀影片奖
  《邮缘》获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7:47:50 | 只看该作者
黄梅戏故事片《天仙配》贴图4:

OUTPUT_000234.jpg (102.54 KB, 下载次数: 0)

OUTPUT_00023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7:50:20 | 只看该作者
导演:石挥







石挥  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原名石毓涛(1915--1957),天津市人。1937年到上海后,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话剧演出团体,演出过《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他还写过话剧剧本《云南起义》,导演过《福尔摩斯》等话剧,被人们誉为"话剧皇帝"。1941年进入电影界,他第一部影片是在金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乱世风光》中任主要角色。1947年到1951年石挥在文华影片公司工作。在此期间,他主演了12部影片,导演了3部影片,其中《我这一辈子》是他根据老舍的原著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作品,此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1953年以后石挥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含冤逝世。
  石挥(石毓涛),"津门八大家"之一石家第二门正廉堂后代,生于杨柳青,出生后不久随父母迁居北京。以后在北京师大附小毕业又断续上了两年初中,后因其父失业生活困难,15岁时就独立谋生了,先后卖过报,在牙科诊所做过学徒,当过北宁路列车服务员,真光电影院小卖部会计等。1940年赴上海,后经幼时同学董世雄(影星蓝马)介绍,参加了“明日剧团”,曾来天津演出。几经磨练,演技逐渐提高,由配角到主角。在四十年代初,参演了30多个剧目,无论正面、反面、青年、老年、喜剧、悲剧,各种角色他都能驾驭自如,特别是他饰演的《正气歌》中的文天祥,《大马戏团》中的慕蓉天锡,《秋海棠》中的秋海棠,更是令人叫绝。因此,1942年石挥被报刊与观众舆论评为“话剧皇帝”。
  1941年石挥涉足影坛,共参与《世界儿女》、《假凤虚凰》、《夜店》、《艳阳天》、《母亲》、《哀乐中年》、《腐蚀》、《姐姐妹妹站起来》、《关连长》等22部影片的创作,主演了12部影片。在敌伪监视下,他竟大胆地把苏联文艺“夜店”改编为电影拍摄,为人称颂。1950年他自导、自演的影片《我这一辈子》,表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这一辈子》成为他的代表作,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优秀经典影片,曾获文化部1949-1955私营厂优秀影片二等奖。1954年石挥导演的影片《鸡毛信》,荣获1955年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这是最早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儿童故事片。1955年导演的戏曲艺术片《天仙配》,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并引起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黄梅戏热潮。
  石挥才华横溢,戏路宽广,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既注重内心体验,又精于外在表现,是我国演技派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成为中国独具风格、成就卓著的表演艺术家。1957年11月,“反右”运动中,石挥含冤而死。1979年2月,上海电影局召开大会为石挥平反。1982年3月,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法国电影史学家米特里还说:“我发现了中国电影,也发现了石挥。”1995年由广电部,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世界电影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委会授予石挥“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奖”。
  
石挥:
  最有君王气质的表演“鬼才”。
  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上,并不缺少循规蹈矩的好好先生,而像石挥这样“离经叛道”的鬼才却屈指可数。曾是叱咤舞台的“话剧皇帝”,他自导、自演的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影片《我这一辈子》,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被称做“平民史诗”。
  =========================================================================================
  参与影片:
  情长谊深 (1957)
  宋景诗 (1955)
  天仙配 (1955)
  鸡毛信 (1954)
  美国之窗 (1952)
  关连长 (1951)
  腐蚀 (1950)
  太平春 (1950)
  我这一辈子 (1950)
  哀乐中年 (1949)
  母亲(1949)
  艳阳天(1948) (1948)
  夜店 (1948)
  假凤虚凰 (1947)
  太太万岁 (1947)
  乱世风光 (1941)
  世界儿女 (1941)
  

石挥的代表作《我这一辈子》

  “我”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警察,一辈子奉公守法,吃苦受累,但最终却贫困潦倒,家破人亡。在“我”流落街头时,不仅回想起五十年前的往事,那一幕幕往日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清朝末年,二十多岁时
  的“我”突然失业,生计成为最大的问题。幸亏同院当巡警的赵大爷介绍,“我”便也当上了一名巡警。这时的清王朝风雨飘摇,清兵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掠夺。我虽是巡警,但除了愤恨之外,却无能为力。幸好不久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取得胜利,大龙旗换成了五色旗,民国建立了,一切似乎又有了希望。
  这时,“我”被派到一个姓秦的大宅门去当看门的门警,在那里,“我”亲眼看到了秦大人的骄奢淫逸和腐败生活,心中便又多了几分茫然。“五四”运动风起云涌,秦大人跟着一群大人物垮了台,北京又有了新气象。“我”也升任了巡警,生活有了着落,还认识了学生运动的领袖申远。谁知没几年,秦大人又上了台,官做得更火,气派也比以前更大了。“我”又被派到秦家看门,这下“我”的心里可糊涂了。
  “我”的妻子因病死去,留下了大妞和海福两个孩子。警察分署长莫名其妙地将“我”降成了三等警察,“我”的心可伤透了。秦大人四处捉拿革命党,“我”在紧要关头放走了申远。不久,五色旗换成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人们都盼着从此能过上好日子。大妞和海福都长大成人了。大妞有了婆家,海福也跟“我”一样,当上了巡警。他与申远很是投机。不久,日本人占领了东北,由于政府不抵抗,几年后北京也沦陷了。同胞们忍受着敌人的杀戮和侮辱,海福的未婚妻也被抓去劳军。身为警察的“我”对此却束手无策。
  海福受不了这口气,跟着申远出城参加八路军打游击。申远把青年们送出城,自己却不幸被敌人逮捕进了监狱。
  好不容易熬到八年抗战胜利,谁曾想到当汉奸的坏人利用金钱和裙带关系反倒当了官,“我”却因为海福参加了八路军而被抓了起来,受尽了毒刑拷打。在狱中“我”见到了申远,把一肚子苦水向申远哭诉。申远给我讲述了革命的道理,“我”才明白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糊涂。申远牺牲后,我被放出了监狱,自然也丢了差事。我只能靠当小工、捡煤核度日,直到终于流浪街头,沦为乞丐。
  一天清晨,人民解放军进了北平城,从梦中惊醒的“我”在队伍中发现了海福,我们父子二人惊喜得说不出话来。“我”眼含着热泪,跟着这支伟大的队伍向前走去。
  《我这一辈子》1950年由文华影业公司出品,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民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重要影片,根据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说改编。影片采用了当时并不多见的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通过一个警察的个人经历,展现出一幅旧中国饱含世态炎凉和人世辛酸的风情画卷,其中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着广阔的社会涵盖面。在艺术上,影片并不以故事性见长,而是努力追求现实主义的真实感,在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服装道具的选择,人物的情绪语言等都力求真实准确,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感。影片从导演到表演,都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影片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我这一辈子》由导演、演员石挥自编自导自演,影片充分展示出石挥的电影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石挥,原名石毓涛,1915年生于天津。他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小学毕业后曾做过铁路车童、牙医学徒和电影院的售票员。1940年,石挥来到上海,相继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艺术团体,参加演出了话剧《正气歌》、《大马戏团》、《秋海棠》等近30个剧目,塑造了多个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成为上海话剧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演员之一。
  1941年,石挥开始从事电影表演,拍摄了《世界儿女》、《乱世风光》两部影片后,继而先后在金星影片公司、文华影业公司主演了《假凤虚凰》、《太太万岁》、《艳阳天》、《哀乐中年》等一批有影响的影片。
  1950年,石挥拍摄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我这一辈子》,并亲自担任了影片的编剧和主演。1952年,石挥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兼导演,先后在《腐蚀》、《姐姐妹妹站起来》、《关连长》、《宋景诗》、《情长谊深》中扮演了角色。1955年石挥导演的《鸡毛信》是新中国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儿童片,该片获得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他同年导演的戏曲片《天仙配》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香港上映后,引起了香港拍摄黄梅戏的热潮。
  石挥表演艺术戏路宽广、感情真挚,并努力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其导演作品虽然不多,但同样体现出能够适应不同的风格和题材的特点,且始终贯穿着富于个性的艺术追求。
  石挥,30-40年代从事话剧创作已经有巨大名声,在电影角色创作上也取得出色成就。《我这一辈子》是他编导的伟大杰作。这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社会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一个人的辈子就是整整一个旧时代的苦难缩影,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时代的人,以历经不同时代的经历在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来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本片旁白以“我”的口吻,将“我”一生的辛酸坦露无遗。
  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是建国前现实主义影片的一种集中体现,既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式史述的叙事结构和对比手法,又有《马路天使》的隐喻手法和表现手法,也有《神女》式省俭场面过渡方式。

[ 本帖最后由 飞天小猪 于 2010-2-19 17:5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6:41 , Processed in 0.162257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