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8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成奥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16:1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理念的大突破------志育教育
        
        人们在教育上往往缺乏目的思维、系统思维,这是导致今天教育很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所在。
        
        目的,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实践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一切成功都是实现了一定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马克思)目的决定方向,决定路线,决定方式和方法,决定一切,一切都必须服从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动因和根据,是衡量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如果教育效果违背了教育目的,不管这个效果如何显著、突出,也不能说这个教育效果是好的,只能说产生这个效果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的一切均应以教育目的为转移。对于教育事业来说,教育目的高于一切。
        
        那么。正确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呢?正确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实现教育的整体价值,即使受教育者既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又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能满足自我需要。以往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实现社会价值,满足社会需要,从未真正重视过满足受教育者的自我需要。这种教育目的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以这种教育目的为指导的教育不可能发挥教育的全部功能。正确的教育目的把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高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自愿自动地学习。研究表明:教育是否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是学好课程的决定因素。“当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学习各个科目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也许只花目前所花时间的1/3,甚至只要1/5的时间就足够了。”因此,教育既要满足社会需要——使受教育者给社会做出最大贡献;又要满足自我需要——使受教育者自身获得最大幸福。只有获得大成功、大成就,才能做出大贡献,才能获得大幸福。而只有成为大成者,才能够获得大成功、大成就,才能够同时满足社会需要与自我需要,实现教育的整体价值。因此,科学的理想的教育目的应当是培养大成者。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精辟地指出:“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身的成功的能力,给学生以成功的信心和希望”。既然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责任在于教人成功,助人成功,那么教育的目的就应当是帮助学生成功,培养成功者,培养大成者。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针对“培养大成者”的教育目的来开展教育活动:大成者需要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哪些素质,就使人具有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哪些素质。
        
        根据培养大成者的教育目的来衡量今天的教育,就不难发现教育的失误的症结所在:大成者所需要的许多最重要最根本的知识、能力、素质都没有很好地培养。教育基本上是“唯智力主义”独霸天下,仅仅重视智力的培养。不仅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如此。虽然口头上说得很好——“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往往只重智育。这已是众所周知的重大实际问题。再者,因为教育缺乏目的思维,还有一个比这更重要的问题至今尚未被人们所认识:那就是“德、智、体”三育并不全面,遗漏了更重要的“一育”,这“一育”就是“志育”。
        
        志育,即对人的志向、志气、意志等的培育。无论是从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看,还是从成才、成功理论上讲,志气、意志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成为大成者的首要素质。一个人的志气,决定着他的态度、行为、事业,决定着他的一切。凡是大成者,都是胸怀大志和意志坚强者。远大志向和坚强意志是使他们超凡出众的最大因素,是成为成功者、大成者的关键。许许多多的大成者都向世人昭示他们的经验之谈,肺腑之言——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茅盾认为“不怕没机会,只怕没志气”,爱迪生宣称“只要胸怀大志,就不用上大学”,爱因斯坦告诉我们“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志气、意志如此重要,培养志气、意志的志育同样重要。
        
        志育是培养主体性的教育,是最本质的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认识主体与实践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也是人最根本最宝贵的本质特性。因此,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主体性的发展;最有价值的教育,就是主体性的教育。主体性的主要内涵是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等。而这些都是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只有志育才能培养。例如,主体性中积极性就是如此。智力是没有积极性的,智育不能培养积极性,志育才能培养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个性之所以对学生集体产生影响,其艺术在于,当教师谈到某件事情时,仿佛在轻叩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考虑自己,并为自己焦虑,最后把他们领进生机勃勃的教育源泉——志向。”可见,志向,是教育的源泉,是激励学生学习主体性——自觉、自主、主动、积极地学习的源泉。因此,进行志育能够最好地培养主体性。在整个世界都广泛弘扬主体性教育的今天,必须高度重视主体性教育的核心——志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大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教是为了达到不复需教。”可见,教育的高境界就在于教育自动化、学习自动化。每个学生都能够不需督促,不待劝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觉地做到勤学、好学,自动地进行自学、自修、自教。要达到教育自动化、学习自动化的高境界,必须靠志育。只有有了志向,有了志气,才能够做到学习自动化。著名学者敢峰说得好:“自修是个大学校,要进这个校门,也有入学考试,它不考语文、外语,也不考数理化,只考一门课——志气。对于有志的青年,它是有一千收一千,有一万收一万,有一百万收一百万,有一千万收一千万,对于无志者一个也不收,走后门也走不进去。”这就是说,自学、自修、自教——学习自动化、教育自动化,唯一取决于志气。可见,达到教育自动化的高境界,总的关键唯在志育。
        
        从终身教育角度看,也同样应当把“志育”放在首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人们将之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媲美,把它喻为进入21世纪的钥匙。在知识爆炸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一生是学习化的一生,人人都必须终身进行学习。怎样才能做到终身学习呢?怎样才能使人脱离学校监督、家长督促后,仍然能够自觉学习?这必然需要志育,需要通过志育使人人有志向,有志气,有意志力。只有意志素质强方能在走出校门之后仍能继续学习、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勤奋学习。反之,没有远大志向,没有坚强意志,就不能坚持自学、自教,就不可能确保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实现。不少有识之士提出现在的学校教育必须与终身教育贯通起来,培养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既然志育是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根本关键,那么学校教育就应当把“志育”放在首位。
        
        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四有”新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靠德育,有文化靠智育。在“四有”中,居首位的是“有理想”。有理想就是有大志。而其中的“有纪律”也关键在于有意志。要有铁的纪律,就要有铁的意志。没有意志力,就没有自制力,就不可能做到“有纪律”。可见,“志育”的内容在“四有”新人四项中占了两项。并且,“四有”新人,第一是有理想(志育),第二才是有道德(德育),第三才是有文化(智育)。因此,从培养“四有”新人的高度看,志育也不仅应与德育、智育、体育并驾齐驱,而且应处于首要地位。不应是“智育第一”,而应是“志育第一”!
        
        综上所述,对做出大贡献、获得大幸福的人来说,对他(她)的成长、成功即对实现教育的整体价值来说,志育比德育、智育、体育更重要、更关键、更根本。可是如此重要的“志育”,却一直都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这实在值得深思。为什么学校不能够造就千千万万的成功者、大成者,不能造就千千万万的巨人、伟人?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失“志育”。缺失志育的根源就在于教育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目的思维。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目的,必须高度明确志、德、智、体诸育应并举,并且志育应居首要地位,此乃教育理念的大突破。

                                                                                      摘自《大成奥秘》--------王小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3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00:28 , Processed in 0.07605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